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

将进酒

: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明净的琉璃杯中,斟满琥珀色的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浓红恰似火齐珠。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煮龙肝,爆凤髓,油脂白,点点又似泪珠涌,锦乡帷帘挂厅堂,春意呵浓浓。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笛声悠扬如龙吟,敲起皮鼓响咚咚,吴娃楚女,轻歌软舞,其乐也融融。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何况春光渐老日将暮,桃花如雨,飘落满地红。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劝世人,不如终日醉呵呵,一日归黄土,纵是酒仙如刘伶,望一杯,也只是,痴人说梦。

参考资料:

1、 林庚 .林庚诗文集 第7卷 .北京市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52页 .2、 李哲 .古诗词经典 唐诗 宋词 .西宁市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68-69页 .

琉璃钟,琥(hǔ)(pò)浓,小槽(cáo)酒滴真珠红。
钟:盛酒的器皿。琥珀:色黄净,喻指美酒。槽酒:酿酒的器皿。真珠:喻酒色的柔润莹洁。真珠红:名贵的红酒。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wéi)绣幕围香风。
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罗帏:一作“罗屏”。

吹龙笛,击鼍(tuó)鼓;皓齿歌,细腰舞。
龙笛:长笛。鼍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mǐng)(dǐng)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酩酊:大醉。刘伶:晋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著有《酒德颂》。

参考资料:

1、 林庚 .林庚诗文集 第7卷 .北京市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52页 .2、 李哲 .古诗词经典 唐诗 宋词 .西宁市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68-69页 .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这首诗将一个宴饮歌舞的场面写的缤纷绚烂,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兴会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钟”、“琥珀浓”、“真珠红”、“烹龙炮风”、“罗帏绣幕”,作者用这样密集的华丽字眼描绘了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简直无以复加。

  诸物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将画面与画面按照内在逻辑顺序一一呈现出来。杯、酒、滴酒的槽床……这些具体意象的相继出现,给读者酒宴进行着的意念。这种省略叙写语言的手法,不但大大增加了形象的密度,同时也能启迪读者活跃的联想,使之主动地去填补、丰富那物象之间的空白。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四句写宴乐的鼓点愈来愈急,连串三字句法衬得歌繁舞急,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不仅让读者目不暇视,甚至耳不暇接。这似乎已不是普通宴饮,而是抵死的狂欢。下面的诗句作者开始解释这炊金馔玉,浩歌狂舞的原因。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春光正美,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青春正美,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曾在繁茂的桃花园中,看花瓣随风如雨而落,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人们伸出手想挽留残春,但最终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枝头和指间的几片残红。在这凄艳的花雨中,在这渐渐拉长的日影下,愈转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时间的脚步,在时间鼓点均匀而无情的敲击声中,入唇的玉液琼浆己变得苦涩。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诗的前一部分是大段关于人间乐事瑰丽夸张的描写: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透露出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时光难逗留,诗人遂道,罢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既是壶中日月长,就多喝几杯,终日酩酊吧,无知无觉也就没有困扰了。何况哪怕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亦不可得。可酒并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忧。刘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狂呼痛饮,及时行乐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烛夜游,人生又有几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闲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独和空虚之感。况且生时的辉煌更加衬托出死后的悲凉,正是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和不协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过来表露出生的无聊,这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人生总难免面对差别,在差别面前,庄子喜欢否定它,以求心灵的宽慰和淡泊;作者李贺则喜欢确认它、甚至放大它,以强化主体对生命、生活的敏感和执著。他为此宁愿悲愤伤感,宁愿陷入感性的深渊而不愿自拔。

  这首诗以幽遽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给读者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感受。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年 :656-65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塞下曲

: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胡角引北风,蓟(jì)门白于水。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蓟门,今河北有蓟县,汉唐时为边城。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青海,唐时属吐谷浑。

露下旗濛(méng)濛,寒金鸣夜刻。蕃(fán)甲锁蛇鳞,马嘶(sī)青冢(zhǒng)白。
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寒金,刁斗也。夜刻,夜更也。蕃甲鏁蛇鳞,马嘶青冢白:蕃甲,兵甲多也。蕃,众多。

秋静见旄(máo)头,沙远席羁(jī)愁。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秋静见旄头,沙逺席覉愁:旄头,星名,为冀州之分野。 席覉,席箕,一名塞芦。马草也,生 北方。古诗:"千里席箕草。"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帐北,军帐以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赋得自君之出矣

: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自从你离开家乡远行,我再不去动破旧织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一夜一夜减弱了光辉。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7-58

自君之出矣(yǐ),不复理残机。
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不复:不再。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思:思念。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减:减弱,消减。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7-58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此诗是赋得体,无论是赋诗得题,还是赋诗得句,总之是拟作。自六朝至唐代,拟此者代不乏人。诗人拟之,自是一次学诗演练。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

  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而在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离别

: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心爱的人要到雁门关外很远的地方去了,我们只有无奈地道别。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天上的黄云遮蔽了千里,地上的尘埃与黄云相接,天空也暗了下来,到远方去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时间又过了这么久,想起当时送心爱的人远去的情景,是多么清晰啊,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可是如今,已经到了深秋,檐前的露已经凝结成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蕙草虽然凋零了,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我担忧的是远方的爱人,不知他在外是否饱暖。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爱人远在天涯,我们长年分别。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但愿时而看见自己的容颜,还是像琼树枝一样洁丽。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huì)草晚,所悲道里寒。
蕙草:一种香草。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qióng)树枝。
颜色:表情,神色。琼树枝:这里指女子洁丽的容颜。

(tù)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寄:寄托。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塞下曲

: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yìn)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日未没,黯(àn)黯见临洮(táo)
平沙:广漠的沙原。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hāo)
足:一作“漏”,一作“是”。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95-97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61-6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塞下曲·其一

: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chán)鸣空桑(sāng)林,八月萧关道。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出塞(sài)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共:作“向”。

莫学游侠儿,矜(jīn)夸紫骝(liú)好。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青楼曲二首

: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旗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大军从驰道回来,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白马金鞍(ān)从武皇,旌(jīng)(qí)十万宿长杨。
鞍: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武皇:汉武帝刘彻,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旌旗:旗帜,这里借指军士。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

楼头旗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鸣筝:弹奏筝曲。飞尘:飞扬的尘土。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màn)(wǎn)上青楼。
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红妆漫绾: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绾,盘绕起来打结。

金章紫绶千馀骑(jì),夫婿朝回初拜侯。
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骑:一人一马称为一骑。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侯,侯爵。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青楼曲二首》的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这可从《青楼曲二首》的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6-12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yàn)门桑。
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

遥见胡地猎,鞴(bèi)马宿严霜。
鞴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鞲。鞴,用革制成,射箭的时候用来束衣袖。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诗歌主旨含有非战之意,作者主观上并没有言反战,而这种情绪通过对战场荒凉凄惨景象的描述流露出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马篇

: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编 一作:名在)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请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骑士。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年纪轻轻就离开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抬手就能射中飞驰而来的东西,俯身就能打碎箭靶。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名编 一作:名在)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60-612、 邢孟志.从侠文化解读《白马篇》[J].作家,2013,16.

白马饰金羁(jī),连翩(piān)西北驰。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金羁:金饰的马笼头。连翩: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借问谁家子,幽并(bīng)游侠儿。
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少小去乡邑(yì),扬声沙漠垂。
去乡邑:离开家乡。扬声:扬名。垂:同“陲”,边境。

宿昔秉良弓,楛(hù)(shǐ)何参(cēn)(cī)
宿昔:早晚。秉:执、持。楛矢:用楛木做成的箭。何:多么。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ròu)(zhī)
控弦:开弓。的:箭靶。摧:毁坏。月支:箭靶的名称。

仰手接飞猱(náo),俯身散马蹄。
左、右是互文见义。接:接射。飞猱:飞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散:射碎。马蹄:箭靶的名称。

狡捷过猴猿,勇剽(piāo)若豹螭(chī)
狡捷:灵活敏捷。勇剽:勇敢剽悍。螭: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边城多警急,虏(lǔ)(jì)(shuò)迁移。
虏骑:指匈奴、鲜卑的骑兵。数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数,经常。

羽檄(xí)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羽檄: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厉马:扬鞭策马。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长驱:向前奔驰不止。蹈:践踏。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顾:看。陵:压制。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名编 一作:名在)
弃身:舍身。怀:爱惜。籍:名册。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中,内心。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捐躯:献身。赴:奔赴。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60-612、 邢孟志.从侠文化解读《白马篇》[J].作家,2013,16.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编 一作:名在)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如果说《龟虽寿》是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的话,那么《白马篇》则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何以如此?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楛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所论极是。此诗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本意是长短不齐。可是用在这里就平中见奇,普字生辉了,用来形容射出去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是再形象不过了,怕是难以找到比它更贴切的了。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是指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歌以感情为根本,以语言为苗叶,以声音为花朵,以思想为果实。曹植在其笔下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满腔激情,又能从前人优秀的作品和民歌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因此才创造出"白马英雄"这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美女篇

: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那个容貌美丽性格文静的姑娘,正在乡间岔路口忙着采桑。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桑树的枝条柔柔的垂摆,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挽起的衣袖可见她的手,洁白的手腕上戴着金色的手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佩戴着翠绿色的玉石。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身上的明珠闪闪发光,珊瑚和宝珠点缀其间。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丝罗衣襟在春风里飘舞,轻薄的裙纱随风旋转。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她那回首顾盼留下迷人的光彩,吹口哨时流出的气息仿佛兰花的芳香。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赶路的人停下车驾不肯走开,休息的人们傻看时忘记了用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有人打听这个姑娘家住哪里,她的家就住在城的正南门。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青漆的楼阁紧临大路,高大的宅门用的是两道门栓。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姑娘的容光像早晨的太阳,谁不爱慕她动人的容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媒人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姑娘偏偏爱慕品德高尚的人,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众人徒劳地议论纷纷,怎知道她看中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青春年华在闺房里流逝,半夜里传来她一声声的长叹。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261-263页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qí)路间。
妖:妖娆。闲:同“娴”,举止优雅。

柔条纷冉(rǎn)冉,落叶何翩翩。
冉冉:动貌。

(rǎng)袖见素手,皓(hào)腕约金环。
攘袖:捋起袖子。约:缠束。

头上金爵(jué)(chāi),腰佩翠琅(láng)(gān)
金爵钗:雀形的金钗。“爵”,同“雀”。琅玕:形状像珠子的美玉或石头。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木难:碧色珠,传说是金翅鸟沫所成。

罗衣何飘飘,轻裾(jū)随风还。
还(音“旋”):转。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啸:蹙口出声,今指吹口哨。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城南端:城的正南门。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青楼:涂饰青漆的楼,指显贵之家,和以青楼为妓院的意思不同。重关:两道闭门的横木。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希令颜:慕其美貌。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玉帛:指珪璋和束帛,古代用来定婚行聘。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áo)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中夜:半夜。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261-263页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这是交代人物、地点。人物是一个美丽姑娘,她的容貌艳丽,性格娴静。地点是“歧路间”,即岔路口,她在采桑。“歧路间”是来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这就为下文“行徒”、“休者”的倾倒预作铺垫。“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紧接“采桑”,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休,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飖,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主要写美人的服饰,也写到神情。“攘袖”二句,上承“柔条”二句,美女采桑必然挽袖。挽袖方能见到洁白的手。为了采桑,素手必须高举,这样又可见到带着金手镯的洁白而光泽的手腕。用词精当,次第井然。因为是采桑,所以先写美女的手和腕,然后写到头和腰,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挂着翠绿色的玉石。身上佩着明珠,还点缀着碧色宝珠和红色的珊瑚。以上几句写美女身上的装饰品,多为静态的描写。“罗衣”二句,写美女轻薄的丝罗上衣,衣襟随风飘动,是动态的描写。动静结合描写美女的服饰,写出美女婀娜的身姿和轻盈的步态。形象十分鲜明。“顾盼”二句,以精妙的字句,勾勒美女神情。美女的一顾一盼都给人留下迷人的光彩,长啸时呼出的气息,芬芳如幽兰。使人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不为之倾倒吗?所以,“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行路的人见到美女停车不走了,休息的人见到美女忘了吃饭,从侧面描写美女的美貌。应该指出,曹植的这段描写,显然受了汉乐府《陌上桑》的影响。《陌上桑》描写罗敷的美貌是这样写的:“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这是描写罗敷的美丽,并不直接描写她的容貌,而是描写她用的器物(“笼系”“笼钩”)和穿戴的服饰(“倭堕髻”“明月珠”“下裙”“上襦”)之美及“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四种人见到罗敷以后的反应,从正面和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丽。这些描写与《美女篇》的描写对比起来,二者在内容上虽然基本相同,但是写法却不尽相同,表现了曹植诗的一些变化和发展。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交代美女的住处,点明她的高贵门第。美女住在城南大路附近的高楼里。“青楼”“高门”“重关”,说明她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儿,而是大家闺秀。“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美女的容光如同早晨的阳光,谁不爱慕她的美貌呢?上句写美女容貌之美,可与前半首合观;下句说无人不为之倾倒,引起下文。这里写美女高贵的门第和美丽的容颜,是隐喻诗人自己的身份和才能。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所为他不能不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媒人都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呢?诗人对媒人的责怪,反映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媒人不来行聘,这是客观上的原因。而美女爱慕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这是美女主观上的原因。这是比喻志士有理想,但难于实现。美女的理想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可而吵吵嚷嚷,议论纷纷,他们哪里知道她看得上的是怎样的人。这是比喻一般人不了解志士的理想。“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美女正当青春盛年,而独居闺中,忧愁怨恨,深夜不眠,发出长长的叹息。这是比喻志士怀才不遇的苦闷。

  这首诗通篇用比,比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诗经》、《楚辞》多用之。《美女篇》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261-26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