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雄梧雌桐枝叶覆盖相守终老,鸳鸯水鸟成双成对至死相随。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贞洁的妇女贵在为丈夫殉节,为此舍生才称得上至善至美。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就像清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5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01页 .梧桐相待老,鸳(yuān)鸯(yāng)会双死。
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相待老:指梧和桐同长同老。会:终当。
贞女贵殉(xùn)夫,舍生亦如此。
殉:以死相从。
波澜(lán)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古井水 一作:井中水)
“波澜”两句意谓我的心如同古井之水,永远不会泛起情感波澜。古:同枯。古井水:枯井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5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01页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01页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仰望着幽深的岩石而眼波流盼,抚摸着桂花的枝条而凝神冥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等待千年才等到与你相遇,你又为何独自前往?
参考资料:
1、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 .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2、 王力等编著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319 .仰幽岩而流盼(pàn),抚桂枝以凝想。
流盼:犹流眄,流转目光观看。凝想:“犹凝思,聚精会神地思考;沉思。
将千龄兮此遇,荃(quán)何为兮独往。
千龄:犹千年、千岁。极言时间久长。荃: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亦用以喻国君。
参考资料:
1、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 .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2、 王力等编著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319 .徐惠的《拟小山篇》系徐贤妃徐惠八岁时所作的骚体诗,由其父亲命题,为仿汉代淮南小山《招隐士》而作。因为题目指定为拟《离骚》,所以使运用幽岩、桂枝、荃这类与屈原有关的意象和骚体表达方式的构思成为必然选择。也使文字层面的体性特征也必然是古雅庄重。本诗继承了《楚辞》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作者者技巧娴熟,用连缀的方式组合诗歌意象,把前两句中“流盼”和”凝想“的屈原形象与“千龄此遇”的作者关联起来。最后一句则挽结全诗。诗歌音韵流转,境界清雅,含义深远,格调沉着。中间虚词的使得诗歌语气舒缓有致,节奏抑扬顿错,含蓄蕴藉地抒发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身处封建社会的学识出众的女子无法实现心志的孤寂。
全诗运用整齐的六言句式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女子,“她”在幽深寂静的岩谷,站立着、探寻着、若有所待。渐渐地,在惆怅袭上心头时,她下意识地抚摸着幽香清远的桂枝!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久久的凝视。所待之人的久久不至,虽然使她的身心都笼罩在渐渐浓重的惆怅之中,但她深信那一份寂寞的孤独非常有价值,那份孤高拔俗、凝神澄志的虔诚等待,一定会在不期然中创造一段旷古未有的传奇。落寞的心虽然叹息“荃何为兮独往?”。但”她“并没有停止等待,诗中以"荃“指代”她“在等待的人。而”荃“这一意象在《离骚》中,专用以指代楚王。显然,徐惠模仿屈原的语气,向虚拟中的"荃”表白自己的等待。最后两小句诗显然表明,从女童步入少女时代的徐惠,心中早有一个属于想象世界的、与周围现实世界的凡夫俗子截然不同的”荃“。
全诗渗透着浪漫而幽婉的风格,显示出诗人在内心深处,渴望与一个伟大的人物建立起一份“千古一遇”足以传为万世美谈的旷古奇缘。
参考资料:
1、 李海燕 .《唐太宗之贤妃徐惠诗歌综论》载《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年第7期 .山东曲阜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杂志社 ,2009 :31页 .2、 王明好 .《从初唐女性诗看《楚辞》之余韵》载《名作欣赏》(学术专刊)2009,01 .山西太原 ::作欣赏杂志社 ,2009 .3、 黄芸珠 .惠的诗文创作及其《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载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3期. .陕西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杂志社 ,2011 :57页 .4、 王丽 .唐代儿童诗歌研究,2008年度贵州大学硕士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 ,2008 :16页 .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
(清朗的)天空升起一轮朝阳,(碧绿的)春水载送着一叶孤舟。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青山渺远,似乎没有树木;江水平淌,好像不动不流。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
两岸的春花开而复落,江中的水鸟载沉载浮。
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羁旅中远望千里,感伤无限,放声高歌排遣浩茫的愁绪。
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
太清:一作“天晴”,天空。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
没还浮:时而钻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
羁(jī)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羁:停留。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
枿(niè)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bō)可随身。
枿坐:枯坐。枿,树木砍去后留下的树桩子。瓶钵:僧人出行所带的食具。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因为是送给僧人的诗,所以诗开头便云佛事:“枿坐云游出世尘。”这是写质上人的形象。诗人抓住他的特征,刻画了他的不同凡俗。
第二句进一步写质上人的形象。瓶钵是云游和尚喝水吃饭不可少的器具。可是质上人连应该随身携带的一瓶一钵都没有。这就更突出了质上人超出尘世的性格,成了飘飘然来去无牵挂的大闲人了。
第三、四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这是从质上人的精神境界去刻画他的形象。他不说一句有关人世间的话,这才写出精神上大解脱的悟道者形象。人们口上说的,都是心上想的,不说人间事,是他心里根本不想这些事,因为他把人间的名利富贵看做是虚幻、短暂、无意义的。“所谓“世缘终浅道缘深”(苏东坡语),在这位质上人身上表现得非常彻底,他完全游离于尘世之外。
他虽曾赞羡“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题道林寺》)的生活,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像质上人那样口不说一句人间事。所以“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既有对质上人的称赏和羡慕,也有诗人自己复杂心情的流露,字面上意义虽然浅近,而诗人的感慨颇深。
杜荀鹤的诗在语言上通俗浅近,明白流畅,所以他把严于格律的近体诗通俗化了。正因为这样,他的许多诗句包括《赠质上人》在内都在长期流传中成了人们口头的熟语。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60-1361页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一夜帘前风撼竹,梦魂相断续。
春夜里,一声声更漏十分急促,灯烛将灭,又一次次挑起残烛。整个夜里帘外春风摇撼着屋外翠竹,搅扰得人梦魂不定,断了又续。
有个娇娆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
闺房之中,有个娇娆如玉的佳人,夜夜空守绣屏,孤枕独眠。闲极无聊之时,她抱起琵琶弹起旧曲,她的眉黛像翠绿的远山一般。
参考资料:
1、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杨鸿儒注评,花间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03,第106页2、 赵崇祚编选,花间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1,第82页春漏促,金烬(jìn)暗挑残烛。一夜帘前风撼(hàn)竹,梦魂相断续。
春漏促:春夜滴漏声急促。漏促,计时的滴漏急促。金烬:灯烛燃后的余灰,金花烛的余烬。金,此指金花烛,即雕镂金花的蜡烛。烬,燃烧之余物。
有个娇娆(ráo)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dài)绿。
娇娆:形容美丽妩媚。这里指代美女。一作“娇饶”。寻旧曲:寻求往日与情人共赏的曲调。
参考资料:
1、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杨鸿儒注评,花间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03,第106页2、 赵崇祚编选,花间集 插图本,万卷出版公司,2008.1,第82页这首词描写女子香闺寂寞之情。
这首词上片写女子春宵不眠,是通过她的感受表达的。因为夜深,又不能入睡,所以感到特别寂静;因为静也就感到漏壶的滴声特别响。特别是“促”字,份量相当重,它不是指时间过得快,而是表达女主人公的不安和烦躁。“金烬”句,从女主人公的行动中显示了她长夜不眠。灯暗了又挑,挑了又暗,直到烛残火烬。她的行动是无聊的,情绪是纷乱的。“一夜”二句情景合写。诗人将女子的孤独难眠之状,织入断断续续的竹声之中,把帘前风响与魂牵梦绕交融在一起,韵致无穷。
下片点出女子的状态和表情。“有个”二句是上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娇娆”是借代,以见女子的美丽。然而这样艳美的人儿,都是“夜夜绣屏孤宿”。一个“孤”字,不单是“孤独”,而是上片女子复杂心绪的凝结。这两句从女主人公外表的“美”与她处境的“孤”的矛盾中,显示了她内心的怨情。“闲抱”句是上片“金烬暗挑”行动的持续,是上句“孤宿”的进一步刻画,突现了她的凄凉。以往可能是高高兴兴地弹奏,而此时只是无聊地抱起了旧日的琵琶。“寻旧曲”也是对过去欢乐时刻的回忆,并想借回忆来冲淡眼下的孤独与凄凉,但回忆也解脱不了困境,而只能更增加孤苦。“远山眉黛绿”一句结尾,以貌写情,女主人公的愁容怨态跃然纸上。
这首词先借物写情,再由物及人,描写逐渐深入,情景交融,行神皆备,最终渲染出女子强烈的孤怨之情。
参考资料:
1、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杨鸿儒注评,花间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03,第106页2、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