每日诗词推荐

梦江南·千万恨

: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是那远在天涯的人儿久不归来。苍山上空悬挂的明月不知我心中愁事。水面上低吟的风吹落水旁花瓣飘落眼前,远空摇曳的碧云在晚风的吹拂下微微斜行。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著,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90页2、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09,第25页3、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14、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7-885、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27-229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yè)碧云斜。
梦江南: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原名“望江南”,又名“忆江南”等。恨:离恨。天涯: 天边。指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摇曳:犹言摇荡、动荡。

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著,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90页2、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09,第25页3、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14、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7-885、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27-229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二句,初读感受亦自泛泛;几经推敲玩味,才觉得文章本天成,而妙手得之却并非偶然。上文正面意思既已说尽,故这两句只能侧写。词中抒情主人公既有“千万恨”,说她“心里”有“事”当然不成问题;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省”。她一天到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却无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只有山月不时临照闺中而已。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则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这是一层。夫山月既频来相照,似乎有情矣;其实却是根本无情的。心里有恨事,当然想对人倾诉一下才好,但平时并可以倾诉的对象亦无之。好容易盼到月亮来了,似乎可以向它倾诉一下,而向月亮倾诉实等于不倾诉,甚至比根本不倾诉时心情还更坏些!于是“山月不知心里事”也成为这个主人公“恨”的内容之一了。这是又一层。至于说“不知心里事”的是“山月”而不是其他,这也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李白《静夜思》:“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令本通作“望明月”)望山月能使客子思乡.当然也能使闺人怀远。况且山高则月小,当月逾山尖而照入人家时必在夜深。这就点明词中女主人公经常是难以入眠的。这是第三层。《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以日月喻丈天,原是传统比兴手法。然则这一句盖谓水阔山长,远在天涯的丈夫并不能体谅自己这做妻子的一片苦心也。这是第四层。

  “水风”句与上联角度虽异,意匠买同。夜里看月有限,昼间看花也还是有恨。看花原为了遣闷,及至看了,反倒给自己添了烦恼。况上句以月喻天,则此句显然以花自喻。借花落,正是惜自己年华之易谢:花开花落正如人之有青年老年,本是自然现象;但眼前的花却是被风吹落的。“空落”者、白白地吹落,无缘无故地吹落之谓;这正是《诗·小雅·小弁》中所谓的“维忧用老” 一语(《古诗十九首》则云“思君令人老”)的形象化,而不仅是“恐年岁之不吾与”这一层意思了。

  至于所谓“水风”,指水上之风。这也不仅为了求与“山月”工整相对而已。水面风来,风吹花落,落到哪里?自然落在水中,这不正是稍后于温庭筠的李煜的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另一种写法吗?温的这句写得比较蕴藉,但并不显得吞吐扭捏,依然是清新骏快的风格,可是造意却深曲多了。

  “摇曳碧云斜。”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参考资料:

1、 邓红梅 评注.婉约词.北京:中华书局,2011:112、 傅德岷 等.唐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图文本).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263、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1-6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满庭芳·天风海涛

: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漫天风起,卷起海浪般的波涛,昔人曾在这里饮酒赋诗志壮情豪。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望,眼前是长空寥廓,日远天高。山接着水,苍茫浩渺,水连着天,遥远朦胧。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赋诗吟啸,功名利禄的事情已了,快去归隐,何待老僧来招。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17-218页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tiào),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miǎo)渺,水连天隐隐迢(tiáo)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昔人曾此:昔人曾在这里。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曾作《酒德颂》,对封建礼教采取蔑视的态度。诗豪:诗中的英豪。《唐书·刘禹锡传》:“(刘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名者,尝推为诗豪。”辛弃疾《念奴娇·双陆和陈和仁韵》:“少年横槊,酒圣诗豪余事。”日远天高:双关语,既是写登临所见,又是写仕途难通。茫茫渺渺:形容山水相连,辽阔无边的样子。隐隐迢迢:形容水天相接,看不清晰、望不到边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17-21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四块玉·乐闲

:
远是非,寻潇洒。地暖江南燕宜家,人闲水北春无价。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
远是非,寻潇洒。地暖江南燕宜家,人闲水北春无价。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
远离尘嚣,只寻求过上肆意潇洒的生活。江南的春天一到,气候变暖最适合燕子安家,人们闲适悠然,江水悠悠北去。慢慢地品尝清茶,品味香甜的瓜果,观赏花草,这样清静悠闲、恬然自娱的隐逸生活,令人神往。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远是非,寻潇(xiāo)洒。地暖江南燕宜(yí)家,人闲水北春无价。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
潇洒:清静。地暖江南:即春天到了,江南气候变暖。宜家:适合安家。一品茶:上等茶;五色瓜:色彩斑斓的瓜果;四季花:每季盛开的花。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日山中寄李处士

: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我辈的大道怎么会走到尽头,就像寒山还在细雨中巍然耸立一样。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孩子们都对读书有一种惰性,贪玩得把树上的果实都快摘完了。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我们的言论要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文章要能体现国风的标准。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我辈的学识)在太平丰足之世还是有用的,不应该(因为乱世而)丢掉报国之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piān)章见国风。
关时务:牵涉到国计民生的世事。关:牵连,涉及。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升平:太平丰足之世。废:废弃。

参考资料:

1、 叶森槐.杜荀鹤诗选:黄山书社,1988年:第41页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吾辈道何穷,寒山细雨中。
儿童书懒读,果栗树将空。
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升平犹可用,应不废为公。

  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参考资料:

1、 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56页2、 萧枫.唐诗 8:现状书局,2005:第242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酬王季友题半日村别业兼呈李明府

:
村映寒原日已斜,烟生密竹早归鸦。
长溪南路当群岫,半景东邻照数家。
门通小径连芳草,马饮春泉踏浅沙。
欲待主人林上月,还思潘岳县中花。

村映寒原日已斜,烟生密竹早归鸦。
夕阳余光点撒在村外的原野上,村里人家炊烟袅袅,乌鸦也早早的飞入密林深处。

长溪南路当群岫,半景东邻照数家。
溪流南边的小路对面群山峻岭,东边的几家邻居还沐浴在夕阳光下。

门通小径连芳草,马饮春泉踏浅沙。
门前的小径两旁花草繁茂,马儿踏于清沙软泥之上自饮甘泉。

欲待主人林上月,还思潘岳县中花。
真是既想待在季友的住处欣赏月色美景,又想去李太守那里游玩赏花。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村映寒原日已斜,烟生密竹早归鸦。
寒原:指冬天的原野;冷落寂静的原野。

长溪南路当群岫(xiù),半景东邻照数家。
岫:山。半景:微光,余光。东邻:东边的邻居。

门通小径连芳草,马饮春泉踏浅沙。

欲待主人林上月,还思潘岳县中花。
主人:这里指作者的友人王季友。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

: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
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此情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
又是残春天气,青梅煮酒,好趁时新,春游时,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此情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他招呼她转过身来,铺开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畅叙情怀。游丝悠扬不定,若有还无,仿佛自己心中缥缈的春思,欲来还去。

参考资料:

1、 诸葛忆兵.晏几道集:凤凰出版社,2013.03:第52页2、 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37页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气下,逢著意中人。
青梅煮酒:古人于春末夏初,以青梅或青杏煮酒饮之。斗:趁。时新:时令酒食。

回绣袂(mèi),展香茵(yīn)。叙情亲。此情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茵:垫子。泛指铺垫的东西。朝云:相恋的女子。用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典故。

参考资料:

1、 诸葛忆兵.晏几道集:凤凰出版社,2013.03:第52页2、 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37页
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
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此情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青梅”二句写又是残春天气,青梅煮酒,好趁时新,以闲笔入题。古人春末夏初时,好用青梅、青杏煮酒,取其新酸醒胃。“斗时新”,犹言“趁时新”。接下来,“东城”二句写抒情主人公春游时,与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耿湋《寄司空曙李端联句》:“南陌东城路,春风几度过。”其后陆游亦有“看花南陌复东迁”之句(《花时遍游诸家园》)。

  过片三句,描述两人相遇后的情景,“展香茵,叙情亲”写词人铺开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畅叙情怀。其亲密无间,殷勤款洽,说明词人跟他的意中人缠绵深长的情爱。正由于词人能够跟这位意中人“叙情亲”,所以才动了他的非份之想:“此时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游丝”悠扬不定,若有还无,仿佛自己心中缥缈的春思,欲来还去。

  “朝云”,喻意中人,亦用典暗示她那“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身伤。这三句是说词人这时甘愿化身为千尺游丝,好把那朝云牵住。可是,这柔弱袅娜的游丝,未必真能把那易散的朝云留住,这十二字中,有着“象外之象”,蕴含了丰富的潜信息:偶然的相会,短暂的欢娱,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离散;多少怅惘,多少怀思,尽不言之中了。

  这首词感情深挚,虽写丽情,但不纤佻,而文笔纯净,有一种幽细、含蓄之美,是一首颇有品格的小令。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宋绪连.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07月:第625页2、 刘石.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9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辋川别业

: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上耕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0-181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春田:春季的田地。《宋书·周朗传》:“春田三顷,秋园五畦。”

雨中草色绿堪(kān)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堪:可以,能够。欲:一作“亦”。然:同“燃”。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yǔ)(lǚ)丈人乡里贤。
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经论:佛教指三藏中的经藏与论藏。伛偻:特指脊梁弯曲,驼背。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

披衣倒屣(xǐ)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披衣: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倒屣:急于出迎,把鞋倒穿。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语笑:谈笑。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房屋。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0-181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内容点评

  《辋川别业》是一首写景言情的七律,写王维在辋川隐居时期的田园生活。此诗先写作者未到辋川将近一年,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作者与乡间的人们相处无间,无论是僧人还是隐居乡里的老人,一听说作者回来了,都披衣倒屣赶来相见,开怀畅谈柴门之前。这与陶渊明的“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样,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情翻覆似波澜”的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

  前四句诗中作者运用了夸张的设色法。春播的季节,山野之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春草与桃花。春草是怎样的,桃花是怎样的,人们大都有亲身感受。所以,要处理得使人如身临其境,是不大容易的。但王维自有见地,他使用了“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这就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用色法。把红与绿给予高度的强调——红得似乎要燃烧起来;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于是盎然的春意,便通过红绿二色的突出与夸张而跃然纸上了。

  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格律分析

  从格律上看,此诗有四处拗,其中前两处可以确定有救。全诗后半部分平仄较为混乱,出律颇多。第一处是第三句“雨中草色绿堪染(仄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对句“水上桃花红欲燃(仄仄平平平仄平)”第三字变仄为平救。第二处是第六句“伛偻丈人乡里贤(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三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句内第三字变仄为平救。第三处是第七句“披衣倒屣且相见(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第四处是第八句“相欢语笑衡门前(平平仄仄平平平)”,首先,第八句与第七句失对;其次,第五字本应用仄声,这里用了平声,三平尾在格律诗中几乎是一种错误句式,但在此诗的特殊情况下,或可理解为是对第七句拗的一种另类补救。此诗还存在“失对”现象。第六句根据第五句平仄情况,格律本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此处却用了粘,是为失对。第八句根据第七句平仄情况,格律本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此处却用了粘,再次失对。此诗后半部分发生的连续失对,拗而不救,三平尾等现象的集中出现,在格律诗中非常罕见。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80-1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

: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幽美的庭院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华丽的房屋里白天睡觉,没有人一起说话。人熟睡时头离开了枕头,头发乌黑光亮,衣服上都残留着异乎寻常的香气。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偷偷地进来碰到了有珍珠镶饰的门环,惊醒了女子的好梦。甜美可爱的脸上,洋溢着盈盈笑意;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彼此真有说不完的无限深情。

参考资料:

1、 蔡厚示,黄拔荆著.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 李璟、李煜、冯延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75页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zhòu)寝人无语。抛(pāo)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蓬莱院:形容庭院幽美如蓬莱仙境一般。蓬莱:是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之一。后就用蓬莱泛指人们想象中的美好的仙境。天台女:本代指仙女,这里指像仙女一样美丽的女子。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后人用“天台女”代指仙女。画堂:本汉代宫中的殿堂,后用以泛指绘饰华丽的堂屋。昼寝:白天睡觉。抛枕:形容人熟睡时头离开了枕头,把它抛在一边。翠云: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浓密。云:云髻,形容妇女的发髻乌黑卷曲如云的样子。光:光亮。异香:指女子身上散发出异乎寻常的香气。

潜来珠锁(suǒ)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yíng)盈,相看无限情。
潜来:偷偷地进来,暗中来。珠锁:指用珍珠连缀而成或有珍珠镶饰的门环。门动时可以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惊觉:惊醒。银屏:指白色而有光泽的屏风或围屏。银屏梦:这里指好梦。脸慢:脸慢,指细嫩而美丽的脸。慢:同“曼”,形容容颜的美好。盈盈:形容仪态美好的样子。相看:对看,仔细看。

参考资料:

1、 蔡厚示,黄拔荆著.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 李璟、李煜、冯延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75页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前一首词写男女之问的私会,是女子在晚上潜往男子的居处。这首词仍是写私会,却是男子悄然行至女子的寝所,时间则是在正午。

  词中所写只是二人相对的一个片刻,女子写得娇羞妩媚,男子写得温柔体贴,一片脉脉深情。首句中“蓬莱”、“天台”的形容,不仅暗寓女子的美貌,也代指居所的精美,下启“画堂”,再加修饰,有一种金屋藏娇的意味。而用一“闭”字,强调深居禁严,难以接触,巳露出私情消息,与下片中的“潜来”相呼应。“人无语”,既指“昼寝”时光,周遭静谧无声,也表示到来的步履悄悄,不曾有所惊动。既没有惊动侍从,也没有惊动正在午睡的爱人,于是男子得以俯身注视卧榻上的爱人。她睡得香甜,睡得酣畅。乌黑闪亮的长发随意地披散在枕头上,绣花夏衣又轻又薄,透出那身体特有的香味,令人心醉。或是身体的移动,或是脚步的挪动,一个不经意的细微动作.带动了男子身上悬垂的玉佩,发出一二声清脆的鸣响,惊醒了梦中人。只见她双眸慢慢睁开,正与俯看者的目光相对,笑容随即在美丽的脸庞上轻轻荡漾,二人无语,“相看无限情”。这传神的描写,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上片写“潜来”光景,下片写“相看”情景,过片以“珠琐”承绣衣,正将会见的双方相联系。两阕一气呵成,上下之间,几乎不见痕迹。结句最有味,本是一方行为的叙述,此时换作了双方感情的交汇,虽是平平的描述,但热烈在其中。

  词中的“鸳鸯梦”用得很着力。因是思念而有“潜来”,因是深爱而俯身含情凝视,故因己及入而推想女子睡得如此香甜,一定是在梦中有相聚,鸳鸯正成双。唯其如此,女子“惊觉”之时,才不以为惊,而是“慢脸笑盈盈”。“鸳鸯梦”虽是猜测,却是感情的祈愿,因而将现实与幻梦浑然交织,梦里梦外,写出二人的心灵相通。注目相对之时,自有无限的柔情。又如“盈盈”二字的巧用。“盈盈”与“笑”相连,是形容笑容的可爱,而“盈盈”又可独立出来形容目光,刻画“相看”的情态,可谓是一词多义。

参考资料:

1、 蒋方编选.李璟李煜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23-12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相思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4-215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多采撷(xié),此物最相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采摘。相思:想念。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4-215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生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常被南方人作为服饰装饰物。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豆,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从此以后,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子,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红豆是最能表达相思之物。中国人常说,睹物思人。这“物”可能是他吃过的、穿过的,也可能是他看过的、听过的;可能是他喜欢的,也可能是他厌恶的。只要是与他有关系的,哪怕只有一丝关联,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经。诗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见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红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你”的“我”。从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叮咛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思念,才使他希望朋友亦如此。用这种方式表露情怀,语意高妙,深挚动人。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86-1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五噫歌

: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陟彼北芒兮,噫!
登上北芒山啊,噫!

顾瞻帝京兮,噫!
回首遥望那皇帝住的京城啊,噫!

宫阙崔嵬兮,噫!
宫殿那高大壮丽啊,噫!

民之劬劳兮,噫!
百姓那辛勤劳作啊,噫!

辽辽未央兮,噫!
遥远漫长那无止境啊,噫!

参考资料:

1、 许嘉璐等 .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 .上海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2004年 :1671-1672页 .

(zhì)彼北芒兮,噫!
陟:登高。《北芒: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

顾瞻帝京兮,噫!
顾:回头看。瞻:向远处或向高处看。

宫阙(què)(cuī)(wéi)兮,噫!
崔嵬:高大,高耸。

民之劬(qú)劳兮,噫!
劬:过分劳苦,勤劳。

辽辽未央兮,噫!
辽:遥远。未央:未已,未尽。

参考资料:

1、 许嘉璐等 .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第三册 .上海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2004年 :1671-1672页 .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前三句如实描写人人皆有的生活经验,登高可以望远。皇宫苑囿百姓无法进去的,其宅地之广大与建筑之豪华难以想见,但登高可以一目了然。诗人登山也一定看到了老百姓破烂、窄小、拥挤的平民窟,也一定看到了熙来攘往的商店街市,但这些同诗人要表达的主题无关,并且也不是诗人登高所见最突出的印象。因为这些景象不登高也可以看到,故诗人将这些省略不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描写登高望远所得的最强烈的印象:帝王最崔嵬的宫阙殿阁,贵族那如连云般的宅第苑囿。这朴实的描写,为下文抒发感叹作铺垫,或者说是诗人发生感叹的物质基础。

  后两句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贵族的豪华享乐是建筑在老百姓的血汗之上!为了修建这些宫殿、宅第、苑囿,要花费老百姓多少血汗啊!

  《五噫歌》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1)选材上,描写诗人登高所见最强烈的印象,突出主体,删除一切枝叶,非常凝练。(2)结构上,一句紧扣一句,一气呵成。先描写诗人动作:登山,登上高处再回头望(顾瞻),看见“宫阙崔嵬”,感叹“民之劬劳”。如同电影剪辑一样形象、直观、合乎逻辑。(3)语气上,每句结尾都用一个感叹词“兮”,每句终了,又有一个“噫”字停顿,表现出一言难尽、欲言又止、满腹忧愤、无穷悲痛的感情,很有独创性。清代张玉彀在《古诗赏析》中评此诗:“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4)构思上,《五噫歌》即事兴情,并非拼凑字句作文章。何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中说写诗词有“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的情况。梁鸿由于出身家贫,亲自耕织,了解人民苦难,所以看到帝王“宫阙崔嵬”时“弗克自已”,想到人民的苦难,深刻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0年 :20-21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