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 一作:终)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 一作:终)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0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6页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53-54页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1页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山光:傍山的日影。池月:池边的月色。东上:从东面升起。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chǎng)
开轩:开窗。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恨:遗憾。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 一作:终)
感此:有感于此。中宵:整夜。劳:苦于。梦想:想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0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6页 .3、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53-54页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1页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 一作:终)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下面是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对此诗的赏析。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山光:山上的日光。池月:即池边月色。开篇两句是说,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他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对此表现出一种纳凉时的满足的心理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轩:窗。三、四句是说,披头散发今晚正在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享受着清凉的感觉。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是说,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一时叹为清绝”(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这两句是说,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在如此悦耳清心的夏夜,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了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是一种古雅平和的乐器,适宜在恬淡闲适的心情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摒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状态,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因鸣琴而牵惹起一阵淡淡的怅惘,像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由境界的清幽绝俗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来,这就自然而然的由水亭纳凉过渡到对友人的怀念上来。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两句是说,想到这里不免怀念起故友,只能在半夜里梦想异常。

  此诗,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许多惆怅。这种怀念故人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在梦中会见了自己的好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的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层递自然,由景及意达到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77-7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韵译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注释
山光:傍山的日影。
池月:池边的月色
东上:从东面升起
开轩:开窗。
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恨:遗憾
感此:有感于此。
中宵:整夜。
劳:苦于。
梦想:想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0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6页 .3、 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53-54页 .4、 蘅塘退士 等 .诗三百首/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唐诗三百首·词三百首/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1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下面是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对此诗的赏析。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山光:山上的日光。池月:即池边月色。开篇两句是说,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他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的实际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对此表现出一种纳凉时的满足的心理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轩:窗。三、四句是说,披头散发今晚正在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享受着清凉的感觉。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是说,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一时叹为清绝”(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这两句是说,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在如此悦耳清心的夏夜,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了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是一种古雅平和的乐器,适宜在恬淡闲适的心情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摒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状态,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因鸣琴而牵惹起一阵淡淡的怅惘,像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由境界的清幽绝俗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来,这就自然而然的由水亭纳凉过渡到对友人的怀念上来。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两句是说,想到这里不免怀念起故友,只能在半夜里梦想异常。

  此诗,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许多惆怅。这种怀念故人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在梦中会见了自己的好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的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层递自然,由景及意达到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77-7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南亭,似应在涧南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辛大疑即辛谔,为作者同乡友人,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1-6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270篇诗文

猜你喜欢

自遣

: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得到的时候就放声高歌没有就由他去吧,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今天有酒就痛快畅饮喝他个酩酊大醉,明日的忧虑就等明天再烦愁。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08-210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65-167 .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得:指得到高歌机会。失:指失去这个机会。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今朝:今日。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08-210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65-167 .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该诗成功地塑造一个活脱脱的呼之欲出的纵酒高歌的旷士形象。这个形象虽有政治上失意后颓唐的一面,而其中愤世嫉俗的品格颇得人们赞叹。他除了反映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变态的心理外,而通过人物的形象也状写出了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一有机会便唱否则即罢休,愁恨全然不理照样乐悠悠。

  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态,则给人具体生动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次句不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说“亦悠悠”,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不特是为了押韵而已。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今天有酒就喝个酩酊大醉,明日有忧虑就等明天再愁。

  这两句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狂士形象呼之欲出。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的独特性。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这样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有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叠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

  一是情感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推进了首句的意思:“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叠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

  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叠,但前“愁”字属名词,后“愁”字乃动词,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每一句都是重叠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叠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在小诗中似乎是最突出的。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独到,宜乎千年以来一些穷愁潦倒的人沉饮“自遣”,陶冶情操时,于古人偌多解愁诗句中,惟独最容易记起“今朝有酒今朝醉”来。

  诗名《自遣》,是自行排遣宽慰的意思。解读此诗,关键全在于诗人将“愁’和“恨”排遣掉了没有。而诗人之“愁”和“恨”是社会之愁,家国之愁,这种愁是诗人自己难以解决的。上书,皇帝不听;劝说,皇帝不理;讽谏,皇帝会恼怒。那诗人怎样排遣,是采取了不理、不采、不合作、不发言的态度。这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虽带有一定的消积成分,然而大多的知识分子都不发言,都不合作,那“此时无声胜有声”拥有很大的力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唐诗鉴赏辞典 ,1983 :1276-1277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08-210 .3、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65-167 .4、 严洁 .晚唐诗鉴赏 :凤凰出版社 ,2006 :417-42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巴丘书事

: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我在《三国志》里早就认识了边防重镇巴丘,而今年岁老迈,只因避难才得以初次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听到寒风吹刮树木的飒飒声响充满了广阔的洞庭原野,又见惨淡的日光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四年来的风餐露宿、辗转奔波使我的生活饱受侵扰;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唉,朝廷未必会派鲁肃这样的良将镇守上游,我这个书呆子却空自焦急几乎全白了头。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著.宋诗举要: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6:第215-216页2、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518页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三分书:即《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胡:指金人。

晚木老酣(hān)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晚木:秋冬的树木。影:指日光。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吐乱洲:秋冬之际,洞庭湖水落,湖中露出许多不规则的沙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rú)空白九分头。
上流:三国吴的主要领地在长江下游,巴丘对它来说,乃是上流。须鲁肃:因蜀将关羽镇守荆州,吴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与关羽对抗。鲁肃:三国时期东吴战略家,周瑜死后继任都督,统领军马。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诗人自我嘲讽之词。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著.宋诗举要: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6:第215-216页2、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518页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老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诗中首联以《三国志》起首,奠定咏史的基调;颔联描写眼前之景,写得气象开阔;颈联感慨自己政治上坎坷漂泊的际遇;尾联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事,表达内心的情感。全诗沉郁蕴藉,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首句“三分书里识巴丘”引用《三国志》说明巴丘的重要,为题目“书事”打下埋伏。诗人读《三国志》时就认识巴丘的重要,总想能亲临其地。紧接“临老避胡初一游”,句中“避胡”二字使此次之游充满辛酸。胡指金人,自不待言。自然是初游,接下即写所见景色及感受。

  “晚木老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上句写秋冬风急天高的老势,“酣”字用得活,这句是耳闻,写老。下句写眼中所见,视线由广阔的洞庭野收至岳阳楼。“抱”字也用得活,这句是目睹,写色。上句给读者一种动乱危迫的感觉,而下句却表现日影紧抱岳阳楼这一洞庭野的中心景点,又使读者从动乱中透出一线安定的希望。两句相连,使读者从景色引起更多的联想。

  第五句“四年风露侵游子”接“临老避胡”而来,诗人从宣和七年(1125年)离京师到陈留,因金人入攻,辗转奔波,已经四个年头,“风露”二字既是自然界的风餐露宿,也含有政治上挫折和敌骑侵扰。“十月江湖吐乱洲”写洞庭水落,湖里出现七大八小的沙洲。“吐”字用得生动险劲,“洲”上着一“乱”字,也隐寓世乱之感。

  尾联“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值得玩味,表面上是反用孙权使鲁肃屯巴丘事。巴丘处在东吴的上游,是边防要地,须得鲁肃这样的良将,方能把守。表面是说,现在未必需要鲁肃这样的人镇守上游,自己是书呆子。却为上游无人而急得头发几乎全白了,但是“空”急无补于事,从结构上是回应首句。可是细细琢磨,这两句大有文章。题目是《巴丘书事》,却没有写出什么事,原来所谓“书事”,就是让读者从这尾联中去体会。这年七月,抗金老将宗泽在开封连呼三老“渡河”,气愤而死。这是因为宋高宗采取逃跑政策,不敢亲冒矢石,北复中原。《三国志》写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鲁肃以自代。这里暗以周瑜比宗泽之死,但朝廷不知起用鲁肃这样“智略足任”的人才,言外之意,隐然有以鲁肃自负的味道。但不便明说,所以隐约其词,说“未必”,说“空白”,都该从反面理会。又怕读者不易理解自己的苦心,所以题中着“书事”二字,使读者联系当时形势,思索得之。宗泽死在七月,但消息传到流亡中的陈与义耳中,已是十月,所以诗人用“书事”二字以为暗示,使读者探索其难言之隐,忧国之情跃然纸上。

  这首诗抒写乱离,忧心国事;首尾呼应,中间两联意境雄阔,对仗精妙而又富于变化,“酣”“抱”“侵”“吐”四字,尤精彩、生动,老调,音节,洪亮、沉着。全诗由叙事起,中间寓情于景,最后以议论、感叹收结。老情跌宕,气韵雄深。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著.宋诗举要: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6:第215-216页2、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904-90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调张籍

: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杜甫诗文并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却不知轻薄文人愚昧无知,怎么能使用陈旧的诋毁之辞去中伤他们?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就像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虽然我生活在李杜之后,但我常常追思仰慕着他们。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晚上也常常梦见他们,醒来想着却又模糊不清。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李白杜甫的文章像大禹劈山治水一样立下了不朽的勋绩,但只留下了一些斧凿的痕迹,人们已经难以见到当时的治水的运作过程了。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遥想当年他们挥动着摩天巨斧。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山崖峭壁一下子劈开了,被阻遏的洪水便倾泻出来,天地间回荡着山崩地裂的巨响。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但就是这样的两位夫子,处境却大抵都冷落困顿。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仿佛是天帝为了要他们作诗有所成就,就故意让他们崛起而又困顿。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他们犹如被剪了羽毛被囚禁进了笼中的鸟儿一样,不得展翅翱翔,只能痛苦地看着外边百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他们一生写了千万篇优美的诗歌,如金薤美玉一样美好贵重。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但其中多数好像被天上的仙官派遣神兵收取去了一样。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流传在人间的,只不过是泰山的毫末之微而已。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我恨不得生出两个翅膀,追求他们的境界,哪怕出于八方荒远之地。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我终于能与前辈诗人精诚感通,于是,千奇百怪的诗境便进入心里: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反手拔出大海中长鲸的利齿,高举大瓢,畅饮天宫中的仙酒。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忽然腾身而起,遨游于广漠无穷的天宇中,自由自在,发天籁之音,甚至连织女所制的天衣也不屑去穿了。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我回头对地上的你说,不要老是钻到书堆中寻章摘句,忙碌经营。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还是和我一起向李、杜学习,在诗歌的广阔天地中高高飞翔吧。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14-315 .2、 陈永正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95-797 .

李杜文章在,光焰(yàn)万丈长。
文章:此指诗篇。光焰:一作“光芒”。

不知群儿愚(yú),那用故谤(bàng)伤。
群儿:指“谤伤”李白杜甫的人。前人认为主要是指元稹、白居易等。

(pí)(fú)(hàn)大树,可笑不自量!
蚍蜉:蚁类,常在松树根部营巢。

伊我生其后,举颈(jǐng)遥相望。
伊:发语词。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zhǔ)治水航。
“徒观”两句:比喻“李杜文章”如同大禹治水疏通江河,后人虽能看到其成就,却无法目睹当时鬼斧神工的开辟情景了。

想当施手时,巨刃(rèn)磨天扬。
“想当”四句:想像禹治水时劈山凿石、声震天宇的情景。划:劈开。雷硠:山崩之声。

(yín)崖划崩豁(huō),乾坤摆雷硠(láng)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唯此”以下十二句:说天帝想要好诗歌,就派李、杜到人间受苦,还故意折断他们的羽毛,剥夺他们的自由,让他们经受挫折坎坷磨难,从而创作出精金美玉般的绝代诗篇。然后又派天神取走了。现在遗留在人世的只不过“太山一毫芒”而已,尚且如此高不可及。金薤:书。古有薤叶书。又有薤叶形的金片,俗语称金叶子。琳琅:美玉石。此以金玉喻“李杜文章”,并言李杜诗篇播于金石。六丁、雷电:皆传说之天神。

帝欲长吟哦,故遣(qiǎn)起且僵。

(jiǎn)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xiè)垂琳(lín)(láng)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八荒:古人以为九州在四海之内,而四海又在八荒之内。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精诚”两句:言忽然悟得“李杜文章”之妙。犹今言灵感忽至。

刺手拔鲸(jīng)牙,举瓢酌(zhuó)天浆。
“刺手”四句:比喻李、杜诗的创作境界。汗漫:广漠无边之处。《淮南子·道应训》:卢敖游于北海,遇异人,欲与交友,其人笑曰:“嘻!子中州之民,宁肯而远至于此。……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织女襄:《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注:“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暮七辰,辰一移,因谓之七襄。”按:织女,谓织女星。肆,谓星宿所舍,即星次。此句夸言神游物外,连织女星的车驾都不乘坐了。意谓超越了织女星运行的范围。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地上友:指张籍。经营:此谓构思。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xié)颃。
乞:此谓送给。如杜甫《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颉颃:上下飞翔。上飞曰颉,下飞曰颃。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14-315 .2、 陈永正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95-797 .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诗风的中唐时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一些人的贬损。韩愈在这首诗中,热情地赞美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高度倾慕之情。在对李、杜诗歌的评价问题上,韩愈要比同时的人高明许多。

  此诗可分为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作者对李、杜诗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并讥斥“群儿”抵毁前辈是多么无知可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句,已成为对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千古定评了。中间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力写对李、杜的钦仰,赞美他们诗歌的高度成就。其中“伊我”十句,作者感叹生于李、杜之后,只好在梦中瞻仰他们的风采。特别是读到李、杜天才横溢的诗篇时,便不禁追想起他们兴酣落笔的情景。“惟此”六句,感慨李、杜生前不遇。天帝要使诗人永不停止歌唱,便故意给予他们升沉不定的命运。

  “平生”六句,作者叹惜李、杜的诗文多已散佚。末十二句为第三段。“我愿”八句,写自己努力去追随李、杜。诗人希望能生出两翅,在天地中追寻李、杜诗歌的精神。他最后四句点题。诗人恳切地劝导老朋友张籍不要忙于经营章句,要大力向李、杜学习。

  韩愈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流派。叶燮《原诗》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诗人以其雄健的笔力,凌厉的气势,驱使宇宙万象进入诗中,表现了宏阔奇伟的艺术境界。这对纠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而《调张籍》就正像诗界异军突起的一篇宣言,它本身最能体现出韩诗奇崛雄浑的诗风。

  诗人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全诗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直下,而其中又曲折盘旋,激溅飞泻,变态万状。如第二段中,极写李、杜创作“施手时”情景,气势宏伟,境界阔大。突然,笔锋急转:“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豪情壮气一变而为感喟苍凉,所谓“勒奔马于嘘吸之间”,非有极大神力者不能臻此。下边第三段“我愿”数句,又再作转折,由李、杜而写及自己,驰骋于碧海苍天之中,诗歌的内涵显得更为深厚。诗人并没有让江河横溢,一往不收,他力束狂澜,迫使汹涌的流水循着河道前泻。此诗在命题立意、结构布局、遣词造句上,处处显示出作者独具的匠心。如诗中三个段落,回环相扣,展转相生。全诗寓纵横变化于规矩方圆之中,非有极深功力者不能臻此。

  尤可注意的是,诗中充满了探险入幽的奇思冥想。第一段六句,纯为议论。自第二段始,运笔出神入化,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用大禹凿山导河来形容李、杜下笔为文,这种匪夷所思的奇特的想象,决不是一般诗人所能有的。诗人写自己对李、杜的追慕是那样狂热:“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他长出了如云般的长翮大翼,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探索李、杜艺术的精魂。追求的结果是“百怪入我肠”。此“百怪”可真名不虚说,既有“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又有“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下海上天,想象非常神奇。而且诗人之奇思,雄阔壮丽。韩诗曰奇曰雄,通过此诗可见其风格特色。

  诗人这种神奇的想象,每借助于夸张和比喻的艺术手法,就是前人所盛称的“以想象出诙诡”。诗人这样写那些妄图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设喻贴切,形象生新,后世提炼为成语,早已家喻户晓了。诗中万丈光焰,磨天巨刃,乾坤间的巨响,太山、长鲸等瑰玮奇丽的事物,都被用来设喻,使诗歌磅礴的气势和诡丽的境界得到充分的表现。

  此诗乃“论诗”之作。朱彝尊《批韩诗》中所谓的“别调”,其实应是议论诗中的“正格”,那就是以形象为议论。在此诗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比喻等表现手法,在塑造李白、杜甫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作者其人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诗歌的一些精到的见解,这正是此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值得珍视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95-797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席上贻歌者

: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和盛开的鲜花,街市四通八达。楼上正灯红酒绿,清唱一曲后,又是一番觥筹交错。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在这宴会上也有客居北方的南国人,请你不要再唱撩动人乡思的《鹧鸪曲》了。

参考资料:

1、 聂巧平注译.《唐诗三百首》.武汉:崇文书局,2015:3462、 王力、蒋绍愚、唐作藩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23、 唐诗观止编委会编.《唐诗观止·下》.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125

花月楼台近九衢(qú),清歌一曲倒金壶。
贻:赠给。九衢:犹言九陌,指都城中的大道。清歌:清脆的歌声。倒:斟酒。金壶:纹饰华丽的金色酒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zhè)(gū)
鹧鸪:指《鹧鸪曲》。

参考资料:

1、 聂巧平注译.《唐诗三百首》.武汉:崇文书局,2015:3462、 王力、蒋绍愚、唐作藩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523、 唐诗观止编委会编.《唐诗观止·下》.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125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诗人采用由远及近、步步引入的写作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歌者歌唱艺术的敬佩,同时又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第一、二两句描写歌唱环境。“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写长安的酒家歌楼,这是一个引子。这两句诗,采用了由远而近、由外及内、步步引入的手法。天空,一轮明月;地上,万家灯火,街市上行人车马来来往往,展现的是一幅繁华都会的景象。接着便是一座高楼的外景,明月的清辉照着高楼,照着它周围盛开的鲜花。

  画外音,是声声动人心弦的歌声。再接下去是酒楼上,灯红酒绿,年轻的歌女在演唱;一曲之后,便是一番斟酒、敬酒、举杯、言笑等景象,这两句诗把时间、地点、环境、宴席、歌者、听者,还有歌助酒兴的欢悦气氛都表现出来了。词简意丰,有虚有实,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第三四两句描写歌清酒兴。歌,愈听愈动情;酒,愈饮愈有兴,歌声更比酒“醉”人,所以三、四两句不言酒而单写歌。而且,诗人不是对歌者或歌声进行描绘,也不是直接抒发对歌声有怎样的感受,而是说:“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据说鹧鸪有“飞必南翥”的特性,其鸣声像是“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曲》就是“效鹧鸪之声”的,曲调哀婉清怨,为这个曲子所写的词,也大多抒发相思别恨。尽管诗人在开头二句极力描绘了春风夜月、花前酒楼的京国之春,从后二句中自称“江南客”,可看出诗人的思乡之心,早已被歌声所撩动。如果这位歌者再唱出他熟悉的那首“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鹧鸪曲》,难免产生“游子乍闻征袖湿”(《鹧鸪》),终至不能自已了。因而诗人向歌者请求莫唱《鹧鸪》了,充分体现了歌声具有使人回肠荡气的魅力,同时又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实际上是意味着诗人正是歌者知音,深深地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诗人也期望歌者能够成为这“心声”的知音。这就使听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融合,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辞浅意深,曲折感人。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4972、 周啸天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16093、 张忠纲主编.《全唐诗大辞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3274、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1347-134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右溪记

: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参考资料:

1、 程金城,徐宏勋 等.大学人文导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年:14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qiàn)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huí)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南:向南。合:汇合。营溪:谓营水,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抵:击拍。悉皆:都是。悉,全。敧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名,形容。状,(它们的)状态。洄:水回旋而流。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佳木:美丽的树木。佳,美好。垂阴:投下阴影。相荫:彼此遮蔽荫护。荫,遮蔽。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yì)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pái)(huái)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wú)(huì),俾(bǐ)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bì)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都邑:都会城镇。邑,县城。胜境:风景优美的境地。静者:喜欢清静的人,谓仁人。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道州。已来:同“以来”。为之怅然:为它景色优美却无人知晓而惋惜。之,指右溪“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乃:于是。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芜秽,杂草积土。俾:使。为,修筑。亭宇,亭子房屋。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裨:补助,增添。形胜,优美的风景。命:命名。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作者的《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彰示来者:告诉后来的游人。来者,后来的游者。

参考资料:

1、 程金城,徐宏勋 等.大学人文导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年:14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此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描写小溪的环境清幽秀美;第二层感叹小溪不为人所赏识,作者修葺之后将其命名为“右溪”。这篇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风光,记叙了对它整修的过程。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用一百余字,便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历历在目。文章感慨于道州(今湖南道县)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从开头至“垂阴相荫”是第一部分,描叙小溪的地理位置和周围景色。文章开头交代小溪的地理位置,语气冷静,笔调平实;接着细致地描绘小溪周围的“怪石”“佳木”“异竹”等景色,赞誉之情包含其中,令读者不胜向往,文气渐起;正当作者设想这条清秀的溪流若在山野,便可给隐逸之士带来愉悦;若在闹市,就能成为游览胜地时。

  从“此溪若在山野”到“为之怅然”是第二部分,感叹小溪的位不适宜与受人冷落,以及小溪的疏整经过和命名由来。“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小溪的不为人知另作者“为之怅然”。然而,作者接着又记叙“疏凿芜秽”“植松与桂,兼之香草”的整治过程,小溪从此将告别寂寞凄清的境遇,成为名胜之地,令人为之一振。文章短短百余字,却写得一波三折、纡徐委曲,使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而避免了直叙的平淡无味。

  《右溪记》一文的写景部分,尽管着墨无多,但作者抓住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从而营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整个环境以小溪为中心物象,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风姿、自成一趣。作者写石,不写其排列的错落有致,却突出其形状的“欹嵌盘曲”,以其怪异造成幽峭感,以其不整齐与相抵的流水互为映衬,化静为动。作者写水,不写其涓涓细流,却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描写竹树,不表现其枝繁叶茂,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

  此文又因作者感情的流注而别具韵味。作者对右溪不仅作了观赏性的描绘,还进一步为其久不为人重视的遭遇而慨叹不已。此景无论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会受到青睐,在这里却遭受冷遇。作者以为与此景相称的人物当是“逸民退士”或清心静欲者,这是作者对右溪美景特有的体悟,它与上文的描写文字相辅相成,突出景色清幽宁静的特征。与作者的慨叹相呼应的,是其自我形象的出现。此景无人赏爱,唯独他怅然徘徊流连。这一略觉寂寞而沉郁的意态,与环境气氛相应和,作者形象和客观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透着淡淡的怅意而带有幽幽的美感的图画。

  这篇文章的优美,还源于句式结构和所写之景的有机结合。文中写景皆为四字句,作者在组合语句时,采用一物一态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图景。石、水、竹木,分别以“欹嵌盘曲”“洄悬激注”“垂阴相荫”等节律明快的四言短句,使句式与景物的动态动势极为吻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作者元结以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因此,《右溪记》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也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

  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和不平虽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记所流露的那样强烈,但元结笔下的右溪泉石,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姆小丘、小石城山,实际运用的是同一种笔法。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清吴先生的话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湍急、清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参考资料:

1、 周成华 等.唐朝文学观止.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356-3572、 程帆 等.古文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10513、 张绍民.牵着灵魂去旅行:与史上游记名家的心灵对话.北京:西苑出版社,2012年:73-7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