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
经海道南部流入一体奇异宝器,它被浇铸得圆圆如同柳编“栲栳”。琉璃曾也流入昆仑岛,如同索取华山产的玉女盆那样珍贵。
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
深红色的州地,有位王仲翁老人,他能活一百岁,很顽强一下死不了。口大如门,一阵黄酒迅快、轻易地下肚了。
参考资料:
1、 孟庆祥等主编,声律启蒙(外二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01,第666页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34-1236页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kǎo)栳(lǎo)。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
奇宝:指大琉璃杯。栲栳:用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亦称笆斗,类圆筐。这里形容琉璃杯圆大如笆斗。昆仑:西王母所居神山。玉女盆:仙女洗头之盆。亦以形容大琉璃杯。
绛(jiàng)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
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推不倒,不倒翁意,谓长寿。海口如门:夸张王仲翁口长得大。一派黄流:犹言一条黄河,此为形容王仲翁饮酒之豪状。
参考资料:
1、 孟庆祥等主编,声律启蒙(外二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01,第666页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34-1236页词的上片,描叙以珍贵的酒器敬劝王仲翁酒,突出友情重于‘‘琉璃”。“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特写琉璃酒器的奇、贵、精、大。“奇”在于它五光十色: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贵”在于它是从海的南部传来的“宝”物;“精”在于它系以液态非金属材料浇“铸”而成的;“大”在于它形异团团,大如“栲栳”。奇贵精大综合体现了“琉璃”酒杯所含的份量,即具有较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和礼仪象征性价值。词人重于友谊和真情可见一斑。“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又进一层地渲染东坡对王仲翁的珍贵友情。这种酒杯曾经海上丝绸之路流人昆仑岛,将海外和海内连成一片,它的意义不亚于从华山索取明星玉女的洗头盆那样珍重。东坡将自己与王仲翁置身于仙境中,仙山上,浴仙盆,玉女间,服玉浆,生活够理想化、浪漫化了。尤其盆水“碧绿澄沏”可谓他们友情纯洁的象征。从上可以窥见词人晚年仍向往着复朝的美好前景。
词的下片,以因果之笔,描绘王仲翁狂饮之雄姿,从而进一步祝愿王健康长寿。“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人贵养身有道。深红色的儋州土地是荒漠贫瘠的典型表现。竟然出现了百岁老人王仲翁。他的养身之道在于“痴”和“顽”,即不问世事和苦练身体。于是他筋骨强壮,无论什么去颠仆他、推搡他,他是巍然而不倒的。这是极为可贵的财富,词人或许从中获得比“琉璃”杯还珍贵的教益。“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王仲翁的狂饮雄风令人生畏。正因为他“痴顽推不倒”,所以他才有“海口”般的酒量,“门”窗般的胆量,“黄流”下肚如同“电奔”,且是“一派”,好一个“一派黄流”的老年狂,但愿王仲翁永葆青春,健康长寿。“海口”、“门”、“派”和“电奔”四个比喻夸张词,巧妙组合,一幅《老翁狂饮图》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令人产生轻松、痛快之感。词人语言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
全词,截取劝酒时出现的两个镜头,一是大琉璃酒杯,一是王仲翁狂欢,侧面反映了词人与朋友的友谊和真情是何种的珍贵与纯洁。大概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从词轻快、诙谐、戏谑的语调中,摸到了词人此时醉以忘神、乐而忘忧、旷达天真心灵的脉搏。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34-1236页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石桥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的身上没衣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浅滩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腰带不像样。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河岸旁。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衣服我心伤。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8-129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30-131有狐绥(suí)绥,在彼淇(qí)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cháng)。
狐:狐狸。一说狐喻男性。绥绥:慢走貌。朱熹《诗集传》训为独行求匹貌。淇:卫国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梁:河梁。河中垒石而成,可以过人,可用于拦鱼。之子:这个人,那个人。裳:下身的衣服。上曰衣,下曰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厉:水深及腰,可以涉过之处。一说通“濑”,指水边沙滩。带:束衣的带子。实指衣服。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侧:水边。服:衣服。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8-129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30-131这是一首情诗。有人把它理解为妻子担忧在外的丈夫没有御寒衣物的诗,则诗以主人公看见有狐开篇,以狐之绥绥,来比久役于外的丈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貌。只见有一只身材单薄的狐狸,狐独地散漫地出没在淇河水落石出的地方。这应该是一幅冷清的秋天的景象,淇水河边,水落石出,狐狸身单影只地行走在石梁上。见此情景,女主人公心里对丈夫的担忧油然而生,他想到那久役于外的丈夫还没有御寒的下裳。
全诗一唱三叹,每章只更换两个字,反复强化,深入地表达担忧之情。狐狸走在水浅的地方,湿了腿脚,由此想到自己男人还没有束紧衣裤的带子呢。狐狸走在河的岸边,完全没有弄湿身上,她就想到丈夫还没有成身的衣服呢。随着视线所及,看到狐狸从水落石出的地方,一步步走到岸上来,她就想到丈夫该穿什么衣物,真可谓知冷知热。从这个角度上说,此诗是贤妇人惦念远方丈夫冷暖的佳作。
有人把此诗解为寡妇表白有心求偶之情,也可通。狐为妖媚之兽,诗人称此妇为“狐”,看来此妇也颇有风姿,诗人以诗揭露其心事,比之为狐、以物喻人,别饶风致。全诗三章,皆用比意。
首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梁为石不沾水之处,在梁则可以穿好下裳,所以这多情的寡妇,以有狐求偶,对其所怜惜的鳏夫,表白自我的爱心说:“我心里所忧愁的,是那人还无以为裳,若是他娶了我他就可以不愁没有衣裳了。”次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厉”为深水可涉之处。《邶风·匏有苦叶》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涉过深水。需要有衣带束衣。此妇担心的,是心上所爱慕的那人还没有衣带。她想:“若是我嫁给他,我可以替他结成衣带他就不愁涉过深水时没有衣带了。”三章言此狐“在彼淇侧”,既然已在淇侧,可见已经渡过淇水,可以穿好衣服了。可是她担心那个人,还无以为服,她心想:“若是我和他结为婚姻,那么,那人就不愁没有衣服了。”
这三章诗充分而细致地表露了这位年青寡妇的真挚爱心,即事抒怀,不作内心的掩蔽,大胆吐露真情,自是难得的佳作。在旧时代,遭逢丧乱,怨女旷夫,在各自失去配偶之后,想重建家庭,享受室家之爱,这是人生起码的要求,自然是无可非议的。这首诗,表白了寡妇有心求偶之情,在《国风》中是一首独特的爱情诗。至于此妇所爱慕的对方,是否已经觉察到她的爱心,以及如何作相应的表态,那是另外的事了。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8-129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30-131孜孜矻矻。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
勤勤恳恳不眠休,向来胸无大志,只是勉强做着这事业。功名利禄皆是过眼云烟,对于身处困顿的人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哪里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只觉时光飞逝。幸有那明理静心的佛学,让我能在精神上超越他人。
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经历过怎样的事情,才能像现在这样再无如潮水般汹涌起伏的情绪,人的一生就像那渤海上的泡沫般短暂消散。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但事物的根本是不变的。只是那少许的心中梦想已幻灭。羡慕他人眼中荣华富贵,谁又相信这世间本来无物呢?一旦心中茫然无归处,易受功名利禄所引诱。所以纵使有千种计谋在心头,也难抵突如其来的变故。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孜(zī)孜矻(kū)矻。向无明里、强作窠(kē)窟(kū)。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
孜孜:勤勉;不懈怠。矻矻:勤劳不懈貌。明:目标,意志所趋。强作:勉力而做,出自《孔丛子·执节》。窠窟:动物栖身之所。喻指事业。济: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堪:能,可以,足以。仓猝:匆忙急迫。弹指:捻弹手指作声。佛家多以喻时间短暂。超出:超越别人。
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yíng)渤(bó)。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底事:何事。潮:像潮水那样汹涌起伏的。浮沤: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瀛渤:渤海。本源: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自性:佛教语。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些些:少许,一点儿。妄想:佛教语。谓妄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机筹:计谋;计策。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4灞(bà)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灞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fēi)久,何年致此身。
郊扉:郊居。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4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王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257-1258页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十月份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我还未到达目的地,还要继续前行,真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林中昏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应该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32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8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阳月:阴历十月。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zhàng)不开。
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lǒng)头梅。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32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8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开头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诗人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接下来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大雁能够在这里停下来和诗人还要继续南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引发诗人无限的伤感,大雁尚且按时可以飞回北方,诗人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表达了诗人留恋与不舍的悲戚心情。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的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暝,瘴气如烟,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紧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这两句是说,明晨登高望乡之处,理应见到岭头初绽的梅花。
最后两句,诗人又从写景转到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它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总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显然,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多么希望也能寄上一枝梅花,安慰家乡的亲人啊!
整首诗通过描写见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饱含的被贬痛苦以及思念家乡的忧伤。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诗人还是表达出愁绪满怀,凄恻缠绵。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忧伤与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哀伤与沉痛之意,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31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