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东吴生相遇

: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十年来身世漂泊若浮萍,白发相逢涕泪沾满冠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人老了不知道花有美态,离乱时只觉得酒甚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贫居陋巷怀疑春天也少,贵居豪宅感觉月亮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姑且对着这尊美酒大笑,未衰之年应见海内清平。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3-804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yīng)
十年:诗人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流落江南起,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擢第,历十二年。此举成数。身事:指人的经历和遭遇。一作“身世”。白首:犹白发。表示年老。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老去:谓人渐趋衰老。乱:指唐末战乱。

贫疑陋(lòu)(xiàng)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陋巷:简陋的巷子。豪家:指有钱有势的人家。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且对:一作“独对”。开口笑:欢乐貌。泰阶: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故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3-804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首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原诗题下注:“及第后出关作。”诗人从公元883年(唐僖宗中和三年)流落江南起,直到公元894年(昭宗乾宁元年)擢第,历十二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所以这首诗劈头便感慨万端地说:“十年身事各如萍”。诗人用随风飘泊的水上浮萍,刻画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自首免同病相怜。

  “白首相逢泪满缨”。按理,这时韦庄已登第,禄食有望,似首该与故人泪眼相对,但自己在外飘泊多年,已是五十九岁的人了。因此,遇故人便再也忍首住涕泗滂沱,泪满冠缨。

  三、四句是挥泪叙旧的辛酸语。回想当年大家欢聚一起观花饮酒的情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时诗人为痛苦折磨得衰老、麻木,似乎已首感觉到花儿是美丽的了,再也没有赏花的逸兴了。而酒与诗人却变得多情起来,因为乱世颠沛,年华蹉跎,只好借酒浇愁。细味诗意,字字酸楚。

  五、六句是痛定思痛的激愤语。乱离社会,世态炎凉,“贫”与“贵”,“陋巷”与“豪家”,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相距何其悬远。有才华的人偏被压在社会最下层,沾首到春风雨露;尸位素餐者偏是高踞豪门,吟风弄月。诗句是对上层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也是对自己“十年身事”的首平鸣。

  泪干了,愤闷倾吐了,诗人转而强作笑颜:“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且对”一作“独对”,据题意以“且对”为允。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这两句是说:趁未衰之年,暂拚一醉,而破涕为笑,这是聊以解嘲;期望今后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自许和自慰。诗人就是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而开怀一笑。这一笑,既透露着老当益壮的激情,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的心理。

  全诗以“泪”始,以“笑”结,前后照应,关锁严密。“泪”是回顾,“笑”是前瞻。“泪满缨”说明诗人遭遇十年辛苦首寻常;“开口笑”说明诗人满怀信心向前看。一泪一笑,总括全诗,字挟风霜,声振金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00-130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十年来身世漂泊若浮萍,白发相逢涕泪沾满冠缨。
人老了不知道花有美态,离乱时只觉得酒甚多情。
贫居陋巷怀疑春天也少,贵居豪宅感觉月亮最明。
姑且对着这尊美酒大笑,未衰之年应见海内清平。

注释
东吴生:姓名及生平事迹均不详,当是诗人初到润州或建康时结识的朋友
十年:诗人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流落江南起,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擢第,历十二年。此举成数。身事:指人的经历和遭遇。一作“身世”。
白首:犹白发。表示年老
老去:谓人渐趋衰老。
乱:指唐末战乱
陋巷:简陋的巷子。
豪家:指有钱有势的人家。
且对:一作“独对”。开口笑:欢乐貌。
泰阶: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故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3-8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原诗题下注:“及第后出关作。”诗人从公元883年(唐僖宗中和三年)流落江南起,直到公元894年(昭宗乾宁元年)擢第,历十二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所以这首诗劈头便感慨万端地说:“十年身事各如萍”。诗人用随风飘泊的水上浮萍,刻画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自不免同病相怜

  “白首相逢泪满缨”。按理,这时韦庄已登第,禄食有望,似不该与故人泪眼相对,但自己在外飘泊多年,已是五十九岁的人了。因此,遇故人便再也忍不住涕泗滂沱,泪满冠缨。

  三、四句是挥泪叙旧的辛酸语。回想当年大家欢聚一起观花饮酒的情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时诗人为痛苦折磨得衰老、麻木,似乎已不感觉到花儿是美丽的了,再也没有赏花的逸兴了。而酒与诗人却变得多情起来,因为乱世颠沛,年华蹉跎,只好借酒浇愁。细味诗意,字字酸楚。

  五、六句是痛定思痛的激愤语。乱离社会世态炎凉,“贫”与“贵”,“陋巷”与“豪家”,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相距其悬远。有才华的人偏被压在社会最下层,沾不到春风雨露;尸位素餐者偏是高踞豪门,吟风弄月。诗句是对上层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也是对自己“十年身事”的不平鸣。

  泪干了,愤闷倾吐了,诗人转而强作笑颜:“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且对”一作“独对”,据题意以“且对”为允。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这两句是说:趁未衰之年,暂拚一醉,而破涕为笑,这是聊以解嘲期望今后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自许和自慰。诗人就是怀着这样美好愿望而开怀一笑。这一笑,既透露着老当益壮的激情,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的心理

  全诗以“泪”始,以“笑”结,前后照应,关锁严密。“泪”是回顾,“笑”是前瞻。“泪满缨”说明诗人遭遇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口笑”说明诗人满怀信心向前看。一泪一笑,总括全诗,字挟风霜,声振金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00-130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诗题下有注:及第后出关作。这说明此诗是诗人进士及第后,一次出潼关路遇友人所作。当时作者已年近六十岁。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3-8042、 马君骅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00-13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韦庄

韦庄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305篇诗文

猜你喜欢

凉州词

: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66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1-62页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pí)(pá)马上催。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这里指华贵而精美的酒杯。欲:将要。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君:你。征战:打仗。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66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1-62页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了很多猜测,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傭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

  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75-37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

: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官职卑微最容易获罪,我被贬谪到济水之滨。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执政者正坚持以法办事,圣明之君主原无贬斥之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村落在黄河浸润的岸边,城镇的上空海云浓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纵然有回到京城的一天,只怕岁月早已染白了双鬓。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3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0-102

微官易得罪,谪(zhé)去济川阴。
微官:小官。济川:济水。阴:水南为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执政:掌握国家大权的人。持法:执法。明君:贤明的君主。照:一作“无”。

闾阎(yán)河润上,井邑(yì)海云深。
闾阎: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河润:指沿河湿润之地;河流沿岸。井邑:城镇。海云深:近海云气浓重。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bìn)侵。
归来:指回到京城。各:一作“多”。年鬓:年龄与鬓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3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0-102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这首诗用曲折委婉的笔法,表现了作者被贬谪的怨愤和归期难测的愁情。

  首联“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二句点题,首句写自己官职卑微,动辄得咎,言外之意,执政者为所欲为,怨愤之情已溢于言表。当时的执政者是张说,他和太乐令刘贶的父亲刘知几有矛盾,王维是和刘贶同时遭贬的。

  颔联“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写得怨而不怒,表面上为唐玄宗开脱,也说执政者是执法办事,其实是托讽。钟惺说:“持法二字周旋感慨,立言甚妙。”谭元春也说这两句表现得“极忠厚,极不忠厚”,都认为是委婉地点出了唐玄宗是听了张说之言,至有此行。

  颈联“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作跌宕之气,由眼前的离别悬想济州的风土情况。

  尾联“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则又进一步表示自己负罪不轻,正当年少,却远愁年鬓之改,邈无归期,慨叹转深。

  全诗充分反映了王维对此次获罪被贬的打击心有余悸,然而又并非完全心灰意冷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0-1022、 杨宇宁.王维奉佛原因之探究.延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1,0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朝服绶带遗弃在尘世之境,赶赴青山拜谒佛教道场。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黄金为绳显示觉悟之路,乘上宝筏渡过惑人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岭上高树拢聚构成飞栱一般,岩上红花盛开掩盖山谷的泉水。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佛塔高耸是海上日出的标志,佛楼雄伟依傍大江烟云缭绕。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佛烟香气传遍欲界色界无色界,佛钟敲响声连万壑千川。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手中念珠如秋日莲子成熟满把满串,繁茂的松树团团圆圆如月。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鸟儿相聚疑是为听法而来,龙王亦来参加原为护法而来。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惭愧我无洋洋兮若江河般的流水声韵,可以混为伯牙的琴上之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12-514

朱绂(fú)遗尘境,青山谒(yè)(fàn)(yán)
朱绂: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此代指官职。梵筵:佛教道场等宗教仪式。

金绳开觉路,宝筏(fá)度迷川。
金绳: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典出《法华经》。觉路:犹言“觉悟之路”。宝筏:指船。佛教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迷川:指众生为欲念所蔽而陷于迷障的生活,与“苦海”的意思相类似。

岭树攒飞栱(gǒng),岩花覆谷泉。
栱: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谷泉:山谷间所出的泉水。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江烟:指江上的云气、烟霭。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hè)连。
香气:指佛寺里的香火烟雾。三天:即“三界”的意思,佛家把“欲界”、“色界”、“无色界”称为“三界”,这里的“三天下”犹言“天下”。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龙参句:佛教认为龙王护持佛法。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流水韵:指美妙的乐曲。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12-514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朱绂”此处用以指代游者,正显示其身份之尊贵。“尘境”与“梵筵”相对,一指世俗生活的地方,一指超脱红尘的佛寺。诗人陪同这位贵人离开了世俗的境地,来到这青山环抱之中拜谒佛寺。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两句纯用佛典当中的用语。“这两句是说佛法能开启众生觉悟的道路,能超度众生脱离迷川,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诗人这里是借眼前之景既赞颂了佛寺、佛法,又赞颂了来游禅寺的人。

  “岭树攒飞拱”以下四句是从宏观上描绘佛寺之壮观,也是诗人刚入禅寺所看到的景色。山岭上茂密的树木簇拥着寺庙的飞栱;岩石边的繁花覆盖着谷中的幽泉;寺中的高塔,高耸入云,似乎凌驾于海日之上;而雄伟的殿宇,气势非凡,又好象超出于江烟之上。“海日”、“江烟”在这里无非是用以烘托“塔形”与“楼势”,不一定意味着这禅寺真的在海边江上。所以对诗意的解释不必过于拘泥。这四句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用词精妙。“攒”、“覆”、“标”、“出”四个字把环境的幽美,庙宇的雄伟写尽写足了,也写活了。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随着这两句诗的展开,诗人之笔深入到了佛堂之中。由此可以体会到全诗似乎是由外而内逐步深入的。佛寺里的香烟弥散于“三天下”,宏亮的钟声在千丘万壑之间回荡不绝,象征着佛门广大,其影响正普及于天下。这两句诗气魄宏伟,正是李太白的一贯诗风。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这是进入到禅堂深处了。这两句虽仍是写景,却隐含着佛理。秋天荷叶上布满了晶莹的露珠,繁茂的松树已亭亭如盖。这两句描摹景色,细致入微。“已”、“初”两字用得十分确切,“圆”、“满”更是语带双关。“圆”,“满”两字一方面赋于荷珠、松盖以鲜明的形象和勃勃的生机,准确地传达出荷珠松盖的神韵情致;另一方面又隐含着禅机。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有一节“说圆”写道:“释书屡以十五夜满月喻正遍智”。他广征博引上座大众诸部经典,如《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等等中的各类例子。可见以“圆”“满”作为“如来智慧”的形容在佛家经典中是比较普遍的,所以人们也说功德圆满之类的话。诗人在这里揉诗意禅趣于一体,可谓巧妙之至。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两句进一步借写景点明身在佛寺,也像“鸟”与“龙”一样受到佛理佛法的薰染,体验到佛法的威力。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两句借用伯牙钟子期的故事,自谦和的诗愧非知音。《吕氏春秋》载:伯牙鼓琴,遇钟子期,伯牙志在泰山,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从此“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

  李白一生与道教关系密切,自称“臣是酒中仙”,以贺知章赠给的佳号“谪仙人”自傲。但是他与佛教的关系也同样十分密切,他自称“青莲居士”,并有诗言道:“金粟如来是后身。”据有人统计,与李白交游的僧人有三十余人,他还曾从两位高僧学法。他寄居过的佛寺寺院有名可考的便有二十余座,他写的有关佛教的诗文有五十多篇。李白在这首诗中用了大量应景的佛家典故,胡震亨曾说道:“诗家拈教乘中题,当既用教乘中语义,旁撷外典补凑,便非当行。”李白在这首诗中基本上是为了应景而用佛典语,但他用得精工,用得巧妙,景语佛语熔于一炉。这就表现了他的诗学佛学造诣均卓越非凡。这首诗音律精严,对仗工稳,是一首典型的律诗。确实,最能表现李白心胸、抱负、胆识的是他的乐府古风之中的许多不朽之作,但这首诗虽是应酬之作,仍表现出他超凡脱俗的横溢的才华,于“端整”中不失“飘逸”。诗中没有明写游禅寺,但几乎每一句每一字都不离一个“禅”字,使人一下子便能悟到诗人说的是禅寺,这些地方也可见诗人深厚的功力。

  这首诗也许不能代表李白诗作中主要方面,但正因为其独特更说明了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恰如要全面地了解杜甫,除了“三吏”三别”之外,《秋兴八首》也不可不读一样,读读这首诗,对全面了解李白是会有帮助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12-514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90-3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北斗星挂在长安城边,终南山好像依靠在蓬莱三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山上华丽的宫殿耸入云端,精美的楼阁在树梢上高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半山腰漂浮着清新的瑞气,山峰中环绕着祥瑞的云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小臣我持酒向皇帝祝寿,愿永远生活在太平盛世中间。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65-368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蓬莱三殿:唐人皇宫里的大明宫内有紫宸、蓬莱、合元三殿,统称蓬莱三殿。侍宴:陪侍皇帝宴乐。宴,酒席,以酒食款待宾客的宴会。奉敕(chì):奉皇帝之命。敕,帝王诏令。终南山:也称秦岭,是中国南方和北方、长江和黄河的分界,位于陜西长安城南。主峰太白山,积雪六月天,为长安八景之一,山高约3767公尺,是中国内地的第一高山。唐时吕洞宾曾修道于终南山,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北斗:七颗星在北天排列,状似舀酒的斗,又称北斗七星。今属大熊星座一部分。南山:指终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亏损、毁坏)不崩。”后世用以象征长寿。

云标金阙(què)(jiǒng),树杪(miǎo)玉堂悬。
云标:云端。标,本为树梢,此指云层表面。金阙:天子居住的宫殿。阙,宫门前供瞭望的塔楼。迥:远。杪:树梢;树枝末端。玉堂:此为宫殿的美称,指终南山上精美的建筑。悬:挂、系。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佳气:指吉祥的气象。瑞烟:祥瑞的云气。瑞,吉祥的。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小臣:诗人对自己的谦称。持献寿:指以终南山向皇帝祝寿。用《诗经·小雅·天保》中“如南山之寿”句意。戴尧天:头顶尧帝之天,比喻生活在圣王统治之下。《论语·泰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黄帝传帝位给尧,国号唐。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65-368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此诗一开始就气度不凡。首联以北斗星高挂宫城边,巍峨的终南山都倚立在蓬莱三殿之前来映衬皇宫的宏伟高峻。这是借北斗、南山来歌颂长安城的壮观。“北斗挂城”还有一层隐意。据《三辅黄图》卷一记载,汉高祖修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隋唐长安城虽然对秦汉都城的设计作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但是使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重相依,由北向南同用一道北城垣这一点并没有变。这样就突出了皇帝所居之处,宫城象征北极星周围的紫薇垣,皇城则象征着地平线上以北极星为圆心的天象,而郭城则象征着周天之内。这种以群星环拱北极星的设计思想,是皇权和专制思想在建筑学上的形象反映。所以,作者说“北斗挂城边”不仅是一个夸张性的描写,而且也是对长安城形制的一个象征性说明。

  中间两联接着说,皇宫高耸,穿破云层,整个终南山中都缭绕着祥云瑞烟。颔联正面写终南山的宫观殿宇高入云表的壮观。颈联以终南山瑞云缭绕,和朝廷的兴旺之气相通,进一步以终南山景物来加以歌颂。

  尾联直接颂扬皇帝寿比南山,治国有如尧舜。有了前面的描写,最后的称颂赞美就水到渠成。这一联连用两个典故,但从文意上看都很贴切,没有生硬拉扯的感觉。

  诗人以北斗、南山、金阙、玉堂写宫殿的高峻雄伟、金玉满堂,以终南山的瑞气、祥云,如在仙境,形容皇宫有如天上宫阙,最后祝圣上寿比南山,愿永受圣王统治。诗人的这种赞颂,在战乱频仍、祸患不绝、人命危浅的古代社会实际上是一种很善良的愿望。而作者所生活的唐代前期,国力强大,声威远播,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理想。但是,这种颂歌自古迄今几被所有的文人唱过,已成为陈套陋习,近于套话、门面话,凝定为一个迄今仍被沿用的歌颂模式,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杜审言写出这样虽富丽堂皇而无真挚个性的作品,实是功力和才情的一种浪费。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65-3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9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4

竹坞(wù)无尘水槛(jiàn)清,相思迢(tiáo)(dì)隔重城。
竹坞: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水槛: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此指骆氏亭。迢递:遥远的样子。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深秋的天空一片阴霾,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水中的荷叶早已凋残,只留了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9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14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隔着重重的高城飞向远方。

  首句写骆氏亭。“竹坞”是竹林怀抱隐蔽的船坞;“水槛”,指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也就是题中的“骆氏亭”。清澄的湖水,翠绿的修竹,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无尘”和“清”,正突出了骆氏亭的这个特点,可以想见诗人置身其间时的那种远离尘嚣之感。幽静清寥的境界,每每使人恬然自适;但对于有所思念、怀想的人来说,又往往是牵引思绪的一种触媒:或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或因没有好朋友共赏幽胜而感到惆怅。这两句由清幽的景色到别后的相思,其间虽有跳跃,但并不突兀,原因就在于景与情之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内在联系。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长安,中间隔着高峻的城墙。“迢递”一词有“高”、“远”二义,这里用“高”义。“重城”即高城。由于“迢递隔重城”,所以深深怀念对方;而思念之深,又似乎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越过高高的城墙,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隔”字在这里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的显示了“情通”。这正是诗歌语言在具体条件下常常具有的一种妙用。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第三句又回到眼前景物上来:“秋阴不散霜飞晚”。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自然是出自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一句一方面为末句伏根,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阴霾欲雨的天气,四望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增加相思的浓度。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但要领略诗句所蕴含的情趣,却须注意从“秋阴不散”到盼“雨”的整个过程。秋叶听雨打枯荷的况味,诗人想已不止一次的领略过。淅沥的秋雨,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声响,别具一种美的情趣。看来倒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的天气特意作美了。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秋雨的到来就不同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因为能聆听到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庆幸枯荷之“留”了。“留”、“听”二字写情入微,其中就有着不期而遇的喜悦。“听雨声”自然是夜宿的缘故,但主要还是由于“听雨声”蕴含有一种特有的意境和神韵。这“听雨”竟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久听之后,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此诗之结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正是以景结情,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声、景、情谐和合一而收余音缭绕之致,使诗歌境象迷茫,旨义含隐深曲。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43-11442、 黄世中.论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文学评议,2003(05):7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