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人赋

: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一位没有功名的青年客人,在有权势的外戚家游玩。归来后称赞到:小街曲巷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少女,是都城繁华街道上赫赫有名的美人。面目清朗似皎皎明月,娇美的样子如明媚春光使人感到温馨。专心等待善价卖身,一心想要匹配儒雅的少年。身上沁人的芳香比那散发的麝香还要令人心醉,容貌娇美如盛开的荷花。以翠鸟华贵羽毛为饰的佩带参差错综,镶嵌各种颜色的金花令人眼花撩乱。罗绮微响却不进入屋内,隐身在点点烛光后在不向前走。走廊中暂停玉步,倚槛小憩,顺着长廊轻盈返回。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清风摇动翠竹摇曳美人衣。黄昏久久伫立,夜半时分终于在丽人焦急渴望中来到。屋外昏暗室内烛光灼灼,藏起美人妩媚的容貌。罗裙下垂,穿着色彩鲜艳华丽衣裳;轻移莲步,精美首饰撞击发出悦耳声响。脱下身上轻薄的衣着,去除脸上剩余的油垢。脂粉被晶莹的晨露沾湿,她对着清澈的渠水略微整理一下云鬓。轻柔的落花飘入她的衣领;清风徐来,拂动了她的单衣。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汉魏六朝赋点评》.陕西:三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22页—324页2、 王飞鸿.《中国历代名赋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第424页
有客弱冠(guàn)未仕,缔交戚里,驰骛(wù)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yàn)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shè),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diàn)。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dēng)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yè)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jū)
  弱冠:弱是年弱的意思,依古礼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所以也用“弱冠”代指二十岁左右。未仕:没有做官。缔交:缔约结交。戚里:本是汉代长安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一般京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驰鹜:指奔走趋赴。王室:指帝王之家。许史:指外戚之家。许,汉宣帝的许皇后,汉元帝的母亲。许皇后死后,其父及两位叔父皆封为侯。史,卫太子史良娣,汉宣帝祖母,宣帝即位,封史良娣兄史恭之三子为侯。狭邪:小街曲巷。古乐府有《长安有狭邪行》,故专指都市中人烟稠密的狭窄街巷。邪,通“斜”,街巷。铜街:即铜驼街,在洛阳城中洛阳宫南金马门处,也是都城繁华之处。亭亭:面目清朗的样子。嬿婉:和顺美好的样子。凝情:专心。尚:匹配。衣巾:衣是常服,巾是男子裹束头发的幅巾,这里指未入仕的儒雅少年。据史载汉末一些王公以幅巾代替王服来表现儒雅。逾:超过。散麝:散发的麝香。茂:比……更茂盛。开莲:盛开的莲花。陆离:众多纷杂的样子。羽佩:用翡翠鸟羽毛装饰的佩饰。花钿:花朵状的首饰。明镫:指丽人打的灯。镫:“灯”本字。连上句是说:只听见罗衣响动,看见灯光隐约,但丽人却迟迟不前来。中:中途。步檐:长廊。一息:歇息一次。池翻荷而纳影: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薄暮:黄昏。薄,通“迫”,近。延伫:久久伫立。宵分:夜半。暗:指室外。光:指有灯光的室内。隐:收藏。媚:指妩媚的容貌。垂罗曳锦:指衣裙下垂而拖在地上。罗、锦,皆指有花纹的丝织衣物。曳,拖。瑶:美玉。指玉佩。翠:即上文之羽佩。薄妆:轻薄的装束。妆,通“装”。馀腻:剩余的油垢。沾粉委露:滴落的露水沾湿脸上的妆粉。沾,沾染。委,委积。理鬓清渠:面对着清澈的水渠整理鬓发。裾:指单衣。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汉魏六朝赋点评》.陕西:三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22页—324页2、 王飞鸿.《中国历代名赋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第424页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自宋玉的《高唐赋》、曹植的《洛神赋》之后,从两晋到南北朝,出现了大量以美人为吟诵对象的作品,其中南朝沈约的《丽人赋》可谓其中佼佼者。《丽人赋》之所以不能与《高唐赋》、《洛神赋》比肩,是它塑造的丽人远没有巫山神女及洛川神女的影响大。但丽人也是很光彩的。《丽人赋》之丽人乃南北朝艺妓的典型形象。中国的妓乐,两汉三国时期就很风行,但却是在宫廷贵族之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便伸展到了官僚富豪。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妓乐之风的一个高峰。从《丽人赋》等咏妓诗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的乐妓已具乐妓之典形风格。

  先介绍丽人所在之处,含蓄地指出了丽人的身份。从“狭邪才女”到“杂错花钿”,先写其容貌特点,后写其华美的服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两句含有典故,前句出自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后世用“狭斜”街道指代娼妓居住之所;后句中的“铜街”指的是“铜驼街”,陆机《洛阳记》中有言:“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后世用来指代城市内的繁华街道。用这两个典故,则隐晦地指出丽人本是娼妓的身份。

  其后,沈约分别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展开描写。“亭亭似月,嬿婉如春”,丽人姿容如皎洁的明月,神态仿如充满生机的春光,一静一动,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把丽人的不同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丽人的容貌、神态已宛在眼前,作者又更进一步,通过香味、服装、首饰等现实中的细节,写丽人之美。

  再从“响罗衣而不进”到“风动竹而吹衣”写丽人的到来。由静态转入动态,由对人物外貌的正面描写转入对情景的描绘,以期在有画面、有情节的场景中显现人物特点。走路时罗衣摩擦的簌簌声隐约传来,忽明忽暗的灯光将人影投射到地上,但是却并未看到人物登场。“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两句,并未直接点出具体人物,却包含两位主角:一个是着罗衣隐明灯的丽人,一个是焦急等待中的男子。

  丽人终于出场,她“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在细微的动作描写中,丽人的踌躇、顾虑、矜持体现出来,而男子盼而不得的失落心情也隐约可察。

  “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在满池荷花的映衬下,丽人窈窕的身影渐去渐远,轻风吹过竹林, 丽人轻薄的罗衣飘逸飞扬。荷花、竹林两个简单意象,共同构建出清新雅致的意境,并衬托出了丽人的动人姿态。

  从“薄暮延伫”到最后,写了丽人夜半而来、天明而去的情景。丽人“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入时脸上含羞,面有媚态,锦衣飘飘,头饰摇摇。文中正面描写丽人的妩媚动人,又像是在以一直未出场的男子的视角欣赏佳人。

  “来脱薄妆,去留余腻”一句,隐含一夜欢爱的信息,写出男子的留恋和回味。丽人离去时,“沾妆委露,理鬓清渠。落花人领,微风动裾”,这一幕情景美好而和谐,令人也不由得心生柔情蜜意。全文在意味悠长的情景中结束,引人遐思。

  沈约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对丽人进行了多方面的细致描绘,并且摆脱了楚辞以来文人惯用“香草美人”寄托身世的传统,认为“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另外,文章文辞艳丽,对偶精工,显现出南朝骈赋富、轻、艳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白雪 李倩.《古文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0月:第284页—28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位没有功名青年客人,在有权势的外戚家游玩。归来后称赞到:小街曲巷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少女,是都城繁华街道上赫赫有名美人。面目清朗似皎皎明月,娇美的样子如明媚春光使人感到温馨。专心等待善价卖身,一心想要匹配儒雅的少年。身上沁人的芳香比那散发的麝香还要令人心醉,容貌娇美如盛开的荷花。以翠鸟华贵羽毛为饰的佩带参差错综,镶嵌各种颜色的金花令人眼花撩乱。罗绮微响却不进入屋内,隐身在点点烛光后在不向前走。走廊中暂停玉步,倚槛小憩,顺着长廊轻盈返回。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清风摇动翠竹摇曳美人衣。黄昏久久伫立,夜半时分终于在丽人焦急渴望中来到。屋外昏暗室内烛光灼灼,藏起美人妩媚的容貌。罗裙下垂,穿着色彩鲜艳华丽衣裳;轻移莲步,精美首饰撞击发出悦耳声响。脱下身上轻薄的衣着,去除脸上剩余的油垢。脂粉被晶莹的晨露沾湿,她对着清澈的渠水略微整理一下云鬓。轻柔的落花飘入她的衣领;清风徐来,拂动了她的单衣。

注释
弱冠(guàn):弱是年弱的意思,依古礼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所以也用“弱冠”代指二十岁左右。未仕:没有做官。
缔交:缔约结交。戚里:本是汉代长安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一般京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
驰鹜(wù):指奔走趋赴。室:指帝王之家。
许史:指外戚之家。许,汉宣帝的许皇后,汉元帝的母亲。许皇后死后,其父及两位叔父皆封为侯。史,卫太子史良娣,汉宣帝祖母,宣帝即位,封史良娣兄史恭之三子为侯。
狭邪:小街曲巷。古乐府有《长安有狭邪行》,故专指都市中人烟稠密的狭窄街巷。邪,通“斜”,街巷。
铜街:即铜驼街,在洛阳城中洛阳宫南金马门处,也是都城繁华之处。
亭亭:面目清朗的样子。
嬿(yàn)婉:和顺美好的样子。
凝情:专心。
尚:匹配。衣巾:衣是常服,巾是男子裹束头发的幅巾,这里指未入仕的儒雅少年。据史载汉末一些王公以幅巾代替王服来表现儒雅。
逾:超过。散麝(shè):散发的麝香。
茂:比……更茂盛。开莲:盛开的莲花
陆离:众多纷杂的样子。羽佩:用翡翠鸟羽毛装饰的佩饰。
花钿(diàn):花朵状的首饰。
明镫(dēng):指丽人打的灯。镫:“灯”本字。连上句是说:只听见罗衣响动,看见灯光隐约,但丽人却迟迟不前来。
中:中途。步檐:长廊。一息:歇息一次。
池翻荷而纳影: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
薄暮:黄昏。薄,通“迫”,近。延伫:久久伫立。
宵分:夜半。
暗:指室外。光:指有灯光的室内。
隐:收藏。媚:指妩媚的容貌。
垂罗曳(yè)锦:指衣裙下垂而拖在地上。罗、锦,皆指有花纹的丝织衣物。曳,拖。
瑶:美玉。指玉佩。翠:即上文之羽佩。
薄妆:轻薄的装束。妆,通“装”。
馀腻:剩余的油垢。
沾粉委露:滴落的露水沾湿脸上的妆粉。沾,沾染。委,委积。
理鬓清渠:面对着清澈的水渠整理鬓发。
裾(jū):指单衣。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汉魏六朝赋点评》.陕西:三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22页—324页2、 王飞鸿.《中国历代名赋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第42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丽人赋》创作于公元460年(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当时二十岁左右的沈约在京城四方交游中结识了一位丽人,两人曾相互爱恋,晚上私下偷偷相会,这篇赋即是沈约为此丽人而作。

参考资料:

1、 唐燮军.《史家行迹与史书构造:以魏晋南北朝佚史为中心的考察》.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第204-20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自宋玉的《高唐赋》、曹植的《洛神赋》之后,从两晋到南北朝,出现了大量以美人为吟诵对象的作品,其中南朝沈约的《丽人赋》可谓其中佼佼者。《丽人赋》之所以不能与《高唐赋》、《洛神赋》比肩,是它塑造的丽人远没有巫山神女及洛川神女的影响大。但丽人也是很光彩的。《丽人赋》之丽人乃南北朝艺妓的典型形象。中国的妓乐,两汉三国时期就很风行,但却是在宫廷贵族之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便伸展到了官僚富豪。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妓乐之风的一个高峰。从《丽人赋》等咏妓诗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的乐妓已具乐妓之典形风格。

  先介绍丽人所在之处,含蓄地指出了丽人的身份。从“狭邪才女”到“杂错花钿”,先写其容貌特点,后写其华美的服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两句含有典故,前句出自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后世用“狭斜”街道指代娼妓居住之所;后句中的“铜街”指的是“铜驼街”,陆机《洛阳记》中有言:“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后世用来指代城市内的繁华街道。用这两个典故,则隐晦地指出丽人本是娼妓的身份。

  其后,沈约分别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展开描写。“亭亭似月,嬿婉如春”,丽人姿容如皎洁的明月,神态仿如充满生机的春光,一静一动,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把丽人的不同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丽人的容貌、神态已宛在眼前,作者又更进一步,通过香味、服装、首饰等现实中的细节,写丽人之美。

  再从“响罗衣而不进”到“风动竹而吹衣”写丽人的到来。由静态转入动态,由对人物外貌的正面描写转入对情景的描绘,以期在有画面、有情节的场景中显现人物特点。走路时罗衣摩擦的簌簌声隐约传来,忽明忽暗的灯光将人影投射到地上,但是却并未看到人物登场。“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两句,并未直接点出具体人物,却包含两位主角:一个是着罗衣隐明灯的丽人,一个是焦急等待中的男子。

  丽人终于出场,她“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在细微的动作描写中,丽人的踌躇、顾虑、矜持体现出来,而男子盼而不得的失落心情也隐约可察。

  “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在满池荷花的映衬下,丽人窈窕的身影渐去渐远,轻风吹过竹林, 丽人轻薄的罗衣飘逸飞扬。荷花、竹林两个简单意象,共同构建出清新雅致的意境,并衬托出了丽人的动人姿态。

  从“薄暮延伫”到最后,写了丽人夜半而来、天明而去的情景。丽人“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入时脸上含羞,面有媚态,锦衣飘飘,头饰摇摇。文中正面描写丽人的妩媚动人,又像是在以一直未出场的男子的视角欣赏佳人。

  “来脱薄妆,去留余腻”一句,隐含一夜欢爱的信息,写出男子的留恋和回味。丽人离去时,“沾妆委露,理鬓清渠。落花人领,微风动裾”,这一幕情景美好而和谐,令人也不由得心生柔情蜜意。全文在意味悠长的情景中结束,引人遐思。

  沈约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对丽人进行了多方面的细致描绘,并且摆脱了楚辞以来文人惯用“香草美人”寄托身世的传统,认为“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另外,文章文辞艳丽,对偶精工,显现出南朝骈赋富、轻、艳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白雪 倩.《古文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0月:第284页—28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沈约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324篇诗文

猜你喜欢

邻里相送至方山

: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自己奉王命离开京城去永嘉赴任,希望到那里后能安适地居住下来。

解缆及流潮,怀瓯不能发。
当船要趁着潮水解缆出发的时候,我却因留恋故人而不忍离去。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船在行驶中靠近了析析作响的凋败的树林,又看到秋月在放射着皎洁的光芒。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本来就因有怀瓯之情,容易感到心中充满哀伤,现在又看到衰林、秋月,内心的悲愁就更加难以遏制了。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自己因久病而断绝了对于生活方面的追求。自己本来个人欲望就很少,所以现在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足。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我是想借永嘉郡永远隐居下去,哪里是只离开你们一年半载去做官呢!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希望你们努力做到天天进步,并经常来信以安慰我的寂寥。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qì)(ōu)越。
祗役:敬奉朝命赴外地任职。只,敬也。皇邑:京城,指刘宋都城建业(今南京市)。憩:休息。瓯越:指水嘉郡。永嘉一带在汉代地属东瓯,东越王摇曾在那里建都,故称瓯越。

解缆(lǎn)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解缆:解开系船的缆绳,指开船。及:乘。怀旧:留恋老朋友。

析析就衰林,皎(jiǎo)皎明秋月。
析析:风吹树木的声响。就:靠近。皎皎:光洁的样子。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含情:这里指怀旧之情。盈:满。遇物:指一路上遇到的衰林、秋月。

积疴(ē)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积疴:多年患病。疴,病。谢:绝。虑:思虑、谋求。寡欲:少欲。阙:同“缺”。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资:借。此:指永嘉郡。幽栖:隐退屏居。岂伊:岂惟。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miè)
日新:一天比一天进步。音尘:音信,消息。寂蔑:寂寞。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前人谈谢灵运,都认为他是山水诗人之祖。而山水本自然景物,观赏者角度不同,思想感情每个人都不一样,同一风光,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就未必面貌相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谢灵运写山水诗,贵在其善于用精美准确的词句客观地刻画出山水景物奇异而微妙之处,有似看细腻的工笔画。然而这种精心刻意的描绘,又与他一生复杂多变的政治处境和矛盾纠缠的思想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同为山水诗,他的作品既不同于鲍照,也不同于谢朓。而谢灵运诗的真正特点,在于他能用深细的笔触来摹现其内心微妙的感情。即如现在要介绍的这首《邻里相送至方山》,就不是山水诗,而是一般的赠别抒情之作。表面上虽语多旷达,骨子里却是恋栈朝廷的,作者终于用凝炼而微带生涩的语言把这一真实而隐曲的思想给勾画出来了。这就是谢灵运诗值得借鉴的地方。

  此诗共十四句,前四句和中四句各成一小段落,末六句自成起讫,而这六句中,每两句又各为一层意思。其中最难讲的是中间“析析就衰林”四句,自闻人倓《古诗笺》至近人许多注本,几乎没有一位把它讲透了的。

  开头四句写自己将出任郡守,因与邻里有旧情而不忍分别。“祗”,敬。古书多以“祗”字与“奉”、“承”、“仰”、“候”等动词连用,因知“祗”字亦涵有上述诸词之义。“役”,行役,指出任郡守是为朝廷服役。“祗役”,敬其职役,指郑重对待皇帝的任命,故须到官就职。“皇邑”,犹言帝都。第一句是说由于敬承王命而服役赴郡,故出京远行。第二句是说要去的目的地。永嘉在今浙江,古瓯越之地。“相期”的“相”,虽有互相、彼此之意,却不一定有对方存在。这里的“相期”只是期待、打算的意思。“憩”本是休息、止宿,这里用得别有涵义。作者到永嘉是去做官的,不是去度假的,到任之后,根本谈不到“憩”,而应该是勤于公务。而作者却用了个“憩”字,言外之意,作者被朝廷外迁并非受重用,而是投闲置散;而作者本人也并不想在外郡有所建树,只是找个偏僻地方休息休息。这就是下文“资此永幽栖”的“根”。“资此”,借此,利用这次机会;“永幽栖”,长期栖隐起来。把做官看成“幽栖”,并且想长此以往地生活下去,这就是反话,就是牢骚。事实上,谢灵运本人原是不甘寂寞的。

  接下去,作者写船要解缆启程了。“及流潮”,趁着涨潮的时候。这句是说自己要离京出发了。但第四句又一转,说由于怀念亲旧而不忍离去,所以一时还未能出发。这种欲行又止的描写并非纯粹指行动,因为船终于还是解缆出发了;而是写心理活动,即该走了却不想走,不想走又不能不走。表面上是与邻里亲友依依不舍,实际上是对“皇邑”的恋栈。读下文自明。

  以上是第一小段,下面四句是第二小段。“析析”二句是写实,也是比兴。这时船已前行,途中所见,应为实景;但与“含情”两句相连,则又属比兴了。“析析”,风吹树木声。“就衰林”,叶笑雪《谢灵运诗选》注云:“就,迎面而来。岸边的树林是静止的,江上的船则顺风随流急驶,在船中看岸上的树林,不觉船动而只看到树林向自己走近。”这个讲法颇具诗意,但不一定确切。依叶说,“就衰林”的“就”主语应为船,应为乘船人;而叶的解释却成了倒装句,成为“衰林”迎面而来,其本身逻辑已觉混乱;如与下文对举,则“皎皎”与“明”皆“秋月”之形容词,除“析析”与“皎皎”为对文外,其它词语并不严格对仗。且“衰林”亦为不词,不能同“秋月”相提并论。鄙意下句既点出“秋”字,则上句亦为秋景无疑。而谢灵运出京赴郡是在公元422年农历七月,虽交秋令而木叶尚未衰枯。这时就把树林称之为“衰”,似乎不确切。故应读为“就衰”林始合。“就衰林”者,已经出现衰的迹象、向着衰的趋势发展之林也。耳之所闻,乃析析风吹木叶之声,感到又是秋天了,原来葱翠的林木从此又要日就衰枯了;而目之所接,却是皎洁明亮的秋月。作者动身的当晚是七月十六,正值月圆,故为写实。这与第一小段实际已有一段间隔,即跳过了船已解缆,人已离岸的阶段,而写途中景物了。“含情”二句,旧注多讲成作者自谓,而把“遇物”的“物”讲成林和月。其实,此二句乃逆承上文,“含情”句是说“月”,“遇物”句是说“林”,但同时又是借外景以抒内情,实质仍在写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感受。夫七月十六正月盈之时,因之作者联想道:由于月亦含情,尽管它经常有亏缺晦暗之时,而每月总要盈满一欢,看来这也并非难事。正如多情之人,一有悲欢离合,感情自然流溢,这也是一种不能自制的表现。即如自己之迁离皇邑,远赴越瓯,虽已成行,犹“怀旧”而“不发”,这也正是情不自禁,“易为盈”的表现。而“遇物难歇”,即《韩诗外传》所谓之“树欲静而风不止”,“物”指“风”,乃承“析析”句而言,指林木之声析析,正因风吹而不能自止。亦如自己本不欲迁外郡,而朝命难违,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只好扬帆上路。旧注或将景语与情语割裂,或引老庄之言而故求艰深,恐皆无顺理成章之妙。若依鄙说,则因实而入虚,见景而生情,转折亦较自然,层次似更清楚。故不惮辞费,析言之如上。

  最后六句,在全诗为第三小段,就题意言是点明与邻里告别之主旨,即做为诗之结尾。但中间每两句为一层。“积疴”二句从自己说起,“资此”二句既与赴郡相关联,又同来送行者相呼应。最后“各勉”二句看似与邻里赠别的套语,实将自己留恋京都、不甘寂寞之意“不打自招”式地点出。有人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每于结尾处发议论,成为无聊的尾巴,而这首诗恰好相反,正是从末两句透露出作者深藏于内心的底蕴。先说“积疴”两句。上句说由于自己多病,因此对人生的考虑已力不从心,只能“敬谢不敏”,言外之意说:一切听从命运安排,爱把我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下句说自己本淡泊于名利,没有什么欲望可言,因而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言外指自己由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又不想贪图什么,因此留在朝中也罢,出任外郡也罢,反正都无所谓。看似旷达,实有牢骚。于是接着说到第二层,他认为此次出任永嘉太守,倒是自己借以长期隐蔽、不问世事的好机会,看来同皇帝、同都城以及在都中盘桓甚久的邻里们,都将长期分手,不仅是分别一年半载的事了。其实这两句也暗藏着不满意的情绪,言外说皇帝这次把自己外迁,大约没有再回转京都的希望了。其患得患失之情,真有呼之欲出之势。而结尾两句,上句是说:我们要彼此互勉,都能做到“日新”的水平,以遂此生志愿。“日新”,《周易》屡见,如《大畜》云:“日新其德。”《系辞上》云:“日新之谓盛德。”又《礼记·大学》引汤之盘铭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进德修身之意。下句则说:希望亲友仍经常沟通消息,只有经常得到信息,才能慰我寂寞。“寂蔑”,与“寂灭”同,也是岑寂、孤独的意思。这两句也属于无形中流露出自己恋栈京都、热中政治的思想感情的诗句。一个人既已“谢生虑”、“罕所阙”而且打算“永幽栖”了,就不必“各勉日新志”了。他认为只有京城中的亲友邻里有信来,才能慰其“寂灭”之情,可见他所说的“永幽栖”只是牢骚而并非真话。从而可以这样说,作者的真实思想感情是并不想离开帝都建康,可是在诗里却说了不少故作旷达、自命清高的话;而恰好是在这种故作旷达、自命清高的诗句中透露了他对被迫出任郡守、不得不离开京城的牢骚不满。这既是谢灵运本人特定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只有谢灵运本人的诗才,才写得出他这种特定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只有从这种地方入手,才会真正理解谢灵运及其脍炙人口的山水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

:

华山畿,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华山畿,华山畿,
华山畿啊,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你既然已经为了我死,我独自一人又怎会苟活?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若你可怜我此时的处境,就将棺木为我打开吧,我愿意陪伴你共赴黄泉。

华山畿(jī),华山畿,

君既为侬(nóng)死,独生为谁施?
侬:我,吴地方言。为谁施:为谁而活下去。施,施用。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欢:对情人的爱称。

华山畿,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汉族民歌。相传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了一首歌。歌的开头一句便是这句惊风雨、泣鬼神的“华山畿”,后来用它作为歌调的名称。《乐府诗集》中共二十五首以此为名的歌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重别周尚书

: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年盼望却至今不能南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只有黄河岸边南来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181页2、 许逸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庚信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67页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汉朝时地属边陲,这里代指长安。万里:指长安与南朝相去甚远。一人:庾(yǔ)信自指。

惟有河边雁(yàn),秋来南向飞。
河:指黄河。南向:向着南方。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181页2、 许逸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庚信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167页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诗的开头写自己独留长安不得南返的悲哀。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庾信在这里是借用,因为阳关已成了“大道”的代称,如同我们把“阳关道”与“独木桥”对举。诗中的“阳关万里道”是喻指长安与金陵之间的交通要道。下旬“不见一人归”的“一人”指庾信自己而言,这二句说在长安至金陵的阳关大道上,有多少南北流离之士已经归还故国了。只有我一人不能归故土,这是令人伤心的事。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河边雁”喻指友人周弘正,这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一种虚拟,是庾信的内心感觉借助外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前已指出,庾、周分别是在早春,这时不可能出现秋雁南飞的实景,即使九尽春回,也只能看到鸿雁北去的景象。这两句诗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周弘正的返陈比作南归之雁,大有羡慕弘正回南之意;二是鸿雁秋去春来,来去自由,而自己却丧失了这种自由,以见自己不如鸿雁。沈德潜评这首诗说“从子山时势地位想之,愈见可悲。”这是知人论世之见,于诗歌鉴赏尤为重要。

  此诗表现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借代手法,开头即用“阳关万里道”借指长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此种手法增加了诗的含蓄美。另一艺术手法是虚拟,“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便是虚拟的景物,这种带象喻性的虚拟,使诗歌形象的含蕴更加丰富。可以想见,庾信在长安看到秋去春来的大雁已经二十多个春秋了,他自己不如大雁来去自由的感受已经隐藏多年了。送友人南归时,这种多年积淀在心头的情感一触即发,其内涵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尽。只有细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赏此诗谋篇遣词之妙。

参考资料:

1、 黄岳洲、茅宗祥.《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第27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丽人赋

: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一位没有功名的青年客人,在有权势的外戚家游玩。归来后称赞到:小街曲巷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少女,是都城繁华街道上赫赫有名的美人。面目清朗似皎皎明月,娇美的样子如明媚春光使人感到温馨。专心等待善价卖身,一心想要匹配儒雅的少年。身上沁人的芳香比那散发的麝香还要令人心醉,容貌娇美如盛开的荷花。以翠鸟华贵羽毛为饰的佩带参差错综,镶嵌各种颜色的金花令人眼花撩乱。罗绮微响却不进入屋内,隐身在点点烛光后在不向前走。走廊中暂停玉步,倚槛小憩,顺着长廊轻盈返回。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清风摇动翠竹摇曳美人衣。黄昏久久伫立,夜半时分终于在丽人焦急渴望中来到。屋外昏暗室内烛光灼灼,藏起美人妩媚的容貌。罗裙下垂,穿着色彩鲜艳华丽衣裳;轻移莲步,精美首饰撞击发出悦耳声响。脱下身上轻薄的衣着,去除脸上剩余的油垢。脂粉被晶莹的晨露沾湿,她对着清澈的渠水略微整理一下云鬓。轻柔的落花飘入她的衣领;清风徐来,拂动了她的单衣。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汉魏六朝赋点评》.陕西:三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22页—324页2、 王飞鸿.《中国历代名赋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第424页
有客弱冠(guàn)未仕,缔交戚里,驰骛(wù)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yàn)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shè),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diàn)。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dēng)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yè)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jū)
  弱冠:弱是年弱的意思,依古礼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所以也用“弱冠”代指二十岁左右。未仕:没有做官。缔交:缔约结交。戚里:本是汉代长安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一般京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驰鹜:指奔走趋赴。王室:指帝王之家。许史:指外戚之家。许,汉宣帝的许皇后,汉元帝的母亲。许皇后死后,其父及两位叔父皆封为侯。史,卫太子史良娣,汉宣帝祖母,宣帝即位,封史良娣兄史恭之三子为侯。狭邪:小街曲巷。古乐府有《长安有狭邪行》,故专指都市中人烟稠密的狭窄街巷。邪,通“斜”,街巷。铜街:即铜驼街,在洛阳城中洛阳宫南金马门处,也是都城繁华之处。亭亭:面目清朗的样子。嬿婉:和顺美好的样子。凝情:专心。尚:匹配。衣巾:衣是常服,巾是男子裹束头发的幅巾,这里指未入仕的儒雅少年。据史载汉末一些王公以幅巾代替王服来表现儒雅。逾:超过。散麝:散发的麝香。茂:比……更茂盛。开莲:盛开的莲花。陆离:众多纷杂的样子。羽佩:用翡翠鸟羽毛装饰的佩饰。花钿:花朵状的首饰。明镫:指丽人打的灯。镫:“灯”本字。连上句是说:只听见罗衣响动,看见灯光隐约,但丽人却迟迟不前来。中:中途。步檐:长廊。一息:歇息一次。池翻荷而纳影: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薄暮:黄昏。薄,通“迫”,近。延伫:久久伫立。宵分:夜半。暗:指室外。光:指有灯光的室内。隐:收藏。媚:指妩媚的容貌。垂罗曳锦:指衣裙下垂而拖在地上。罗、锦,皆指有花纹的丝织衣物。曳,拖。瑶:美玉。指玉佩。翠:即上文之羽佩。薄妆:轻薄的装束。妆,通“装”。馀腻:剩余的油垢。沾粉委露:滴落的露水沾湿脸上的妆粉。沾,沾染。委,委积。理鬓清渠:面对着清澈的水渠整理鬓发。裾:指单衣。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汉魏六朝赋点评》.陕西:三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22页—324页2、 王飞鸿.《中国历代名赋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第424页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自宋玉的《高唐赋》、曹植的《洛神赋》之后,从两晋到南北朝,出现了大量以美人为吟诵对象的作品,其中南朝沈约的《丽人赋》可谓其中佼佼者。《丽人赋》之所以不能与《高唐赋》、《洛神赋》比肩,是它塑造的丽人远没有巫山神女及洛川神女的影响大。但丽人也是很光彩的。《丽人赋》之丽人乃南北朝艺妓的典型形象。中国的妓乐,两汉三国时期就很风行,但却是在宫廷贵族之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便伸展到了官僚富豪。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妓乐之风的一个高峰。从《丽人赋》等咏妓诗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的乐妓已具乐妓之典形风格。

  先介绍丽人所在之处,含蓄地指出了丽人的身份。从“狭邪才女”到“杂错花钿”,先写其容貌特点,后写其华美的服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两句含有典故,前句出自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后世用“狭斜”街道指代娼妓居住之所;后句中的“铜街”指的是“铜驼街”,陆机《洛阳记》中有言:“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后世用来指代城市内的繁华街道。用这两个典故,则隐晦地指出丽人本是娼妓的身份。

  其后,沈约分别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展开描写。“亭亭似月,嬿婉如春”,丽人姿容如皎洁的明月,神态仿如充满生机的春光,一静一动,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把丽人的不同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丽人的容貌、神态已宛在眼前,作者又更进一步,通过香味、服装、首饰等现实中的细节,写丽人之美。

  再从“响罗衣而不进”到“风动竹而吹衣”写丽人的到来。由静态转入动态,由对人物外貌的正面描写转入对情景的描绘,以期在有画面、有情节的场景中显现人物特点。走路时罗衣摩擦的簌簌声隐约传来,忽明忽暗的灯光将人影投射到地上,但是却并未看到人物登场。“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两句,并未直接点出具体人物,却包含两位主角:一个是着罗衣隐明灯的丽人,一个是焦急等待中的男子。

  丽人终于出场,她“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在细微的动作描写中,丽人的踌躇、顾虑、矜持体现出来,而男子盼而不得的失落心情也隐约可察。

  “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在满池荷花的映衬下,丽人窈窕的身影渐去渐远,轻风吹过竹林, 丽人轻薄的罗衣飘逸飞扬。荷花、竹林两个简单意象,共同构建出清新雅致的意境,并衬托出了丽人的动人姿态。

  从“薄暮延伫”到最后,写了丽人夜半而来、天明而去的情景。丽人“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入时脸上含羞,面有媚态,锦衣飘飘,头饰摇摇。文中正面描写丽人的妩媚动人,又像是在以一直未出场的男子的视角欣赏佳人。

  “来脱薄妆,去留余腻”一句,隐含一夜欢爱的信息,写出男子的留恋和回味。丽人离去时,“沾妆委露,理鬓清渠。落花人领,微风动裾”,这一幕情景美好而和谐,令人也不由得心生柔情蜜意。全文在意味悠长的情景中结束,引人遐思。

  沈约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对丽人进行了多方面的细致描绘,并且摆脱了楚辞以来文人惯用“香草美人”寄托身世的传统,认为“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另外,文章文辞艳丽,对偶精工,显现出南朝骈赋富、轻、艳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白雪 李倩.《古文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0月:第284页—28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临行与故游夜别

: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多年来,我们一起共事,情好谊笃,如今即将与你们分别了,让人怎能不感伤。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我这一去犹如东流的江水,不知何时才能回归。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夜晚湿冷的雨滴,淅沥落在空旷的台阶上,室内三杯两盏淡酒,促膝话别,彻夜不眠,不知不觉间曙色已跃上窗头。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只好放下各自手中的杯盏,何时咱们还能像现在这样把酒尽欢。

参考资料:

1、 刘让言 林家英 陈志明.中国古典诗歌选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458页2、 箫之编译.古诗三百首:京华出版社,2003年04月第1版:第562页

历稔(rěn)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历稔:历年。稔:谷熟,谷一熟为一年。群匹:群朋, 即诗题中的“故游”。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注:泻。

夜雨滴空阶(jiē),晓灯暗离室。
空阶:没有行人,没有行人的夜,可知已是夜深人静。晓灯:破晓时室内显得暗淡的光。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xī)
促膝:古人采用跪坐的姿势,对坐交谈时,彼此的能部相接近,叫“促膝”。

参考资料:

1、 刘让言 林家英 陈志明.中国古典诗歌选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第458页2、 箫之编译.古诗三百首:京华出版社,2003年04月第1版:第562页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此篇《艺文类聚》卷二十九、《文苑英华》卷二百八十六均题作《从镇江州与游故别》,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等,均误作《从政江州与故游别》。

  考何逊从镇江州,共有两次:第一次在公元510年(天监九年)旧历六月,建安王萧伟出为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何逊仍从掌书记。第二次在公元517年(天监十六年)旧历六月,庐陵王萧续出为江州剌史,何逊以记室复随府江州。不久即去世。

  据诗意推测,此诗当作于第一次从镇江州时。全诗极力渲染与朋友离别时依恋难舍的情景,深婉动人。

  建安王萧伟礼贤下士,“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伟又穿凿园林,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梁书·萧伟传》)。公元507年(天监六年),何逊迁建安王水曹行参军,兼任记室,深得萧伟信任,日与游宴。今从镇江州,将与故游离别,自然无限惆怅。故开头两句便说:“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历稔”,多年也。“群匹”,即指故游诸人。共事多年,追随左右,情好谊笃,不忍遽别。

  时萧伟任扬州刺史(治所在今南京),何逊亦在刺史幕中。南京濒临长江。长江之水西天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正如古乐府《长歌行》所吟咏的那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诗人不禁睹物起兴,发出深沉的喟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这尚是虚拟。

  而眼前实景更是伤人怀抱:室外夜色深沉,雨声淅沥。酷热的夏夜,如果来一阵滂沱暴雨,带来些许凉意,或许可以冲刷掉离人的愁思,减轻一点人们的痛苦。却偏偏不是!这缠绵夜雨,点点滴滴,打在人踪寂寥的空阶之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空”字,增加了无限凄凉。而室内灯光朦胧,离筵草草,三杯两盏淡酒,怎抵它离恨别愁!促膝话别,彻夜不眠,完全忘记了时间,曙光暗淡了灯光,方知东方之既白。

  一个“晓”字,潜藏着无限离别深情。叶矫然说:“何仲言体物写景,造微入妙,佳句实开唐人三昧。”(《龙性堂诗话》初集)而“夜雨”两句,正是这样的佳句。茫茫夜色,点点细雨,淡淡灯光,给这故游夜别的场面笼罩上一片浓重的感伤色彩。难怪陆时雍评此二句曰:“惨甚!闲闲两语,景色自成。”又曰:“‘林密户稍阴,草滋苔欲暗’,细写得幽;‘薄云岩际出,残月波中上’,轻写得妙;‘解缆及朝风,落帆依暝浦’,平写得帖;‘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深写得苦。此皆直绘物情,不烦妆点。”(《古诗镜》卷二十二)故游不堪离恨苦,更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离别在即,于是面面相觑,悲不自胜,不禁为之罢席。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同”字照应首句的“共”字,缠绵悱恻。而以设问作结,进一步抒发了“盛会难再”的深沉感慨,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何逊的诗,题材比较狭窄,多为赠答酬唱、送别伤离之作。而他的可贵之处,是很少无病呻吟。像这首诗写离别,将寻常情事,眼前景物,信手拈来,自然清新,且情景交融,颇为动人,前后照应,耐人寻味。特别是“夜雨”两句,更是脍炙人口。唐人郑谷《文昌寓直》诗云:“何逊空阶夜雨平,朝来交直雨新晴。”于此可见其影响之深。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71-107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