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摘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四十二
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抚人家的儿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九月十日即事

: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昨天刚登完龙山,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shāng)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更:再。举觞:举杯。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这首诗借菊花的遭遇,抒发自己惋惜之情。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主要表现了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参考资料:

1、 林莽.李白诗词选.合肥市:黄山书社,2007年:12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崔篆平反

: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崔篆是汉族人,当时担任郡守,那时是王莽改制的时候,他的党羽遍及各个地方,用严厉的刑法杀害许多无罪的人。崔篆在他所在的县看到牢狱人满为患。忍不住流泪叹道:“唉,刑罚法律残酷凶狠,竟到了这种地步!这些人都是什么罪!”(崔篆)于是为他们平反,放出来两千多人。他的僚属们都十分害怕,纷纷叩头求他说:“你确实是仁慈的人,然而如今只有你是仁德的人,恐怕要后悔吧?”。崔篆慨然,说:“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2000多人,这是我的心愿啊!我有什么可后悔的呢?”僚属们沉默不知如何回应。
崔篆(zhuàn),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mǎng)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lù)无辜。篆所至之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法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jiàn)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而赎(shú)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
  王莽改制:指王莽篡权,该汉朝为新朝。斯:这;这种地步。峻:苛刻。辜:罪。系:关押。垂:掉下。涕:泪。谏:婉言相劝。无以:没什么用来。及:到,至。吏:僚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嵩山焦炼师

: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嵩山的太室山与少室山相携高凌青天,少室山上的贝多树一年可开三次花,紫烟氤氤。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山中有蓬莱海上仙客,宛如麻姑仙女。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大道在心,喧尘莫染,心迹高韬,浮想联翩。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饥时就餐桂花的金鹅蕊,闲暇时每每精读青苔纸写的道书。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宇宙八极恣意游憩,长在天宫九垓交际周旋。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一瓢饮尽颍河水,身骑舞鹤来到伊川。

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
晚上还归空山去,身披秋霞独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明月如鸾镜挂在女萝藤间,夜晚松风呖呖如鸣琴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潜影晦光隐居中岳嵩山,锻精炼魄栖息在云幄。

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
霓裳飘飖,凤声呖呖,绵绵不绝。
霓裳何飘摇:“裳”一作“衣”,“飘摇”一作“萎蕤”。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愿你与西王母一道来看看我这个下谪人间的东方朔。

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如果焦炼师你可以收到我这封紫书,我将铭心刻跟你学习仙道。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97页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时餐金鹅蕊:“鹅蕊”一作“蛾药”;屡读青苔篇:“青”一作“古”。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9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南春 / 追思柳恽汀洲之咏尚有遗妍因书一绝

: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江面上水波渺茫,远望好似烟雾笼罩,迢递不断,如同远隔千里;一阵东风,吹来阵阵白蘋的香气。

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夕阳西下,我伫立在水边凝望时,心中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无了无休。

参考资料:

1、 刘永生.中华诗词精粹·宋词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052、 张琪.宋词三百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3473、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11

(yǎo)杳烟波隔千里,白蘋(pín)香散东风起。
杳杳:深远的样子。烟波:指烟雾苍茫的水面。白蘋: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开白花。

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汀洲:水边的小洲。愁情:一作“柔情”。

参考资料:

1、 刘永生.中华诗词精粹·宋词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052、 张琪.宋词三百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3473、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11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洽家,位至宰相,功业彪炳,性亦刚毅,却写出如此柔丽感伤之诗,便是他的同时代人也觉得难以理解,议论纷然。宋僧文黄在《湘山野录》中说:“莱公(寇准封莱国公)富贵之时所作诗,皆凄楚愁怨,尝为《江南春》云云”;南宋胡仔说:“忠愍诗思凄惋,盖富于情者。如《江南春》云……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曾经作过寇准副职的范雍在《忠愍公诗序》中也谈到:“尝为《江南春》二绝,……人曰少贵无不足者,其摅辞绮靡可也,气焰可也,惟不当含凄尔。”其实,他们都没有说对。范雍以为只有诗人的女婿文康公(名王曙)说中了:“乃暮年迁谪流落不归之意。诗人感物,固非偶然。时以为文康公之知言也。大约公之为诗,多有此意。”诗人在澶渊之盟后不久,晚年罢相又复相,又被排挤去位。后贬死雷州。作为一个人,他心中存有芥蒂;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感到失意和抱负难以再展;而作为一个诗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他对景伤情,发为诗句,原因就在于此。

  此诗一二句点明题意,并描写出了江南春日黄昏的那种迷离艳冶之美。末句转入抒情,诗人心中涌起无限愁绪,感到自己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无了无休。此诗颇具唐诗特色,情韵悠长,蕴藉空灵。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中杳杳,指江水的深暗幽远。夕阳西下,江面上水波渺茫,远望好似烟雾笼罩;江水浩渺,迢递不断,如同远隔千里。一阵东风,吹来缕缕白苹清香。寥寥十四字,表面写无人之景,实是境中有人,“隔”、“风起”、“香散”,都是从人的感觉角度落笔的,因此第三句就将人推出镜头来。原来此时诗人正伫立在汀洲(水边平地)之上凝望着。此属倒装句法,按顺序而言,应把此句提到最前面,但如倒转过来,便属凡笔,诗意也索然了。

  美景令人陶醉,也撩人伤感,尤其是悲愁郁结的人,所以末句便转入抒情。此时,诗人面对一江春水,心中陡然涌起无限愁绪,感到自己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无了无休。“愁情不断如春水”,凭借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含蓄地倾吐出愁情的沛然莫遏,与早于他的李煜《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晚于他的秦观《江城子》词名句“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异曲同工。李词鲜明、生动,秦词情辞兼胜,寇准的诗则妙在首尾呼应,情景相生,另有耐人吟味之处。

参考资料:

1、 刘永生.中华诗词精粹·宋词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052、 吕美生.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合肥:黄山书社,1990:5103、 魏丕植著.解读诗词大家(2)宋代卷.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1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相逢时你默默不语,像一朵芙蓉,在秋雨中轻颤。容颜娇羞而红润,凤翘斜插在你的鬟间。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等到想要低声唤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别人看见。想要一诉离愁,可你已转过身去,只能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

参考资料:

1、 苏樱.纳兰词典评:银夏出版社,2010/10:13-15,254-2552、 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06-01:230-261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huán)心只凤翘。
芙蓉:又称为“荷”、“莲”。这里刻画了一位如荷般美丽、和谐、恬静的女子。小晕红潮:谓脸色微微泛起了红晕。鬟:总发也。凤翘:古代女子凤形的头饰。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lán)叩玉钗(chāi)
直为:只是由于……。 凝情:深细而浓烈的感情。回阑:曲折的栏干。阑,同“栏”。

参考资料:

1、 苏樱.纳兰词典评:银夏出版社,2010/10:13-15,254-2552、 张秉戍.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06-01:230-261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小令一般用作抒情,用作描写人物则是少见,且是极为困难的。而这首词,却以精炼的笔触,描摹了一位多情的可爱的少女的形象。词的上片侧重静态的刻画,写出了少女外貌的美丽动人。下片侧重于动态的摩画,将其一刹那间复杂娇羞的心理表现的惟妙惟肖。全篇情景俱到,形神俱佳,生动感人。

  上阕开头四字便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紧扣心弦,相爱者偶然相遇,心事却难以诉说, 只能四目交投,默默远走的场景。这种神态,恰是人物内心矛盾的真切表达,尽见苦闷之状。第二句通过细节描写写情人貌美好像一朵带露的芙蓉一样摇曳生姿,后二句是描摹美人突然间脸飞红晕,抖动的玉钗泄露了心事。恰是一幅静态人物素描。下阕承接上文:乍一相逢,再难见面,“待将低唤”,可是声音还未出口,又咽了回去。只因“恐人见”。可如此分开又心存不甘,于是抓紧时间,转过回廊,在不显眼的地方轻叩玉钗。这暗示的举动,在满是温情的心中又深蕴着万般无奈的凄苦,那是心上不变的暗号,容若知道,她也知道。其实有时候,绝了心念,也不是坏事。

  这首词在艺术性上的成就,首先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塑造了一个含羞少女的形象。先写肖像,她是那么可爱,简直就是一朵带雨滴的荷花,脸庞羞得泛起红潮,就更加妩媚迷人。乍一相逢,机会难得,有多少话要互相诉说,但又怕别人看见,只好匆匆离开。动作描写,生动再现了少女轻叩玉钗的举动,不是轻佻,而是少女内心复杂活动排解矛盾后做出的重大决定,即情定终生。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少女复杂的内心世界。

  其次是环境描写,把人物限定在回廊的一个典型的环境里,使这场会面更加难忘。就是在这个回廊里,他们幽情暗结。也许是初恋使人难以忘怀,在《虞美人》一词中他写有“回廊一寸相思地”;在《红窗月》中写有“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因此,回廊也就成为这首词的一个重要意象。

参考资料:

1、 苏樱.纳兰词典评:银夏出版社,2010/10:13-15,254-2552、 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三联书店,1986年8月:1-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