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郊乐章。肃和

:
律周玉琯,星回金度。次极阳乌,纪穷阴兔。
火林散雪,阳泉凝沍.八蜡已登,三农息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魏徵

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16篇诗文

猜你喜欢

邯郸冬至夜思家

: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节,而我只能抱膝坐在灯前,与自己的影子相伴。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到家中亲人今日也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会谈论着我这个离家在外的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792、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1-92

(hán)(dān)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驿:驿站,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影伴身:影子与其相伴。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夜深:犹深夜。远行人: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792、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91-92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作者在邯郸客店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就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作者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具体“说”了什么,作者并没有指明,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79-88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

:
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
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
水穷三苗国,地窄三湘道。
岁晏天峥嵘,时危人枯槁。
思归阴丧乱,去国伤怀抱。
郢路方丘墟,章华亦倾倒。
风悲猿啸苦,木落鸿飞早。
日隐西赤沙,月明东城草。
关河望已绝,氛雾行当扫。
长叫天可闻,吾将问苍昊。

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
巨蛇横陈在洞庭湖畔,在江岛边将大象一口吞掉。

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
吐出象骨堆成巴陵,告诉我这个传说的是楚国的遗老。

水穷三苗国,地窄三湘道。
三苗国在水的尽头、三湘道旁水多土少。

岁晏天峥嵘,时危人枯槁。
岁月峥嵘又到了年末,困境中的人显得多么苍老。

思归阴丧乱,去国伤怀抱。
战乱不已我思归不得,远离放土悠伤满怀抱。

郢路方丘墟,章华亦倾倒。
郢都已成了废墟,章华台早就倾倒。

风悲猿啸苦,木落鸿飞早。
悲风中猿啼多么哀苦,叶落雁飞秋来得太早。

日隐西赤沙,月明东城草。
夕阳隐没在赤沙湖,明月映照着东城草。

关河望已绝,氛雾行当扫。
望断关山河川,妖雾该被清扫。

长叫天可闻,吾将问苍昊。
我仰天长啸,老天你可知道?老天啊我在问你,你可知道?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5-916

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
修蛇:长蛇、大蛇。

积骨成巴陵(líng),遗言闻楚老。
巴陵:山名。

水穷三苗国,地窄(zhǎi)三湘道。
三苗:我国古代部族名。即今湖南、江西一带。三湘:今湖南湘江流域。

岁晏天峥嵘,时危人枯槁。

思归阴丧乱,去国伤怀抱。

(yǐng)路方丘墟,章华亦倾倒。
郢路:今湖北江陵一带。章华: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名。故址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华容,即今监利。

风悲猿啸苦,木落鸿飞早。

日隐西赤沙,月明东城草。
赤沙:赤沙湖,在湖南华容县南。

关河望已绝,氛雾行当扫。
关河:关山河川。氛雾:雾气。诗中比喻乱贼。

长叫天可闻,吾将问苍昊(hào)
苍昊:苍天。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5-916
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
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
水穷三苗国,地窄三湘道。
岁晏天峥嵘,时危人枯槁。
思归阴丧乱,去国伤怀抱。
郢路方丘墟,章华亦倾倒。
风悲猿啸苦,木落鸿飞早。
日隐西赤沙,月明东城草。
关河望已绝,氛雾行当扫。
长叫天可闻,吾将问苍昊。

  “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尧曾派后羿在洞庭斩杀巴蛇(即修蛇,大蛇)。这条大蛇死后,蛇骨堆积得象臣陵一样,因此人们把这个地方取名为巴陵。古代还传说,巴蛇能吞食巨象:“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山海经·海内南经》)诗一开始,诗人就用这些传说作了一个比喻:襄州将领康楚元、张嘉延在荆州叛乱,就象那大蛇一样吞食巨象,在洞庭湖一带横行无忌,作恶多瑞。

  “水穷三苗国,地窄三湘道。岁晏天峥嵘,时危人枯槁。思归阻丧乱,去国伤怀抱。”这几句写诗人当时的心情和处境。是说自己正流落在穷乡僻壤,加上岁暮将届,气候阴寒,时局充满危机。诗人被困居在这里,形容枯槁,憔悴不堪,虽然归心似箭,无奈又为动乱的现实所阻隔,真是有家难投,报国无门。

  “郢路方丘墟,意华亦倾倒。风悲猿啸苦,木落鸿飞早。”前两句写社会环境:由于当时荆州一带战乱纷扰,破坏惨重。昔日繁华的章华台亦已倒塌。后两句写自然环境,点出时令和节候。时值深秋,秋风萧瑟,猿啸声声,落叶纷纷。鸿雁早已自北而南,飞回南方了。这几句写的都是客观现实和自然景物,但诗人愁苦忧伤的心情却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不能自已,大有物尚如此,人何以堪的深沉感慨。

  “日隐西亦沙,月明东城草。关河望已绝。氛雾行当扫。长叫天可闻?吾将问苍吴!”《水经注》有这样的记载:“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看来诗人“临洞庭”的时间已经不短,太阳已被洞庭湖西的赤沙湖所吞没。一轮明月却从东方冉冉升起,照完了青草湖。

  末尾四句,诗人写得尤其沉痛:天色已晚,山河逐渐望不见了。有如烟氛迷雾的“荆州贼乱”理应统统一扫而光!我要高声地问问苍天:我的呼叫声你到底听得见还是听不见?由于时代动乱和个人坎坷的经历,在这首诗里,忧愤不平和感伤的情绪不免流露,但与此同时,也可窥见已是垂暮之年的诗人,仍然密切关注时局,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上层统治集团,他那豪迈不羁的性格和炽烈奔放的感情不减当年。

  全诗对“洞庭”的自然景物没有作精细的刻画和描写,只是选择了“荆州贼乱”这一客观事实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强烈的爱憎,达到“言怀”的目的。诗中运用神话传说作比喻,使诗意增添了浪漫主义的情调和色彩。这首诗除了首尾几句外,也有不少对偶的句子,但都自然而毫无斧凿痕迹,充分显示出诗人功力的深厚。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74-27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长期以来两家关系就很好,彼此相知亲密无间。天黑之后点起描画的红烛,排起守岁的宴席,友朋列坐其次。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席间歌女唱起《梅花》旧曲,大家畅饮新蒸的柏酒,推杯换盏,间或会有行酒令的游戏。

(chóu)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yán)
守岁:旧时民间于除夕之夜,一家团坐,饮酒笑乐,通夜不眠,称为“守岁”。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樊川旧居

: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应刘阳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到樊川故地重游,秋日的夕阳照射在杜陵衰败的荒草上。

应刘去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
应埸、刘桢逝去后阁楼生了苔藓,嵇康、阮籍回来后已是白发苍苍。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谁能说乱离之苦只有燕子,人生到处奔波不如鸥鸟懂得偷闲过生活。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桑田沧海的变迁没人看见,横拿着笛子流泪也于事无补。

参考资料:

1、 李 谊.韦庄集校注.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619-6212、 齐 涛.韦庄诗词笺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673-6743、 毋永利.古诗观止.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298

&却到樊(fán)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樊川: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今西安市长安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一片平川。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后,将此地封给大将樊哙,作为食邑,由此得名。华州:华州在今日的陕西渭南、华县、华阴、潼关一带。樊川和华州均为入蜀的必经之地。旧游:昔日游览的地方。杜陵:在长安东南。

应刘去后苔生阁,稽(jī)(ruǎn)归来雪满头。
应刘:汉末建安文人应玚、刘桢的并称。两人均为曹丕、曹植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宾客才人。稽阮:魏晋间著名文学家嵇康、阮籍的并称。两人均属竹林七贤。稽,当作“嵇”。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xiá)不如鸥。
乱离:乱离之苦。惟有,只有。解:懂,能。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千桑万海:犹沧海桑田。空泪流:因感于人事变化无常而生悲。空,徒然。流泪于事无补所以说“空泪流力。

参考资料:

1、 李 谊.韦庄集校注.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619-6212、 齐 涛.韦庄诗词笺注.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673-6743、 毋永利.古诗观止.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298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应刘去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韦庄入蜀时的心态是非常复杂的。这从韦庄接到朝廷命令时所作的另一首诗《寄右省李起居》中可以看出。《寄右省李起居》开头两句“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微郎”,则说明韦庄在接到朝廷征书准备入蜀一开始时是非常欣喜和激动的,但在奉使入蜀时所作的这首《过樊川故居》中却出现了一种悲观、凄凉的基调。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第一句明显是叙事和写景,“衰草”和“杜陵秋”无疑说明了创作的季节是秋季。题目中的“过”字,表达了韦庄此行的目的不是在樊川,樊川只是途经之地,“却到樊川访旧游”中的“却”字很值得体味,“却”表达的是一种违背了原计划的意思,到樊川游访并不是韦庄的原始意愿,他把奉使入蜀看成是一个机遇,但是结果却只是在樊川游玩。当时时值秋天,樊川的秋景在韦庄眼里是一片凄凉萧条。

  接着诗人以魏晋文人应玚、刘桢、嵇康、阮籍自比:“应刘去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极言人去楼空,苍苔入阁,老大归来,华发满头。由于诗人亲历黄巢之乱,家人离散,四处逃亡,自然触景生情,发出感慨:“谁说乱离只有燕,我今偷闲不如鸥。”燕窝被取,众燕离散,沙鸥击水,何时能歇?诗人用燕子和鸥鹭来自比,诉说了自己遭遇的家国不幸。

  十六年过去了,昔日的家园如今已是断瓦残垣。“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沧海桑田,无人看见。横笛悠扬,仪仗催发,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韦庄一生历经宣、懿、僖、昭四代唐皇及后来的前蜀,身逢乱世,背井离乡,怀才不遇,命运坎坷。但他毕竟志向远大,人生的境遇,造就了他悲凉的诗风。

  这种感伤的情怀,在这首诗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写景状物,皆着悲色;叙事说人,更具悲情;援引典故,亦出悲声。诗人于景福二年(893年)初回长安时也有《长安旧里》一诗:“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事更伤心。车轮马迹今何在,十二玉楼无处寻。”诗中景物与人事,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神经。在唐末悲感诗作中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参考资料:

1、 毋永利.古诗观止.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2982、 曹仲芯宁.韦庄入蜀及其蜀中诗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 20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陵歌送别范宣

: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金鞍谁家子,吹唇虎啸凤凰楼。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石头山崖石高耸如虎踞,山下波涛汹涌,猛虎欲趁势凌波而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钟山宛如巨龙盘旋逶迤而来,山上树木葱茏,横江岸而下,在历阳县内蜿蜒延伸。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此地三百年来经历了四十多个皇帝,所有的功名事业都随流水东去。

白马金鞍谁家子,吹唇虎啸凤凰楼。
那骑白马的是谁家的纨绔子弟?原来是侯景啊!吹着口哨,虎啸着登上凤凰酒楼。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往昔的金陵城多么壮观,几乎把天下英豪都席卷到了这里。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可如今,他们的皇冠都散为烟尘,他们的金玉宝座都变为冷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我为之扣剑悲歌,空自叹息;梁陈朝代交替,战争残酷,白骨满地。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连皇帝也躲进了水井,最后被捕,谁还在咏唱多年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的曲子呢?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在此听闻,真是伤心难言,眼前看到的只是离离的青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今日送你归山,我的心和江水一起陪你逆流万里,来年有机会一定去终南山看望你。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92页

石头巉岩如虎踞(jù),凌波欲过沧江去。
石头:山名,即今南京清凉山。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区东。历阳:县名,即今安徽和县,与金陵隔江相望。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金鞍(ān)谁家子,吹唇虎啸(xiào)凤凰楼。
白马金鞍谁家子:指侯景,梁代叛将。关囚,指囚武帝于台城。全诗校:“一作吹唇虎啸凤皇楼。”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天子:指陈代亡国之君陈叔宝。玉树后庭花: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作,其词轻艳,被称为亡国之音。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南山老:指商山四皓。商山为终南山支脉,故曰“南山老”。老,全诗校:“一作皓。”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92页
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金鞍谁家子,吹唇虎啸凤凰楼。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这首诗开篇以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地形之固胜引入至对历史的追思和感慨。借“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气象,而长江更成天堑,为王朝抵挡住了北方政权的入侵,偏安于江左的六朝人饮酒作乐,咏歌寻欢。但李白并非旨在写六朝的辉煌,颈联中的“空”字透露出了衰亡气息。“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盖言金陵为帝都历史已久,王琦注《金陵歌送别范宣》中指出“自孙权定都建业(金陵),传四主”,晋元帝南渡时,金陵已是历时五十九年的“旧长安”,随后又经宋、齐、梁、陈四朝,帝王大业共传三百三十余年。接着思维的触角又伸向侯景破丹阳之童谣传说,从而引出对往昔的追念“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接续而后又转写豪华落尽的悲凉,进一步抒发面对历史的沧桑之感。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这一句之内的时空跨越与今昔对比令人心惊而顿感悲凉,诗歌的情感基调由先前的气势雄大转为怀古悼今、感时伤物的伤感凄凉。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历史的风云变幻、战争的离乱凄惨、朝代的更迭替代都委婉深沉地寓于其中。这首歌行体送别诗开篇描写石头钟山的形胜,将大半部分用于追述与金陵一地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直到篇末才道出送别之意。“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商山皓。”在一篇之内将写物、怀古、咏史、送人、抒情都囊括其中。

  全诗整体上,前四句主要是以触景生情为主,描绘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雄奇壮观,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大自然的神奇壮丽图,妙笔生辉,令人心旌摇荡。接着八句诗词借“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典故道出金陵城的帝王气象,抒写六朝豪华落尽的悲凉,委婉深沉,沧桑之感油然而生,今昔对比,尽显顿感悲凉。最后八句诗词描绘朝代更迭替代、战争离乱之凄惨,六朝人饮酒作乐,咏歌寻欢,再也一去不复回。

  全诗熔写物、抒情、怀古、咏史、送人为一体,对历史兴衰的感怀,所含挣扎幽愤多,既有个人仕途不得志、怀才不遇之意,亦有对家国渐渐衰亡而忧虑,诗词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92页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8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