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诀

:
人命急如线,上下来往速如箭。认得是元往,
子后午前须至炼。随意出,随意入,天地三才人得一。
既得一,勿遗失,失了永求无一物。堪叹荒郊冢墓中,
自古灭亡不知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吕岩

吕岩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喦,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1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唐铙歌鼓吹曲·河右平

:
河右澶漫,顽为之魁。
王师如雷震,昆仑以颓。
上聋下聪,骜不可回。
助雠抗有德,惟人之灾。
乃溃乃奋,执缚归厥命。
万室蒙其仁,一夫则病。
濡以鸿泽,皇之圣。
威畏德怀,功以定。
顺之于理,物咸遂厥性。

河右澶漫,顽为之魁。
河右土地宽广,李贼占山为王。

王师如雷震,昆仑以颓。
天兵如雷迅猛,震得昆仑欲坍。

上聋下聪,骜不可回。
昏聩不听忠告,李轨积恶难返。

助雠抗有德,惟人之灾。
倒行逆施降灾,万家生灵涂炭。

乃溃乃奋,执缚归厥命。
河右人神共怒,缚贼押解长安。

万室蒙其仁,一夫则病。
百姓始蒙仁德,独夫命归黄泉。

濡以鸿泽,皇之圣。
鸿泽沐浴庶民,三呼圣人李渊。

威畏德怀,功以定。
恩威并施服众,功业臻于大唐。

顺之于理,物咸遂厥性。
顺天顺民顺理,江山万物荣昌。


 

河右澶(dàn)漫,顽为之魁(kuí)
澶漫:宽而长,指面积方圆。顽:此处指李轨。魁:首领。

王师如雷震,昆仑以颓。
昆仑以颓:昆仑山因而倾塌。颓:倒塌。

上聋下聪,骜不可回。
上聋下聪:上聋指李轨,下聪谓其部将安兴贵。 骜:通“傲”。

助雠(chóu)抗有德,惟人之灾。
雠:通“仇”。有德:有德之君。

乃溃乃奋,执缚归厥(jué)命。
乃溃乃奋:(人们于是)既恼怒又奋起(出击)。溃:恼怒,奋:奋起、举起。厥:代词,指李轨。

万室蒙其仁,一夫则病。
一夫则病:诛杀李轨。一夫:指李轨。病:使……受严厉惩罚,这里指处以极刑。

濡以鸿泽,皇之圣。

威畏德怀,功以定。
威畏德怀:使动用法,意思是:威严令人畏惧,德仁使人感怀。

顺之于理,物咸遂厥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 留别王维 / 送崔九

: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归隐山林无论到深处或浅处,都应该欣赏丘壑的美景。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暂时游了游就匆匆出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1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hè)美。

莫学武陵(líng)人,暂游桃源里。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2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1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全诗用语浅淡,近乎口语,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劝,或反讽,喻之以理,晓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朋友情谊,含意颇为深远。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这两句是说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论入山深浅,都要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这当然是劝勉崔兴宗不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把对山水的感情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与他们对现实的厌倦与反感有关。起句点题“送”字。诗人看着崔九向山中走去,于是劝勉他说,山中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于心,一丘一壑,皆可怡性养神。次句“丘壑”用典,讽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为下文预设伏笔。

  后两句紧依次句而写,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含蕴深刻。既是劝勉友人坚持初衷,尽享山水之乐,同时暗含这一层意思:如果弃隐入仕,以后想再度归隐,怕就难了。这里“暂”字用得极妙,与次句“尽”字相对。次句从正面劝说,结尾二句从反面劝勉。这一正一反,思虑周全,语意婉转,谆谆嘱咐,浓浓友情,溢于字里行间。

  结尾两句是劝崔兴宗隐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从那个境界里返回到现实中来了。这一方面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所以作者要人留恋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屡屡失败,一方面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认识了现实生活。当时像裴迪、崔兴宗这样的寒士是没有出路的,他们宁愿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作者劝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轻易地放弃了。作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因此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9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潜别离

: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不得哭,潜别离。
不要哭,悄悄的离开。

不得语,暗相思。
不要说话,暗地里互相思念。

两心之外无人知。
两个人的心情没有外人人知晓。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幽深的鸟笼在夜里用铁链囚锁孤独栖息的飞鸟,锋利的长剑春季里折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河水虽然浑浊,但终究会有清澈的日子,头发虽然乌黑,但也有变白的时刻。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唯独只有秘密的离别,你我才会心甘情愿,再无相会之日期。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南方方言,不许,不要。

不得语,暗相思。
语:言语,说话。暗:暗自。暗地里。相思:互相思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qī)鸟,利剑舂(chōng)断连理枝。
深笼:幽深的鸟笼。夜锁:夜里铁链囚锁。独栖鸟:孤独栖息的飞鸟。喻有情人被禁锢。利剑:锋利的长剑。舂断:在石臼或乳钵里捣碎折断。有说‘春断’春季里折断。连理枝: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称作连理枝。又称相思树、夫妻树、生死树,比喻夫妻恩爱。

河水虽浊(zhuó)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虽浊:虽然浑浊。清日:清澈的日子。乌头:乌黑的头发。白时:变白的时刻。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唯有:唯独只有。潜离:潜藏着或秘密的离别。暗别:暗自的辞别。彼此:指你我、双方。那个和这个。甘心:心甘情愿。情愿。满意,满足。无后期:无有以后会合之日期。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暗。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潜别离》是白居易的作品,是受早年恋爱经历的影响而创作的,主要表达对这种看似近在眼前实则远在天边到的爱情的感伤,哀叹自己终究无法突破封建礼法,全文表现出无尽的无奈与遗憾。

  “不得哭,潜别离”泪眼可以延绵,别离却是遥遥无期,此时泪眼是诗人“潜离与暗别”的无奈情怀,是对门第观点的退让。

  “不得语,暗相思”相思相念可蔓延,这种思念只有诗人他自己最清楚明了,却无言,却无诉说对象,留给自己唯有相思成灾。

  “两心之外无人暗”年少无暗纯粹无暇,两小无猜情真意切,离别后两颗无人暗晓的心是否依旧相暗相爱,莫不是有一天相见早已物是人非?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暗夜如影,吞噬天日,夜锁独栖之鸟,生硬将情爱毒杀,剑斩连理歃血凄然。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河水再浑浊也有还清日,乌黑的头发终究也有白头之时,苍天有眼是否看清从少年到白头之人情怀,那刻骨铭心的爱恋未改?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相思无果默然离开,潜离也好,暗别也罢,一转身就是天隔一方,也就永不再相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杳杳寒山道

: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风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7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7

(yǎo)杳寒山道,落落冷涧(jiàn)滨。
杳杳:幽暗状。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jiū)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xī)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7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7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〇六。寒山诗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国风·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天下太平之时,像我这般无大才的过得很有兴味,闲时喜欢如孤云般逍遥悠闲,静时就如老僧的静空恬淡。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我将手持符节,远去江海,临去之前,到乐游原上去西望那位文治武功煊赫一时的明君唐太宗的陵墓。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665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华文出版社,2009:85-86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欲把一麾(huī)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zhāo)陵。
一麾:.旌旗。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4-665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华文出版社,2009:85-86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此诗先说自己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尚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全诗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参考资料:

1、 沈祖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67-10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