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饮别后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从船篷缝隙中所见之残月是那么小。汴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我却满载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竹溪的花浦之间,你我曾经一同大醉,当日欢聚畅饮时的情谊胜过别后的伤悲。谁让我偏偏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了你,并与你成为朋友,这才酿成了今日分别这样一场烦恼。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10月 :170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4-715页波声拍枕长淮晓,隙(xì)月窥人小。无情汴(biàn)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别西州。
长淮:指淮河。隙月:(船篷)隙缝中透进的月光。汴水:古河名。唐宋时将出自黄河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汴水或汴河。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台城西,故称西州。
竹溪花浦(pǔ)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jiàn)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风鉴:风度识见,也指对人的观察、看相。
参考资料:
1、 陈明源.常用词牌详介 :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10月 :170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4-715页此词的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此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是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14-715页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手持酒杯与你在长亭话别,你安贫乐道的品格恰似陶靖节,俊逸杰出的才干又像那卧龙诸葛。不知何处飞来的林间鹊鸟,踢踏下松枝上的残雪。好像要让我们俩的破帽上,增添上许多花白的头发。草木枯萎,山水凋残,冬日的景物都失去了光烨。全靠那稀疏的梅花点缀,才算有几分生机令人欣悦。横空飞过的两三只大雁,也显得那样孤寂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你是那样看重信用来鹅湖相会,才相逢又轻易地匆匆离别。遗憾的是天寒水深江面封冻不能渡,无法追上你,令人怅恨郁结。车轮也如同生出了四角不能转动,这地方真让惜别的行人神伤惨切。试问,谁使我如此烦恼愁绝?放你东归已经后悔莫及,好比铸成的大错用尽了人间铁。长夜难眠又传来邻人悲凄的笛声,但愿那笛音止歇,不要让长笛迸裂。
参考资料:
1、 张海鸥 .《唐诗宋词经典导读》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0 :270-271 .2、 郑小军 .《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112-113 .3、 马群 .《辛弃疾词选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72-73 .4、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huì)庵(ān)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shū)恋恋,复欲追路。至鹭(lù)鸶(cí)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chàng)然久之,颇(pō)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陈同父:即陈亮(1143—1194),字同父(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东阳:即今浙江金华。来:访问,探望。鹅湖:在江西铅山县东北,山上有湖,原名荷湖,因东晋龚氏居山养鹅,更名鹅湖。朱晦庵:即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早期主战,晚年主和,与辛、陈政见相左。紫溪:在铅山县南四十里,为建阳、上饶的必经之道。既别之明日:别后的第二天。追路:追随,追赶。鹭鹚林:地名,古驿道所经之地。方村:村庄名,在鹭鹚林西南。怅然:失望的样子。不遂:没有成功。泉湖:地名,在信州东,方村附近。见意:表达意见。索词:要我写词。心所同然:两人内心所共同想到的。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cù)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长亭:古时在城外道路旁每隔十里设立的亭子,供行旅休息,或饯别亲友。渊明:陶渊明,这里指陈亮。陈亮没有做过官,所以辛弃疾把他比作躬耕紫桑的陶渊明。风流:高洁宏远的风度和志趣。酷似:非常相似。卧龙诸葛:未出山前的诸葛亮。这里是称赞陈亮,说他和诸葛亮一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卧龙,比喻才能杰出的隐士。蹙踏:踩踏。剩水残山:凋敝的山水。无态度:不成样子。料理:点缀,装饰。风月:泛指风光、景色。萧瑟:冷落,凄凉。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佳人:美好的人,指君子贤人、好友。这里指陈亮。重约:重视约定。五年前,陈亮约访辛弃疾,因被诬下狱未能践约,此次方践旧约。轻别:轻易地分别。冰合:冰封住了江面。车轮生四角:谓道路泥泞,车轮像长了角一样,不能转动,无法前进。销骨:极度伤心。愁绝:极端哀愁。费尽人间铁,用尽了人世上所有的铁。这里是用夸张的笔法,写友谊的深厚坚实。长夜笛:这里用此典关合题序“闻邻笛悲甚”之意,希望他不要把笛子吹裂,自己实在受不了笛声之悲。
参考资料:
1、 张海鸥 .《唐诗宋词经典导读》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0 :270-271 .2、 郑小军 .《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112-113 .3、 马群 .《辛弃疾词选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72-73 .4、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委会 .《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这首追忆与陈亮的交会与抒发别情的词作,写得勃郁动荡,笔力奇重,是稼轩词中的名篇。
长达一百二十余字的词序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苏东坡之后,词序在词作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词人多以只字片语的小序交代词的写作背景、本事或主题,稼轩词亦多有词序.但百字以上的序终究不多见。这篇序叙述了两人相会、分别,以及别后复追、无奈路途阻隔,欲追而不得,怅然独饮,继而收到友人书信的情形.几乎可以当作一篇独立的小散文来读。与词作相配合,则事与情俱佳,所渭“合则兼美”,棺得益彰。它不仅不与词作内容重复,还能与原词互相生发,交映生辉。这样的效果,是连宋代最善于写作词前小序但多与词重复的姜夔也难以相比的。
全词主要抒写了他与陈亮之间志同道合的深挚友谊,同时在写景抒情中都含有深刻的象征意味。上片起句,从长亭送别写起,古时在大道上设亭供行人休息,通常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人们送行时总在长亭饯别。所以一说到长亭,总有一种依恋不舍之情。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得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这里首句说长亭饯别,就点染了一种依恋惆怅的气氛。不正面写彼此的留恋之意,而以一“说”字,领起下文。下文中长亭送别的谈说,也只是他们酌古准今的内容之一,他们都觉得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和起而用世的诸葛亮可以被看成是一体的两面,所以一样风流,但其中实有深意。这里作者把陈亮比做陶渊明和诸葛亮,意在说明,他那不愿做官、向往自由的品格很像陶渊明,而那风流潇洒的风度和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又实在极像当年高卧隆中、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其实,这并非溢美之辞。陈亮住政治、军事上确有卓越见解,他曾三次向孝宗上书,主张改革内政。抗击金兵,收复中原。在《中兴十论》中,还具体规划了收复中原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从这些方面看.陈亮确实可与当年隆巾对策的诸葛亮相比。长亭饯别本来够惆怅的了,何况又是与这样不平凡的人分手,留恋之情自然更深了。这两个古人,原是词人自己喜爱的,自己所欲,奉之于人,足见其诚意。
飞鹊踏雪两句,即景生情,点画他送别陈亮时的长亭景色,但不是静态描绘,而是灵幻生动。“要破帽”句,则以戏谑的语言,传达年华老大的悲感,明松暗紧。这三句是回想两人分手前畅聚的愉快心情,但却只用旁笔描绘当时的环境:两人正谈得亲切,不知从哪片林子里琶来几只喜鹊,把松树梢上的积雪踢落下来,点点落在他们的破帽上,好像故意要使我们增添一些白发。这里寥寥几笔,不但点明了季节,而且把两位知友当时在松林雪地中倾心交谈的神态和愉悦的心情生动地烘托了出来,笔调也非常灵活风趣,使人回味无穷。虽无正面描写聚会情况,但气氛已足。所以下面笔锋一转,写出一片萧瑟景象:举目望去,寒冬的山水凋枯得不成样子,失去了姿态和神情,幸亏还有几株梅花把它装点一番,勉强点缀成一番景致。在天空中,虽有两三只飞雁南鸣,也毕竟是萧条凄凉。这上片歇拍前的这四句,写冬日萧瑟景象,和疏梅、稀雁点缀于这种景象中时,所给予词人的印象。但意思不止于此,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用比兴手法,有着象征意义,隐含着作者对山河破碎、唯留一隅的南宋政局的失望,和对南宋越来越少的爱国志士无望的坚韧表示感慨之意。这是他隐居时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的政治情怀的较明显的传达。
上片是围绕着送别来写的,但无论写景抒情都远远超过送别的范围,而具有浓郁、深邃的余情逸韵。下片则重在抒发眷念不舍的友情,把惜别之情抒发得极为深挚动人。换头就点出陈亮的别去,这就为下文写他追赶朋友、为风雪所阻的情景作准备。以下写清江冰合,陆路泥泞。水陆都不可以前行,追赶也就成了泡影。实际上,他这一次是从陆路追赶朋友的,但是特用水路为虚衬,显示出无路可通的极度失望,车轮生角一语,化用典故,形象地写出了行路的困难,在这样的路途上依然想追挽朋友,其下的“行人销骨”一语。就成了顺势而下的深挚抒情了。“问谁”一句,凭空虚拟一问,自问自答,不仅使词意可以从无可伸展处再生波澜,而且写出了别情的不可解脱。
于是以下一韵,在问句的追逼下,他以极夸张的笔墨,将自己的没有能够挽留住道友的后悔,倾身一发,词刚气烈。费尽人间铁来铸就相思错,这是很大的遗憾,表明了作者心中异常激烈的感情。同时,就像上片后两韵的景语中包含着明显的象征意义一样,此处也颇有一语双关的妙味。它兼有谴责了南宋统治者采取投降路线,结果弄得南北分裂,山河相望而不得相合的莫大错误。这样的抒情重笔,只有包含了这种分量的内涵,才使人在夸张的笔墨中看见他的真实感情。结尾“长夜笛,莫吹裂”两句暗合词序中“闻邻笛甚悲”之语,糅合了向秀《思旧赋》的悲凄意境和独孤生吹笛入破而使笛裂的故事。长夜漫漫,看不到破晓的希望,凄清的笛声,撕心裂肺。全词在悲凉的意境中收束,情深意永,余音袅袅,较之词人那些“儿女泪,君休滴”的送别之作显得情意缱绻。整首词设喻新巧,写景幽峭,但在艺术上的新奇和不惮外露的相思之情背后,伤心人别有怀抱。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北京 :中国书店 ,2006 :585-586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西北风呼呼地刮了一夜,把那扇破门摇动得不停地响;残旧简陋的旅馆里,我独自一人,对着微弱的灯光。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回首故国,相隔千山万水;我放眼南望,一直看到云天尽处,也见不到一只大雁在飞翔。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2009-10-1:第158-159页彻夜西风撼破扉(fēi),萧条孤馆一灯微。
扉:门。家山:故乡、故国。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目断:指望断。天南:指岭南。亦泛指南方。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2009-10-1:第158-159页作为一位天子而成为阶下囚,昔日的荣华富贵,转眼烟云,心中自然充满了感伤。这首诗写得凄切哀苦。从诗中“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这样破败不堪的场面,我们很容易理解他会回忆起千门万户,美轮美奂的皇宫,一呼百应,炊金馔玉的生活,眼前境地越是恶劣,越能令人体会到他的苦闷。后两句回首故国,恨无寄书人,包括了无数的对往事的困惑、迷恋及深切的悲慨。“三千里”极言其远,“目断天南”很具体地刻绘出自己满怀的愁怨。他想捎信说些什么呢?是希望故臣来解救,是向亲属们诉苦,还是对自己在位时荒淫无道酿成国变而忏悔,诗中没有明说,读者可以自己去揣测。
读赵佶这首绝句,很容易使人想到南唐后主李煜的两首词,都是皇帝被俘的悲叹。一首是《虞美人》,写于被俘后,寄托亡国之痛,今昔之悲,上片云:“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也是见景起兴,思念故国,与赵佶诗内容景物不同,中心意思完全一样。另一首是《浪淘沙》,写亡国后一夜听雨睡不着,愁思纷至沓来,因以词表示哀怨。词云:“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以曲折的笔墨表达自己的痛苦,正可用来注释赵佶写这首绝句时的种种感受。
宋徽宗是著名的书画家,诗词也写得不错,可惜他治国的本领远远比不上他文学艺术的素养,在位时任用奸邪,坐失江山。这首诗写得低沉凄迷,令人感动,但他的处境实在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人同情。无独有偶,大约过了一百五十年左右,赵佶的后代南宋恭帝赵㬎(xiǎn)也步上了他的祖宗的老路,被元人俘到大都;他也作了一首诗,怀念故国,悲伤凄黯,诗说:“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借梅花写失国之恨。历史的巧合令人沉思,正合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一句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参考资料:
1、 赵山林,潘裕民.桃李春风一杯酒——宋诗经典解读 :中西书局,2009-10-1:第158-159页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一条小径,曲曲弯弯,路旁的杉树与绿竹,枝叶茂密,把路的上空遮盖。我乘闲来到这里,眼前的一切,都与我的心情相融,化成一块。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刚下过一阵小雨,迎面吹来的风儿,带着丝丝凉意;万籁寂静,忽然远远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原来是山中寺庙的僧人归来。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我细细地品味着四周的一切,路边松软的泥土,那一个个小小的洞穴,虫子钻过的痕迹宛在;一块块石板的断处缝边,长满了暗绿的青苔。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望着远方,我想到那小径深处,那高峰下层层岩洞,一定有高士隐居在苍烟暮霭。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4-5 .2、 钱仲联 等 .宋诗精华二百首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3-4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píng)。
清阴:清凉的树阴。清,一作“青”。意有凭:心意有根据,这里有融合之意。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sēng)。
凉生:生起凉意。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虫迹:虫子爬过的痕迹。幽穴:幽深的小洞。断棱:路上石板断裂的缝隙。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翻思:回想。深隐处:深处。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4-5 .2、 钱仲联 等 .宋诗精华二百首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3-4 .保暹是宋初九僧之一。九僧的诗,以精微细致闻名,看似明白如话,实际上句锤字锻,洗尽铅华。这首诗,句句结合秋径,不断变换角度,勾勒了一幅深山秋色图,同时将自己淡泊的胸怀寄托在景中,一向被认为是九僧诗的代表作。
诗的第一联,境界全出。“杉竹清阴合”五字,概括山中树林绿竹枝叶茂盛的情况。“清阴”二字切秋天时令;“合”字状出路两旁枝叶交覆的情况,不说“秋径”而秋径自见。如此清幽之地,诗人自然领会于心,于是以“闲行意有凭”五字植入自己,让自己陶醉在景物之中。“意有凭”三字,把人与境融合在一起。唯有这样的境地,才适合诗人这样远离物外、淡泊名利的情操;也唯有诗人这样的情操,方对这样幽邃清静的景色“有凭”。
以下接上联“闲行”,写自己在闲行中品味到的种种意趣。一阵秋雨方过,凉气沁人,诗人更觉得心旷神怡、游趣横生;幽无人至的小路上,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原来是寺庙中的僧人回来了。这联排比感受,通过写景来体现。归僧是实见,也可视作写自己。如此描写,以动写静,更加突出山中的幽僻岑寂,与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所写境界密合。诗中虽然不见“秋径”二字,通过写自己徘徊秋径中的感受及偶尔经过的僧人,更见秋径的宜人。
寺僧远去,山中复归宁静,诗人饶有趣味地观察着小径中的一切。他见到路边,小虫钻过的地上,有一个个小洞,山路的石板断缝间,长满了青苔。这第三联纯用工笔写景,得六朝山水诗雅趣。作者是个僧人,僧人以清静为本,从他对景色的描写上,分明可见他当时的情怀。他爱这小径爱得是那么深,他的心境是那么悠闲无挂,所以才那么细心地观察小径中一切微不足道的东西,从小虫钻的洞到石板上的苔痕。
从写大环境到刻绘细物,可见诗人在这空寂的小径中留连徘徊了许久。诗写到第三联,诗人已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妙在尾联忽然大笔宕开,不以小径作结,而是从曲径通幽的现状,进而想到那视线不到之处,那层层岩岫下,一定有不少高人在隐居。这样翻深一层,诗人爱小径的原因,也就在不言之中了。这样结,结得很全面,既写小径,又把自己的深情和盘托出,富有禅味。
古来绘秋景的诗不胜枚举;即便是写山径秋行的,也不乏其作。杜牧的《山行》色彩斑斓,充满了对秋光的爱恋,属这类诗的珍品;保暹的《秋径》清新淡雅,表现出僧人淡泊的情怀,也是这类诗中别具一格之作。九僧皆师承贾岛、姚合,崇尚苦吟,诗作“清苦工密”(方回《瀛奎律髓》)。此诗语言平易自然。“凉生初过雨”,“峰顶下层层”,语言明白如话,凝聚诗人匠心。“虫迹穿幽穴”,描绘工切。清代学者汪景龙评说此诗时称它“得幽淡之旨”。
这首诗紧扣秋径,写出了秋径的宜人,表露了自己浓厚的游兴与淡泊闲适的情怀,语语浅近,句句含情,这在宋初西昆体主宰诗坛的时候,实属难得。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21-22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4-5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落花纷纷我在夕阳的余晖中把门关上,天边有几只归巢的乌鸦绕着树林盘旋。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吟完诗在栏杆边小立片刻,远远望见渔夫樵子一个个走在回家的路上。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30-1312、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20-21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春晚:暮春傍晚。夕晖:夕阳的余晖。昏鸦:黄昏时的乌鸦。傍:围绕。
吟余小立阑(lán)干外,遥见樵(qiáo)渔一路归。
吟:诵读诗文。阑干:栏杆。樵渔:樵夫、渔夫。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30-1312、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20-21“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诗所描写的,乃是乡村暮春晚景。
红日西沉,夜色降临之前,一位“吟余小立阑干外”的诗人,正在游目观赏村野景致。吟,可以指作诗,亦可以指诵读诗文。这位诗人白昼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时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楼台(其居处是简陋小楼,故有“柴门”之语)栏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时所见之景。
他先近看柴门。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继而又远看树林。稍远处有一片树林。苍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紧挨林子飞着。将乌鸦称为“点”,是因为距离较远,天色昏暗,望去像“点”一样。最后诗人放目遥望,在那乡间小路的尽头,远远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捕鱼,一路归来。
展现在诗人眼前的这“春晚”三景,景景都扣题中“晚”字,而起笔“花落”则点明了“春”字(诗中指暮春)。三景相合,融汇成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意境。然而,诗人笔下所的静境,又并不显得冷清、空寂: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点缀在诗行之中的三个动词,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鸟飞鱼跃的活泼气息,诗人就置身在这恬静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饶有兴味地“小立”观赏。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家论人物,颇重所谓“气象”。程颢曾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说的是茂叔(周敦颐)为人的气象。此诗的境界与他的为人一样,也是静而不寂,饶有生意,颇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述而》)的气象。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75-176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