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
鸣钟山虎伏,说法天龙会。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籁。
深知亿劫苦,善喻恒沙大。舍施割肌肤,攀缘去亲爱。
招提何清净,良牧驻轻盖。露冕众香中,临人觉苑内。
心持佛印久,标割魔军退。愿开初地因,永奉弥天对。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建国立都对应着东井星宿,城池从北辰处开始延伸。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百姓们都在歌颂太平盛世,共同沉浸于正月欢乐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黄山树上的冬雪已经化尽,黑水渡口坚冰也已消融。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金沟边青草丛生如迎春到,香花开放陪伴玉楼美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眼前无数鸿鸟在空中飞翔,黄莺频频传来美妙歌声。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什么时候能在科举中登第,回家还赶得上柳条清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722、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6-7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开国:指建国立都。维:连结。一作“移”。东井:星宿名,位处银河之东,也称井宿。维东井,指唐都长安与东井对应。起:一作“对”。北辰:指北极星。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yín)春。
咸:全,都。建寅:指夏历正月。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雪:一作“云”。黄:一作“青”。黑水:此指渭水。津:渡口。一作“滨”。
草迎金埒(liè)马,花伴玉楼人。
金埒:指用金堆成的矮墙。伴:一作“醉”。玉楼:华丽的楼。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鸿渐: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歌:一作“声”。
何当桂枝擢(zhuó),还及柳条新。
桂枝擢:喻指科举及第。还:指归家。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722、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6-7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6-7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
妾本是崇台之女,当初被选为才人,扬眉入宫。
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歇。
自恃容颜如花,定被宠幸,岂知红颜渐凋仍未见幸。
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末。
自辞别宫阶之后,便像朝云一样地消失了。
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
每忆起在邯郸王宫的生活,就像是做梦一样。
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
从此再也见不到君王了。为此往往彻夜不眠,愁坐达旦。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4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què)。
崇台:一作“丛台”。指六国时赵国王宫,因连聚非一,故曰丛台。址在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城内东北隅)。扬蛾:犹扬眉,指美女扬起蛾眉的娇态。蛾:蛾眉。丹阙:指赵王王宫。
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diāo)歇。
凋歇:凋谢;衰败。
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末。
玉阶:玉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亦为台阶的美称。朝云:用巫山神女事。
每忆邯(hán)郸(dān)城,深宫梦秋月。
深宫:宫禁之中,帝王居住处。
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
明发:天明。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4第一段写才人际遇变化。开头两句,取倒笔写入宫;三四两句写入宫后的心气;五六两句用顺笔写出宫,境情变迁,心兴升降,尽舍其中。扬蛾,形容入宫心兴。被选入宫,心情兴奋,自以为可以依仗颜如鲜花,获得君王的宠幸,哪知道还有色衰之日呢!第四句暗示了后来的变化,正如诗人在《妾薄命》一诗中所云,“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果然,“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没”。诗人没写出宫的原因,但在三四句中已透露了些许信息。粗看两句诗简括,而简括中,内容丰富,是色衰失宠,还是遭谗被弃,抑或自请出宫,有许多潜台词,留给读者想象和补充。
诗人写到此处,自然不能结束全诗。那么接下来按题意要求似乎应当写才人嫁给厮养卒之后的境况,但诗人没有这样写,而是写她追忆宫中的生活,好像背离了题意,其实这正是诗人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超凡之处。
先说写回忆深宫生活的四句诗意。宫中生活可回忆的东西很多,但诗人只用了一个“梦”,而且是“梦秋月”,其中的含意耐人寻味。梦为心声。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特点,描写了才人的苦闷,概括了所有的生活内容。“梦秋月”,才人希望八月十五月下君王驾幸,可见她平常是很少见到君王的。从“君王不可见”的意思看,又感到此番希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分明是多年深宫生活使她得出的结论。得不到君王宠幸的苦闷,希望和失望交织一起,为实现心愿的思虑等等,所有一切精神痛苦,都包容在结句“惆怅至明发”之中了。
再说诗人写这段回忆的用意之妙。首先,回忆深宫生活是对厮养卒妇目前生活的反衬。才人为什么回忆深宫的生活呢?想必是目前生活艰难或失意(嫁为厮养卒妇自然比不上当王妃);遇到不顺心而回忆过去,这是很自然的心理活动,诗人顺乎自然,以深宫的精神痛苦反衬目前的生活艰难,一语两面,这是一种“虚里摹神”(马位《秋窗随笔》)的表现手法,意在留下“画外之音”,让读者去想象和体味。
其次,这段回忆又寄寓了诗人被黜后复杂的心绪。此诗明显地含有寓意,因为它是李白被黜之作。诗人取古乐府直接表述内容的题目,是为了“借此发兴,叙其睽遇之始末耳”(萧士赟语》)。李白的一生,从总的说是积极入世的,他想走“功成身退”之路,即通过自己的声誉,获得君王的青睐,登上高位,实现政治抱负,然后飘然隐退,不慕荣利。天宝初年,好容易获得征召进宫供职,但却遭到了高力士之辈的谗毁,日子不长就被迫离开了长安。在政治上遭受如此挫折之后,他对唐王朝的腐朽有了进一步认识,但在失望的同时,仍然怀念长安,希望重新被征召,再展抱负。此诗就隐寓了他那复杂的心理矛盾。政治上失意,但又不甘于寂寞,陷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苦恼之中,从而写出了这首诗。才人既不满意于做厮养卒妇,又不满意于宫廷的冷落,但又流露出对君王的眷顾之情,这正是李白被黜后的心理反映。可以说,诗人借才人之口寄寓了心中难言之情。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73-175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757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28-329页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未识:一作“不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757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28-329页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组诗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厨下”)最受推崇。下面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兼诗学分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余恕诚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像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770-771页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
燕南高渐离和吴国的专诸,一个在筑中暗藏铅块伏击秦始皇,一个将匕首暗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僚。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
他们都是为报君恩以命相许,生命应该像“泰山”那样重,而不能像“鸿毛”那样轻。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40-141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
燕南壮士:指战国时燕国侠士高渐离。吴门豪:指春秋时吴国侠士专诸。筑:为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筑中置铅:指高渐离在筑中暗藏铅块伏击秦始皇。鱼隐刀:指专诸将匕首暗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僚。隐:一作“藏”。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zhì)轻鸿毛。
太山一掷轻鸿毛:太山,即泰山。此句谓为知己不惜舍命相报也。太山,喻性命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40-141这首诗开头两句列举了古代两位著名刺客高渐离、专诸的事迹;第三句赞扬了这两名刺客的豪壮义气: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末句阐明了这些壮士、也是作者自己的生死观,用司马迁的话,说明为知己而死,死得其所。全诗虽只有短短四句,但观点明确,慷慨激昂。
此诗起句“燕南壮士”,指高渐离;“吴门豪”指专诸。这里突出了他们最感人的精神力量:他们是壮士,他们有豪情。这两个词语的搭配,正好使专诸和高渐离的生命重新闪耀着奇异的光彩。这里“燕南”和“吴门”两个方位词也用得恰到好处。专诸刺杀吴王僚在吴王宫中,所以称“吴门”;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瞋目,怒发冲冠,则发生在易水送别之时,易水在燕之南界,因此称“燕南”。这两个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在广阔的背景上使壮志豪情笼罩四野,使他们的英声侠气无处不存,无处不在。
“筑中置铅鱼隐刀”句,为第一句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他们两人的壮志豪情正是通过这两件惊天动地富于传奇色彩的大事而被历史所确认。这两句诗各以对称排比的结构相连接,重新唤起读者对这两位侠士的向往与崇敬。
“感君恩重许君命”句是全诗的主旨,是诗人要着重表达的一种信念,一个原则。诗人指出高渐离、专诸之所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命相许是为了实践“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因此,这里的“恩”,不是“恩惠”,不是珍宝珠玉、车骑美女等物质的赐予,而是一种超越功利计较的“知遇之恩”,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理解和人格的尊重。这里的“许”,也不单是“报答”,更不是人身依附,而是一种自觉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格力量的自我完成。
最后一句“太山一掷轻鸿毛”化用太史公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话“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表明自己的生死观,指出生命应该像“泰山”那样重,而不能像“鸿毛”那样轻。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李白读《刺客列传》后所作的咏史诗;也可以看作是李白顿悟生命价值即兴抒发的豪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5-136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皇宫传出诏书问讯前方战机,金銮殿处理完国事深夜才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千家万户此时已经寂然入梦,月光下露水清莹点湿了朝衣。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97-598内宫传诏问戎(róng)机,载笔金銮(luán)夜始归。
宫:一作“官”。戎机:军事机宜。指作战的状况。戎,战争。载笔:携带文具以记录王事。金銮:此指皇帝处理国事的大殿。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寂寂:寂静无声貌。朝衣:君臣上朝时穿的礼服。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97-598这首《长安秋夜》颇具特色,因为这不仅是李德裕的诗,而且是诗的李德裕。它像是一则宰辅日记,反映着他从政生活的一个片断。
中晚唐时,强藩割据,天下纷扰。李德裕坚决主张讨伐叛镇,为武宗所信用,官拜太尉,总理戎机。“内官传诏问戎机”,表面看不过从容叙事。但读者却感觉到一种非凡的襟抱、气概。因为这经历,这口气,都不是普通人所能有的。大厦之将倾,全仗栋梁的扶持,关系非轻。一“传”一“问”,反映出皇帝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任,也间接显示出人物的身份。
作为首辅大臣,肩负重任,不免特别操劳,有时甚至忘食废寝。“载笔金銮夜始归”,一个“始”字,感慨系之。句中特别提到的“笔”,那决不是一般的“管城子”,它草就的每一笔都将举足轻重。“载笔”云云,口气是亲切的。写到“金銮”,这决非对显达的夸耀,而是流露出一种“居庙堂之高”者重大的责任感。
在朝堂上,决策终于拟定,他如释负重,退朝回马。当来到首都的大道上,已夜深人定,偌大长安城,坊里寂无声息,人们都沉入梦乡。月色撒在长安道上,更给一片和平宁谧的境界增添了诗意。面对“万户千门皆寂寂”,他也许感到一阵轻快;同时又未尝不意识到这和平景象要靠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来维持。骑在马上,心关“万户千门”。一方面是万家“皆寂寂”(显言);一方面则是一己之不眠(隐言),对照之中,间接表现出一种政治家的博大情怀。
秋夜,是下露的时候了。他若是从皇城回到宅邸所在的安邑坊,那是有一段路程的。他感到了凉意:不知什么时候朝服上已经缀上亮晶晶的露珠了。这个“露点朝衣”的细节很生动,大约也是纪实吧,但写来意境很美、很高。李煜词云:“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啼清夜月”(《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是善于享乐的。虽然也写月夜归马,也很美,但境界则较卑。这一方面是严肃作息,那一方面却是风流逍遥,情操迥别,就造成彼此诗词境界的差异。露就是露,偏写作“月中清露”,这想象是浪漫的,理想化的。“月中清露”,特点在高洁,正是作者情操的象征。那一品“朝衣”,再一次提醒他随时不忘自己的身份。他那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自尊自豪感盎然纸上。此结可谓词美、境美、情美,为诗中人物点上了一抹“高光”。
如果把这首绝句当作一出轰轰烈烈戏剧的主角出台的四句唱词看,也许更有意思。一个兢兢业业的无双国士的形象活脱脱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是有理想色彩的诗人自我形象。他唱的句句是眼前景、眼前事,毫不装腔作势,但显得豪迈高远,表现出一个秉忠为国的大臣的气度。“大用外腓”是因为“真体内充”。正因为作者胸次广、感受深,故能“持之非强,来之无穷”(司空图《诗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7-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