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出自唐代王绩的《石竹咏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零,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萋萋结绿枝,晔晔垂朱英。
翠绿枝条生长茂盛,垂挂着繁盛美丽的红花。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常常担心寒冷的露珠降临,无法保住它那美好的生命。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叹息石竹时也思考自身,此生难道是我衷情的吗?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在我尚未降临人世的时候,究竟是谁是我萌生的呢?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抛开这样的事情不再说它了,顺应自然的变化又何必惊恐呢?

(qī)萋结绿枝,晔(yè)晔垂朱英。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晔晔:美丽繁盛的样子。

常恐零露降,不得全其生。

叹息聊自思,此生岂我情。

昔我未生时,谁者令我萌。

弃置勿重陈,委化何足惊。
委化:自然的变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翠绿枝条生长茂盛,垂挂着繁盛美丽的红花。
常常担心寒冷的露珠降临,无法保住它那美好生命
叹息石竹时也零考自身,此生难道是我衷情的吗?
在我尚未降临人世的时候,究竟是谁是我萌生的呢?
抛开这样的事情不再说它了,顺应自然变化必惊恐呢?

注释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晔晔:美丽繁盛的样子。
委化:自然的变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
王绩

王绩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5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南归阻雪

: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行程被大雪所阻,滞留在宛地,日暮时只能眺望着洛阳。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放眼望去四周是一片苍茫的旷野,故乡的山河不知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一缕孤单的炊烟在村中冉冉升起,迟归的大雁也早已飞到遥远的天边去了。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近处的田野和远处的山岗被积雪覆盖,只有饥饿的老鹰还在寻觅捕捉雪中的野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我从少年时起就摆弄文墨,专注于诗词歌赋。

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可惜多次上京都没有考中,我现在已羞于回家了,只好彷徨而无奈地守在这回家的路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页2、 孙建军等.《全唐诗》:线装书局,2002年:第1213页

我行滞(zhì)宛许,日夕望京豫(yù)
滞:不流通,引申为滞留。宛许:即宛地,泛指南阳以北。京豫:指洛阳。唐时将洛阳设为东都。因其地属豫州,故称为京豫。

旷野莽(mǎng)茫茫,乡山在何处。
莽茫茫:郊野广漠无际。乡山:故乡的山脉。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村际:中间。

积雪覆平皋(gāo),饥鹰捉寒兔。
平皋:平原。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文墨:写文章。属意:倾心。章句:章节与句子。

十上耻还家,裴(péi)回守归路。
十上:多次上书。此借此科考落第。裴回:徘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页2、 孙建军等.《全唐诗》:线装书局,2002年:第1213页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此诗前四句交代时地,表现出归途怅惘的情怀;中间四句写黄昏时茫茫雪原所见的荒凉景象,喻示出诗人的处境;后四句写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落第还乡的羞愧心理。全诗表达了诗人忧郁和冷漠的心情。

  前四句交代时间地点,对京豫的回顾和对乡山的渴望,表现出归途怅惘的情怀。一个“望”字,让诗人哑口无言,痴呆傻愣。一个“莽”字,透露了诗人的心凉。

  中间四句写黄昏时茫茫雪原所见,“孤烟”、“归雁”、“饥鹰捉寒兔”等,一片荒凉景象,喻示出诗人此时的处境。“孤烟”可以看成“孤”,此时看出诗人的内心的孤独。一个“覆”可以看出当时下雪之大。

  后四句写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落第还乡的羞愧心理。“十上”一词借远古的苏秦两手空空,失败而归,耻于回家的经历,抒发自己想家,而又不敢回家的感慨。

  全篇写景抒情真实自然,曲折凄楚。“守”字写他在旷野上徘徊不已等待雪过之后重登归途,更表现出一种茫然呆滞、六神无主的心理与神态;如从深层的兴寄的角度看,则可看做是诗人在人生的出仕与归隐之间傍徨矛盾、最终不得不归隐的象征性描写。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版:第38-39页2、 陶文鹏.《王维孟浩然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07月:第32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对竹思鹤

:
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萧萧瘦竹映在伊水之滨,跟露冷风清的秋夜多么相称。

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假如旁边再有孤高的仙鹤伫立,那全是人间第一流物象情景。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1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

瘦玉萧(xiāo)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瘦玉:细竹的美称。萧萧:竦立貌。伊水:水名,即伊河,出河南卢氏县东南,东北流经嵩县、伊川、洛阳,至偃师,入洛河。

更教仙骥(jì)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仙骥:《相鹤经》称鹤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神话传说中仙人多骑鹤,故称。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1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8
瘦玉萧萧伊水头,风宜清夜露宜秋。
更教仙骥旁边立,尽是人间第一流。

  竹为树中君子,鹤称禽中高士。南朝谢庄《竹赞》说“贞而不介,弱而不亏”;鲍照《舞鹤赋》则称鹤“钟浮旷之藻质,抱清迥之明心。”“对竹思鹤”这一诗题本身,就先透露了作者的命意所在。对竹,是实景;思鹤,是虚拟。诗的构思,在历代众多的咏竹、咏鹤诗中又是蹊径独辟,自具一格。

  “清”字,是全诗的立意所在。前二句,诗人“对竹”于洛阳伊水之滨,水竹相映,境界清而可见。这并非是首创,南朝齐时虞羲的《江边竹》诗已有先例,而唐人诗中更不乏其例,如白居易《画竹歌》说:“野塘水边欹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可见不仅诗人,画师亦早已取此为景。然而钱氏连着“瘦”、“萧萧”、“风”、“露”、“清夜”、“秋”诸语,却又显示了西昆派诗人善于锤炼的艺术造诣。清伊东流,又正值风轻露白的清秋之夜。这清迥的背景,更衬托出丛竹的瘦劲之骨,箫萧之韵。两个“立”字韵味悠长。这萧萧瘦玉,只宜于清秋之夜,野水之滨,一种孤高不群的意态,顿时从两个“宜”字中传出。“宜”与“不宜”,又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以作者的情趣又从两个“宜”字中隐然可见。三句“更教”二字正就两个“宜”字接过,由“对竹”而到“思鹤”。鹤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相鹤经》),《诗经》也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以仙鹤配野竹,韵趣相通。

  “尽是人间第一流”,是全诗的结穴。瘦竹、清风、凉露,仙骥,都是第一流的雅物。在这尘世,只有第一流的雅士才能欣赏这清超脱俗的第一流雅境。对这一点,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评此诗命意含蓄而贴切,评论中肯。不过,他忘了知人论世,忘了说明钱惟演是否够得上“第一流人”。

  这首《对竹思鹤》,表面上是写浮云野鹤,清高脱俗,骨子里却是一种牢骚。他这只“鹤”是忘不了玉墀丹陛的。所谓的“第一流”,实有所不称。因此《对竹思鹤》作为诗来说颇有佳处,但却经不起深究。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9-4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花卿

: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锦官城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5-1662、 崔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jǐn)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wén)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5-1662、 崔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第一句“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市的别名。丝,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丝管,代指音乐。日,这里是每日的意思。纷纷,形容音乐声络绎不绝。意思是说,锦官城里奏起管弦音乐,一天到晚响个不停。“丝管”二字点出全诗描写的对象。点明之后,便从各种角度对它进行描绘。先用“纷纷”二字写出其连绵、和谐、化无形的乐曲为有形之物,形象地写出管乐声与弦乐声相互交错、追逐的情景。

  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意思是说:音乐的响声一半散入江风中,一半散入云层中。“入江风”,是说声音广传地面;“入云”,是说声音上冲天空。从地到天,到处都传播着音乐的声响。两个“半入”重复使用,造成音律的回环、流畅,与那弥漫宇宙的音乐声正相和谐,具有很深的情趣。

  第三、四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这样的乐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间有能听到几回呢?古人认为,只有天上的仙乐才是最美妙的。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乐,这就是极度写出它的不同凡俗;然后,又用人间的罕闻,进一步写出它的珍贵。这两句是在前面写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从虚处下笔,把“此曲”之美好推到绝伦的地步。虚实结合,互相照应,完美地表现出了乐曲的精绝。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首诗无疑是赞叹花敬定所赏音乐的高级,单仔细体味,其中是含有讽刺意思的。花敬定作为一名武将,立功之后终日以歌舞为乐,不再操练兵马,这是有失职分的。作者的讽意并没有诉诸字面,而是隐藏在赞叹乐曲的背后,闪闪烁烁,扑朔迷离,可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把它看成一首赞美音乐的作品,也可以玩味其中的含蕴。

参考资料:

1、 崔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衡门

: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横木为门城东头,可以幽会一逗留。洋洋流淌泌水边,解饥慰我相思愁。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难道想要吃鱼鲜,定要鳊鱼才如愿?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齐姜才开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难道想要吃鲜鱼,定要鲤鱼才可取?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宋子才欢愉?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67页

(héng)门之下,可以栖(qī)迟。泌(bì)之洋洋,可以乐饥。
衡门:衡,通“横”。可以:一说何以。栖迟:栖息,安身,此指幽会。泌:泌:“泌”与“密”同,均为男女幽约之地,在山边曰密,在水边曰泌,故泌水为一般的河流,而非确指。乐饥:隐语,《诗经》中常将性的欲望称为饥,乐饥指满足性的饥渴。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fáng)?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难道。河:黄河。齐之姜:齐国的姜姓美女。姜姓在齐国为贵族。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lǐ)?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宋之子:宋国的子姓女子。子姓在宋国为贵族。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67页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许多解诗者认为此诗乃隐者表述安贫乐道之词。如朱熹《诗集传》云:“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言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游息;泌水虽不可饱,然亦可以玩乐而忘饥也。”姚际恒《诗经通论》云:“此贤者隐居甘贫而无求于外之诗。一章甘贫也,二三章无求也。唯能甘贫,故无求。唯能无求,故甘贫。”这一观点即使不像闻一多先生所言“未免太可笑了”(《说鱼》),至少也有些酸腐。盖因此论带有明显的儒道杂糅的思想痕迹,是深受儒道思想影响的后世文人以六经注我的产物。这一观点与上古民歌的创作实情格格不入,正如《康衢谣》、《击壤歌》明显地属后世文人假托原始歌谣一样。让上古民歌谈安贫乐道未免有些滑稽。

  倒是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角度考释此诗兴象,认为当属情诗的看法较为贴切。按闻先生意见,“衡门之下”乃男女幽会之所,与《邶风·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如出一辄;泌水之岸,乃男欢女爱之地,“泌”与密同,在山曰密,在水曰泌,都“是行秘密之事的地方”;“饥”亦非指腹饥,而是性之饥渴;更关键的是,“鱼”在上古是“匹偶”、“情侣”的隐语,“食鱼”所暗示的恰是男女的“合欢或结配”(闻先生的观点见《说鱼》、《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由是,则诗意已明:

  夕阳已逝,月上柳梢,一双青年男女悄悄来到城门下密约幽会,一番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之后,激情促使他们双双相拥,又来到郊外河边,伴着哗哗的流水,极尽男欢女爱。或许小伙儿被这难忘良宵所陶醉,竟发表了一段富有哲理的爱情名言:吃鱼何必一定要黄河中的鲂鲤,娶妻又何必非齐姜、宋子不可?只要是两情相悦,谁人不可以共渡美好韶光?言外之意是,他与眼前的女子情感甚笃,非常满意,希望娶她为妻。此诗虽然短促,简单,但表现了上古陈地百姓自由、纯朴的情爱意识,正如民歌中唱的:“风过岭头水过基,男从女愿莫讲离。我俩有情吃水饱,无情吃肉也皱眉。”

  此诗在章法上也较独特,先是叙事,由叙事引发议论。“兴”没有放在诗首,而是放在议论之前,且与所兴之事又共同构成旨意相同的议论,使议论充满了形象感而未流于枯燥,加厚了诗意。

  《陈风》中多为情诗,说明陈地人民非常善于歌唱爱情。因此,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这样一首富有哲理的情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67-26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调笑令·渔父

: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捕鱼人啊,捕鱼人,你总是出没于长江上的微风细雨中。身披青色蓑衣,头戴黄色箬笠,穿着黄色裤子。你喝着红酒,吃着白鱼,直到傍晚回去。傍晚回去,傍晚回去,长笛一声唤醒了你,此时竟不知身在何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5-866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青蓑(suō)黄箬(ruò)(cháng)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调笑令:词牌名,又名《宫中调笑》、《转应曲》等。单调。分两体:一体为32字,平仄韵换叶。起名二字重叠。又一体仄韵38字,调之前用七言古诗八句,并以诗的末句二字,为词的首句二字。渔父:捕鱼人。箬:竹壳。裳衣:下身服饰,这里指裤子。归暮:傍晚回去。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5-866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

  全词运用对仗、叠句、偏正词,颠倒词等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渔父田园江湖生活的图景,表达了苏轼对渔父的羡慕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渔父,渔父”,开头两句以叠句的形式,呼唤出渔父,接着赞颂他们如同“江上微风细雨”,习以为常。“青蓑黄箬裳衣”,写渔父的衣着,仅用六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渔父的外貌。“红酒白鱼暮归”,写渔父钓鱼饮酒的情景。还是以极为精炼之词,描绘了渔父充足的一天生活,乐而忘归。

  “青蓑黄箬”与“红酒白鱼”对仗,互相映照。暗含着高雅的情趣。较之《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中所写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放浪的渔父形象要高雅得多。

  以上数句突出的是渔父闲淡自适的形象,“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这是写渔父归家后的另一种生活情景,并上升到对渔父精神层面的叙述。渔父披着暮色回到家后,吹起了长笛,自我消遣。尽管渔父“归暮,归暮”了,但迎来的却是“长笛一声何处”新的一天的生活。诙谐情趣,只有渔父才能独自享受。苏轼通过对渔父生活及精神状态的描写,使得渔父的形象更为丰满。

  该词运用对仗,两个叠句,八个偏正词组,两个颠倒词,四个形、色、声通感的词句,巧妙组缀了一幅披风载雨、嗜酒归暮的渔父生活景象图。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865-8662、 朱孝臧.宋词三百首图解详析.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10月:15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