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殷晋安别

: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太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史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殷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椽,因而住在浔阳。后来作史尉参军,迁移全家东下。我作这首诗赠给他。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好友相交并不久,一见如故意诚恳。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流连忘返对畅谈,更加知心相亲近。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去岁迁家至南村,你我短时为近邻。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持杖游乐相伴从,随兴所至忘时辰。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仕隐地位自不同,我知早晚当离分。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不料离别已来到,动身就在此年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飘飘拂面西来风,悠悠离别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千里山川相阻隔,再度相逢难有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贤才出仕能通达,江湖隐者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倘若有便相经过,勿望来看老友人。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6-98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史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殷晋安:即殷铁,字景仁,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人,累官至侍中、尚书仆射、中书令。南府:晋安郡分设的南郡。长史掾(yuàn):郡丞的书记。长史指郡丞;掾是掌书记之职。因居浔阳:晋安郡地处偏僻的南端,殷景仁就把家小安置在浔阳(在今江西九江市)。史尉:官名,指刘裕。东下:由浔阳去建康,沿江东下。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yīn)勤。
游好:谓交游、相好。尽:极。殷勤:情意恳切深厚。

信宿酬(chóu)清话,益复知为亲。
信宿:连宿两夜。《左传》庄公三年有“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之句。《诗经·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于女(通‘汝’)信宿。”毛传:“再宿曰信;宿犹处也。”亦兼有流连忘返之意。《水经注·江水二》:“流连信宿,不觉忘返。”酬:应答,交谈。清话:犹清谈,谓无世俗之谈。益复:更加。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去岁:指义熙六年(410年)。南里:即南村。诗人于去岁迁居于此。薄:句首助词,无义。少:短。

负杖肆(sì)游从,淹留忘宵晨。
负杖:持杖。负:凭恃。肆:肆意,适意,纵情,任情。游从:相伴而游。“肆游从”是说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游从的快乐之中。淹留:久留,指流连忘返。忘宵晨:谓无宵无晨,不分昼夜,指终日逍遥游乐,忘掉一切。宵:夜。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语默:说话与沉默,代指仕与隐。殊势:地位不同。乖分:分离。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未谓:没有想到。谓:以为。事:指分离之事。及:到,来临。兴:起,动身。言:语助词,无义。这两句是说,没有想到离别的事就来了,(您)在今年春天就动身。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飘飘”两句:比喻殷景仁的离去。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难为因:难得有因由。因:因缘,机会。这一句是说,难有机会在一起谈笑了。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良才:指殷景仁。江湖:指隐居于江湖。贱贫:作者自指。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脱:倘或,假如。念:盼望的意思。存:存间,探望。故人:老朋友,作者自指。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6-98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太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陶渊明的田园诗后之学者极其推崇津津乐道而于他的赠答酬和之作则所论甚少。其实,这类作品中,也有不少绚烂多姿、光彩夺目的佳篇,《与殷晋安别》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前小序点明此诗的写作背景。开头八句以直陈方法、追叙开式,交代了与殷晋安交往、比邻的友谊。在写交往的时候,“一”与“尽”相连,“信宿”与“益复”相应,充分展示了一见如故、日益亲密的情景。殷晋安“口不谈义,深达理体”(《宋书·殷景仁传》),二人谈话内容很可能与清净闲适相关,而与功名利禄绝缘。

  在写比邻的时候,先点明时间、地点,而后写出朝夕相从的情景。义熙元年(405年)十一月,诗人辞去彭泽县令,返回浔阳,耕于南亩。三年后,遭逢火灾,“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经过两年多的困顿苦楚,乃于义熙六年(410年)移居南里之南村。殷陶两人比邻,自然倍加亲密。一“肆”一“忘”,写足了二人友情。诗从初次交往落墨,进而写朝夕游从,有别于一般送别诗开头的或写景,或抒情,或烘托环境气氛,这是此诗的第一个特点。

  然而快乐总有到头的时候,没想到时间不长,殷又要作太尉参军,而且就在这个春天里动身。两人一个归隐,一个升迁,分离是必然的。于是笔锋一转,以直率的语言写道:“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语默”者,仕隐也。《易·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诗人运用这句成语,以表明二人意趣不同、处境不同。“殊势”,是说对形势的看法与处世的态度不一样:陶渊明以世路险恶,视仕途为“尘网”、“樊笼”而赋“归去来”;殷晋安则“有当世之志”(《宋书·殷景仁传》)。由此可见,“乖分”明写交往上的分离,暗示人生道路上的分歧,用得何等准确,何等深厚,而又何等率真。曰“知”曰“当”,说明分离是情理中事、预料中事,表现了诗人坦荡的胸襟与质朴的诗风。事真、意真、情真,正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者。临别之际,不写“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劝慰,不写“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的依恋,也不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凄伤,而从“或默或语”着眼,阐明“殊势”而“乖分”的自然之理,这又是一个特点。

  离别的时间终于到了,“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殷晋安移家东下,犹如天上行云,随着飘飘的西来风而悠悠东去,渐去渐远,渐远渐渺,终于消失在蓝天尽头。在这里,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对偶句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风驰云飞图,渲染了送别者的感情,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效果。此二句,与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丰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到吴会”等句,在以云行喻人之远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而喻意大别。陶诗喻仕子行踪之速,曹诗喻征夫周流之苦。熔铸前人诗句为自己语言,抒发自己感情,而又不露痕迹,可算是这首诗的第三个特点。

  离别之事牵动离别之情:“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殷晋安东下,一程山,一程水,千里迢迢,山川相隔。这一别,“相去悠且长”(《古诗·烛烛晨明月》)嘉会难遇,言笑无因,寄心浮云,浮云不还;移情清风,清风无知,诗人怀念之情,亦因之而溢于言表。这两句承上,与“飘飘”二句配合在一起抒写离别之情。

  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这两句照应“语默”,再次表明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志趣。事实上,诗人并非一开始就想高蹈尘外的,他自己曾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在《读史述·屈贾》中,他又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可见他希望能够做稷、契一类的人物,施展才能。但是,由于仕途的污浊,官场的庸俗,以及天下的多故,名士的少全,因而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辞》)的感叹。梁启超说:“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二句,其“脱”字乃假设之词,诗人以之表希望意,盼望故人便时来访。这不仅是对殷晋安的叮嘱,也是自我真情的吐露,更是势殊而情深的表现。这一结尾,恰与开头遥相呼应,看似平淡,但透过平淡,见出诗人至诚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故人”二字,把读者的思想引导进入“信宿酬清话”“淹留忘宵晨”的情境之中,言尽而意不尽,有如曲终而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这首送别诗,没有从送别入手,也没有拘泥于“祖道帐饮”“折柳相赠”的惯例,而是别开生面地先写交往,后写分离,再写希望,并将它们串成一片行云、一弯流水,使全诗珠联玉贯。在写分离的时候,在他人,也许要大写离愁别苦,而诗人却淡淡着墨,平平写来,点明“语”与“默”、“良才”与“贫贱”的差异,从而使诗的内容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但诗人并没有就“殊势”作更具体的阐述,而在指出“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之后,急转直下,以假设之词、希望之意,倏然收住,诗人的全部真实感情都融化在全诗中,展示在读者面前。此诗强烈地表现出陶渊明诗歌的那种直率性格与平实语言的高度统一,人格美与艺术美的完好融合。

  苏轼对陶诗极其推崇,他说:“陶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在屡遭贬谪后,尤慕其为人而和其诗,《和陶与殷晋安别送昌化军使张中》,便是诸多和陶中的一首。尽管由于陶、苏处境不同,送别的对象不同,因而诗的内容、基调、情感,也都不同,但语言乃至结构的师承关系,却十分明显。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6-982、 邓安生.陶渊明《与殷晋安别》及移居新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03) 3、 缪钺.从平易中见深沉——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赏析.文史知识,1992(0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殷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椽,因而住在浔阳。后来作太尉参军,迁移全家东下。我作这首诗赠给他。
好友相交并不久,一见如故意诚恳。
流连忘返对畅谈,更加知心相亲近。
去岁迁家至南村,你我短时为近邻。
持杖游乐相伴从,随兴所至忘时辰。
仕隐地位自不同,我知早晚当离分。
不料离别已来到,动身就在此年春。
飘飘拂面西来风,悠悠离别东去云。
千里山川相阻隔,再度相逢难有因。
贤才出仕能通达,江湖隐者多贱贫。
倘若有便相经过,勿望来看老友人

注释
殷晋安:即殷铁,字景仁,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人,累官至侍中、尚书仆射、中书令。
南府:晋安郡分设的南郡。长史掾(yuàn):郡丞的书记。长史指郡丞;掾是掌书记之职。
因居浔阳:晋安郡地处偏僻的南端,殷景仁就把家小安置在浔阳(在今江西九江市)。
太尉:官名,指刘裕
东下:由浔阳去建康,沿江东下。
游好:谓交游、相好。
尽:极。殷勤:情意恳切深厚。
信宿:连宿两夜。《左传》庄公三年有“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之句。《诗经·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于女(通‘汝’)信宿。”毛传:“再宿曰信;宿犹处也。”亦兼有流连忘返之意。《水经注·江水二》:“流连信宿,不觉忘返。”酬:应答,交谈。清话:犹清谈,谓无世俗之谈。
益复:更加。
去岁:指义熙六年(410年)。南里:即南村。诗人于去岁迁居于此。
薄:句首助词,无义。少:短。
负杖:持杖。负:凭恃。肆:肆意,适意,纵情,任情。游从:相伴而游。“肆游从”是说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游从的快乐之中。
淹留:久留,指流连忘返。忘宵晨:谓无宵无晨,不分昼夜,指终日逍遥游乐,忘掉一切。宵:夜。
语默:说话与沉默,代指仕与隐。《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殊势:地位不同。
乖分:分离。
未谓:没有想到。谓:以为。事:指分离之事。及:到,来临。
兴:起,动身。言:语助词,无义。这两句是说,没有想到离别的事就来了,(您)在今年春天就动身。
“飘飘”两句:比喻殷景仁的离去。
难为因:难得有因由。因:因缘,机会。这一句是说,难有机会在一起谈笑了。
良才:指殷景仁。
江湖:指隐居于江湖。贱贫:作者自指。
脱:倘或,假如。
念:盼望的意思。存:存间,探望。故人:老朋友,作者自指。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6-9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陶渊明四十七岁,在移居南村的次年。殷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掾,故称殷晋安。殷景仁在晋安南府时,住在浔阳,与陶渊明有交往。义熙七年,刘裕任太尉职,辟殷景仁为参军。殷景仁离浔阳东下时,陶渊明作此诗赠别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6-982、 安生.陶渊明《与殷晋安别》及移居新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0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陶渊明的田园诗后之学者极其推崇津津乐道而于他的赠答酬和之作则所论甚少。其实,这类作品中,也有不少绚烂多姿、光彩夺目的佳篇,《与殷晋安别》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前小序点明此诗的写作背景。开头八句以直陈方法、追叙开式,交代了与殷晋安交往、比邻的友谊。在写交往的时候,“一”与“尽”相连,“信宿”与“益复”相应,充分展示了一见如故、日益亲密的情景。殷晋安“口不谈义,深达理体”(《宋书·殷景仁传》),二人谈话内容很可能与清净闲适相关,而与功名利禄绝缘。

  在写比邻的时候,先点明时间地点,而后写出朝夕相从的情景。义熙元年(405年)十一月,诗人辞去彭泽县令,返回浔阳,耕于南亩。三年后,遭逢火灾,“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经过两年多的困顿苦楚,乃于义熙六年(410年)移居南里之南村。殷陶两人比邻,自然倍加亲密。一“肆”一“忘”,写足了二人友情。诗从初次交往落墨,进而写朝夕游从,有别于一般送别诗开头的或写景,或抒情,或烘托环境气氛,这是此诗的第一个特点。

  然而快乐总有到头的时候,没想到时间不长,殷又要作太尉参军,而且就在这个春天里动身。两人一个归隐,一个升迁,分离是必然的。于是笔锋一转,以直率的语言写道:“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语默”者,仕隐也。《易·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诗人运用这句成语,以表明二人意趣不同、处境不同。“殊势”,是说对形势的看法与处世的态度不一样:陶渊明以世路险恶,视仕途为“尘网”、“樊笼”而赋“归去来”;殷晋安则“有当世之志”(《宋书·殷景仁传》)。由此可见,“乖分”明写交往上的分离,暗示人生道路上的分歧,用得等准确,何等深厚,而又何等率真。曰“知”曰“当”,说明分离是情理中事、预料中事,表现了诗人坦荡的胸襟与质朴的诗风。事真、意真、情真,正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者。临别之际,不写“天涯若比邻”(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劝慰,不写“萧萧班马鸣”(白《送友人》)的依恋,也不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凄伤,而从“或默或语”着眼,阐明“殊势”而“乖分”的自然之理,这又是一个特点。

  离别的时间终于到了,“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殷晋安移家东下,犹如天上行云,随着飘飘的西来风而悠悠东去,渐去渐远,渐远渐渺,终于消失在蓝天尽头。在这里,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对偶句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风驰云飞图,渲染了送别者的感情,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效果。此二句,与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丰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到吴会”等句,在以云行喻人之远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而喻意大别。陶诗喻仕子行踪之速,曹诗喻征夫周流之苦。熔铸前人诗句为自己语言,抒发自己感情,而又不露痕迹,可算是这首诗的第三个特点。

  离别之事牵动离别之情:“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殷晋安东下,一程山,一程水,千里迢迢,山川相隔。这一别,“相去悠且长”(《古诗·烛烛晨明月》)嘉会难遇,言笑无因,寄心浮云,浮云不还;移情清风,清风无知,诗人怀念之情,亦因之而溢于言表。这两句承上,与“飘飘”二句配合在一起抒写离别之情。

  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这两句照应“语默”,再次表明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志趣。事实上,诗人并非一开始就想高蹈尘外的,他自己曾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在《读史述·屈贾》中,他又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可见他希望能够做稷、契一类的人物,施展才能。但是,由于仕途的污浊,官场的庸俗,以及天下的多故,名士的少全,因而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辞》)的感叹梁启超说:“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二句,其“脱”字乃假设之词,诗人以之表希望意,盼望故人便时来访。这不仅是对殷晋安的叮嘱,也是自我真情的吐露,更是势殊而情深的表现。这一结尾,恰与开头遥相呼应,看似平淡,但透过平淡,见出诗人至诚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故人”二字,把读者的思想引导进入“信宿酬清话”“淹留忘宵晨”的情境之中,言尽而意不尽,有如曲终而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这首送别诗,没有从送别入手,也没有拘泥于“祖道帐饮”“折柳相赠”的惯例,而是别开生面地先写交往,后写分离,再写希望,并将它们串成一片行云、一弯流水,使全诗珠联玉贯。在写分离的时候,在他人,也许要大写离愁别苦,而诗人却淡淡着墨,平平写来,点明“语”与“默”、“良才”与“贫贱”的差异,从而使诗的内容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但诗人并没有就“殊势”作更具体的阐述,而在指出“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之后,急转直下,以假设之词、希望之意,倏然收住,诗人的全部真实感情都融化在全诗中,展示在读者面前。此诗强烈地表现出陶渊明诗歌的那种直率性格与平实语言的高度统一,人格美与艺术美的完好融合。

  苏轼对陶诗极其推崇,他说:“陶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在屡遭贬谪后,尤慕其为人而和其诗,《和陶与殷晋安别送昌化军使张中》,便是诸多和陶中的一首。尽管由于陶、苏处境不同,送别的对象不同,因而诗的内容、基调、情感,也都不同,但语言乃至结构的师承关系,却十分明显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6-982、 邓安生.陶渊明《与殷晋安别》及移居新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03) 3、 缪钺.从平易中见深沉——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赏析.文史知识,1992(0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20篇诗文

猜你喜欢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贫居糊口靠农务,尽力勤耕东林边。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春种苦辛不必讲,常恐辜负我心愿。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田官关注秋收获,传语同我意相连。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经常挨饿的我,为吃了顿饱饭而非常高兴,早早起身束好衣带,等候天亮去秋收。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划动船桨渡平湖,山间清溪泛舟还。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草木茂盛荒山里,猿啼悠缓声哀怨。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悲凉秋风夜呼啸,清晨林间鸟唱欢。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我自归田务农来,至今已整十二年。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华年已逝人渐老,依旧耕耘在田间。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遥遥致意荷蓧翁,姑且隐居为君伴。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122-123

贫居依稼穑(sè),戮(lù)力东林隈(wēi)
下潠(xùn):地势低洼多水的地带,即诗中所说的“东林隈”。田舍:指田间简易的茅舍,可供临时休息、避雨之用。获:收获。依:依靠。稼穑:指农业劳动。稼是耕种,穑是收获。戮力:尽力。东林隈:指下潠田所在的地方。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角落。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春作:春耕。负所怀:违背自己的愿望。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司田:管农事的官,即田官。眷:顾念,关注。有秋:指秋收,收获。寄声:托人带口信。与我谐:同我的想法相一致。谐:和合。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饥者:渊明自称。初饱:刚刚能够吃上顿饱饭。

扬楫(jí)越平湖,泛随清壑(hè)回。
扬揖:举桨,即划船。泛:浮行,指泛舟。清壑:清澈的山间溪流。壑:山沟。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郁郁:一作“嚼嚼(jiào,洁白貌)。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闲且哀:悠缓而凄凉。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悲风:指凄厉的秋风。爱静夜:谓好在静夜中呼啸。晨开:指天明。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曰:语助词,无意义。此:指农业劳动。三四星火颓:指经历了十二年。三四:即十二。星火:即火星。颓:下倾。每当夏历七月以后,火星的位置开始向西下倾。下倾十二次,即经历了十二年。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姿年:风姿年华,指青壮年。事:指农耕之事。云:语助词,无意义。乖:违背,违弃。

遥谢荷蓧(diào)翁,聊得从君栖。
蓧:除草用的竹编农具。聊:姑且。栖:居住,指隐居。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122-123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
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曰余作此来,三四星火颓。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遥谢荷蓧翁,聊得从君栖。

  这首诗写诗人自己为了生活不辞辛苦“戮力东林隈”的劳动过程。当他看到丰收在望时,想起了自己已经渡过了十年艰苦的农耕生活,心情是自豪的。

  前六句是写见到下溪田丰收时的心情。“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他的愿望和司田是一致的,这使他很觉得欣慰。看来这“寄声”与诗人的司田也是他的一位朋友。诗人在这里之所以提到这位任司田的朋友,是表示自己的农耕生活并没有脱离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并且对社会生产有积极的意义。这是陶渊明农业社会理想和务实精神的表现。接下去就写诗人怎样鸡一叫就到荒山去劳作,从而领略了山中的晨景。“饥者欢初饱”,这是多么深切的生活体验,没有亲身尝过饥饿的味道,就不知这“欢视饱"是怎么回事。正是为了求得一饱,他才天不亮就去劳动:进山是随着山势和河谷的迂伺划船前进的。山里很荒凉;听得见猿的哀啼。凄凉的夜风随着残夜逝去了,鸟儿歌唱善迎接早晨的到来。这是一个多么寂静清冷的早晨他想到自己十年的农耕生活。十二年中他始终不渝地坚持着初衷,付出了自己大好的年华这时陶渊明已五十岁了,老之将至,他怎能不感慨万分。诗的最后一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遥谢荷榛翁,聊得从君栖”,致意古代隐居躬耕的先哲,我也在追随着您呢。诗人心目中有理想,有信念,有榜样,这就是他固穷守节,虽老死田野也终不反悔的原因。

  这首诗比前期的田园诗更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农耕生活的实际情形,同时也说明,陶渊明的务农,并不只是作了个样子而已。特别是在后期,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了,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赖以生存。这时他的田园诗中纪实的成分就多了,而不象前期那样情趣盎然,那样富于浪漫谛克。可是他并不抱怨生活的艰辛,在述其艰苦之中仍然时时表现出对生活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参考资料:

1、 李建 康金声.古代田园诗注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27-2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归园田居·其六

: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我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4、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种苗在东皋(gāo),苗生满阡(qiān)陌。
东皋: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东皋”、“西畴”。阡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巾柴车:意谓驾着车子。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归人:作者自指。烟火:炊烟。檐隙:檐下。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百年:一生。役:劳作。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蚕月:忙于蚕事的月份,纺绩也是蚕事的内容。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素心:本心,素愿。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3、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4、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这两句叙事,显得很随意,是说在东皋种苗,长势如何如何。但就在随意的话语中,显出了一种满意的心情,他说这话好像是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陶诗中有“带月荷锄归”,“浊酒”云云是常见的语句。看来他对“荷锄”并不感到是多大的重负,差不多习惯了。“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去来兮辞》有“或巾柴车”的句子。这两句写得很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家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自然。“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归去来兮辞》有“稚子候门”的话。等着他的就是那么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会在无形中消释了。这四句写暮归,真是生动如画,画面浮动着一层安恬的、醉人的气氛。这就是陶渊明“田居”的一天,这一天过得如此充实、惬意。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这是设问,自问自答,如同陶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句式。这与陶诗“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似,表示了对劳动的重视。“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桑麻兴旺,蚕事顺遂,这是他的生活理想,正如陶诗所写:“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下面写道:“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素心”,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心愿。后面这一段通过设问,揭示陶渊明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很是符合陶渊明的实际。

  今《文选·江淹拟古三十首》收有这首诗,并被当作《归园田居》的第六首。宋代大文豪苏轼就以此为陶诗,还特举“日暮”以下四句赞扬之,且写了《和陶归园田居六首》。而后世诸家以为此诗非陶渊明所作,当是江淹所作的拟陶诗。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4、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茅屋盖在僻巷边,远避仕途心甘愿。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当夏长风骤然起,林园宅室烈火燃。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房屋焚尽无住处,船内遮荫在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初秋傍晚景远阔,高高明月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果菜开始重新长,惊飞之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夜半久立独沉思,一眼遍观四周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年少守操即谨严,转眼已逾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生命托付与造化,内心恬淡长安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我性坚贞且刚直,玉石虽坚逊色远。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遥想东户季子世,余粮存放在田间。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饱食终日无忧虑,日出而作日入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既然我未逢盛世,姑且隐居浇菜园。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5页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寄:寄托,依附。甘:自愿。辞:拒绝,告别,华轩: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轩:占代一种供大夫以上乘坐的轻便车,“华轩”在这里是代指仕途之功名富贵。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fán)
长风:大风。林室:林木和住宅。从此诗“果菜始复生”句可知,大火不仅焚毁了房屋,连同周围的林园也一并遭灾。顿:顿时,立刻。燔:烧。

一宅无遗宇,肪(fáng)舟荫门前。
宇:屋檐,引申为受覆庇、遮盖处。航:船。荫门前:谓遮荫于门前。林室皆焚毁,只有门前的航舟内尚有遮荫处。

(tiáo)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遥远的样子。这里形容秋夕景象的空阔辽远。新秋夕:初秋的傍晚。亭亭:高貌。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始复生:开始重新生长。惊鸟:被火惊飞的鸟。

中宵伫(zhù)遥念,一盼周九天。
中宵:半夜。伫:长时间地站立。遥念:想得很远。盼:看。周:遍,遍及。九天:这里指整个天地。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总发:即“总角”,称童年时代。古时儿童束发于头顶。孤介:谓操守谨严,不肯同流合污。奄:忽,很快地。出:超出。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形迹:身体,指生命。凭:任凭。化:造化,自然。往:指变化。灵府:指心。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贞刚:坚贞刚直。自:本来。质:品质、品性。乃:却。这两句是说,我的品质坚贞刚直,比玉石都更坚贞。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仰想:遥想。东户:东户季子,传说中上古太平时代的君主。宿:存放。中田:即田中。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鼓腹:饱食。无所思:无忧无虑。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guàn)我园。
遂:就。灌我园:浇灌我的田园。这里指隐居躬耕。

参考资料:

1、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5页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起头这两句是写他这几年的平静生活。“草庐”即他归田后营建的“草屋八九间”。“穷巷”,偏僻的村巷。“华轩”,达官乘坐的漂亮的车子,这里代指仕宦生活。居陋巷而绝功名之念,这样的意思在归田后许多诗中屡见陈述。这里用一个“甘”字,见出他这种态度出于自觉自愿,也显见他心情的平静自然。可是,“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天炎风息,丛集在一起的房子顿时烧掉了。着一“顿”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他的住宅没有剩下一间房子,只好将船翻盖在门前,以遮蔽风雨。“舫舟荫门前”一般解释为寄居在船上,似非确。《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与这句结构相同,“荫”也为覆盖的意思。在陆地上以舟作棚,现时还常见着。以上可谓第一段,写“遇火”情况。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曰“新秋”,曰“月将圆”,见出是七月将半的时令,离遇火已近一个月了。“迢迢”,意同遥遥,显出秋夜给人漫长的感觉。“亭亭”,高远的样子,这是作者凝视秋月的印象。这两句既写出了节令的变化,又传出了作者耿耿不寐的心情。这是火灾予他心理的刺激。“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遭火熏烤的周围园圃中的果菜又活过来了,但受惊的鸟雀还没有飞回。从“果菜始复生”见出他生计还有指望,而后一种情况又表示创巨的痛深。在这样的秋夜里,他的心情是很不平静的:“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半夜里他伫立遥想,顾盼之间真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了。以上是第二段,写“遇火”后心情的不平静。

  下面第三段,所写是“中宵伫遥念”的内容。作者先是自述平生操行:“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他说:我从小就有正直耿介的性格,一下子就是四十年了(作者此时四十四岁)。“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形体、行事随着时间的过去而衰老、而变化,可心灵一直是安闲的,没有染上尘俗杂念。“孤介”、“独闲”,都表示他不同于流俗。“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这两句意思说:我具备的贞刚的禀性,玉石也比不上它坚固。这六句是对自己平生的检点,自慰的口吻里又显出自信。他是在遭遇灾变之时作如此回想的,这也表示了他还将这样做,不因眼下困难而动摇。接着他又想起一种理想的生活:“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东户”,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东户季子,据说那时民风淳朴,道不拾遗,余粮储放在田中也无人偷盗。“中田”即田中。“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这是说,那时候人们生活无忧无虑,人人都安居乐业。这些“仰想”,表现了作者的向往之情,他当时处于那种艰难境地作这种联想,实在也是很自然的。但是,这毕竟是空想。“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意思是说:既然已经遇不上这样的时代了,还是灌我的园、耕我的田吧。这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态度。想起“东户时”,他的情绪不免又波动起来,但他又立即回到眼前的现实,心情又平静下来了。后两句似乎还有这样的意思:丰衣足食不能凭空想,要靠自己的劳动。这就与两年后写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所表达的思想相一致了。

  这首诗写作者“遇火”前后的生活情景和心情,很是真切,也很自然。比如遇火前后作者心情由平静到不平静,是几经波折,多种变化,但都显得入情入理,毫不给人以故作姿态之感。火灾的打击是沉重的,不能不带来情绪的反应,此诗若一味旷达,恐非合乎实际了。诗人的可贵,就是以平素的生活信念来化解灾变的影响,以面对现实的态度坚定躬耕的决心,他终于经受住这次考验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44-54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兴赋

: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其辞曰:

  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

  野有归燕,隰有翔隼。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是乃屏轻箑,释纤絺,藉莞箬,御袷衣。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瞳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仰群俊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

  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于容迹兮,殆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澼澼。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岁。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其辞曰:
  晋武帝太始十四年,我三十二岁,开始出现白头发了。因是太尉府的属员兼任了虎贲中郎将,在散骑官署内寄居值班。那里高大的楼阁连接着云彩,有阳光的鲜明景色很少见到,帽子上插着貂尾蝉文、身上穿着件件细绢绮罗的卿士,在这里嬉游居住。我是乡野之人,休息不过在草屋山林之下,谈话不过以农民和野老为客,自从暂领官职,充数排列在朝廷百官中,早起晚睡,没有一刻功夫安宁,就好像池子里的鱼、笼中的鸟,产生了对江湖山野的思念,于是笔端蘸墨,拿过纸来,感慨而作此赋。当时正是秋天,因此用秋兴作为篇名。

  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
  春夏秋冬四季匆匆地接替,世上万物纷纷回转迫近。看那花朵移栽随着时序更替,能察觉出四季是草木盛衰的寄托。感慨那草木冬天的凋零,春天的滋生,嗟叹草木夏天的茂盛,秋天的摇落。虽说草木荣枯是微末小事,却也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的好、恶。宋玉的话说得好:“悲哀啊,秋天形成了肃杀寒凉的阴冷之气,萧条寂寞啊,草木摇动飘零变得衰落。心中凄凉悲伤,就像要去远行,登山临水送别将要归去的人。”送归者有思念伴侣的怀念,远行者有羁旅漂泊的悲愤,临水者则像孔子感叹流水似时光飞逝,登山者又像齐景公怀想未来而哀悼眼前。那四种感伤都使人心内痛苦,遇上了一件也难以忍受,但嗟叹秋天的值得悲哀,那大概是没有什么愁可比而又没有尽头了。

  野有归燕,隰有翔隼。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是乃屏轻箑,释纤絺,藉莞箬,御袷衣。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瞳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仰群俊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
  田野里有归来的燕子,沼泽地有低翔的鹘鸟。漫游的兴致早晨产生,枯干的树叶傍晚就殒落了。于是就收起了轻巧的扇子,脱下纤细的葛衣,铺垫上香蒲席,穿上了夹袄。庭院树木的枝头空空都飘洒零落了,强劲的风凶猛地吹动着帐幕。寒蝉嘒嘒地小声低吟,秋雁飘飘地向南飞去。天空澄明愈加高远,阳光在空中飘忽逐渐微弱。为什么微弱的阳光时间这么短,感觉那寒冷的夜晚却正长。月色朦胧透出微光,露水凄清凝结着寒气。萤火虫的光亮在台阶门旁闪烁,蟋蟀在小屋的屏帐附近鸣叫。听那飞离的大雁在晨空中低吟,仰望那七月流火的寒天残景。深夜里我耿耿于怀不能睡,在官署中独自展转反侧。醒悟到时光岁月快到尽头,愤然低下头来检查自己。我斑白的鬓发长长地下垂顶着帽子,白头发飒然飘落到了衣领。仰慕显贵们安逸的生活轨迹,可以攀青云致高远到处游逛。他们熙熙攘攘地登上了春台,帽子上插着的金铛貂尾在闪闪发着金光。如果人们的志向好恶有不同,也就无从识别他们的轻重静躁了。

  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于容迹兮,殆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澼澼。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岁。
  听说道德高尚的人的吉祥风尚,能齐天下万物于一指间。而那些人却只顾贪安忘危,所以也逃不过出于生而入于死的规律。人们行动迈步不过只需容足之地,不踏容足以外的地方,几乎就能获得安生。如果在只能立足之地,挖坑深至黄泉,即使是敏捷的猿猴也不敢涉足。神龟不愿死后把自己的龟骨放到祖庙中祭祀,它还想转身返回绿水之中。且让我收拾起官服归来吧,快扔掉官印飞走高飞吧。耕种那水边高地的肥沃土地,除交纳租税还有粮食剩余。在石缝间,山泉水波汹涌湍流,在水边的山崖上,黄菊吐出芬芳。在涓涓的秋水中洗澡,在潎潎戏水声中观赏白鲦鱼。自由逍遥在深山幽水间,放任旷达地生活在人世中。从容不迫悠闲自得地遨游吧,姑且度过一年又一年。

参考资料:

1、 迟文浚, 许志刚, 宋绪连.历代赋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09-01:295-300页2、 李穆南,郄智毅,刘金玲主编.历代名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06:第86-91页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yuàn)兼虎贲(bēn)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yào),珥(ěr)蝉冕而袭纨(wán)(qǐ)之士,此焉游处。仆野人也,偃(yǎn)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sù)兴晏寝,匪遑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其辞曰:
  十有四年:指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年)。二毛:头发黑白夹杂。太尉掾:太尉的副官。虎贲中郎将:帝王行宫或营帐的卫队首领。寓直:寄值。散骑之省:侍从皇帝左右,掌规谏的部门。阳景:日光。罕曜:很少照射到。珥:戴。蝉冕:汉代时侍从官员之冠以貂尾蝉纹为饰,后遂用为显贵者的通称。袭:穿。纨绮:绢绸衣服,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仆:自谦称呼。野人:乡野俗人。偃息:卧息,指居住。摄官承乏:在任官吏的谦语,意思是,人才缺乏,自己只好承担职务充数。猥:谦词,相当于“辱”。厕朝列:置身于朝臣的行列。夙兴晏寝:起得早,睡得晚。匪逞:无暇。底:致,得到。染翰:指以笔醮墨。

  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shì)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jiē)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liáo)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jī)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
  四时:春、夏、秋、冬。忽:迅疾的样子。代序:次序更替。回薄:指万物的生长与凋谢反复更替。览:观察。莳:栽种。时育:按时令生长。察:明白,察觉。冬索:冬季万物凋敝殆尽。春敷:春季百卉四处布生。末士:士大夫中官位低卑者。荣悴:指政治上的得志和失意。宋玉之言:指《九辩》。憀栗:伤心的样子。徒之恋:即徒恋之,徒劳地留恋。悼:感伤。四感:封建士大夫宣扬养生处世应奉行忍、默、平、直四条原则,违背即有痛苦,所以叫“四感”。疚心:内心痛苦。遭:遇。一涂:一次厄运。涂,堵塞,坎坷。谅:的确。

  野有归燕,隰(xí)有翔隼(sǔn)。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是乃屏轻箑(shà),释纤絺,藉莞(guǎn)(ruò),御袷(xiá)衣。庭树槭(qì)以洒落兮,劲风戾(lì)而吹帷。蝉嘒(huì)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guǐ),觉凉夜之方永。月瞳(tóng)(lóng)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yì)耀粲(càn)于阶闼(tà)兮,蟋蟀鸣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悟时岁之遒(qiú)尽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鬓髟(biāo)以承弁(biàn)兮,素发飒(sà)以垂领。仰群俊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苟趣舍之殊涂(tú)兮,庸讵(jù)识其躁静。
  隼:鸟名,凶猛善飞。屏:通“摒”,放弃。箑:扇子。纤缔:一种用葛纤维织成的细布。藉:铺上。莞:草名,此处指席子。箬:草名,此处亦指席子。御:等于说“穿”。祫:夹衣。槭:树枝无叶的样子。戾:猛烈。嘒嘒:蝉鸣声。晃朗:明亮的样子。悠阳:太阳将落的样子。浸微:日光越来越微弱。晷:时光。方永:正长。朣胧:似明不明的样子。含光:月光不够明亮如物之含而未吐,光亮没有完全散出。熠耀:指萤火虫。粲:明亮的样子。闼:门。轩屏:堂前屏风。流火:流,指下行。火,指大火星,即心宿。夏历六月黄昏时,心宿出现千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到了七月,就偏西向下了。余景:余光。耿介:烦躁不安的样子。华省:职务亲贵的官署。此指散骑省。遒:临近。髟:鬓发下垂的样子。弁:用皮革做成的帽千。飒:衰落。群俊:指众多的官僚。逸轨:超逸的行迹,指仕途得意。春台:登眺游玩的胜处。熙熙:人多的样子。金貂:金珰和貂尾。炯炯:明亮的样子。趣舍:进与退。趣,通“趋”。殊涂:异路。涂,通“途”。庸讵:难道,反问副词。躁静:急躁与安静。

  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zhǐ)于容迹兮,殆(dài)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龟祀骨于宗祧(tiāo)兮,思反身于绿水。且敛衽(rèn)以归来兮,忽投绂(fú)以高厉。耕东皋(gāo)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shì)。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tiáo)之澼(pì)澼。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岁。
  至人:道家指对人生悟彻的人。休风:美好风范。投趾:置足。容迹:仅能容纳一脚之地。殆:近处。不践:不踩踏。底:达到。阙:通“掘”。侧足:足附近之地。及泉:指挖掘很深。履:走。宗祧:宗庙。反:通“返”。敛衽:提起衣襟。归来:辞官归家。投绂:解下系印的带子,指辞官。高厉:走向高处,指归隐。东皋:泛指田野。输:缴纳。税:租。澨:水涯。澡:洗。涓涓:水流的样子。玩:观赏。鲦:鱼名,又称苍条鱼。潎潎:游动的样子。阿:大山。优哉游哉:自得的样子。卒岁:度完时日。

参考资料:

1、 迟文浚, 许志刚, 宋绪连.历代赋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09-01:295-300页2、 李穆南,郄智毅,刘金玲主编.历代名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06:第86-91页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其辞曰:

  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

  野有归燕,隰有翔隼。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是乃屏轻箑,释纤絺,藉莞箬,御袷衣。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瞳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仰群俊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

  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于容迹兮,殆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澼澼。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岁。

  《秋兴赋》在嗟叹四时的基础上,以宋玉《九辨》中悲秋的名句为契机,抒发自己对“秋日之可哀”的独特理解。先将宋玉句中提到的“送归”、“远行”、“临川”、“登山”做的诠释和评议:“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送别归去的人怀着思慕伴侣的恋意,远去他方的人有羁旅漂泊的悲愤,面临大川则感叹流水似时光飞逝,登上高山又怀想未来而哀悼眼前。前两点是一般概括,后两点是具体用典,一用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典,一用齐景公乐而怕死之典。接着潘岳用议论总结了“四感”,道出自己的见解:“彼四感之疚心兮,遭一途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四感让人内心哀痛,遇到一样也难以忍爱,可是嗟叹秋天本身的值得悲哀,大概是没有什么愁可比而又无休无止了。宋玉的名言是封建社会仕途坎坷的文人在秋日共同心理感应的写照,潘岳的独特理解又成为此赋所兴的思想基础。

  《秋兴赋》以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点染重彩浓墨,极力铺写萧瑟、冷落的秋天景象。按时间来看,从野外写到庭院:“野有归燕,隰有翔隼”,写到屋内:“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田野里有归来的燕子,沼泽地有低翔的鹘鸟;庭院树枝上的叶子都飘洒零落了,强劲的风凶猛地吹动着屋门的帐幕。按时间来看,从白天写到晚上:“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天空澄明愈加显得高远,太阳的光线在空中飘飘忽忽逐渐衰微。为什么微弱的阳光时间这么短,而感觉那寒冷的夜晚却正长。从夜晚又写到清晨:“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听那飞离的大雁在晨空中吟唱,仰望那七月流火的寒天残景,而且其中夹杂着对秋夜“月瞳胧”、“露凄清”、“熠耀粲”、“蟋蟀鸣”种种所见所闻的感受描写。景象铺写后联想到自己,以“不寐”、“展转”写出所悟和自省,又以自己“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的忧思早衰的形象与显贵们“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的得意嬉游的傲气对比,当然会自然得出清醒的认识和信念:“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如果人们的志向好恶有不同,也就无从识别他们的轻重静躁了,是此赋所兴的环境背景。

  《秋兴赋》直接阐发老庄的“齐万物、一生死”的学说,顺理成章地引出此篇的篇眼——即所兴。正面议论、反面对照、援例引证、用典说明,可说议论得十分透辟。其中“龟祀骨”的典故源于《庄子·秋水》篇。这个典故正好表达了潘岳宁愿无拘无束地去过隐居生活,也不愿受人白眼而宦海沉浮,全篇所兴也就一下子脱口而出:“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且让我收藏起官服归来吧,快扔掉那官印用高风亮节激励自己。该句说的直接,痛快,又响亮,是此赋的眼目。紧接着又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想像中的归隐生活:“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潎潎。”耕东皋,交余税,听泉声,嗅菊芳,浴秋水、赏鱼乐,写得何其轻松自在,情趣横生,一幅怡然自得、与世无争的隐居图跃然纸上,这是当时司马氏严酷统治下庶族士大夫超然物外,全身远祸的典型心境。由老庄哲学想到归隐是此赋的理想境界。

  《秋兴赋》通过对秋哀感情的抒发,对秋景铺陈的描写,对“齐天地”观念深刻的议论,表达了对达官显贵们的轻蔑和自己处境的愤懑,从而表示了归隐避祸的决心。

  《秋兴赋》在赋的发展阶段中,按内容属抒情言志小赋;按形式属骈体赋。在表达方式上,它已打破了汉散体大赋专尚叙事,铺陈扬丽的写法,而是熔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很多句子多种表达方式兼而有之,不能说专指某种表达方式了。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而且注重对仗,上下句几乎都是双双比翼骈出,而且注重偶句押韵和灵活换韵,增强了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虽然还保留很多骚体赋的“兮”字,但只在上句,句中没有,而且也不是句句必有,可以看到逐渐被淘汰的痕迹了。

参考资料:

1、 迟文浚, 许志刚, 宋绪连.历代赋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09-01:295-30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扶风歌

: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
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
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清晨由广莫门出发,晚间投宿在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左手拉着繁弱大弓,右手挥动龙渊宝剑。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回过头望一望宫阙,俯身驾车飞奔向前。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按着马鞍长长叹息,伤心的泪儿像流泉。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拴着马儿在长松下,卸下马鞍在高山颠。

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凛烈的悲风不住吹,泠泠的涧水流不断。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
挥一挥手儿长相辞,悲泣哽咽不能再言。

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浮云飘来为我集结,归鸟飞来为我盘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离家的日子已长远,怎知生存还是死还。

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在荒林中慷慨悲歌,抱着双膝独自感伤。

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麋鹿在我面前游转,猿猴蹦跳戏弄一旁。

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
钱财粮食已经用光,薇蕨已老岂能当粮。

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
拉马缰命随从前行,在悬崖险径中吟唱。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君子之道已经衰微,孔子也有穷困时光。

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
昔日李陵错过约期,流落匈奴做了大将。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忠信之人反而获罪,汉武皇帝不能原谅。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我欲奏完这首歌曲,此曲悲伤而且太长。

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放置一旁不再陈述,若再陈述令人心伤。

参考资料:

1、 王友怀 魏全瑞.昭明文选注析:三秦出版社,2000年:364-366页

(zhāo)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扶风:郡名,郡治在今陕西泾阳县。广莫门:晋洛阳城北门。汉时洛阳城北有二门,一曰毂门,一日曰门。晋时改毂门为广莫门。丹水山:即丹朱岭,在今山西高平县北,丹水发源于此。丹水由此向东南流入晋城县界,又南入河南省、经沁阳县入沁水,是为大丹河。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yuān)
繁弱:古良弓名。龙渊:古宝剑名。

顾瞻望宫阙(què),俯仰御(yù)飞轩。
顾瞻:回头望。宫阙:指城郭。阙,宫门前的望楼。御:驾御。飞轩:飞奔的车子。

据鞍(ān)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据鞍:按着马鞍。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发鞍:卸下马鞍。

烈烈悲风起,泠(líng)泠涧(jiàn)水流。
烈烈:风的威力。泠泠:流水声。

挥手长相谢,哽(gěng)(yè)不能言。
谢:辞别。哽咽:过分悲泣至于声气结塞。

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结:集结。归鸟:一作“飞鸟”。旋:盘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去家:离开家。

(kāng)(kǎi)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慷慨:即慷慨悲歌。摧藏:凄怆,伤心感叹的样子。

(mí)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资粮既乏尽,薇蕨(jué)安可食?
资:钱。薇蕨:一种野菜,嫩时可食。

揽辔(pèi)命徒侣(lǚ),吟啸绝岩中。
揽辔:拉住马缰。徒侣:指随从。吟啸:即吟诵。绝岩:绝壁。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微:衰微。夫子:指孔子。故:一本作“固”。

惟昔李骞(qiān)期,寄在匈奴庭。
李:指李陵。骞:通“愆”字。愆期:错过约定期。指汉李陵在武帝天汉二年(前99),率步卒五千人出征匈奴,匈奴八万士兵围击李陵。李陵战败,并投降匈奴。汉武帝因此杀了李陵全家。寄:暂住。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不见明:不被谅解。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竟:奏完。

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重陈:再次陈述。

参考资料:

1、 王友怀 魏全瑞.昭明文选注析:三秦出版社,2000年:364-366页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
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
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这首诗作者采用乐府旧题写作,充分反映途中的艰辛情状和胸间的忠愤,慷慨悲凉。《文选》李善注,这首诗以四句为一解,合九解成一篇。

  首解四句写登程。下笔就写“朝发”、“暮宿”,是记实,也见出受命北去时行程的迅急:早晨刚出都城北门——广莫门,日暮已到了大河之北、丹水的发源地——丹水山,进入并州境内。这里,诗人用夸张笔法渲染出行色的匆忙,也透露了他急于赴国难的心情。接着写出自己两手所持的是像古代繁弱、龙渊那样的名弓宝剑;而“弯”(开弓)、“挥”两个富动态性的词,既说明他是行进在“胡寇塞路”的险境之中,随时都需要用武,也足以显现出作者一往无前的英武气概。

  次解写恋阙心情。作者年轻时(作诗时也只三十六岁)正处西晋初期的安定阶段,在繁华的洛阳城里,他也曾有过诗酒从容、文友会聚的一段优游生活。洛阳城里巍峨的宫阙,是过去国家安定隆盛的标志,也是他前阶段优游生活的见证。自经变乱,现在已到了“国已不国”的地步。往事成尘,归来无日。这使他心情上不能不有所留恋,在行动上也就表现为“顾瞻”长“望”。望中最瞩目的是宫阙,是“俯仰御飞轩”。这句意思应是说,宫中廊宇高低,远望宛如急行中车辆的起伏。作者心目中,这时已经把静态中的宫中廊宇和身边行进中车辆的动态混而为一了。抚今思昔,不自禁“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三解写途中小憩。京都已落在遥远的后方,现在系马、解鞍的所在是荒寂的高山头、长松下,入耳的只有秋末的烈烈悲风和泠泠涧流的声响。这四句用了音韵谐协的偶句,着力烘染出一幅秋山穷旅图。

  四解写小憩中的心情。与熟悉的京都和那里的人挥手长辞了,黯然无言,惟余哽咽。甚至空中的浮云也凝定不流,飞鸟也回旋不去。耳目所接,竟如天地万物都在助人兴悲。后两句写境,却更增强情的抒发。

  五解继写一时心中所想。这时心头萦绕不去的是离家日远,前路茫茫,境地险恶,存亡未卜。在这穷荒山林中,慷慨激昂,也是徒然,只有抱膝独坐,思绪紊乱,五内如焚。这是作者胸怀、心情的真实表白。

  六解写当前困境。身处穷林,惟与麋鹿、猿猴为伍。资粮乏绝,无以充饥。看看麋鹿、猿猴还有野草、山果果腹,可以游戏自得,实在令人自叹不如。经此映衬,愈见出人的困窘不堪。这解和四解一样,都叠用两个“我”字,产生了对面倾诉的亲切感。

  七解写困境中的自慰、自奋。作者深知重任在身,不容徬徨,终于重提辔缰,号召部下继续前行;同时,也在绝岩中,聊自吟咏舒啸,稍畅胸怀。他的重行振作,是由于在所承受的传统思想中找到了若干支撑力量:自己当前的处境,正是古人也曾慨叹的“世衰道微”的时世;孔子在陈绝粮,就曾对弟子子路说过“君子固穷”的话,何况是我辈。他精神上终于获得了宽解。

  八解是在自慰、自奋之余,又作转折,写出内心的隐忧:历史上曾有过李陵对匈奴以少击众,最后势穷力屈,过期不得归来,被迫降敌的事。李陵在降敌前也是尽忠竭力了,降敌后亦常怀归志,但汉武帝却不予谅解,反而杀了他的母弟妻子。现在朝廷多事,不暇外顾,自己孤悬一方,后援难继,困窘之情亦与李陵相去不远,不能不对未来抱忧兴叹。

  九解是全篇的结尾,也是乐府常见的结束形式。但在此篇,却不是单纯的套用。从上文所写,可见作者前途艰危正多,路也正长,有如他所要歌唱的曲子一样悲而且长。哀怨深沉,实在不忍、也无心重陈了。重陈,只是使自己、也使听者心伤而已。

  全诗风格悲壮,语调苍凉,感情真挚,用语简练,鲜明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报国之志。全篇九解,一气贯注;逐解换韵,声情激越。既多侧面地表现了辞家赴难、身处穷窘、忠愤填膺的作者的完整形象,也真实地反映他所处的时乱世危、朝廷不振、凶荒满目的现实环境,有着史的价值。全诗辞旨愀怆悲壮,千载之下,感人犹深。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434-43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