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庵三十韵

:
春色如多情,阴云贷游瞩。
登临不惮劳,?孛踤转山谷。
石磴危欲欹,梯身进恐覆。
松风响箫笙,花露滴巾幅。
凿凿石齿连,盘盘山脊伏。
初疑路不通,似觉地可缩。
小憩林木深,大观天地育。
旷胸凌八荒,举手决四渎。
岁暮历险艰,时危事幽独。
情深山水佳,兴遣杖屦复。
七佛庵先登,一人泉可掬。
誓将寂灭心,受此清净福。
尘世徒喧啾,山门远荣辱。
艰难慨诸僧,落木栖老屋。
江水清入怀,淮山翠凝目。
花阴覆层檐,鸟语隔幽竹。
稽首幡幢翻,升阶路径熟。
禅心絮沾泥,世味蜡煮粥。
军政期严明,民风慕清穆。
既兴杨朱悲,复动贾生哭。
再上讲经台,仍抠御风服。
凭高气层层,眺远山矗矗。
石眼松络根,崖腰树飞瀑。
一泓照须眉,两地映兰菊。
骨蜕超尘寰,性空问机轴。
无心云自飞,得趣景何倏。
绿树啼白猿,青莎卧黄犊。
川原豁而开,麻麦蔚以蓼。
游辰风日和,行径花草馥。
冥冥鹤归来,长笑下山麓。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舒頔

舒頔(dí)(一三○四~一三七七),字道原,绩溪,(今属安徽省)人。擅长隶书,博学广闻。曾任台州学正,后时艰不仕,隐居山中。入朝屡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终老于家。归隐时曾结庐为读书舍,其书斋取名“贞素斋”。著有《贞素斋集》、《北庄遗稿》等。《新元史》有传。 1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凭阑人·寄征衣

: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想要给你寄御寒的冬衣,又怕你不再回家;不给你寄御寒的冬衣,又怕你过冬挨冻受寒。在寄与不寄之间徘徊不定,真是感到千难又万难。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30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70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的宫调之一。凭阑人:曲牌名,属越调,小令兼用。全曲二十四字,四句四平韵。征衣:远行人御寒的衣服。君:指远行在外的征人。妾身:古代妇女自谦时的称谓。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30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70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这首小令在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闺妇在寒冬到来时给远方征人寄军衣的矛盾心理的刻画,表现了思妇的纠结的微妙心理,寄与不寄都渗透了深挚的感情。

  “欲寄君衣君不还”这句写了思妇第一层感情矛盾:征夫远在边塞,久去不归,她迫切地想将亲手缝制的寒衣寄给亲人。“欲寄征衣”,正是她思念、关怀亲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转念一想,远方的征夫得了寒衣如果不想着回家了,就会更增加了分离的痛苦。这又是她十分忧虑的。语意一正一反,一波一折,把思妇对征人思念和关切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

  “不寄君衣君又寒”这句则以反语倒说:既然寄了征衣,亲人不还,那就“不寄征衣”吧。这似乎可以消除“君不还”的忧虑了,但她旋即想到:自己的亲人又要忍受饥寒了。这是自己更不忍心,更为忧虑的。这两句语意上的反复,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最后“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两句是前两句矛盾心理的归结,又是女主人公情感的扩展,隐约表现出她时而欲寄,时而不寄,时而担心“君不还”,时而忧虑“君又寒”,每一踌躇,每一反复,都在思念、关切和痛苦的感情。

  其实远方征人的“不还”与寒衣的“寄与不寄”并没有必然联系。女主人公是基于“君不还”的现实才制作冬衣,目的是让远方的丈夫得以御寒。征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无论“寄与不寄”,女主人公实际上都面临着“君不还”的冷酷结局。她也明知这一点,故意在寄衣上生出波澜,是为了表现自己长期独守空房的一种怨恨。当然这种怨恨是基于团圆的愿望,本身仍意味着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又恨又爱,以恨示爱,这是闺妇的一种特有心态。这正是这支小曲情味的动人之处。

  此篇属于元散曲中具有乐府风味的情歌佳作,形制短小,其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极简练的文字,为读者体会人物心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曲二十四字中,“寄”“君”“衣”“不”四字占了一半以上,用字寥寥而能包含如此丰富曲折的情节和意象,这也是此篇的不可及之处。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24-2252、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17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天净沙·为董针姑作

:
玉纤屈损春葱,远山压损眉峰。早是闲愁万种。忽听得卖花声送,绣针儿不待穿绒。
玉纤屈损春葱,远山压损眉峰。早是闲愁万种。忽听得卖花声送,绣针儿不待穿绒。
雪白的双手常常弯着,累苦了十指纤纤。两道眉毛淡若远山,低低地压迫眉间。心中早已有说不完的愁烦,猛然听得门外传来卖花的叫唤,顿时停住了绣针,忘了把线穿。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天净沙·为董针姑作
玉纤屈损春葱(cōng),远山压损眉峰。早是闲愁万种。忽听得卖花声送,绣针儿不待穿绒。
玉纤:女子的手。春葱:喻女子手指。远山:妇女的眉式。因望之淡如远山而名。绒:指绣线。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天净沙·为董针姑作
玉纤屈损春葱,远山压损眉峰。早是闲愁万种。忽听得卖花声送,绣针儿不待穿绒。

  《全唐诗》有朱绛的《春女怨》:“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朱绛存诗仅此一首,却因末句巧妙的构思留名诗坛。本曲也多少受到了这首小诗的影响。

  “玉纤”与“春葱”、“远山”与“眉峰”本属于同一类概念,诗人将它们分拆开来,间以“屈损”、“压损”的词语,“损”是无复旧貌的意思。这样的安排,便带上了一种昔今对照的意味,较之直言“屈损春葱”、“压损眉峰”,更觉婉曲深沉;而“玉纤”、“远山”的拈出,也暗示出主角董针姑的年轻柔美。针姑是对针线女子的称呼,因其飞针走线,所以作者先从其“春葱”寓目入手。所以起首两句,展示了一名年轻女子一边擢弄着纤纤素手做针线活,一边愁眉紧蹙、似有无限心事的形象。

  第三句承上启下。“闲愁万种”是对“屈损”、“压损”的小结,“早是”则为领起下文留出了地步。“闲愁”究竟是为了什么作者没有讲,也不易讲,因为平平地叙述解释,难以与上文楚楚动人的愁态匹配平衡。妙在诗人抓住了一个小小的镜头,让这位针线女子停住了手,“绣针儿不待穿绒”。绒即“茸”,是刺绣专用的丝线,因其茸散可以分擘而得名。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听到了门外的卖花声,这无疑是春天来临的信号。诗人在句前加上了一个“忽”字,显示了董针姑此前一直沉浸在愁思之中。猛然意识到春天,不禁停止绣作,于是这其间的感春、伤春、怀春、惜春,自怜青春,自念人生,这种种的意境便俱在读者意中了。这较之朱绛的“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中”显然更为含蓄、隽永,有青出于蓝之妙。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天净沙·为董针姑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水仙子·西湖探梅

: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往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雪后初霁,天地仿佛一个巨大的冰壶,一片皎洁晶莹。我前往西湖去看梅,骑着小驴往着雪渡过溪上的小桥,嘲笑王维的《雪中骑驴图》与这境界相差太远。拣几处好的梅景,在那里提壶饮酒。对着壶中的美酒,看着眼前花如笑颜般的倒影——倘若无钱饮酒,自然可以典当自己的宝剑来换酒喝,尽可醉倒在这西湖!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西湖探梅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bū),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gū),醉倒在西湖!
老逋:指北宋诗人林逋,因其爱梅,故此代指梅花。王维:唐代大诗人。提壶:倒酒。当剑:把佩剑典当掉。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西湖探梅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往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湖山雪霁,皎洁晶莹,犹如玲珑剔透之冰壶,在此清寒之境探寻梅花,可谓清雅之至。而探梅目的,又在寻求林逋诗意和王维画境的同时,流露出作者追攀古人高远超脱的风雅。“雪晴天地一冰壶”,以比喻写出了湖山雪霁的皎洁晶莹。“竞往西湖探老逋”,“老逋”,以人代花,显得别有情味。“对酒”三句,复以不负好景的豪兴,抒写了与唐代诗人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相似的情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醉倒在西湖”,是诗人摆脱一切拘束而沉湎于极乐境界的写照。

  曲中作者写到两次“笑”,“笑王维作画图”:作者往雪寻梅之美景雅趣远非王维画笔所能形容,是自我得意之笑。“对酒看花笑”:自己与梅花相对,两情相悦,是花下饮酒陶醉的笑。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西湖探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醉高歌·感怀

: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十年旧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十年京城观赏燕月、笙歌宴舞的生活,到吴地后两鬓已是白霜点点。西风吹起,兴起思归品鲈鱼之念,而此时人已经步入晚年。

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人生的发达与衰败,官场上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是幻化泡影,人世无常荣华富贵不过过眼云烟。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长江畔,翠柳含烟,远远望去,一片青翠莽苍;微风拂起,江水波光粼粼,似乎带有一丝寒意。道别后,只听得那令人断肠的《阳关》旧曲在低低吟唱,因为害怕远行者听到后会更加感伤。

十年旧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
多年的为官生涯令人感叹,一曲琵琶传递思绪;与友人分别,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乘船离开九江,最怕在木兰舟中听那淅淅沥沥的夜雨声。

参考资料:

1、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712、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1773、 汪少林 严成荣.元曲三百首详注.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304

十年燕(yān)月歌声,几点吴霜鬓(bìn)影。西风吹起鲈(lú)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中吕: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醉高歌:中吕宫曲牌名,亦入正宫。又名“最高楼”,小令兼用。燕月歌声:用战国时荆轲的掌故。燕,指元京城大都。霜:喻指白发。一说“吴霜”即指江南的寒霜。“西风”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此处作宾语,指思念故乡。已在:一作“晚节”。桑榆晚景:原指日落景象。此处喻年老。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

荣枯枕上三更,傀(kuǐ)(lěi)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傀儡场:演傀儡戏的场所。亦喻指官场。荣枯:喻人世的盛衰、穷达。四并: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同时遭逢。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十年旧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pǔ),愁听兰舟夜雨。
十年:多年。书剑:指文人的游宦生涯。长吁:即长叹,指多年的为官生涯真令人感叹。暗许:暗中许诺。湓浦:即湓水。

参考资料:

1、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712、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1773、 汪少林 严成荣.元曲三百首详注.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304

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十年旧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

  第一支曲是思归之作,反映了作者人到晚年思归之迫切。首两句写作者自己的经历和现状,言浅意深,颇有反躬自省之味。作者用平淡的语调,省净的笔墨,总结自己的大半生,看似寻常,却饱含人世沧桑。这里用“燕月歌声”对“吴霜鬓影”,一面是繁华的往事,一面是已然衰老的自己,既有对美好过去的感怀,又有对未来人生的担忧和惆怅。此二句已经有了“不如归去”的意思。后两句则将作者想辞官还乡的心意挑明。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化用张翰“莼鲈之思”的故事,抒发自己厌官思归的情怀。这支小令是有感而作,抒发情怀,所以寥寥数语,就表现出真挚动人的情感。

  第二支小令表达对人生无常,好景难久的生命感受,认为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烟云,转头即空。求功博名带来的不是福,而是在种祸。这种感受表明了处于那个特定的压抑、黑暗社会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不能自主自己命运的人生困境。同时含有规劝世人不要贪恋功名之意。

  第三支曲是送别之作。开头两句用江边苍茫的景色,衬托与友人离别的凄怆心情。后两句是写送行人唱曲的心意,行人远行本来就心情低沉,送行人再反复高唱“西出阳关无故人”就会更增加友人的离愁,出于关心友人的情绪,所以送行人有意识地“《阳关》旧曲低低唱”,以免行人闻声欲断肠。这支小曲写得有景有情,表现出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这首曲描写了一个送别的场面。长江畔,翠柳含烟,远远望去,一片青翠莽苍;初春季节,微风拂起,江水波光粼粼,似乎带有一丝寒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送行者与友人分别了。一切的“珍重”、“再见”都已经道过了,只听得那令人断肠的《阳关》旧曲在低低吟唱,因为害怕远行者听到后会更加感伤。这首曲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但在写法上,特别是在场面选择上。有着自己的特点。李白选取的场景是友人乘船离去,孤帆远影,碧空无际,长江尽头,天水相连,人们彷佛看到诗人还站在岸边,痴情地望着远方。作者的小令,却选取了友人的船只欲去未去之际,杨柳依依,波光漾漾,离歌送行,话短情长。就感情的表达来看,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李白重在抒发送行者的感受,虽有离别的怅惘,笔调却显得轻快活泼。作者的小令则善于体会行者的心情,特别是“《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两句,对友人的一片深情表现得极为细腻体贴。其实,“断肠”者岂止行人,送行者此时亦柔肠百结,胸中充溢着离别的哀伤。曲词语言浅白,笔调舒缓,情感沉郁,亲切自然。

  最后一支小令是因白居易《琵琶行》而起兴,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一种惆怅之情。“十年书剑长吁”,十年,言其多年,与“十年燕月歌声”之十年相类。“书剑”,代指文人的游宦生涯;“长吁”,即长叹,指多年的为官生涯真令人感叹。“一曲琵琶暗许”,暗许,暗中许诺,心灵达到默契境界,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琵琶行》里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在白居易的诗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自省、共鸣,到了元代,故事发展了,白居易与琵琶女之间除了遭遇相类的同情,还有心灵震颤的爱情,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就把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经历敷演成由恋爱到结婚的喜剧。姚燧这里的“暗许”,已是后人从《琵琶行》生发出的意义。然而,姚燧是否在自己的情爱生涯中亦有一段隐恨呢?今天已不得而知了。或许,它只是作者在这里因地而点缀,发思古之幽情,从而对古人仕途蹭蹬所作的感慨,亦或是寄托了对友人的思绪。“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这两句很象姚燧自叙,他很可能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乘船离开九江,与友人分别后,最怕在木兰舟中听那淅淅沥沥的夜雨声。姚燧拜官江西,史书并未说是贬官,但此时他已为耆旧之人,加之又作外官,常常思归故里,这样,白居易与琵琶女相遇时的烦闷,恰恰契合了他此时的心境。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姚燧的这首小令,是通过描写白居易的故事,抒发自己羁旅行役中的忧闷。回头再看首句:“十年书剑长吁”,即是感叹白居易的经历,似乎又是对自己忙忙碌碌于仕途的感慨了。这支曲写得比较含蓄深折,作者以衬托的手法关合自身,咏古抒怀,情韵绵邈,委婉深沉。姚燧流传下来的散曲作品并不多,然而大都舂容闲雅,江河脱俗,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确实是别具一格的。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219-221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713、 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北京:线装书局,2012:17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山坡羊·愁眉紧皱

:
愁眉紧皱,仙方可救,刘伶对面亲传授。满怀忧,一时愁,锦封未拆香先透,物换不如人世有。朝,也媚酒;昏,也媚酒。
愁眉紧皱,仙方可救,刘伶对面亲传授。满怀忧,一时愁,锦封未拆香先透,物换不如人世有。朝,也媚酒;昏,也媚酒。
如果生活使你愁眉不展,那么有个解救的方子特别灵验,那可是刘伶面对面留下的亲传。纵然是满胸的忧结,或者是一时的愁烦,只要你捧起酒坛,还未把封口拆开,那股醉香就已先沁人心田。一切外物都在不断地消亡改变,还有什么比得上手中实实在在持有的杯盏?所以我朝也贪杯,晚也饮酒,整日愿在醉乡中沉酣。

参考资料:

1、 尚儒编注.元曲三百首: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03:第45页
愁眉紧皱,仙方可救,刘伶(líng)对面亲传授(shòu)。满怀忧,一时愁,锦封未拆香先透,物换不如人世有。朝,也媚(mèi)酒;昏,也媚酒。
刘伶: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平生好酒放达,曾作《酒德颂》。又常携一壶酒,让人带着锸(铁锹)跟随,声称:“死便埋我。”锦封:用绸子做成的酒瓮封口。物换:事物亡佚变换。世有:元人方言,已有。

参考资料:

1、 尚儒编注.元曲三百首: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03:第45页
愁眉紧皱,仙方可救,刘伶对面亲传授。满怀忧,一时愁,锦封未拆香先透,物换不如人世有。朝,也媚酒;昏,也媚酒。

  对付愁眉紧皱而有解救的仙方,这种说法本身就颇奇颖,吸引着读者去看看究竟是什么灵丹妙药。可作者仍不直接说出,继续用了一个别致的说法:“刘伶对向亲传授。”刘伶是千年前的古人,不可能同今人“对向”,更不可能“亲传授”,但读者从这位嗜酒如命、借醉抗世的古人身上,已经猜到了同他发生关系的“仙方”会是怎么一回事。有了读者注意力的投入,以下四句一气直下地宣传,以及结尾“朝,也媚酒;昏,也媚酒”的自白,就容易收到认同的效果。“酒能忘忧”,“一醉解千愁”之类的说教毕竟过于迹近老生常谈,元人有了散曲的逞才机会,是很讲究向“妙语连珠”的目标靠拢的。

  “世有”即“既有”,《西厢记》中“世有、便休、罢手”,就是明确告诉老夫人莺莺与张生已经有了那种关系。在该曲中,“人世有”者,酒也,意谓既然已经有酒在握,就不必再去管什么物换星移。这个句子内部,意象间跳跃性颇大,曲中句与句间也有这样的感觉,例如从“满怀忧,一时愁”,一下子跳到“锦封未拆香先透”,利用开坛酒香的魅力来显示忧愁的置诸脑后,真有天马脱羁之势。然而唯因这种大开大合,才表现出作者的意绪难平。结尾是又一次跳跃,但从作品的逻辑来看,“朝也媚酒,昏也媚酒”,其潜台词自然是“朝也眉皱,昏也怀忧”,故不得不借助“仙方”了。

参考资料:

1、 尚儒编注.元曲三百首: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03:第4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