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
圣历开环象,昌年降甫申。高门非舍筑,华构岂垂纶。
凤邸抟霄翰,龙池跃海鳞。玉鼎升黄阁,金章谒紫宸。
礼闱通政本,文昌总国均。调风振薄俗,清教叙彝伦。
星回应缇管,日御警寅宾。叶上曾槐变,花发小堂春。
思挂五都冕,言访北山巾。赫赫容台上,千祀耀平津。
禅客归心急,山深定易安。
禅客归山心情急,山深禅定易得安。
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
清贫生涯修道苦,孝友情牵别家难。
雪路侵溪转,花宫映岳看。
雪路迢遥随溪转,花宫山岳相映看。
到时瞻塔暮,松月向人寒。
到山仰望暮时塔,松月向人送夜寒。
禅客归心急,山深定易安。
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
孝友: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弟为友。
雪路侵(qīn)溪转,花宫映岳看。
花宫:佛教中,花为6种供物之一。花皆可开敷结实,以譬万行之因皆有成就佛果之能。花之形色相好,可以之庄严法身。花又从慈悲生义,花有柔软之德。花之取义甚丰,因此,寺院多以花装饰,诗中称之为“花宫”。门云:‘花药栏。’”
到时瞻(zhān)塔暮,松月向人寒。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明月千里照着长城,将士的盔甲寒冷如冰,戍楼上寒风凛冽,又把长安吹入梦中。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思乡的时候仰望苍天,苍天像思愁浩渺无边。刁斗的残声里残星稀落,城头响起几声呜咽的号角,随着纷飞的大雪漫漫地飘散。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0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86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60-261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00-101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shù)楼寒。梦长安。
紫塞:长城,亦泛指北方边塞。金甲:铁恺甲。戍楼:边塞驻军的营房。
乡思望中天阔,漏(lòu)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画角:古乐器名,出自西羌,口细尾大,形如牛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后来军中多用以报昏晓,振士气。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02、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86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60-2614、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00-101这首词描写边塞风物,表现征人的乡愁。词以“紫塞月明千里”开篇。北国早寒,夜间披金甲,本已凄冷难耐。孤独中眺望远天,只见明月临关,光照千里。浩荡的月色更引发乡思。紫塞与长安之间,隔千里兮共明月,对月怀人,千载同此情感,思极入梦,因有“梦长安”之语。牛峤是唐僖宗时的进士,他笔下的人物所梦的长安,当是实指,不是如后世之以长安代指京师。说是“梦长安”当兼思故土与念亲人,且当不止此一夕为然,所以下片便不接写梦中所见如何如何,不写比写出的容量更多。
下片仍是写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慢漫飞雪中乡关迷茫。只听得戍楼之间间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在愁人听来,真是如拉如诉。后来周邦彦《浪淘沙慢》过片的“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几勺,便从此出。唐末五代时期,战争频仍,民不聊生。而词坛上最多追逐声色艳情之作。诚如陆游《跋花间集》所说:“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上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战!或者亦出于无聊故耶?”牛峤虽属花间派,在香艳的词作之外,还能将创作的视野由花间樽前扩展到边来戍楼,写出反映征人离愁之苦的作品,是很难得的。
这首词所写的边塞乡愁,从其情调上看,更接近中唐李益的边塞七绝。它们所表现的悲凉、凄冷的情韵、气氛,正是日益衰败的悲剧时代的新反映。牛峤以紫塞戍楼、中天皓月、飞雪漫漫等景物寄情,使得这首小词的境界显得阔大、雄浑,因此,虽悲凉而不绝望,虽凄冷而含有对温情、幸福的期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01敛屦入寒竹,安禅过漏声。
放轻脚步缓缓的踏过寒竹林,打坐修禅只能听到那铜壶水滴滴落的声音。
高松残子落,深井冻痕生。
高高的松树上落下颗颗松果,那深井的水面也慢慢凝结成冰。
罢磬风枝动,悬灯雪屋明。
磬声停罢屋外的树枝仍在随风而动,悬挂的烛灯将那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屋舍映照的格外温暖明亮。
何当招我宿,乘月上方行。
什么时候邀请我于你那里留宿,让我也好沐浴着月色感受万物静寂与内心的平静。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敛屦(jù)入寒竹,安禅过漏声。
敛屦:犹摄足。踮起足走路,表示敬肃。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漏声:铜壶滴漏之声。
高松残子落,深井冻痕生。
罢磬(qìng)风枝动,悬灯雪屋明。
罄: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何当招我宿,乘月上方行。
何当:犹何日何时。乘月:即为沐浴着月光之意。上方:住持僧居住的内室。亦借指佛寺。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9-903、 余恕诚 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6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14-1155、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233-235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lí)炊黍(shǔ)饷东菑(zī)。
积雨:久雨。辋(wǎng)川庄: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空林:疏林。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黍:谷物名,古时为主食。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送饭。饷:送饭食到田头。菑:已经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指农田。
漠漠水田飞白鹭(lù),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
漠漠:形容广阔无际。阴阴:幽暗的样子。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啭:小鸟婉转的鸣叫。鸟的宛转啼声。黄鹂:黄莺。
山中习静观朝槿(jǐn),松下清斋折露葵。
习静:谓习养静寂的心性。亦指过幽静生活。槿:植物名。其花朝开夕谢。古人常以此物悟人生枯荣无常之理。其花早开晚谢。故以此悟人生荣枯无常之理。清斋:谓素食,长斋。露葵:经霜的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野老:村野老人,此指作者自己。争席罢:指自己要隐退山林,与世无争。海鸥:这里借海鸥喻人事。何事:一作“何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9-903、 余恕诚 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6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14-1155、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233-235《积雨辋川庄作》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被选入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优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菑: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首联是说,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致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活动的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颔联是说,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看吧,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的甜美。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婉转。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华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朝槿: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际开花,朝开暮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颈联是说,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暮谢;在松下吃着蔬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蔬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寂寞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尾联是说,我已经是一个从追逐名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
野老是诗人自谓。诗人快慰的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的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致,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好;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深邃的意境和超迈的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9-90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72-174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参考资料:
1、 陈友琴 等.白居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172、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3-116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8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92-494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箪食: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gāng)。
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但:只。惜:盼望。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右手秉(bǐng)遗穗,左臂悬敝(bì)筐。
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麦穗。悬:挎着。敝筐:破篮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èi)悲伤。
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闻者:白居易自指。为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输税: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今我何功德?曾(céng)不事农桑。
我:指作者自己。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念此:想到这些。尽日:整天,终日。
参考资料:
1、 陈友琴 等.白居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172、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3-116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84、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92-494《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参考资料:
1、 贾文昭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