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713-714页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713-714页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疏疏的星,淡淡的月,冷冷清清秋千院,愁如云,恨似雨,布满芙蓉般的脸面。
伤情云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寂寞伤心,深情在云足上系红线,对镜照芳容,形影孤单好烦恼,百无聊赖摇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看香炉里烟气低沉,池塘中落花成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这些景物都像一行行字句写入了相思传。
参考资料:
1、 张文珍注析,元曲三百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05,第249页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淡月: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愁云:谓色彩惨淡,望之易于引发愁思的烟云。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luán)影闲团扇。
恼人:令人着恼。鸾影:比喻女子身影。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兽炉:兽形的金属香炉。沉水烟:即沉水香,俗名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翠沼:翠绿的池塘。
一行写入相思传。
一行:当即。
参考资料:
1、 张文珍注析,元曲三百首,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05,第249页首句先描景渲染萧条凄楚的气氛,统领全曲的主色调。“芙蓉面”用得贴切形象,极言女子娇好的容颜,含蓄而准确。把女子的容颜喻为芙蓉,更添西施般娇柔之态,极需人之呵护。
第二句借以典故抒发对男子的思念之深切,含蓄而恰到好处地表达女子内心深处欲迸发出来的情感。“燕足留红线”取自宋曾慥类说引《丽情集·燕女坟》的典故感人至深,作者匠心独运,反其意而用之,增添无奈、凄楚之感。“恼人鸾影闲闭扇”出自《异苑》中的罽宾国王与鸾的故事,类比见出女主人公抑郁难耐的心情,比平铺直叙的哭诉更显深刻而有力。
后两句寄纷繁的花瓣及沉香之烟以相思,草草结束相思之曲,却很好地把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意推向最高处。
全曲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描写来透漏出相思之情至深,全曲含蓄但切情真意切。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007-1008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在彩绘的厅堂里,姬妾清闲、畅意,独有自己自发纷纷脱落,连管子也插不住。多次晚上在金銮殿值宿,春风轻柔,万花齐放,惹人停住车马流连。在柔软的春风里,无数次在金銮殿前值夜,为皇帝起草好诏书后,换上轻罗朝衫,宫人执灯(将我)送回归学士院。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皇城的御沟里的边沿还有残冰存在,但残冰的边沿却是蓝汪汪的水在晃动,燕子呢喃迎春。帘幕重重,春寒还没消退,还有谁、敢给你寄信慰问呢?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
参考资料:
1、 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38页2、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第564页画堂红袖倚(yǐ)清酣(hān),华发不胜簪(zān)。几回晚直金銮(luán)殿,东风软、花里停骖(cān)。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清酣:清新酣畅的意思。华髪不胜簪:白髪稀少,插不住簪子。晚直:晚上当班。直:通“值”。金銮殿:皇帝宝殿。骖:同驾一车的三匹马。这里泛指马。传宫烛:传唤掌烛火的宫人.送学士归院。
御沟冰泮水挼(ruó)蓝。飞燕语呢喃(nán)。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jiān)。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泮:溶解。《诗经·邶风》:“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挼:揉搓。银字泥缄:指书信。
参考资料:
1、 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38页2、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第564页词分上下阕,上阕写奎章阁学士院柯九思执勤的日子,形容自己的年老、寂寞。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开头两句从家里生活写起,似乎开得太远,与怀人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却暗蕴怀念远方朋友的意思。作者不说自己年迈,盼望与老友相聚。而说自己没心思与姬妾周旋,姬妾清闲自在。以侧写正,委婉曲致。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接下去叙述自已在金銮殿当值的情景。金殿是皇帝的宝殿,学士怎么能在那里值班歇宿呢?原来学士执掌内廷书诏,为让皇帝传呼方便,学士院便设在金銮殿侧。金殿当值是作者写自已的生活,也是写柯敬仲当年的工作。
“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一个停住车马的细节,暗示自己思念朋友的心情。“许传宫烛”补足了“晚直”(值), “轻罗初试”照应了“风软”。“几回晚直金銮殿”到“轻罗初试朝衫”几句,描写了作者作“侍书学士”时的活动。在金銮殿替皇帝书写诏书,允许传呼执烛官人,允许在天热时穿轻罗朝衫,这描写的是金殿当值所做的事,所受的待遇。多么安逸的生活,但词人已是迟暮之年,归隐之心在所难免。
下阕改变手法,侧重以景言情,写思念朋友和归心似箭的情怀。
上下阕都以春天为背景,画面颜色调得匀称、明艳,意境柔和妩媚、动静相宜,仿佛要让读者跌入甜糯的燕子呢喃声中,迷醉在花飞烂漫的东风里。尤其是最后一句“杏花春雨江南”,全是明艳的名词,组合在一起,有声有色,俨然一幅湿漉漉的江南水墨图画,明明软媚入骨,却坦易明亮,可以长长久久地令人心动。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写春之色,冰白水蓝,颜色鲜明。“接”,“挪”的异体字, “挪”字很传神,将刚化的冰水的形态写得逼真、恰切。依旧是春天,御沟的冰渐渐化去,燕子已呢喃迎春,只可惜因为柯九思不在,令人感觉不到春天的暖意。“语呢喃’’,自是双燕,边飞边噪,其声是流动、变化的。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这是描写春天的气温,却不仅仅去写春寒。柯敬仲是遭受猜忌、诽谤而不得不隐居家乡的,故此“重重帘幕寒犹在’’便一语双关,说明柯敬仲虽回乡隐居,但对他的飞短流长并没因此而消失,相反,流言蜚语仍象“重重帘幕包裹着他,让人感到寒气森森。当此之时,连柯敬仲昔日的朋友怕招惹是非,竟也不敢同柯教仲来往了。“凭谁”句看似矛盾:既然已经填了这首词寄给柯九思了,怎么又说“凭谁寄银字泥缄”呢?诗人要告诉好友的真实意图也正在这里,到了杏花春雨江南时候,我也要南归了。这里作者对老友的关心,对世态的鄙弃,都一古脑儿地表现出来了。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歌拍以景结情,极为警策。“杏花春雨江南”。寥寥六个字,胜过一篇文。通过这六个字,仿佛看到了: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未加任何形容词,以白描笔法写成,把江南春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谓妙笔天成。
参考资料:
1、 陈长喜主编.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第564页2、 霍松林主编.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1163页3、 田军 王洪等主编.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第288页冬天易晚,又早黄昏后。修竹小阑干,空倚后寒生翠袖。萧萧宝马,何处狂游?
〔幺篇〕人已静,夜将阑,不信今宵又。大抵为人图甚么,彼此青春年幼。似恁的厮禁持,兀的不白了人头。
〔女冠子〕过一宵,胜九秋。且将针线,把一扇鞋儿绣。蓦听得马嘶人语,甫能来到,却又早十分殢酒。
〔好观音〕枉了教人深闺里候,疏狂性奄然依旧。不成器乔公事做的泄漏,衣纽不曾扣。待伊酒醒明白究。
〔雁过南楼煞〕问著时只办着摆手,骂著时悄不开口。放伊不过耳朵儿扭。你道不曾共外人欢偶,把你爱惜前程遥指定梅梢月儿咒。
冬天易晚,又早黄昏后。修竹小阑干,空倚遍寒生翠袖。萧萧宝马,何处狂游?
冬天里白日短暂,早又是暮色昏黄。我倚着竹丛边的栏杆一回回候望,衣袖已经冰凉。郎君骑着骏马,究竟在何处狂荡?
〔幺篇〕人已静,夜将阑,不信今宵又。大抵为人图甚么,彼此青春年幼。似恁的厮禁持,兀的不白了人头。
人声渐歇,夜色转深,想不到今晚又是失望。想来这辈子求些什么,还不是因为你我正当芳年,莫负了好时光。像这样受钳制无法欢娱,怎不叫人愁苦难当。
〔女冠子〕过一宵,胜九秋。且将针线,把一扇鞋儿绣。蓦听得马嘶人语,甫能来到,却又早十分殢酒。
捱一个晚上比九年还长,姑且拿出针线绣鞋,来排遣凄凉。猛然听见马儿的嘶鸣和他的声响。好容易盼见他回来,却是一副烂醉如泥的模样。
〔好观音〕枉了教人深闺里候,疏狂性奄然依旧。不成器乔公事做的泄漏,衣纽不曾扣。待伊酒醒明白究。
哎!白白让人家在闺房里等得心凉,他那荡子的情性却一点不改素常。这没出息的在外头混账还露了马脚,内衣的纽扣不曾纽上。好吧,等他酒醒,定然细细盘问一场。
〔雁过南楼煞〕问著时只办着摆手,骂著时悄不开口。放伊不过耳朵儿扭。你道不曾共外人欢偶,把你爱惜前程遥指定梅梢月儿咒。
问着的时候他一味地摇手赖账,骂他的时候他就是一声不吭。饶不了他,我扭住他的耳朵不放:你说你没同别人搭上,那就对着这梅树梢间的月儿赌咒,把你爱惜将来的盟誓儿再给我讲一讲。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蓦山溪·闺情冬天易晚,又早黄昏后。修竹小阑(lán)干,空倚遍寒生翠袖。萧萧宝马,何处狂游?
萧萧:马嘶鸣声。
〔幺篇〕人已静,夜将阑,不信今宵又。大抵为人图甚么,彼此青春年幼。似恁(nèn)的厮禁持,兀(wù)的(de)不白了人头。
阑:深。恁的:这样的。厮:相。禁持:约束,拘束。兀的不:怎么不。
〔女冠子〕过一宵,胜九秋。且将针线,把一扇鞋儿绣。蓦听得马嘶人语,甫(fǔ)能来到,却又早十分殢(tì)酒。
九秋:九年。甫能:方才。殢酒:病酒。
〔好观音〕枉了教人深闺里候,疏狂性奄(yǎn)然依旧。不成器乔公事做的泄漏,衣纽不曾扣。待伊酒醒明白究。
奄然:安然。乔公事:混账事。乔,假。
〔雁过南楼煞〕问著时只办着摆手,骂著时悄不开口。放伊不过耳朵儿扭。你道不曾共外人欢偶,把你爱惜前程遥指定梅梢月儿咒。
只办着:一味地。前程:将来。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蓦山溪·闺情冬天易晚,又早黄昏后。修竹小阑干,空倚遍寒生翠袖。萧萧宝马,何处狂游?
〔幺篇〕人已静,夜将阑,不信今宵又。大抵为人图甚么,彼此青春年幼。似恁的厮禁持,兀的不白了人头。
〔女冠子〕过一宵,胜九秋。且将针线,把一扇鞋儿绣。蓦听得马嘶人语,甫能来到,却又早十分殢酒。
〔好观音〕枉了教人深闺里候,疏狂性奄然依旧。不成器乔公事做的泄漏,衣纽不曾扣。待伊酒醒明白究。
〔雁过南楼煞〕问著时只办着摆手,骂著时悄不开口。放伊不过耳朵儿扭。你道不曾共外人欢偶,把你爱惜前程遥指定梅梢月儿咒。
这首套曲以写景开始,既交代了女主人公冬夜等候丈夫回家的背景,又借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的意境暗示了她的“佳人”形象。接着让她吐出幽怨和心声,便使读者对她在下文又恨又爱的表现有了充分的理解。
〔幺篇〕中“不信今宵又”语淡意深。一个“又”字回应首曲“又早黄昏后”的“又”,显示出男子的“狂游”晚归已是屡见不鲜。但女子的态度依然是“不信”,这就见出了她的一往情深。“不信”并非不承认现实,而是因为女子有着执著的理念:“大抵为人图甚么,彼此青春年幼。”女子对丈夫别无所图,唯一希冀的就是永远拥有着青春的美好理想。唐玄宗李隆基《好时光》:“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代表了古人对少年夫妻及时行乐的祝福和理解。曲中女子也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于是她才会一边等待,又一边怨恨。这种自白只有在曲中才能毫不费力地直诉无余,在诗词等韵体中是不易达到此等效果的。
以下的情节曲折多致而富于生活真实。在经过度日如年的等待之后,丈夫终于回到了家,却露出了“乔公事”的蛛丝马迹。妻子追问,忍不住从嗔骂到动手扭住耳朵,然而最后要求丈夫的仅只是把“爱惜前程”的月下盟誓再复述一遍。她不愿让自己相信丈夫在外拈花惹草的事实,心中还忘不了当初“指定梅梢月儿咒”的恋情,这就再度显示出她的善良和痴情。全篇以女子的口吻娓娓诉出,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注重情节的戏剧性,无疑同接受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有关。而散曲套数在逼肖声气、描摹心情、表现生活内容等等方面,确实于韵体中占有特别的优势。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蓦山溪·闺情参考资料:
1、 段颖龙主编. 元曲三百首 新编[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186.2、 关汉卿著;方青羽著. 中侨彩图馆 元曲三百首彩图馆[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26.参考资料:
1、 段颖龙主编. 元曲三百首 新编[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186.2、 关汉卿著;方青羽著. 中侨彩图馆 元曲三百首彩图馆[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26.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 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4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