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门奇石
壮哉波心之石生绝奇,凌空屹立势如飞。鸾翔凤翥不足数,白龙跃出昆明池。
溟濛烟雾惊波里,巨鳌鼓鬣参差起。中流隐隐障狂澜,冯夷却扫三千里。
银车驾马呼天来,坐令屏息如衔枚。长鲸俯首不敢动,空馀蜃气成楼台。
飘风暴雨何迅速,深谷为陵陵为谷。惟有厓门两岸边,鹭渚鸥沙接平陆。
朝朝暮暮变桑田,青山绿水自年年。渔舟贾舶閒来往,帆樯不断行人烟。
洪涛巨浸今千载,潮落潮生长不改。毋乃龙宫推出铁昆崙,来与乾坤镇沧海。
镇沧海,何嶙峋,若比朝中是直臣。
壮哉波心之石生绝奇,凌空屹立势如飞。鸾翔凤翥不足数,白龙跃出昆明池。
溟濛烟雾惊波里,巨鳌鼓鬣参差起。中流隐隐障狂澜,冯夷却扫三千里。
银车驾马呼天来,坐令屏息如衔枚。长鲸俯首不敢动,空馀蜃气成楼台。
飘风暴雨何迅速,深谷为陵陵为谷。惟有厓门两岸边,鹭渚鸥沙接平陆。
朝朝暮暮变桑田,青山绿水自年年。渔舟贾舶閒来往,帆樯不断行人烟。
洪涛巨浸今千载,潮落潮生长不改。毋乃龙宫推出铁昆崙,来与乾坤镇沧海。
镇沧海,何嶙峋,若比朝中是直臣。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鸿雁飞到衡阳就再也不向南飞,我的信怎么才能到达你的戍所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我的命薄好似春天即将凋谢的花,六诏之地的风景想必也令人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说要归来,可是一年将尽还没有回来;说要下雨了,可是天上却艳阳高照。
相怜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我们曾经相约归期,可是赦书什么时候才能到达你的谪戍之地呢?
参考资料:
1、 胡传淮主编;陈名扬,岳敦云,李宝山,胡云柯副主编.遂宁风雅:现代出版社,2017.01:702、 胡晓明主编.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09:240-2413、 徐振邦选注.古代女子爱情诗选: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07:331雁飞曾不到衡(héng)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曾:竟。衡阳,今湖南衡阳。衡山回雁峰在衡阳城南一里,相传大雁至此不再南飞。锦字:妻子致丈夫之书信。典出《晋书》,窦滔妻苏氏思夫,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永昌:杨慎谪戍于云南永昌卫。
三春花柳妾(qiè)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三春:春天有三个月,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即指春天。妾薄命:乐府古题,内容多写妇女哀怨。六诏风烟:指杨慎戍地的风景。六诏,唐初分布在洱海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部落经过相互兼并,最后形成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个大的部落,统称“六诏”。“诏”为其首领的称呼。其中蒙舍诏因其地居其他五诏之南,又名南诏,至唐开元中统一六诏。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zhāo)阳。
曰归曰归:说要归来。其雨其雨:下雨。其:语助词,无义。
相怜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相怜:又作“相闻”。刀环:刀头的环,因环、还同音,喻征人思归。金鸡:古代下诏书大赦时,在竿上设鸡,口衔红旗,以示吉辰。因其鸡头装饰黄金,故称为“金鸡”。后比喻为赦罪。夜郎:汉代西南地区一地方政权,此泛指西南边陲。
参考资料:
1、 胡传淮主编;陈名扬,岳敦云,李宝山,胡云柯副主编.遂宁风雅:现代出版社,2017.01:702、 胡晓明主编.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09:240-2413、 徐振邦选注.古代女子爱情诗选: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07:331诗的首联描写希望寄书信给贬谪远地的丈夫,又担心无法送到;颔联描写诗人的哀怨,并设想丈夫思己之状;颈联化用典故,描写思念与盼归之情;尾联表达了诗人对丈夫回家的期待。全诗哀婉动人,用典贴切自然,典雅含蓄。
首句“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是说相传北雁南来,不过衡阳,而云南永昌又在衡阳之南,音书更难到达。本欲寄信却说信无法到达,这是情感的一重压抑。思念丈夫之心日炽,诗人想到在这美好的春天,夫妻俩天各一方,纵使眼前风景如画,只是徒增感伤,离情别恨,让人愁肠寸断。
三四句“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中“花柳”本是春天的象征,同时也因其美好易逝而常常与女性之命运联系在一起。常说花红易衰,红颜易老,都是薄命之叹。“花柳”“风烟”,都有美好易逝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征,让诗人格外感到时光的促迫,离别的久远,思念的铭心刻骨。这两句对仗十分工整,一句写诗人自己之感,一句设想丈夫思己之词,有杜甫《月夜》“心也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清浦起龙《读杜心解》)的笔法,更增一倍思念。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句则是说明思念之深,盼归之切。这两句化用《诗经》,将盼归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句不单纯写天气,而是用这种别扭的天气比喻听说丈夫要归来,但每次都失望的情绪。这种情绪与黄峨要表达的情绪一致,将盼归表达得深沉、含蓄。这两句对仗非常工整,自然而富有韵致,如同天造。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是说漫长的等待和无尽的思念,只为守候丈夫的归来。一个“空”字,包含了诗人无限失望的情绪,而“何日”用反问的形式,表明没有期限,反问之中蕴含诗人深深的绝望;黄峨的猜想是对的,直到杨慎病逝,她才万里奔丧,迎得丈夫灵柩回乡归葬。
这首诗写得哀婉动人,读来似有哽咽克制之声,用典贴切自然,显得典雅含蓄。对于“其雨其雨怨朝阳”句,前人认为她有剽窃嫌疑,其实套用前人诗句在诗歌史上并不少见,宋人黄庭坚就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关键是看用得是否贴切、自然,黄峨称得上袭旧弥新。
参考资料:
1、 胡晓明主编.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09:240-241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今宵易歇。三叠阳关歌未竞,哑哑栖鸟催别。含怨吞声,两行清泪,渍透千重铁。重来休问,尊前已是愁绝。
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为何不在今霄停歇。送别的三叠阳关曲还未唱完,城上啼鸟已经催人离别。一缕相思之情两行凄清的泪水,把衾被浸透冰冷如铁。再不要问今后相会之事,离别的杯前早巳愁苦至绝。
还忆浴罢描眉,梦回携手,踏碎花间月。漫道胸前怀豆蔻,今日总成虚设。桃叶津头,莫愁湖畔,远树云烟叠。寒灯旅邸,荧荧与谁闲说?
曾记得浴后你给我描属梳鬓,还记得梦醒后我们手挽手踏碎花间明月。不要再空忆往日豆蔻年华时的旧事了,今后这些美好之事再难办到。南京桃叶渡口莫愁湖畔,远树云重重叠叠。夜阑人静帘幕空空,当我去剪灯花时,这绵绵相思之情又向谁诉说?
参考资料:
1、 林霄选编.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08:第246页2、 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9:第441页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今宵易歇。三叠阳关歌未竞,哑哑栖鸟催别。含怨吞声,两行清泪,渍(zì)透千重铁。重来休问,尊前已是愁绝。
凤凰山:此指福建同安之大风山。阳关:即《阳关曲》,因须重复唱三次,故谓三叠。此泛指离别之曲。哑哑:形容鸦啼的声音。渍:浸;沾。
还忆浴罢描眉,梦回携手,踏碎花间月。漫道胸前怀豆蔻(kòu),今日总成虚设。桃叶津头,莫愁湖畔,远树云烟叠。寒灯旅邸(dǐ),荧荧与谁闲说?
描眉:《汉书·张敞传》载:西汉张敝,夫妻恩爱。妻子梳洗时,敞为其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恩爱。怀:揣。豆蔻:俗名“含胎花”,有香味,象征处子,旧传宜女子佩带。桃叶津、莫愁湖:均南京城名胜,与旧时男女风情传说有关。旅邸:邸,高级官员的住所。此泛指一般旅舍。荧荧:形容灯光闪烁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林霄选编.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08:第246页2、 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9:第441页此词一片纯情,出自肺腑,虽不假雕饰,而感人之力犹强。
词的上片写夫妻惜别情景,作者把笔墨的焦距,对准在临别之夜的焦点上。
“凤凰山下,恨声声玉漏、今宵易歇。”前两句点明惜别的地点、时间,同时也渲染气氛,暗寓作者的感受。就地点而言,作者从大处落墨;至于具体的环境,是在饯别的宴席上,还是在闺房之中夫妻俩就着摇曳的烛光对酌,作者均不作进一步的交待,她更敏感的是对时间飞逝的感觉。她恨那时间的尺度——玉漏,怎么今夜一声一声,这么快就要滴完了。因“恨”,故觉时光“易”逝,曲折地写出良宵苦短之情。
“三叠阳关歌未竞,哑哑栖鸟催别。”三、四句揭示出全词惜别主题,两人的心声尚未尽情倾吐,而城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仿佛在催人道别。“阳关三叠”,揭出惜别主题;“栖乌催别”,烘托当时环境,而“催”字与上文“易”字均具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感受。这两句是给“恨”字充实了具体的内容,揭示了此“恨”乃“离恨”。
“含怨吞声,两行清泪,渍透千重铁。”五、六、七句正面写惜别之苦,手法全用白描,夸张句想法奇特而不悖情理,极具感情力度。情如丝,正写出了此情不绝如缕之状,偏于写实;而两行清泪浸透千重铁,则用夸张的笔法,形象地刻画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重来休问,尊前已是愁绝。”末两句是一跌宕。“重来”句已遥想到将来重逢之日,但“尊前”句又跌落到眼前“愁绝”的痛苦现实。在作者看来,夫婿一别,万念俱灰,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且不说日后重逢时“新婚不如久别”之类的安慰话,就是这眼前的痛苦,已使她柔肠寸断,无法承受了。
下片换头承上转折,追想恩爱之时的幸福与欢乐,与“愁绝”恰成反衬。
“还忆浴罢描眉,梦回携手,踏碎花间月。”“浴罢描眉”,作者的思绪从痛苦的巅峰折回到朝夕相处时的欢爱“浴罢描眉”,用典而不“隔”,概括了丈夫平日对她的体贴和宠爱;“梦回携手,踏碎花间月”,写尽夫妻之间的情意缱绻、兴趣相投,使人们仿佛目睹了这对恩爱夫妻穿行在花前月下,携手并肩,情话绵绵的情景。在一篇愁苦之辞中忽然插入这一段欢快之辞,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夸耀或自我陶醉,而恰恰相反,正是为了反衬今日的痛苦。
“漫道胸前怀豆蔻,今日总成虚设。”“豆蔻”是青春和爱情的象征,“漫道”两字透露出作者的灰心和失望,又以“虚设”两字回应“漫道”,说尽作者的万念俱灭。在古代社会里,生为妇女是一大悲哀,沦为妓女是更大的悲哀,身为妓女而又富于才情是最大的悲哀。作者出身青楼,虽然从良,但她仍逃不脱当小妾和受歧视的命运,丈夫一走,她失去了支持她的支柱,而她又不甘心让自己的人格遭人践踏,所以,她在与丈夫分别的前夜,感到了人生最大的失望。
“桃叶津头,莫愁湖畔,远树云烟叠。”桃叶津与莫愁湖指代南京,它们与上文的“凤凰山”构成遥远的空间距离,揭示出作者的孤独。“远树云烟叠”,意境迷茫,正与作者此时的心情相吻合。这是作者伫立窗前、翘首远望之所见,曲折地暗示了作者的心将伴随在丈夫的身边。
“寒灯旅邸,荧荧与谁闲说?”词的最后两句思绪再次宕开,揣想同丈夫分别后自己孤独凄凉、苦苦相思的情景。每当夜深人静,自己对着一盏孤灯和落在帘幕上的影子,相思之苦阵阵袭来,但她竟连一个可以倾吐衷肠的人都没有,只好在孤独和寂寞中品尝人生的苦酒。
这首词是古代妇女词作中不可多得的佳构,全词把千般情、万般愁巧妙地编织起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参考资料:
1、 王兴康著.明清词曲选: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1年10月第1版:第239页2、 编委会编撰.中国历代词名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第309页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 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参考资料:
1、 高濯缨 选编.明诗三百首.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66千锤(chuí)万凿(záo)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参考资料:
1、 高濯缨 选编.明诗三百首.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66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 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1、 李世琦评注.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述志卷[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01.第224-225页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有客人来访时欣喜非常,无人关心时只能与落花对话。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微醺如酒的春风拂弄着细细的草叶,皎洁的月光映照在沙滩上。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长久的客居生活总像是梦境一般,只有朋友来时才能不再思念故乡。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一天已经过去,琴和书还未整理,独坐送走残余的晚霞。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青眼:指对人喜爱。
暖风熏(xūn)细草,凉月照晴沙。
凉月:秋月。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整:整理。
首联写的是他卜居山林的日常生活状态。有客人的时候就兴高采烈,欢喜无已;无人来访之时,没有人可以与之派遣寂寞、交流思想心得,就只能与落花对话,寂寞之情油然而生。仅仅依据这首诗的行文风格,从诗面上来分析,“有客”是衬“无人”的,而写“开青眼”的短暂喜悦,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问落花”的孤独。
实际上,在李贽的独居过程中,“有客”确是极少数,更多的时候是寂寞一人。当然这里的“客”并非指任何来访者,而是与李贽志同道合、思想统一的人,只有这样的人在李贽看来才能称之为“客”,否则他是闭门不见的。在《高洁说》中,李贽对这一点有很明确的解释: “谓予自至黄安,终日锁门,而使方丹山有好个四方求友之讥;自住龙湖,虽不锁门,然至门而不得见,或见而不接礼者,纵有一二加礼之人,亦不久即厌弃。是世俗之论我如此也。殊不知我终日闭门,终日有欲见胜己之心也;终年独坐,终年有不见知己之恨也。”其实不着手于此,仅仅从诗面“有客开青眼”,亦可略见一斑。一个“开”字写出了蓦然惊喜的心情,同时表明了更多的时候他是像阮籍那样,“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的。
“无人问落花”一句中,“落花”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落花暮春,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和时光无可挽回的流淌。沈周因伤其子之逝,赋《落花诗》十首;林黛玉有葬花之哀;王维细数落花,心有所感而独坐良久,皆有此意。究竟李贽有没有“问落花”类似的举动,其实不必坐实,作者只是借这样一个常见意象来借代自己独处时的寂寞心情,或亦有叹老之感。这样,首联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伤感落寞的气氛。
颔联一句,前为春,后为秋;前为白天,后为夜晚,是通过四季转换、昼夜交替来表现终年独坐的状态。这两句没有用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主观感觉把自然景致极端化,从正面或反面表现内心的情感。而是用很轻柔的笔触,描绘了山间淡雅平静的氛围。如果把“凉月照晴沙”试写成“凉月照寒沙”,其透骨冰凉,就完全是另一种意境了。你看微醺如酒的春风拂弄着细细的草叶,皎洁的月光映照着广阔的沙滩。这种生活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夜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雅趣。然而李贽是向往激烈快意的生活、要高举大旗,领导社会风气变革的时代先驱,这种山林野逸之乐,是难以使他心情平静的,只是越发使他觉得寂寞。
“客久翻疑梦”,客居在外久了,使得他反而有了一种不真实的错觉,像是梦境里一样飘忽不定,梦醒时又能回到家中安稳度日的时光。一般诗词文赋中的“家”都指故乡,即在父母身边从小长大的故居。而李贽不到二十岁就外出宦游,其后更是一生辗转迁徙、漂泊无依,没有所谓的“家”,故此处的“家”更应该的乡居故里。虽然李贽“平生不爱属人管”,少年居家读书的经历亦未必尽其所愿,但人在漂泊不定、受尽艰辛时有倦鸟归巢之感,是很正常的心理。“朋来不忆家”,只有朋友来的时候,高谈阔论,一抒心臆,才能暂时放下思乡的愁怀。但是正如第一句所分析的,朋友散落在天涯,要来访一次,实在是太难了。所以更多的时候,李贽还是独自在乡愁的煎熬中寂寞着。这一句的对比手法,其实和首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反衬之句,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是文章变换法。这里点明了的“朋”,即首联的“客”。变换字法,亦是使文势跳脱之意。
尾联一句写的是:一天又在这样的疏懒遐思中过去了,准备收拾琴和书回去了,不经意回头,看见天边绚丽的晚霞,竟然不觉陶醉其中。然而晚霞虽美,却无人分享,只有自己独看,是否有寂寥之感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两句写得极妙,琴以娱情,书以励志,古人携琴带萧是很普遍的风尚,尤其是明代以后。在早期山水画里,常常能看到高士拾阶而上,童子负剑后随的形象,而渐渐就演变成童子携琴了。这说明士人的社会习惯已经从李白“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的追求转变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琴棋书画”的雅趣了。一天已经告终,诗句就顺势收尾,恰到好处,夕阳的冉冉落下还给人意犹未尽的回味余地,不知作者如何想来。
全诗表现了李贽晚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之感,回想其坎坷的一生,顿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慨叹,是其晚年真切感情的流露。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撑船篙的手冻僵了,呵气取暖也没有好,冰冷的月光照在船上,只见一片模糊的雪影。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画家们不了解渔人的辛苦,却偏喜欢画在下着雪的寒冷江面上垂钓的图画。
呵冻提篙(gāo)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呵冻:冬天手指冻僵,呵气使其温暖或融解。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大凡诗人画家总爱把渔家生活想象成悠闲恬适,充溢着闲情逸致。因而,在失意于官场仕途,倦怠于羁旅行役时,也总把渔船钓竿,湖波江浪作为寄情的物象,柳荫船蓬即成了休憩避难的桃花源。在他们笔下,日月晨昏的渔夫生涯显得轻松舒畅,撒网逐浪的岁月也变得碧波荡漾,其乐无穷。但是,孙承宗的渔家别具一番情调,道出了渔家的艰难与哀怨,对诗人,画家号为“渔家乐”的时弊提出了诘难。
诗的前两句白描了两幅画,一幅是雪月江上风波图,一幅是浪尖捕捞图。在一个雪霁朗月的冬夜,迫于生计的渔夫撑着小船颠荡在浪尖上。江上北风凛冽,船板上涂满了清冷月光。遥看岸上厚厚的雪,在月色下闪着模糊的寒光。在阴冷的背景映衬下,凸显出打渔人家的辛苦。一个“呵”字,一个“提”字,生动逼真,人物神态毕现。呵一呵冻僵的手,试图让体温来驱走些弥漫的寒气,再拿起结满冰霜的竹篙来撑船,一股凉意直透心底,手还是麻木的,渔夫艰难的撑着篙,费力的撒着网,生活的小舟随波逐流飘荡着。
第三,第四句,直陈对诗人画家好为“渔家乐”流弊的不满。深斋重阁中的许多封建士大夫不去真正体察民苦,“不识”大自然的险风恶浪,却想当然的描摹出一幅幅风花雪月图,借以派遣仕途失意惆怅和苦闷。 要想如实描绘出渔家的苦乐,没有深入民间的勇气,是不行的。此诗观察细致,格调清新,文句简洁,描摹传神,笔力矫健,是为民请命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