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著,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90页2、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09,第25页3、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14、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7-885、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27-229参考资料:
1、 顾农,徐侠著,花间派词传 温庭筠 、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90页2、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09,第25页3、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14、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7-885、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227-229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二句,初读感受亦自泛泛;几经推敲玩味,才觉得文章本天成,而妙手得之却并非偶然。上文正面意思既已说尽,故这两句只能侧写。词中抒情主人公既有“千万恨”,说她“心里”有“事”当然不成问题;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省”。她一天到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却无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只有山月不时临照闺中而已。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则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这是一层。夫山月既频来相照,似乎有情矣;其实却是根本无情的。心里有恨事,当然想对人倾诉一下才好,但平时并可以倾诉的对象亦无之。好容易盼到月亮来了,似乎可以向它倾诉一下,而向月亮倾诉实等于不倾诉,甚至比根本不倾诉时心情还更坏些!于是“山月不知心里事”也成为这个主人公“恨”的内容之一了。这是又一层。至于说“不知心里事”的是“山月”而不是其他,这也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李白《静夜思》:“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令本通作“望明月”)望山月能使客子思乡.当然也能使闺人怀远。况且山高则月小,当月逾山尖而照入人家时必在夜深。这就点明词中女主人公经常是难以入眠的。这是第三层。《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以日月喻丈天,原是传统比兴手法。然则这一句盖谓水阔山长,远在天涯的丈夫并不能体谅自己这做妻子的一片苦心也。这是第四层。
“水风”句与上联角度虽异,意匠买同。夜里看月有限,昼间看花也还是有恨。看花原为了遣闷,及至看了,反倒给自己添了烦恼。况上句以月喻天,则此句显然以花自喻。借花落,正是惜自己年华之易谢:花开花落正如人之有青年老年,本是自然现象;但眼前的花却是被风吹落的。“空落”者、白白地吹落,无缘无故地吹落之谓;这正是《诗·小雅·小弁》中所谓的“维忧用老” 一语(《古诗十九首》则云“思君令人老”)的形象化,而不仅是“恐年岁之不吾与”这一层意思了。
至于所谓“水风”,指水上之风。这也不仅为了求与“山月”工整相对而已。水面风来,风吹花落,落到哪里?自然落在水中,这不正是稍后于温庭筠的李煜的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另一种写法吗?温的这句写得比较蕴藉,但并不显得吞吐扭捏,依然是清新骏快的风格,可是造意却深曲多了。
“摇曳碧云斜。”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参考资料:
1、 邓红梅 评注.婉约词.北京:中华书局,2011:112、 傅德岷 等.唐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图文本).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263、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1-62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边塞外族入侵挑起了战争,豪杰将士夜渡桑乾远赴国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柳叶被雪亮的箭镞拨开,桃花对映着镶玉的马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天空圆月把弓影投射到地上,大片星斗映在剑的项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不要学那过河行刺的荆轲,空唱一曲《易水寒》。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第52页2、 费振刚主编.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 唐代边塞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89-90页边烽警榆(yú)塞,侠客度桑乾(qián)。
郑少府:事迹不详。少府: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辽:州名。隋置,唐初移治辽山(今山西左权)。榆塞:边防要塞。秦统一六国之后,蒙恬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的侵犯,收复了河套失地,“以河为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此后“榆塞”就成了边防要塞的代称。桑乾:即桑乾水,在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据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
柳叶开银镝(dí),桃花照玉鞍(ān)。
银镝:银色的箭镞。桃花:一说指花名;一说指白毛红点的马。玉鞍:对马鞍的美称。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连星:列星。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不学燕太子丹派遣的刺客荆轲,徒作悲歌而不能成事。燕丹客:指荆轲。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第52页2、 费振刚主编.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 唐代边塞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89-90页首联“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言这边报警的烽火刚一燃起,那边御敌的军队就已到来,表现了“侠客”高昂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与“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之类的诗句相比起来,更显陡率、有力。诗歌的主人公是“侠客”,唯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自然、准确地表现出“侠客”的性格,侠客既不同于书生,又迥异于一般的军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厉风行。“榆塞”不仅是实际的地点,而且还暗示了战争的正义性。诗中点出“榆塞”,是想表明“侠客”是为了戍卫边疆而出征。
紧接首联,诗人在颔联中就以生动的笔触,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侠客”非凡的武艺。“柳叶开银镝”,这里借用战国时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形容“侠客”箭无虚发,技艺过人。“桃花照玉鞍”,一个“照”字,将奔腾驰跃的骏马写得活灵活现。因为只有马飞驰时,鞍鞯上的金玉饰物才会闪闪发光。这里用的是烘云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写人,借写马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颈联进一步表现“侠客”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本来是指弓拉得满以致影如十五的圆月,剑出鞘光若闪闪的群星。但诗人有意不直说,反而写成“满月”是临摹弓的影,“连星”是飞入了剑之端。奇思异喻,生动传神。这里关于两军如何对阵未着一字,而敌人的望风披靡由此可见一斑。
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因郑少府远渡桑干,诗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之歌。“不学”“徒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郑少府赴辽从戎,是为了卫国守疆,不同于荆轲的报私仇;二是说此行抱有坚定信念,不作风萧水寒“一去不还”的悲歌。
这首诗送人从军,写得豪侠壮美。全诗写实的同时,把优美与雄壮两种风格截然相反的事物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个画面中,体现了唐人乐观开朗的胸襟以及新型的战争观念。该诗不但格调高亢,音韵优美,词藻华艳,而且构思新颖,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上、中、下册):长征出版社,1999.11 第1版:第33-34页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门前车马喧腾,有乘着朱轮金鞍的贵宾经过。
谓从丹霄落,乃朱故乡亲。
他说他从朝廷而来,回归故乡,见到故乡的人感到亲切。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我赶紧呼唤自己的小儿子打扫中堂招待客人,坐在一起共同谈论人生的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我们相对而坐,桌上的两觞酒还没饮尽,暂时停下酒杯就泪流满面了。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
我哀叹自己漂泊万里,已经三十年过去了。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可怜我的半生,空谈王霸之略,却始终没有得到过朝廷的重用,从没做过朝廷重员。
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
我的雄剑空藏在玉匣之中,已经很久没有用过了;兵书上浮满了灰尘,也好久没有人听我谈论这些用兵之策了。
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在朝廷中没有人和我的意见相同,我只得一样流离到湘水之滨。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真正懂得我的知己,多已朱泉下之人了。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生来苦于百战,在征战中死去的人太多太多了,死去之后可以与万人做邻居。
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
北风扬起胡沙,掩埋了周秦两朝。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运势尚且如此,何况朱在茫茫苍穹间渺小的世人?
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心里无限伤感凄怆,又能说什么呢?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存亡随从天意吧。
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谓从丹霄(xiāo)落,乃是故乡亲。
丹霄:指朝廷。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
空谈帝王略,紫绶(shòu)不挂身。
紫绶: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它来系官印。
雄剑藏玉匣(xiá),阴符生素尘。
阴符:古兵书名。泛指兵书。
廓(kuò)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廓落:孤寂貌。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宗党:宗族,乡党。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北风扬胡沙,埋翳(yì)周与秦。
埋翳:掩埋,掩盖。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恻(cè)怆(chuàng)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大钧:指天或自然。
姑孰溪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丹阳湖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谢公宅
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凌歊台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
慈姥竹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望夫山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牛渚矶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灵墟山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天门山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姑孰溪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我喜爱这溪水的清幽,乘兴在水中漫游。
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荡起船浆怕惊动鸥鸟,垂下钓竿等待鱼儿上钩。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水波翻动了朝霞映下的艳色,岸上的春山延绵着重重叠叠。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不知是哪家的女子在水边浣纱,可惜与这红颜少女不曾相识。
丹阳湖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淼淼湖水似与天相连,风波浩荡永无止境。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远处的商船象从天上而来,一片白帆在云间航行。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千岁之龟游于莲叶之上,鸟儿宿在芦花丛间。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少女荡起轻快的小舟,歌声伴着流水的声音。
谢公宅
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青山已在暮色笼罩之中,谢公故宅一片寂静。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竹林里人声已经消逝,水池中映出的月色显得格外清冷。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庭院里到处是衰败的荒草,厚厚的苍苔已积满废井。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只有那清风显得幽闲自在,时时在泉石间奏起乐声。
凌歊台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为暸望旷野而登上古台,台高真使人能够极目。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重峦叠嶂在远空中排列,杂花绿树在高平的陆地上相间密布。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闲云有时飘入窗内,翠野之中长出了松竹。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我很想看一看碑上的文字,无奈那青苔侵满了碑石,怎能让我去读?
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掘井的桓公早已成为古人,废井却至今未曾枯竭。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石壁上积出冷冷的苍苔,井中的寒泉中沉着一片孤月。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山上的桃花到了春天还要开放,梧桐渐渐在秋风中落叶。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
可惜这里路远人迹罕至,谁能见到这古井之水依然清澈?
慈姥竹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野竹丛丛傍石而生,似烟霭掩映着慈姥山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那翠色的落影使江波澄绿,虚声中使人感到寒冷来得太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竹制箫管能吹出龙吟的声音我未曾听到,但制成笛子吹出的凤曲应当更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希望你不要学蒲柳的早凋,而要保持自己的坚贞节操。
望夫山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仰首远望身临碧空,永远是那充满离别之怨的面容。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江草不知道愁苦,岩间的花儿只管斗艳争红。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远征的夫婿相隔千山万重,千里音信实难相通。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春去秋来的年复一年,这苦苦的相思何时了终?
牛渚矶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绝壁直临着大江,山峰连绵耸立相望。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回波相激自成巨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我惊奇那林木的葱笼秀异,而不敢测知水下精灵的形状。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更有那夜间的山猿啼叫,使我忧心忡忡像醉在江上。
灵墟山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丁令威辞别了世人,拂去俗衣来到这修仙之路。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潜身炼成了九丹,方随着彩云而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今日这里的松树藤萝已掩蔽了修炼的幽深山洞,长年荒寂,桃杏已隐入在丛木深处。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不知他成仙化鹤以后,往来于辽东与灵墟山之间有了几度?
天门山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远远出现于江面上的天门山,两座山峰隔江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缥缈立于晚霞外围。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航船随着落日远去,四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50-35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遥怜故园菊,应傍(bàng)战场开。
怜:可怜。傍:靠近、接近。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50-351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应傍战场开”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05-2062、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