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
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清山独往路,芳草未归时。
流落还相见,悲欢话所思。猜嫌伤薏苡,愁暮向江篱。
柳色迎高坞,荷衣照下帷。水云初起重,暮鸟远来迟。
白首看长剑,沧洲寄钓丝。沙鸥惊小吏,湖月上高枝。
稚子能吴语,新文怨楚辞。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79-280页蓬头稚(zhì)子学垂纶(lún),侧坐莓(méi)苔草映身。
蓬头:形容小孩可爱。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野草。苔:苔藓植物。映:遮映。
路人借问遥(yáo)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79-280页《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79-280页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59-660页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檐边树木微微摆动,原是怡人凉风自西南而来。
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
灯盏随之轻晃,青烟腾起,火光微灭。碧色帷幔亦缓缓飘摇而开。
披襟有馀凉,拂簟无纤埃。
我敞开衣襟,凉气充盈周身,心觉舒畅无比。轻拂竹席,未见有一丝纤尘沾染。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只愿恼人的酷暑褪去,不惜任由光阴渐催人老。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
河水入秋便逐渐显得清浅起来,月亮要等到午夜才会徘徊于水天之间。
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这时不论是起身行走或是坐卧,身体和心都倍感舒适。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
我心有所怀的(你)啊,身处在浚都那旌旗围绕的楼台上呢。
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
虽并未隔着大海那般遥远,可要相见却太难。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
蝉鸣迎来了节气的变更,替我送信给你的飞雁却还迟迟未归。
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
你日渐位高权重,我却日渐衰老颓唐。
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再无法趁秋风起时,月色之下你我共同举杯畅谈人生了。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公羽一木译注袅(niǎo)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红缸(gāng)霏(fēi)微灭,碧幌(huǎng)飘飖(yáo)开。
红缸:亦作“红釭”。灯盏的别称。碧幌;绿色的帏幔。
披襟有馀凉,拂簟(diàn)无纤埃。
披襟:敝开衣襟。簟:竹席。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péi)回。
裴回:亦作“裵回”。彷徨。徘徊不进貌。
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
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
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
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公羽一木译注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日出扶桑(sāng)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sǔn)胸中万古刀。
野夫:草野之人,指诗人自己。处:一作“事”。磨损:一作“磨尽”。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五。下面是原扬州大学教授李廷先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诗风粗犷,立意奇警的抒怀诗。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
诗中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韩愈也有“事随日生”的诗句,意思相同。当时正是唐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的混乱时期。诗人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压,贫穷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当这种时候,诗人便愤懑不平,怒火中烧,而结果却不得不“磨损胸中万古刀”。
作者是个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唐才子传》说他在少年时期“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这位年少时因爱打抱不平而闹过人命案的人物,虽然改志从学,却未应举参加进士考试,继续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义行侠”的秉性,也没有因“从学”而有所改变,而依然保持着傲岸刚直的性格。只是鉴于当年杀人亡命的教训,手中那把尚义行侠的有形刀早已弃而不用,而自古以来迭代相传的正义感、是非感,却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怀深处,犹如一把万古留传的宝刀,刀光熠烁,气冲斗牛。然而因为社会的压抑,路见不平却不能拔刀相助,满腔正义怒火郁结在心,匡世济民的热忱只能埋藏心底而无法倾泻,这是十分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无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斩邪恶的正义宝刀,只能任其销蚀,听其磨损,他的情绪十分激愤。诗人正是以高昂响亮的调子,慷慨悲歌,唱出了他自己的心声。
这首诗用“磨损的刀”这一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把诗人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艺术手法十分高妙。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还没有看到用“刀”来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新奇的构思和警辟的比喻,显示了刘叉诗歌的独特风格。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在沙漠上风一吹,看那沙尘满天飞旋,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不能说塞北没有春天到来,但由于遍地风沙,不见青草,纵有春天到来,一切没有变化,又从哪里看到春天呢?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在破讷沙漠上大雁正在飞翔,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12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xǐng)草生时。
沙旋移:沙尘飞旋,沙丘移动。不省:谓未见过。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莫言:不要说。一作“无端”。塞北:指长城以北,泛指中国北边地区。到:一作“色”。总有:虽然有;即使有。总,通“纵”。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bì)鹈(tí)泉上战初归。
沙头:沙漠上。鸊鹈泉:泉水名。唐时在丰州西受降城北(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qì)寒光生铁衣。
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碛: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铁衣:用铁甲编成的战衣。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12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第一首诗是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亲历的一场沙尘暴。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建瓴,气势逼人,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正因为有了这样震撼人心的亲历,诗人才会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但是,诗人襟怀博大,生性乐观,接下两句,诗意为之一转:“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这两句用以退为进的笔法,表现塞北终年无春的特征。
第二首诗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两句与卢纶《塞下曲六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异曲。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刻意,烘托出单于的惊惧同工;“雁正飞”措词较从容,显示出凯旋者的气派,两者感情色彩不同。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这第二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清人吴乔曾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围炉诗话》)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的特长。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6-707漫叟以公田酿酒,因休暇,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漫叟 以公田酿酒,因休暇,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我用公田产出的粮食来酿酒,常借休假之闲,载酒到石鱼湖上,暂且博取一醉。在酒酣欢快之中,靠着湖岸,伸臂向石鱼取酒,叫船载着,使所有在座的人都痛饮。好像靠着巴陵山,而伸手向君山上舀酒一般,同游的人,也像绕洞庭湖而坐。酒舫漫漫地触动波涛,来来往往添酒。于是作了这首醉歌,歌咏此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湖南道州的石鱼湖,真像洞庭,夏天水涨满了,君山翠绿苍苍。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且把山谷作酒杯,湖水作酒池,酒徒济济,围坐在洲岛的中央。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管他连日狂风大作,掀起大浪,也阻遏不了,我们运酒的小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我手持酒葫芦瓢,稳坐巴丘山,为四座斟酒,借以消散那愁肠。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9漫叟(sǒu) 以公田酿酒,因休暇,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漫叟:元结自号。休暇:休假。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引臂:伸臂,举臂。唐白居易《三游洞序》:“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长:放声歌唱。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zhǎo),酒徒历历坐洲岛。
沼:水池。历历:分明可数。清晰貌。洲岛:水中陆地。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fǎng)。
废:阻挡,阻止。酒舫:供客人饮酒游乐的船。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zhuó)饮四坐以散愁。
长瓢:饮酒器。酌饮:挹取流质食物而饮。此指饮酒。四坐: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09漫叟以公田酿酒,因休暇,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序文主要叙述作者与其友属在石鱼湖上饮酒的事及作者对此事的感受。该诗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以酒为戏,借饮取乐的生活情趣。诗的末句说:“酌饮四坐以散愁。”实际上,作者并没有在诗中表现哪一句是在写愁,以及字里行间有什么愁,所以“散愁”一句是无病呻吟。该诗以酒为戏,借饮取乐,抒写了作者的情趣是真的,说作者及其四坐有愁而举杯消愁却是假的。从内容看,该诗无可取之处。
该诗为七言诗,但它的句型与语气,实取之于民歌,既显得顺口,又使人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