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我清晨乘着犁眉黄身马,举鞭无力。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
强撑着病体,角巾便服地来到尧庙。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只见柳丝垂地绿荫遮天,石门喷迸的流水在此汇成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这里山青水秀,我的老朋友果然为我们选择了一处绝妙佳景。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庙中不断地有人来击鼓求福,其实尧本无心受人祭拜,你们这又是何苦呢?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庙前又有双跪石人,如花的美女整日在表演歌舞。
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权贵们的豪华车马往来不绝,惊动着林木山石发出轰鸣。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远望潭中,长烟与碧波交织,时明时灭。白鸥群翔,如同纷纷扬扬的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红亭赤栏,置于碧流青水之间。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这潭水深过百丈能通彻海底,说不定其中会有蛟龙盘踞。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置身于此,让人不禁想起音日的绿珠潭,那潭水似乎是一下子都流入了东海,至今遗址无存。那粉面红妆的绿珠又到哪里去了呢?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当年绿珠楼下的满园鲜花,也一枝难寻。
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昨夜秋风已经自西吹来,洞庭波起树叶纷落。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当此之时,携同三五少年,登高远望,定会心旷神怡。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如果曹操生前不是苦苦地争夺天下,怎么会有妻妾们空向铜雀台歌舞的悲哀呢?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我现在倚窗长歌一曲《白云谣》,您要随着歌声挥手相应。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当此清风朗月之时,更当人仙共醉,举杯遥劝,仙人自当不辞。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酒酣情浓已近夜半,更应举杯祭尧帝,然而尧安有知?
何不令皋繇拥篲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尧倘有知,则应命令皋陶手执扫帚,廓清宇内,扫清遮掩青天的浮云。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今日的盛会,更为空前。古代山简昼筑高阳池,那只算琐琐小饮,其酩酊醉态怎能与我相比?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竹林七贤的聚会远不如我们,《兰亭集序》所叙的雅集也无足夸耀。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金沙潭水的清澈胜过太湖,但水边只剩下憔悴的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此次相别,您归西秦,我即将奔赴东越,向瀛洲搜寻仙人之迹。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将来蓝田、太白若是你我相会之处,请您先为我把石上的月光擦拭得更加光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90-5922、 古代汉语词典编委会.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朝策犁眉騧(guā),举鞭力不堪。
犁眉騧:黄身黑眉的狡马。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yáo)祠南。
角巾:有棱角的头巾。微服:平民的服装。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石门:鲁郡东门外的水门,遗址在今山东兖州;一说指兖州石门山。金沙潭。为尧祠南面一个大池潭,水由石门流出。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银鞍绣毂(gǔ)往复回,簸(bǒ)林蹶(jué)石鸣风雷。
银鞍绣毂:指贵族所用紊华车马。毂:泛指车。簸林:撼动树林。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绿珠潭:即洛阳昭仪寺绿珠池。池南有绿珠楼,楼为晋时石崇为爱妾绿珠所建,遗址今已不存。
昨夜秋声阊(chāng)阖(hé)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阊阖:指西风。洞庭木落:《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子。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九鼎: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后世成为传国之宝,国家权力的象征。铜雀台:三国时曹操建。遗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白云:指《白云谣》。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何不令皋(gāo)繇(yáo)拥篲(huì)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皋繇:即“皋陶”, 亦作“皐陶”。传说虞舜时的执法官。拥彗:拿着扫帚。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mǐng)酊(dǐng)何如我。
高阳:高阳池。山公:山简。
竹林七子去道赊(shē),兰亭雄笔安足夸。
兰亭雄笔:指王羲之所写《兰亭集序》。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蓝田:即今陕西蓝田山。太白:指陕西眉县东南之太白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90-5922、 古代汉语词典编委会.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这是李白久病初愈后为友人送行所作的一首诗,运用夸张的手法,非常富有想象力,意象变幻莫测,情感奔泻直下,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诗一开始,便泄露出诗人的满怀悒郁。在明净秋日的早晨,诗人“强扶愁疾”,策马而行犹似力不能胜。久病初起固是一个原因,但悒郁之愁怀,更是重要因素。愁怀的原因,诗的字里行间已透出信息:故人将归长安,勾起了他对昔日在长安始受礼遇后被排挤的回忆。“角堪微服”一句,含有甚深的今昔之慨。昔日在长安受到皇帝隆重的礼遇,此时却是愁疾之身,在今昔殊异的感慨中有着悒郁不平。
接写尧祠所见。“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在一片长杨掩蔽、青山碧水的秋日美景中,有石门山上的飞瀑喷射,有历乱的海鸥展翅,开阔明净中给人一种流动感。景是美景,故言“笑夸”。但是这并非纯为宁静自然的美,它笼罩在一片不相称的嘈杂中:来祭祀的人车马雷鸣,夹杂着鼓乐喧嚣,于是诗人发出“尧本无心尔何苦”的慨叹。慨叹之中,隐含着对皇帝周围的谀臣的讥讽和自己被排挤出朝的愤慨。接着又是另一番慨叹:“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谀臣在朝而贤人在野。谀佞之臣既遮蔽皇帝视听,贤人在野也就是自然的事了。由于有对在朝者的不满和在野的不平,才有下面完全离开尧祠物色的个人情怀的抒发和议论。
接着,诗人的思路从尧祠跳跃到对于历史和人生哲理的探索。时光流逝,名姝的青春、骚人的才华、帝王的权势,都随着岁月消逝了。想象从尧祠超越过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落到洛阳的绿珠楼。当日绿珠的绝代容颜,如今已光彩沉埋;当日与绝代容颜相映照的满园繁花,也已经没有了踪影,唯有潭水东流,与岁月同其匆匆而已。对于绝代名姝光彩沉埋的感慨,其中或许还隐含着对于一切美好生命无法永存的叹息和思索。然后,想象又回到现实来,昨夜秋风,引来了此时的登高望远。秋风乍起,岁月将暮。人生匆匆,功业未就而被逐,于是又想起忠而见疑,泽畔行吟的屈原来。从尧祠到绿珠,再写到屈原,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都是极大的跳跃。但是还不止于此。从屈原又跳跃到魏武帝和铜雀台。曹操是那样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竟也有生的眷恋和死的悲哀,还幻想死后享受生前的尊荣与宴乐。在李白看来,这是大可不必的。诗人要表达的观点是,不论是绝代容颜,骚人才华,还是帝王权势与奢靡生活,都将在岁月流逝中成为陈迹,生前事既不必执着于利害得失,身后事也不必悲叹挂怀。
“我歌白云倚窗牖”,诗人在山光水色之飘然欲仙,长风入怀,于是产生劝酒仙人的幻觉。但是现实到底是难以摆脱的存在,飘然欲仙只是一时的慰藉,愤慨不平究竟郁积胸中,对于朝政黑暗,权奸当道,诗人时刻未能忘怀,这才有举杯酹尧,“令皋繇拥篲横八极”以扫浮云的祝愿。他依然对唐玄宗抱有幻想,希望他能任用贤臣,摒弃小人。不过,诗人的思绪在现实中只是稍作停留,很快又进入超脱的境界。在那超脱的境界里,他依然保持有他自己的天真和达观,保持有他的豪情满怀。一些令后代向往的风流人物,又一一出现在诗中。诗人仿佛进入了他们的行列,而昂扬气势更在他们之上,山简、竹林七贤、王羲之、范蠡,在他面前都相对逊色。他觉得自己比他们有更大的气概和才华,他依然傲视万物,昂扬气概未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最后,诗人与故人临别相期:“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这是从傲视万物到隐居的转折,看似突然,实际上是精神的升华,傲视万物的襟抱既然不容于当世,则唯有与山林为伍,才可以保持高洁的情操。这样一个结尾,表现了诗人巨大的抱负和自信心,是因不容于当世而进入超脱境界的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
这首诗,诗人的想象驰骋于天上人间,古往今来。不同的意象随情思的莫测变幻而组合,相互之间的衔接,常让人感到突然。但从联结意象的感情脉络看,中间并无滞碍。诗中没有晦涩的象征,没有朦胧的隐喻,激愤的情感奔泻而出,但意象又是跳跃的,中间有巨大跨度。这意象的跳跃式组合,其实就是李白瞬息万变的想象的如实表现。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14-119出东门,不顾归。
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来入门,怅欲悲。
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在上有青天。在下有年幼的孩子。你现在这样做不对!”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第二版):31出东门,不顾归。
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顾:念。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不归:一作“不愿归”。
来入门,怅(chàng)欲悲。
来入门:去而复返,回转家门。怅:惆怅失意。
盎(àng)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盎:大腹小口的陶器。还视:回头看。架:衣架。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拔剑”句:主人公看到家中无衣无食,拔剑再去东门。儿母:孩子的母亲,主人公的妻子。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bǔ)糜(mí)。
他家:别人家。哺糜:吃粥。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用:为了。仓浪天:即苍天、青天。仓浪,青色。黄口儿:指幼儿。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头。
“咄(duō)!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咄: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行:走啦!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啦!下:脱落。这句说:我头上常脱落白发,这苦日子难以久挨下去。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第二版):31《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主人公走出家门,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儿女又难以割舍。一进屋门,家徒四壁,生活无望,又拔剑出门,妻子生怕出事,一边哭泣一边劝阻,但主人公仍感到无路可走,终于挥衣而去。
诗的前半写主人公要去“为非”的原因,用了六句。前二句写他下了决心走出东门,诗中却说“出东门,不顾归”。“不顾归”,是说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来归,但又不得不归,因为心中毕竟有所顾念。所顾念的自然是妻子儿女。可以想象:主人公在东门外踟蹰、扼腕,过了好一会,终于又脚步沉重地走回家来。然而,家中的景况,对于他来说,不啻当头棒喝,打消他的任何幻想。所以接下的两句说,“来入门,怅欲悲”。现在他清醒地意识到:除了那一条路,别无他路可寻。心中悲酸,都系于一个“怅”字,这并非平常的怅然之叹,而是一种绝望之感。摆在他面前的,是残酷的现实:“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无衣无食,这比出去干那桩事更可怕。要么冻馁待毙,要么拚作一腔热血,同命运作最后的决斗。如取后者,尚存万一生的希望,顶多牺牲个人,却可能救活可怜的一家老小,若取前者,全家人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明摆着的事。这一段,通过主人公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叙,把主人公推向矛盾的顶点。诗中入情入理地写出此君之所以走上这样一条可怕的道路,乃是为贫穷所逼。诗的主题建立在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之上,就不致使人产生伦理上的厌恶之感。这便是此诗的不可动摇的美学价值。
这六句在炼意上颇有独到之处。一个本来安分的人怎样走上那条危险之路,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诗人则紧紧抓住主人公几度徘徊,归而复出这一心理和行为的激烈矛盾,就写出其中的必然性。又如“盎中”以下两句。盎中无米,架上无衣,都是主人公眼见的事,可是,诗人却将“视”字属下句。这样,在表现效果上就大不同。盎中无米,架上无衣,是悲感之所由发,也就是主人公之所以不得不去冒险的根本原因。这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如说“视盎中无斗米储”,就将本句与上句隔断,从而使语势陡然转折,上句的“悲”字就失却那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像诗中这样将“视”下属且加“还”字,就更加重了上句的意义:吃没吃,穿没穿,还有什么活路呢?因而具有征服读者的不可辩驳的力量。
后半,“拔剑东门去”承上句而来,是主人公由犹豫、反复到下定最后的决心。主人公要出去做事,不一定非要作出一副剑拔弩张的架势。但诗中这样处理,却异常真实地表现出主人公决绝而无反顾。以下妻子牵衣哭劝一段文字,是对主人公这不顾一切的行动的戏剧性烘托。妻子说,别人富贵我不羡慕,我甘愿和你喝稀饭。这是自欺欺人的话。家中灶下连一粒米都没有了。大约她也觉出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就又说:你看在老天爷的分上吧。这话当然也不会生出什么效果。主人公早就不信老天爷了。她又让他为儿女着想,而他正是为了儿女才这样做的啊。妻子想到的是另一层:一旦事败,触犯“王法”,不但救不了一家老小,而且还会将他们投入更深的深渊。这句话对前面主人公的极度矛盾的心理作了注脚;同时前后照应,加深了此诗悲剧的内涵。主人公的行为不免饮鸩止渴,又势在不得不饮。最后妻子无可奈何地说,“今时清,不可为非。”(余冠英认为“今非”中似有脱文,应作“今时清,不可为非”)主人公这样回答他的妻子:“咄!行!我去为迟!”两个单字句,一个四字句,短促有力,声情毕肖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决难回转,他是就要去拚命了。“咄”在这里是急叱之声,吆喝他的妻子走开,不要拦阻他。他说现在去已经为时太晚,并非指这次行动,而是说先前对自己的可悲处境尚不觉悟,对这世道尚缺少清醒的认识。“白发”一句,可能是汉代的俗语,意思大概如今天说的“谁知还能活几天”。表明主人公把这罪恶的人生看穿了,而不是说人的年龄。
这篇诗歌虽然采取了杂言形式,但是由于用字简练,句子长短相济,读来有顿挫流离之感。
乐府中有两篇《东门行》歌辞,这里用的是本辞。另一篇为晋乐所奏,共四节,较本辞有所增衍。其中最显眼的是“今时清廉,难犯教言”之类的句子。这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加以粉饰。尽管作了这样的改动,基本思想内容还是不能改变,最后只好予以排斥。这篇民歌的遭遇,见诸《古今乐录》所引王僧虔《技录》的记载:“《东门行》歌古‘东门’一篇,今不歌。”
参考资料:
1、 李春祥 等.乐府诗鉴赏辞典.郑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0:64-652、 齐天举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1-93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突然间,雪云消失,幻变成春云朵朵,渐渐觉得,这样的大好时光,正好极目远眺。北山的梅枝冒着严寒肆意绽放,南湖的春水如同新酿的美酒荡漾着绿波。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
各种花卉依次开放接连不断,真的是情意绵绵洒满天地间。面对酒盏千呼万唤盼到了春天归来,切莫为春天感伤而紧蹙黛眉。
雪云乍(zhà)变春云簇(cù),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pǔ)波纹如酒绿。
纵目:放眼远眺。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dài)蹙(cù)。
芳菲:指花草。次第:依次。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沧浪亭中独步亦感无趣,登高四望排遣心中惆怅。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深秋时节,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你来了一刻又原路返回,无人陪伴我喝酒吟唱。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沧浪独步亦无悰(cóng),聊上危台四望中。
悰:欢乐;乐趣。
秋色上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而说秋色上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诗题为“怀贯之”,篇中并没有出现“怀”的字样,但从诗人长吟远慕的情绪和行动中,却表现出对友人的强烈、深沉的怀念。诗中友人虽未出面,而处处让人感到他的存在,时时牵绕着诗人的感情和思绪。那危台,那林木,那翠竹,都曾经是作者和友人登览、吟咏的对象,其间都如同留有友人的一点什么,却又无可寻觅,反而触景兴慨。这样从诗人怅惘的状态和表现中,便把萦绕在心头难以排遣的怀念之情表现得非常深上切至。
怀念人的诗,格调上一般以低回婉转容易取得成功,但此诗气格却颇显高远。开头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就有一种超迈迥拔之气。所写的红叶、秋桐等秋景,也是以清幽萧疏的基调,反映着人的情绪。诗中说友人是“暂来径往”,从字面上来看,他离别的当儿也没有那种依依之情。诗人的怀念属于更深沉、更内在的一种类型。而这,在艺术上更难于表现一些。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5-86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9-70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5-86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9-70这首词以春景起兴,写女子对丈夫的眷恋之情。开头“花花”二句首先渲染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春光烂熳,百花盛开,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铺垫。“罗袖”二句,写女主人公出场,她穿着罗衣,面对画帘,思念情人肠欲断。由春日美景转到相思之情的描写,其中“肠断”二字把景与情的和谐气氛打破,乐景哀情相映,情更哀。“卓香车”,是说女子于画帘之内,伤怀已极,故立车遣愁。
后四句摄取对话的特写镜头:回头闲聊,神态绰约。“回面”二句写女主人公坐在车上与街上的熟人说话,这是女子掩饰自己情感的举动,看似平静,实为她在排遣自己“肠断”的心情。结句写女主人公因烦闷而向人诉说丈夫“不归家”,很有情趣。女子之言实为衷曲,进一步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说明她“肠断”的原由。这里借用刘晨、阮肇典故,意指情人久出未归。一个“惟”字,表现出女子对爱的专一和执着。
全词围绕“断肠”写人,时而绘景,时而动作与心情俱见,时而将心情隐于动作之中,时而又把心情寄之于话语之内,运笔多变,将人的内在心曲揭示无遗,极富神韵。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1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