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37-40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此据《杨万里选集》。与,给予的意思。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无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思,意,情绪。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37-40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首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73-107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漫长的夏日,从午睡中醒来不知做什么好,只懒洋洋的看着儿童追逐空中飘飞的柳絮

注释
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
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
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此据《杨万里选集》。与,给予的意思。
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思,意,情绪。
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37-4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简析

  这首诗写作者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

  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无聊赖.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百无聊赖之意。

  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73-107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452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塞上曲送元美

: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 下册: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07:9402、 朱安群.明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0:324

白羽如霜出塞(sài)寒,胡烽(fēng)不断接长安。
羽:指羽书或羽激,为古时征调军队或用于军事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胡烽(fēng):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边警,烽:即烽烟,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浸即举烟火报警。接:接近,直抵。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为中国古都之一,西汉、 隋、 唐等朝代皆定都于此。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这里实际指当时的首都北京。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征人:出征在外的将士。

参考资料:

1、 毕桂发.毛泽东批阅古典诗词曲赋全编 下册: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07:9402、 朱安群.明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10:324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开篇“白羽”两字就点明边塞军情紧急,古时军事文书插上鸟羽,表示此书十万火急,须像飞鸟一样迅速传递,故称羽书或羽檄。“霜”字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而且还暗含形势险峻的意味。首句勾勒出一幅信使带着那份如含严霜的羽书,冒着塞外的寒风策马飞奔的画面。

  第二句“胡烽不断接长安”,“胡烽不断”形象地点明外族屡侵边境。长安是唐代国都,“接长安”应前句“出塞寒”,表示边境频频告急,战报直入朝廷,军情之峻急尽在不言之中。

  诗的前两句给全诗笼罩上紧张的战争气氛。这两句用战争所特有的镜头——羽书、胡烽,极写边事严重,句式急促,紧迫之感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军士出征应战。“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这两句承上而来,又移步换形,节奏由急促变舒缓,内容从战事转抒情。月可以说是写边塞的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照边关,使塞外景色壮阔而悲凉,朦胧而凄清,颇具边塞情调,诗人在第三句里,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诗中的“一片月”。不仅能衬托情意,而且能喻示时间,渲染气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东山,家乡异地之分。诗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西山”与“边塞”、“胡烽”暗自相联。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构成佳境。而征人看月,则又交织着怀念家乡的愁情与立功边塞的雄心。“多少征人”,意即许多离乡远征、抗敌卫国的将士,他们都是人,立身边塞,目视明月清辉,心头泛起思乡之情。“马上看”就含蓄着这种情感,战士们骑马奔赴塞外或巡逻边境中,抬头看望高悬空中的明月,既思念亲切的家乡,留恋美好的人生,又准备为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誓死战斗。因此,后两句既带有唐代边塞诗中常见的那种雄豪悲壮的格调,又有一种缠绵的情致,总观全诗,诗人故意于此设下不和谐音符,借助艺术辩证法的力量,以静显动,创造出一种物我相融,表里一致的境界。

  这首诗是明人李攀龙写的一首送别诗,元美即王世贞。王世贞此次出行,与防务有关,故诗人送诗为其壮行,诗中“征人”句即点送行之意。此诗虽貌似唐诗,但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担忧。全诗仅四句,前三句着力写景,渲染气氛,为后一句抒情奠基。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 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下两句以西山之月连接征人与京城,既表现征人不恋京城,竭力守边,又希望元美能勉力边务,不辱使命。诗苍劲雄阔,意境深幽,颇有唐代边塞诗风格。李攀龙诗刻意规模唐调,乐府诗尤多割剥古人字句,但此诗笔调凝练,意境雄阔,风格劲健,颇得唐代边塞诗的神韵,做到了神与貌合。

参考资料:

1、 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 元明清诗、词、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07:127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16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邻居

: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
偏僻的街巷里邻居很多, 高兴的是跟隔壁的邻居在同一个屋檐下。

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蒸梨常用一个炉灶, 洗菜也共用一个水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一同去采药, 夜晚读书又共同分享同一盏灯。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虽然住在城市里, 我们还过着像樵父和渔父一样的乡村生活。 

(pì)巷邻家少,茅檐(yán)喜并居。
僻:偏僻。 檐:屋顶伸出的部分。

蒸梨常共灶,浇薤(xiè)亦同渠。
薤: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作蔬菜食用。

(chuán)(jī)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传:送。屐 :木底鞋。

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qiáo)(yú)
 
樵渔:打柴、捕鱼。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马嵬驿

:
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皇上曾经到世外巡游,他的六马车驾在此作了短暂停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纵有返魂树也不能使人还魂回生,只有鲜血化成青草似乎在诉说怨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人已不见香车却又回到京城宫殿,人去楼空而晨钟依旧。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纵作甘泉宫也不可能招致亡魂再见了,即使是文成将军也难以被封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92、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94-96

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yān)留。
马嵬驿:即马嵬坡,故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距离长安(今西安)百余里。穆满:周穆王名满,在位诗曾西征犬戎。此以周穆王喻唐玄宗,以“物外游”称其奔蜀避乱。物外,世俗之外,即非人间的仙境。六龙:原指周穆王驾驭的骏马,此喻指唐玄宗车驾。淹留:停留,逗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生:一作“成”。

香辇(niǎn)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长乐殿:即汉代长乐宫,西汉高帝时,就秦长乐宫改建而成。汉初皇帝在此视朝。这里用来借指唐玄宗的住处。景阳楼:即南朝陈景阳殿,为陈后主和张妃(丽华)宴乐之所。这里借称唐玄宗和杨贵妃曾经住过的唐宫。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甘泉:即汉代甘泉宫,原为秦宫,汉武帝增筑扩建,在此朝诸侯王,宴请外国宾客。复:一作“得”。文成:文成将军,即齐人少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92、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94-96
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此诗首联是以周穆王周游天下的神话传说比喻唐玄宗的奔蜀。这一联实际上是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后,唐玄宗逃奔西蜀,在经过马嵬驿时,车驾作了短暂的停驻。而车驾停驻的原因是发生了“马嵬之变”。

  颔联承接上联之脉络,叙述了“马嵬之变”的直接后果:贵妃已死,犹如青烟消逝,纵有返魂树也不能使她还魂回生;如今“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贵妃的鲜血化成的这一片茂密的青草似乎在诉说着她的怨恨。《十洲记》载:“聚窟洲有大树,与枫木相似,花发香闻数百里,名返魂树。死者在地,闻香即活。”又《庄子》:“苌弘死,藏其血,三年化为碧。”这里化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贵妃在马嵬驿的永逝。诗人省去了马嵬兵变时六军驻马,贵妃与玄宗生离死别的历史情节,而是以形象化的语言,深寓同情地描写了贵妃的悲剧结局。

  作为马嵬事变的直接受害者,杨贵妃已经死不复生。而颈联形象地描写了曾经同贵妃订立“愿世世为夫妇”的盟誓的唐玄宗在事变之后过着的生活状况。《新唐书·宦者传》载,收复长安后,肃宗不要玄宗再过问天下大事,由宦官李辅国胁迫太上皇(玄宗)从兴庆宫迁到西宫中。这一联概括地叙述了唐玄宗在经历了一场动乱之后,回到长安,看到的是人去楼空,钟声依旧的悲切情景,饱含着他对亡妃的无限思念之情以及他所度过的孤独、寂寞、凄苦的生活。上下句之间的两个关联词“却”“还”用得极妙。“香辇却归”道出了马嵬事变中玄宗与贵妃一生一死的不同命运;“晓钟还下”写出了钟声依旧人已非的无奈之情。

  死者不可复生,生者长恨不已。陈鸿《长恨歌传》说,贵妃死后,玄宗思不能已,命方士寻找贵妃魂魄,方士谎称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贵妃,并带回金钗钿合作为信物。诗人在尾联却对这一传说提出了质疑:一个命归九泉,一个残生人间,纵作甘泉宫也不可能招致亡灵再相见了,即使是文成将军也难以被封侯。《史记·孝武本纪》说,汉武帝的宠姬王夫人卒,齐人少翁以方术在夜间招引王夫人,使武帝在帷幔中望见。于是封少翁为文成将军,以客礼相待。并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置祭具以招天神。过一年多,少翁的方术渐渐失灵,神不至。于是诛文成将军。这里诗人化用典故,说明了这场悲剧的无可挽回,暗示了玄宗的无尽悲哀与怀念。但是就《长恨歌传》的传说而言,对玄宗重蹈武帝的荒诞,命方士寻找贵妃亡灵的愚蠢作法,诗人不无讥讽之意。

  全篇以叙事为主,在描述之中兼有抒情和议论。中间二联杨贵妃、唐玄宗交替描写,在工整的对偶中间以虚字的抑扬,使得率直的叙述变得婉转而流动。全诗通篇用典故,借前朝故事来叙述,别具咏史诗之一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2-62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缕曲·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

:
谁复留君住。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不道只、暂时相聚。衮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黄叶下,秋如许。
曰归因甚添愁绪。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宇。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有解忆、长安儿女。裘敝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身世恨,共谁语?

谁复留君住。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不道只、暂时相聚。衮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黄叶下,秋如许。
谁能够把你挽留?可叹人生在几番伤感离别之后就匆匆老去,最令人思念的,是一起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听你讲家乡的事情。没想到这次相聚却如此短暂,长江滚滚,落叶纷纷,大雁哀鸣着向远方飞去。黄叶飘落,秋天的景象如此凄凉。

曰归因甚添愁绪。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宇。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有解忆、长安儿女。裘敝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身世恨,共谁语?
听你说要离去,我平添了许多愁绪一但你想回乡还是回去吧,总好过勉强寄居在京城凄凉的寺院里。你两鬓斑白来京城求取功名却不能及第,儿女在家乡思念着你,我一直为你的落魄伤心不已。看来无论古今,才华与命运总是彼此相背离,这对不公命运的满腔怨恨,又能够对谁说呢?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刘飞注,最忆西窗同剪烛 纳兰容若词全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第63页2、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35页

谁复留君住。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几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不道只、暂时相聚。衮(gǔn)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黄叶下,秋如许。
迟暮:年老。衮衮:即“滚滚”。

曰归因甚添愁绪。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fàn)宇。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有解忆、长安儿女。裘(qíu)(bì)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身世恨,共谁语?
栖迟梵字:栖迟,滞留,游息;梵宇,寺庙。裘敝:即敝裘,破烂的农服。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刘飞注,几忆西窗同剪烛 纳兰容若词全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第63页2、 (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35页
谁复留君住。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不道只、暂时相聚。衮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黄叶下,秋如许。
曰归因甚添愁绪。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宇。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有解忆、长安儿女。裘敝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身世恨,共谁语?

  上片借道别叙说人间的聚散离合,表明惜别之情。开篇道明送别之意,已经说好就将归去,以为迎来送往,是一件令人感伤的事。人的一生竟然就那么短促,几番离合,便到了迟暮之年。一生中最让人津津乐道是,西窗下翦烛夜话,在一起追忆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而这种相聚,却只是暂时的。滚滚长江,萧萧落木。转眼间,大雁哀鸣,遥天飞去,又是一个送别的季节。黄叶下,秋天已是这么深沉、这么厚重。

  下片就对方的遭遇,表达观感,写慰藉之意。对秋景的描写,并用“白雁哀鸣去”隐射行人,更加深加浓了惜别恋友的深情。过片一句转入对西溟身世的怅惋和同情。故下片一面抒写痛惜西溟之“落魄”、“未遇”,一而又诚挚地劝慰他家中“有解忆”之儿女,可享天伦,这总比淹留冷烟寒月的寺庙要好,而且“信古来、才命真相负”,更以达观的人生态度相慰。结句则是再表惜别之意。此中借典形容,层层转进,真纯深挚的情意确是感人。

  大体上看,上片、下片,泛写与专指,在材料分配上,显得很分明,但其组合也相当严谨。这就是一个“归”字的贯穿。这一个“归”字,在换头位置,承上启下。既是上片所说离合的一个因素,又是下片所说愁绪的中介。由于“归”,故有聚散;由于“归”,故有烦恼。其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也就集中体现在与相言别的人物身上。所谓以文为词,当中意脉仍十分清晰。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21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梅花还带着雪,刚刚有些暖意,烟柳也才发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陪着姚使君来听童子的颂歌,佛家的经书。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领会了佛理才知道我是虚无的,领悟了空也就厌恶实体了。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我迷惑的心应当觉悟,游子的思绪却还没有平和下来。

参考资料:

1、 孟浩然著;曹永东笺注;王沛霖审订.孟浩然诗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11:224 2、 王春红编著.禅诗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01:6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姚使君:未详。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惠上人:未详。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来窥童子偈(jì),得听法王经。
童子:经中尝称菩萨为童子,一因菩萨是法王真子,二因无淫欲之念,如世之童子。偈:又作伽陀、偈陀,意译偈颂、颂。系与诗之形式相同。一般以四句为一偈。法王:佛与法自在,称曰法王。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无我:我为“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但人身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因缘生,也无常一之我体,故无人我,无法我。观空:此处指”析空观“,于五音等法,观查分析,离其着心。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huáng)宁。
迷心:迷惑之心。未遑宁:谓没有闲暇安息。遑,闲暇。

参考资料:

1、 孟浩然著;曹永东笺注;王沛霖审订.孟浩然诗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11:224 2、 王春红编著.禅诗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01:6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该诗首联以工稳的对仗将优雅清寒的早春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精确的描写使“雪梅”“烟柳”顿现眼前。颔联“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点名游寺主题。同时也以梵行犹如童子,深得法王经旨来表示对惠上人的赞叹。颈联写出诗人参偈听经后的感受。领会了佛理,就知道了“无我”的妙义。《观止》卷七云:“为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通过“析空观”,离开对五蕴所合之“我”的执着,自然对有形的物质之躯产生厌离心。经此一番领会观察,诗人表达了对觉悟的期盼,但又因客思难平,而显出淡淡的尴尬愁绪。虽然不能全然离尘入佛,但还是清晰的表明了诗人对清静佛门的向往之情。

参考资料:

1、 《禅诗精选》(姜子夫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06-0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