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巾子山寺

:
灵江江上帻峰寺,三十年来两度登。
野鹤尚巢松树遍,竹房不见旧时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任翻

任翻

任翻,唐末诗人。也叫任蕃,或任藩,江南人。出身贫寒,步行到京师去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放浪江湖,吟诗弹琴自娱。于是就有了游巾子山一段,题诗于壁云:“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正所谓人以文传,文以人传。这篇《宿巾子山禅寺》一诗,由于描写细腻,动静得宜。不胫而走,脍炙人口。后人题诗云;“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其诗集一卷,今存诗十八首。 18篇诗文

猜你喜欢

宿王昌龄隐居

: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清溪流向深不可测的石门山谷,隐居的地方只有孤云相伴。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松林稍头透出微微月光,这清幽的月光也好像专为您送来的。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茅亭夜静花影好像已恬然入梦,种有药草的院子到处都是斑斑苔痕。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我也想要像他这般辞去世俗之累,与西山的鸾鹤为群去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2-33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43、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81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测:一作“极”。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有。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犹:还,仍然。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zī)苔纹。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luán)(hè)群。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2-33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843、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81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此诗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此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写诗人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颔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诗人宿在此处,举头望去,松树梢头,一弯明月慢慢升起,光照入室。“君”指王昌龄。说王昌龄虽不在这里了,明月多情,却仍来陪伴着他的客人。王昌龄隐居处清贫幽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茅亭。“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是说夜宿茅亭,看见窗外团团花影,错落斑驳;而到院子里,则看见莳养的各种药草,依然生长得很好,只是由于长久没有人来往,路边已长满了青苔。这似乎只是写隐逸生活的情趣,其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王昌龄没有坚持退隐的惋惜心情。

  尾联就写诗人自己的归志以及对朋友的讽劝: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群,往来尽仙灵”语,与鸾鹤合群,与仙灵为伴,即表示要终身归隐。这里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志,也有对朋友的期待。“亦”字很妙,此时王昌龄已登仕途,常建却借赞扬王昌龄归隐之处,说我也要跟随你一起归隐。这是故意这样说,是对王昌龄一种善意的讽劝。这是本诗的主题所在,是与题目《宿王昌龄隐居》的意思相合的。也即是说,常建是在招王昌龄归隐,与本文开头所介绍的《鄂渚招王昌龄张偾》一诗同其旨趣。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9-7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十年之前我们曾经分别,在漫漫征途上再次相遇。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驱马作别又将去向何处?看那夕阳下的万壑千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33-4342、 史孝宜.同是离别情异样——《岭上逢久别者又别》赏析.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2013,Z2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征路:远行的路途;征途;行程。南朝宋鲍照《还都道中》诗之一:“鸣鸡戒征路,暮息落日分。”路,一作“旆”。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马首”句:马头的方向,即将駆马而去的方向。马首:马头。《仪礼·士丧礼》:“君至,主人出迎于外,门外见马首,不哭。”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33-4342、 史孝宜.同是离别情异样——《岭上逢久别者又别》赏析.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2013,Z2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作雕饰,而平淡中蕴含深深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前两句淡淡道出双方“十年”前的“一别”和此时的“相逢”。从诗题泛称对方为“久别者”看来,双方也许并非挚友。这种泛泛之交间的“别”与“逢”,按说“别”既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感情波澜。然而,由于一别一逢之间,隔着十年的漫长岁月,自然会引发双方的人事沧桑之感和对彼此今昔情景的联想。所以这仿佛是平淡而客观的叙述就显得颇有情致了。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抒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重逢后又一次匆匆别离的情味。他们在万山攒聚的岭上和夕阳斜照的黄昏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别,诗人撇开“相逢”时的一切细节,直接从“逢”跳到“别”,用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语言轻轻托出双方欲别未别、将发未发的瞬间情景──“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征路偶然重逢,又即将驱马作别。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这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不施色彩,不加刻画,没有对作别双方表情、语言、动作、心理作任何具体描绘,却自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静寂而略带荒凉,使这场离别带上了黯然神伤的意味。马首所向,千峰耸立,万山攒聚,正暗示着前路漫漫。在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中,更给人一种四顾苍茫之感。这一切,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就使得这情景无形中带有某种象征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在人生征途上,离和合,别与逢,总是那样偶然,又那样匆匆,一切都难以预期。诗人固然未必要借这场离别来表现人生道路的哲理,但在面对“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的情景时,心中怅然若有所思则是完全可以体味到的。第三句不用通常的叙述语,而是充满咏叹情调的轻轻一问,第四句则宕开写景,以景结情,正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可以说,三、四两句正是诗人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交会,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值得玩味的是,诗人还写过一首内容与此极为相似的七绝《余干赠别张十二侍御》:“芜城陌上春风别,干越亭边岁暮逢。驱车又怆南北路,返照寒江千万峰。”两相比较,七绝刻画渲染的成分显著增加了(如“芜城陌”、“春风别”、“岁暮逢”、“寒江”),浑成含蕴、自然真切的优点就很难体现。特别是后幅,五绝以咏叹发问,以不施刻画的景语黯然收束,浑然一体,含蕴无穷;七绝则将第三句用一般的叙述语来表达,且直接点出“怆”字,不免有嫌于率直发露。末句又施刻画,失去自然和谐的风调。两句之间若即若离,构不成浑融完整的意境。从这里,可以进一步体味到五绝平淡中蕴含深永情味、朴素中具有天然风韵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47-74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夕

: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风拂过,树叶纷纷下落好似雨声闯入耳中,皎洁的月光似清霜铺满大地。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正当夜深人静要独自睡去,不禁感慨有谁愿来为我拭去床上的灰尘。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叶声:树叶掉落的声音。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方:正在,正当。拂:拭,掸去。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北上行

: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
汲水涧谷阻,采薪陇坂长。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
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北上之苦,是因为上太行山之故。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太行山上的履道盘曲险峻,悬岩峭壁,上凌苍天。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马足为侧石所蹶,车轮为高冈所催,真是行路难啊。

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
况且从幽州到朔方,战尘不断,峰火连天。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剑戟闪耀着杀气,寒风吹裂了衣裳。

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安史叛军像奔鲸一样夹着黄河,像凿齿一样屯居着洛阳。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前行无有归日,回首眷思故乡。

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在冰天雪地中挣扎,哭天悲地,痛绝肝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
身上衣不掩体,皮肤粗如枯桑。

汲水涧谷阻,采薪陇坂长。
想去汲些水来,又被洞谷所阻;想去采些柴来烧,又苦于山高路远。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更何况在山中还可能遇到磨牙掉尾的老虎,时时有生命之危。

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山上仅有草木,打不到吃的东西,饥渴之时,唯有饮些麟水。

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
叹此北上之苦,只有停车为之悲伤。

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何时才能天下太平,使人一消愁颜,重见天光啊?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7-199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8-139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缘:沿着。太行:山名,在今山两与河北之间。北起拒马河谷南至黄河北岸,绵延千里。

(dèng)道盘且峻,巉(chán)岩凌穹苍。
瞪道:有石阶的山道。

马足蹶(jué)侧石,车轮摧高冈。
蹶:跌倒。

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shuò)方。
幽州:地名,在今北京市一带,为安禄山三镇节度使府所在地。朔方:地名,在今山西西北部朔县一带。

杀气毒剑戟(jǐ),严风裂衣裳。
毒:凝成。严风:严冬的寒风。

奔鲸(jīng)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奔鲸:奔驰的长鲸,喻指安禄山叛军。鲸,古喻不义之人。凿齿:传说中的猛兽,比喻安禄山。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
剧:甚。

汲水涧谷阻,采薪陇(lǒng)(bǎn)长。
陇坂:本指陇山,此指山之陇冈坡坂。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hào)秋霜。
掉尾:摇尾。

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零露浆:树上滴下的露水。

叹此北上苦,停骖(cān)为之伤。
骖:驾在车前两侧的马。

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王道平:谓天下太平。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7-199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8-139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
汲水涧谷阻,采薪陇坂长。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
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魏武帝曹操有《苦寒行》,又名《北上篇》,概取诗首句“北上太行山”首二字“北上”名篇。李白此诗盖取曹诗之旨,写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备受叛军蹂躏的苦难状况。全诗格调低沉、苍凉,极富感染力。

  此诗以巧妙的设问开篇:“北上何所苦?”为找到答案,诗人以沉痛的心情审视难民们绕行的太行山:“北上缘太行”,找到这因自然环境而致的第一个原因:“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山高路陡,车马难行。随即又放眼广阔的政治背景:“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诗人找到了迫使人们迁徙的战乱这一社会问题,是为另一个原因。虽然明了“何所苦”的原因,诗人却无力为他们排解,只能以更加沉痛的笔触描绘那悲惨的情景。从“前行无归日”到“饥饮零露浆”十二句,诗人描述了“北上行”人们的惨状。接着“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诗人发出了长叹,停下马车,不忍再看,仰天狂呼:“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这首诗笔触极为细致,追本溯源,刨根究底,描绘灾民图时由环境而哭声,由哭声而身体,由身体而行动,莫不穷形尽相,给人以极深的印象。此时诗人对月挥杯的飘逸、抽刀断水的豪迈,统统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眼含泪的悲哀与深切的同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8-1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少年行

:
射飞夸侍猎,行乐爱联镳。
荐枕青蛾艳,鸣鞭白马骄。
曲房珠翠合,深巷管弦调。
日晚春风里,衣香满路飘。

射飞夸侍猎,行乐爱联镳。
(少年)射杀飞禽被陪同狩猎的人夸赞,最爱与人并骑而行。

荐枕青蛾艳,鸣鞭白马骄。
侍奉少年的少女妩媚多姿,少年骑在宝马上骄傲的挥动马鞭。

曲房珠翠合,深巷管弦调。
密室里珠帘合拢,长常的巷道里奏起乐曲。

日晚春风里,衣香满路飘。
在傍晚的春风里,少年衣服上的香味飘散在路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