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古朴的琴上本没有琴弦,滤洒就用头上的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清风暂来时卧在北窗下,称自己就是恬静闲适的羲皇时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什么时候我到溧阳一游,会一会你这位平生交好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20-121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96-397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陶令:即陶潜。他曾任彭泽县令,故称。五柳:陶潜在住宅旁种有五株柳树,因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素琴本无弦,漉(lù)酒用葛(gé)巾。
素琴:不加漆饰的琴。漉酒:滤洒。葛巾:用葛布制成的头巾。这里写陶潜嗜酒忘情。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xī)皇人。
羲皇人:伏羲氏时人。古人认为羲皇时代其民皆恬静闲适,故隐逸之十多以之自称。
何时到栗(lì)里,一见平生亲。
栗里:即溧阳,地名,在今江苏西南边,与南京接壤。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20-121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96-397“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运用叙铺手法,描绘出一幅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的景致。“日日醉”、“不知”,流露出陶潜每日醉洒,忘情世事,连亲手植的五株柳树已吐新绿的情形都不知道的情趣。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引用“葛巾漉酒”典故,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宋书·陶潜传》记载说,陶潜自备无弦素琴一张,微醺时就抚弄寄意,来访者无论身份,都摆酒迎接,如果陶氏本人不胜酒力,先于客醉,就对其言“我醉欲眠,卿可去”。为了表达自己通达不拘的隐士之风,陶潜还特意不用器皿滤酒,直接以头上所戴葛巾,“葛巾漉酒”自此也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雅士会饮赋诗时喜用的典故。陶潜嗜酒率真超脱,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陶渊明的饮酒是别有寄托,“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二),饮酒不为求善饮之名,而且是求醉以忘忧,借酒以销愁。酒能给人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快感,使人陶然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的羁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这与隐士的心境恰好吻合。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写陶潜北窗高卧,醒而醉、醉而醒,竟有羲皇上人之感,侧面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暗寓出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紧扣主题,似是客套之话,却又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拉近了朋友之间的距离。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诗人对友人郑晏的关爱之情,突显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全诗八句四十字,廖廖数句就刻画出诗人以东晋陶潜喻郑晏,通过描述陶潜醉酒自遁,崇尚太古的生活情趣,表达了李白对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20-121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不必再因贬官南方而垂泪千行了,今天不是乘一叶扁舟沿湘江北上了吗?
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
岭猿越鸟的鸣叫声,本来会使北人听了哀愁的,因为今日遇赦北归又和好友同行,似乎猿鸟声也变得可爱而使人忘掉忧愁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849页2、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50-51页休垂绝徼(jiǎo)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绝徼:偏僻荒远之地,此指广东省和湖南省南部韩、张两人贬官之所。绝,一作“越”。一叶舟:船如一叶,极言其小。
今日岭猿(yuán)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
岭:五岭,具体说法不一,通常指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当时以岭南为蛮荒之地。可怜:这里作可爱解。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849页2、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50-51页《湘中酬张十一功曹》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三。作者和张署遭贬后同时遇赦,诗中有遇赦北移的愉快心情,虽也有对新任职务(江陵府参军)的不满,但总的说来,喜多于悲,心中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慨。
当初韩愈和张署二人同时遭贬,韩愈为阳山令,张署为临武令,都在极为边远荒蛮的边塞之地。前途的阴霾,环境的恶劣曾让二人壮志顿消,感慨于仕途的浮沉不定和自己的遭遇而黯然泣下。此时忽逢大赦,得以脱离偏远的蛮荒之所,于是诗人止住哭泣,“休垂绝徼千行泪”,和张署“共泛清湘一叶舟”,赶往江陵赴任。“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猿啼鸟鸣本是哀音,是孤寂、愁苦的象征,诗人在这里却故写哀音而闻之不哀,反觉可爱,进一步将内心的喜悦表露出来。韩愈此为反话正说,令人觉得更有韵味。其用心不可谓不巧,其立意不可谓不绝。
全诗用湘江泛舟的乐趣来排解往昔的忧伤,用朋友情谊的温暖来慰藉当前的苦闷,用语奇崛,笔力遒劲,体现了中唐以后的绝句注重炼意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汤贵仁.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50-51页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11页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 :63-64 .2、 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4-15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48-149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79 .丞相祠(cí)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
空:白白的。
三顾频(pín)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兵。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 :63-64 .2、 余恕诚 等 .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4-15 .3、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48-149 .4、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79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参考资料:
1、 赵君虎 等 .语文(必修·提高)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65-67 .2、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07-508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腊月将尽时去哪里泛舟最好呢?吟诗起兴最好之地莫过于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靠近湘江正在捕鱼的渔船买来最肥美的鱼儿,逢与落雪时沽来的酒酒香更加醇厚。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夜深之时,深山里的猿啼遍了整片岳麓山,雁知道春天快到了,就别离衡阳飞回北方。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我与君更好欣赏这江山绮丽之景,裁来新拟的诗句传到长安。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472、 王力、蒋绍愚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803、 周锡卿主编.《唐诗书画新编·山河壮丽》.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411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残腊:腊月快要结束的时候。腊,指农历十二月。吟:吟诗。潇湘:代指湖南一带。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gū)来酒倍香。
偏:表示程度,很、最、特别。倍:加倍。
猿到夜深啼岳麓(lù),雁知春近别衡阳。
岳麓:岳麓山,在湖南长沙。雁知春近:这里指雁自衡阳而北返。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剩:更。采:采摘,指欣赏。帝乡:指原零陵,即现在的永州。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472、 王力、蒋绍愚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803、 周锡卿主编.《唐诗书画新编·山河壮丽》.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411诗人擅长描摹景物,此诗摄取镜头二三,潇湘水边风味尽出,而诗人逸兴遄飞之态也令人感到可掬。
第一、二两句就题起句,并揭出选择潇湘来游珩的目的是因其“最多吟兴”。“残腊”即为诗题中的“冬末”。古代于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百神,谓之“腊”,故又称是日为腊日,十二月为腊月。“残腊”亦即十二月之末。
第三、四两句承接第一句咏冬末乘舟游览之愉快。因为诗人身在船上,所以能就渔舟买来剐捕得的鲜鱼,因是冬末严寒,踏雪沽来的酒也就分外香甜和甘美。这两句写尽“残腊泛舟”所特有的风味,同时也表露了诗人“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的胸襟怀抱。
第五、六两句诗人咏潇湘发人吟兴的景物。潇湘地近衡山,衡山回雁峰是大雁南下后至此返回北方之处。衡山复多猿猴。夜深猿啼,春近雁飞,那些正是潇湘典型的景象。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酮柳柳州赠别》诗的颈联“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亦以雁、猿对举。此外,猿之哀鸣、雁之返飞,也都是启人愁思、惹人诗肠的景象。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而不得不“熟谙时事乐于贫”的悲凉心情。
第七、八两句诗人说明这次与友人同泛潇湘的目的,正是为了采其江山之美以“裁取新诗”。“剩”字在此用得十分警策,它既作“没有他事,只为了……”解,又将诗人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表露无遗。“帝乡”指京都,句意谓所作当传诵到长安。盖长安为唐政治文化中心,诗传长安,方称作者,故云。
此诗通篇写泛舟潇湘时的赏心乐事和景色风物,以此表现诗人的淡泊襟怀,同时却又透露出几分无可奈何的悲哀。全诗无一字表述内心,却又将诗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得真切、丰满,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