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汴州令狐相公白菊

:
兔园春欲尽,别有一丛芳。直似穷阴雪,全轻向晓霜。
凝晖侵桂魄,晶彩夺萤光。素萼迎风舞,银房泫露香。
水晶帘不隔,云母扇韬铓。纨袖呈瑶瑟,冰容启玉堂。
今来碧油下,知自白云乡。留此非吾土,须移凤沼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巨源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140篇诗文

猜你喜欢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从井底用丝绳向上拉起银瓶,银瓶快上来了丝绳却断掉了。

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在石头上磨玉做的簪子,玉簪快要磨成却从中间折断。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银瓶沉入井底玉簪折断又能如何呢?就像如今我和君的离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回想起往日在家还是闺秀之时,人们都说(我)举动之间都有美丽的影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头发梳成美丽的发髻如同秋蝉之翼,将双眉化成如同远山一般缠绵婉转。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笑着和(侍婢)嬉戏大笑相伴在后花园,这个时候我还没有和君相识呢。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我玩弄靠着矮墙青梅树的枝桠,君骑着白马立在垂杨边上。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我在墙头你在马上遥相对望,一看见君就知道已经有断肠的相思。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知道君断肠的相思想要和君倾诉,君将手指向了南山的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感受到君心就如松柏化成,暗想着要结起双鬟想要随君离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随着君到家里五六,君的父母常常有话告诉我。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经过正式行聘的才是正妻,私奔的是妾室,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终于知道君的家是不能够住下去的,可是奈何离开家门却没有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难道我没有父母高堂?我的家乡也都是亲人。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因为和君私奔所以很久不与家乡通消息,如今悲愤羞愧无法归乡。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对君而言不过一天的姻缘,却耽误了我一生的幸福。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以我的经历告诉那些小人家痴情的女儿,千万要慎重不要将终生轻易许人。

参考资料:

1、 玮光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第3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56.78.256.432.5882、 沈兰等 .古汉语常用字词典:长春出版社,2010年:56.84.182.241.479.521.566.623.655.752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引:拉起,提起。银瓶:珍贵器具。喻美好的少女。

上磨玉簪(zān),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shū)姿。
殊:美好。

(chán)娟两鬓(bìn)秋蝉翼,宛转双蛾(é)远山色。
娟:美好。宛转:轻细弯曲状。远山色:形容女子眉黛如远山的颜色。蛾:代指蝉翼。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青梅竹马:指两小无猜的亲密。墙头马上遥相顾。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yù),君指南山松柏树。
语:告诉、倾诉。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huán)逐君去。
合双鬟:古少女发式为双鬟,结婚后即合二为一。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大人:指男方父母。

(pìn)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sì)奉蘋(píng)(fán)
聘为妻:指经过正式行聘手续的女子才能为正妻,正妻可以主祭。奔:私奔。妾:偏室。不谌主祀:不能作为主祭人。蘋蘩:两种可供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高堂:指父母。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潜来:偷偷来,私奔。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shèn)勿将身轻许人!
痴小:指痴情而年少的少女。

参考资料:

1、 玮光等.《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第3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56.78.256.432.5882、 沈兰等 .古汉语常用字词典:长春出版社,2010年:56.84.182.241.479.521.566.623.655.752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前三句的两个比喻总体的概括了全诗意旨,那瓶沉簪折正是女子遭遣弃命运的写照。次三句写女子年少时的美貌殊姿,以相识之前的欢悦与相识后四句横遭不幸的痛苦相对比。再下写女子以身相许,决然私奔的过程,表现了痴情女子的天真和纯洁及为情所动的真实形态。之后的五句叙述私奔带来的屈辱和痛苦。“聘则为妻奔是妾”表达了没有经过礼法嘉许的结合,即使相爱情深也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女子愤然出走,然而天地茫茫,已经无处可归。诗末两句凄凉悱恻,是对后世痴情女子的警策,也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愤的呐喊。“痴情女子负心汉,教人如何不悲伤。”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好好的良家女子,只因为随爱人私奔,便从此失去了为人妻的资格。”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侍奉公丈夫五六年之久,都换不来男家人的认可,她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她生的儿子也算不得夫家首选的继承人。这位重自尊的女性,终于决定离开这个家庭。一个追求真正爱情的弱女子是难以与强大的封建礼教相抗争的。在那个时代,像这样一个自主追求真正爱情的女子,不但在夫家会受到歧视,就是回到娘家,也会被自己的父母弟妹所鄙弃,她会被看成败坏门风的不祥之物。残酷的封建礼教就是这样直接摧残着人们的身心。因此诗人最后感叹说:“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看似劝戒,实为叹息,诗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同情远远超过了他的劝戒。诗歌的基调因之也变得深沉且凝重。

  此诗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单纯、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除结尾外,整篇作品都是一个不幸女子的内心独白。刻画她的美丽不是通过自我欣赏而是借他人口中说出,手法颇高妙。“知君断肠共君语”,“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等语,刻画少女,贴切自然,充分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单纯、多情。开头以银瓶、玉簪隐喻美丽的少女,新颖别致,托此以起兴,与下文衔接自然。结尾仅言她出门后没有去处,不进一步描写悲剧的结局,余韵深长,发人深省。

  在这首中长篇叙事诗中,诗人用凝练的语句表现了一私奔女子的悲哀。《礼记》:“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它在题材上与古乐府中的弃妇诗类同,但其风格与情调与传统之作多有不同。从内容上看,全诗所表现的生活现象带有中唐都市生活的色彩,女子能有这样的机会与男子交往并能私奔,这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所表现,这是唐人都市生活中特有的一个现象。唐朝的商业生活给青年男女的交往带来了一定自由,但传统的礼教观念却扼杀了他们追求幸福的权利,并制造了一些悲剧,而在这一悲剧中女子更是一个更大有受害者。诗人取材典型,对扼杀人性的礼教提出了批判。对不幸的女子表示了同情。其中对礼与情之间矛盾的表现体现了中唐士人的思想个性。其次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也体现了中唐文人的叙事艺术的水平,诗人以女子之口叙述他们相识、私奔以及产生矛盾的整个过程,情节完整生动,极具戏剧性。诗人着重交代矛盾的原因,细致描写女子被弃后的心理, 突出故事的悲剧性与抒情性。诗人便就这种“奔者为妾”的社会现状写了这首长诗。同时,也表达了告诫女子不要轻易与人私奔之情。

参考资料:

1、 高晨博.唐代叙事诗:北京大学,2004年:45-472、 刘航等.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民俗学问题: 复旦大学,2001年:8-1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菊花

: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27-328页

秋丛绕舍(shè)似陶家,遍绕篱(lí)边日渐斜(xiá)
秋丛:指丛丛秋菊。舍:居住的房子。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遍绕:环绕一遍。篱:篱笆。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gèng)无花。
尽:完。更:再。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27-328页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的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7-858页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27-32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乐游原

: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万树上都有蝉在鸣叫,惊吓了河对面的虹彩,在乐游原里有阵阵的西风。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羲和驾着太阳车,一直到黄昏时分才停下来休息,不肯让这夕阳结束,不肯让太阳掉头向东。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隔岸:河的对岸。

(xī)和自趁虞(yú)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羲和:古代神话中驾驭太阳车的神。虞泉:亦作“虞渊”,传说为日没处。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霁雪 / 韩舍人书窗残雪

: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大风卷走寒冷的云朵,昨晚虽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气晴朗了。江边的烟雾一扫而空,于是柳树的枝条显得更加轻盈。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诗人目光所及处)屋檐下几片空地的积雪没有人打扫,(诗人挑灯夜读)不经意间,又是一个晚上过去。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

  “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后天晴,烟云荡尽,江天高朗明净,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三句转笔蓄势。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数片”说明雪之残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无人扫”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故能映雪夜读。如此蓄足笔势,结句的出现便如顺水之舟了。结句“又得书窗一夜明”仍紧扣住“残雪”写想象中之虚景。说明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可以像晋代孙康那样映雪夜读。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据《尚友录》载:“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此句暗用其事,还兼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如此用典,咸淡自知,却了无痕迹,真是进入了化境。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77-17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七夕

: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听着织女的配环叮咚,看她款款地过桥而来。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我和伊人的离别是不会停息地一年复一年。怅然间抬头望去只见到牛郎星依旧闪烁,亘古光华不变;我的哀愁啊,就渐渐的不那么明显。

一道鹊桥横渺(miǎo)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