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隋炀帝已经再不可能见到,宫里的芳草却和旧时一样逢春而长。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仍是和昔日宫女们罗裙一样的绿色,青青的芳草心意仍向着楚人。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1122页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春草宫:宫殿名,隋炀帝于扬州所建十宫之一。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内。君王:指隋炀帝。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罗裙色:代指草的绿色。见芳草而忆罗裙,以其同色也。楚人:江都旧为楚地,故称当地人为楚人。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1122页此诗前两句发出昔人不可见而春草依旧的感慨;后两句诗人展开联想,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就春色芳草的点染来抒发怀古之情。全诗从芳草春色入笔,以景写情,结句不仅补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诗意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奇妙境界之中。
自然的规律是严峻无情的,历史的法则是严峻无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炀帝终被人民前进的激浪吞没。面对久已消沉的隋宫废殿遗墟,诗人在首句发出“君王不可见”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法则的深刻揭示,也同时深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鞭答。昔日豪华的楼台亭阁,现在只能看见茂盛的“芳草”在“旧宫”废墟中迎着春日疯长着,“芳草”是作者在诗中展示的最显著最明亮的可见物,这是紧扣诗题“春草宫”而来的,“芳草”二字不仅仅形象地展示出昔日“春草宫”今貌,而且也十分巧妙地把伤今怀古的主题自然顺畅地引入了自然的法规和历史的法则序列中。“春草宫”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成为废殿遗墟,但一年一度草木枯荣,春色依然浓烈地妆扮着这里。
而三四句中,“罗裙色”是从第二句中的“芳草”联想而引出来的,“芳草”在春色中的艳丽和花枝招展,自然使人想起昔日这里宫妃罗裙颜色,“犹带”从语法上来看,把“芳草”与“罗裙”进行了自然地承上启下式的连接,而更主要的是把读者的思路,从眼前所见之景物而一下子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去,从诗意上紧紧地扣住了“怀古”的诗题,结句“青青向楚人”,又从历史的回顾中回到眼前“青青”的“芳草”,春回人间青青的芳草,随意根植生长在楚地,它的心意还是向着“楚人”的。昔日春草宫所在的江都古为东楚地,所以诗人把这里的人称为“楚人”,这自然是从“怀古”的角度,把笔锋扩展得很远,伸到历史的深层中去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自然历史前进的轨迹是向着人民心愿的。诗人在这里把“青青”的“芳草”拟人化,是为请出这里的自然景物作证,来阐明历史前进的严峻轨迹。
春草宫以春草命名,可见此地春色芳草之浓盛。此诗也正是从芳草春色入笔,就春色芳草的点染来抒发怀古之情。年年春意宛然,而惟不见当年的隋炀帝,结句不仅补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诗意也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奇妙境界之中。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301-302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13、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1-202春眠(mián)不觉晓(xiǎo),处处闻啼(tí)鸟。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luò)知多少。
“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13、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1-202《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5-97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春风柔日光暖满目荡漾春光,蝴蝶和蜜蜂不时乱飞进厅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门前的几枝柳条低拂着衣架,一片山花飘落在了笔床之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园中树木你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249-25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8-1603、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8-290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恬:这里指风柔和。
数枝蝶柳低衣桁(héng),一片山花落笔床。
衣桁:犹衣架,挂衣服的横木。笔床:卧置毛笔的器具。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翡翠笔床,无时离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梁园:兔园,俗名竹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日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发:绽放。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249-25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8-1603、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88-290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
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第一首诗切合题意,纯是一首写景诗,写的是浓郁的春光充天塞地,不仅山野处处万紫千红,连山房书屋都被蜂蝶花木占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充满信心。作者先写近景,在他笔下,春风是柔和的,日光是温暖的,春意盎然。第二句选取了春天里很有代表性的生命:蝴蝶和蜜蜂,作者没有描写它们忙着采蜜的景象,而是写了它们误入厅房,并着一“乱”字,生动形象表现了蜂蝶之忙,进一步表现了春日的勃勃生机。第三、四句转入写静景,柳树的枝条在春风中飘舞,低过了晾衣的横木,在风的吹送下,一片山花落在了笔床上。虽是静景,但作者却是动静结合的描绘——两句都与风有关,而并没有直接写风,可见作者观察细微而笔力不凡。
第二首诗是吊古之作。梁孝王曾在梁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到了春天,更见热闹:百鸟鸣啭,繁花满枝,车马接轸,士女云集。
就是这样一个繁盛所在,如今所见,则是:“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就象听到丁丁的伐木声,更感到山谷的幽静一样,这突然闯入他的视野中的绚丽春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梁园极目萧条的印象。梁园已改尽昔日容颜,春花却依旧盛开。“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
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58-160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6-6173、 徐元渠.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82-83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1553、 戴燕.历代诗词曲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80-81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100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同:一作“俱”。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在歧(qí)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无须、不必。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62、 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北京:龙门书局出版社,2012:1553、 戴燕.历代诗词曲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80-81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9:100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242、 吴友智. 丈夫非无泪 不洒别离间——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J].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2,Z4 3、 张仁祥.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J]. 教学与进修,1979,04 4、 张家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析[J]. 中学语文,1982,09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落日散发着它剩余的光线,轻摇木桨在若耶溪中划船。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碧水清清水中的生物多可爱,清溪泛舟是怎样的从容悠闲。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白头老翁端坐于岸边垂钓,新妆的少女临水清洗衣衫。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彼此对望着好像曾经相识,却只能脉脉相视无缘攀谈。
参考资料:
1、 阿和.《大话钓鱼》 :中国农业出版社,1970:383-3842、 许海山.《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05-106落景余清辉,轻桡(ráo)弄溪渚(zhǔ)。
落景:落日的光辉。桡:船桨。渚:水中的小岛。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泓澄:水深澄澈。容与:从容移动,徘徊动荡。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mò)脉不得语。
脉脉:互相凝视。
参考资料:
1、 阿和.《大话钓鱼》 :中国农业出版社,1970:383-3842、 许海山.《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05-106诗一落笔,就描绘出了一幅落日余辉中,渔舟唱晚、轻棹击水的耶溪夕照图:“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诗人开始就描绘江南独有的景色:溪水上一只小舟漂浮,舟人轻轻摆动着船桨,在落日余辉中自由自在地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一片斜阳照到水面,浮现出烟雨空濛的景象,水面上一层一层的细浪,受了残阳的反照,一时光辉起来,那夕阳金色的浅光,映着洲渚的小草、两岸的绿野,镶出西边天际的一抹绛红、深紫。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是写诗人临水泛舟看到在明净如镜的溪水中,观赏游鱼追逐嬉戏,三五成群,在水草和细石下钻进钻出。
耶溪的水色山光,使诗人乐而忘返,而江南的风土人情、岸边的渔村竹寨,更使诗人如入桃源仙境。“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概括地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恬静安谧。蓑衣箬笠的老翁,在夕阳中垂钓却悠然自得;梳妆整齐、淡雅的村姑少女,在传说中曾是西施浣的耶溪水边洗衣、谈笑,欢声笑语更衬托出山村的幽静安宁。
结尾“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恬静和乐的山村,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非常相似,又与诗人孟浩然失意后的隐逸心情和谐一致。因此,这“似相识”确是诗人的思绪所念,是情之所至,而与那垂钓翁、浣纱女陌路相逢,素不相识,虽则情感相通,却只能脉脉相视而已。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0-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