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露,如啼眼。
墓地兰花上凝聚的露珠,宛如她悲伤的泪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再没有编织同心结的东西,墓地上的繁花更不堪修剪。
草如茵,松如盖。
芳草犹如她的席垫,松树犹如她的车盖。
风为裳,水为佩。
清风作为她的衣衫,碧水作为她的玉佩。
油壁车,夕相待。
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傍晚时准在一旁等待。
冷翠烛,劳光彩。
森冷翠绿的磷火,殷勤相随,闪着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她走了,在西陵之下,只有风挟雨,呼呼地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74 .2、 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30-32 .幽兰露,如啼眼。
幽兰露:兰花上凝结着露珠。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结同心:用花结或别的东西打成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表示爱情坚贞如一。烟花:此指墓地中艳丽的花。
结如茵(yīn),松如盖。
茵:垫子。盖:车盖,即车上遮阳防雨的伞盖。
风为裳,水为佩。
佩:身上佩带的玉饰。
油壁车,夕相待。
油壁车:妇人所乘的车,车身为油漆为饰。”夕:一作“久”。
冷翠烛(zhú),劳光彩。
冷翠烛:磷火,俗称鬼火,有光无焰,所以说“冷翠烛”。劳:不辞劳苦的意思。
西陵(líng)下,风吹雨。
西陵:今杭州西泠桥一带。风吹雨:一作“风雨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974 .2、 冯浩非 徐传武 .李贺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30-32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李贺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李贺的这首诗以苏小小的故事为题材,写幽灵形象和幽冥境界。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诗中寄寓着诗人独特的身世之感。
诗的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像是她含泪的眼睛。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但着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中说:“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身死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死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的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穿着服饰和使用物品:芊芊绿草,像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像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她“结同心”的愿望了。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就如同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写景即是写人。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借鉴了屈原《九歌·山鬼》中对神、鬼的描写方法。从苏小小鬼魂兰露啼眼、风裳水佩的形象上,可以找到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苏小小那“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心境有一脉神传;西陵下风雨翠烛的境界,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景象同样凄冷。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她一往情深,即使身死为鬼,也不忘与所思之人绾结同心。她牢落不偶,死生异路,竟然不能了却心愿。她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游荡。在苏小小这个形象身上,即离隐跃之间,读者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做一番事业。然而,他生不逢时,奇才异能不被赏识,他也是“无物结同心”。诗人使自己空寂幽冷的心境,通过苏小小的形象得到了充分流露。在绮丽秾艳的背后,有着哀激孤愤的思想,透过凄清幽冷的外表,有着诗人炽热如焚的肝肠。鬼魂,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97-999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乱鸡群里 一作:乱群鸡里)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带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回且向林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乱鸡群里 一作:乱群鸡里)
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短尾消失。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池塘中的这只鹤是鹤中稀有的品种,恐怕是传说中的辽东丁令威吧。
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它高高的站在带雪的松枝上,用菱花的花瓣点缀自己的羽毛。
低回且向林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低空徘徊时会到笼子里栖宿,快速张开翅膀时终究要飞到辽阔的天空。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你若问它的故巢,它知道在哪里,只是留恋现在的主人还不能归去。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乱鸡群里 一作:乱群鸡里)
风标:指风度、品格。
低头乍恐丹砂(shā)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lú)鹚(cí)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鸬鹚: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栖息于海滨、湖沼中。飞时颈和脚均伸直。中国有5种。常被人驯化用以捕鱼,在喉部系绳,捕到后强行吐出。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雪松枝翘膝胫,放花菱片缀毛衣。
低回且向林间宿,奋迅终须天外飞。
若问故巢知处在,主人相恋未能归。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当时红楼离别之夜,令人惆怅不已,香灯隐约地映照着半卷的流苏帐。残月将落,天刚破晓时,“我”就要出门远行,美人含着泪珠为“我”送行,真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样子。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临别时为我弹奏一曲如泣如诉的乐章,那琵琶杆拨上装饰着用金制成的翠羽,雍容华贵;那琵琶弦上弹奏着娇软的莺语,婉转动人。那凄恻的音乐分明是在劝“我”早些儿回家,碧纱窗下有如花美眷在等着他。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2、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2-883、 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17红楼别夜堪(kān)惆(chóu)怅(chàng),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此指官贵人家女子的闺一说犹青楼,妓女所居。堪惆怅:堪,“那堪”的省文。此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香灯:即长明灯。通常用琉璃釭盛香油燃点。流苏帐: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干车马、帐帐等物上。此指饰有流苏的帷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此句是当黎明之时将要出门离去女子留着眼泪与之辞别。
琵(pí)琶(pá)金翠羽,弦(xián)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琵琶:初创批把。金翠羽:指琵琶上用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饰物。绿窗:绿色纱窗。指贫女的闺室。与红楼相对,红楼为富家女子闺室。据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记载。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2、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2-883、 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17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他一生饱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
这首《菩萨蛮》词,就是写作者浪迹江南一带时思乡怀念妻子的惆怅心情。
词的上片,写离别之夜,爱人和泪送行的动人情景。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这两句写分别时的情景。回忆在朱门红楼那天告别之夜,灯光映照着半卷的挂有流苏的帐子的情景,真叫人难过极了。“流苏”,是用五彩毛羽或丝绸作成的须带或垂饰,称流苏。“半卷流苏帐”,指人还未入睡。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次二句写情深似海,难舍难分,一直到残月将落时,爱人带着泪水,才送我离开家门,分手告别的。
词的下片,写客地思归,由听到琵琶乐声想到所爱之人正倚窗远望,等候自己归去。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这两句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用以代指歌女,“黄莺语”指琵琶弹的乐声就象清脆婉转的黄莺啼般的歌声,极写琵琶声调的婉转。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起爱人临别时叮咛自己早日归家,想到花容月貌的爱人此时正倚窗远望,盼望归去。
据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又作: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
天子身居未央宫,妻妾来收拾衣裳。
顾无紫宫宠,敢拂黄金床。
现在未得皇上在紫宫宠爱,怎敢拂坐黄金床?
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没有皇上的旨意,洪水来了也不敢乱走,如果皇上遇到危险,舍命也要保护皇上,就像博熊的冯婕妤一样。
微身奉日月,飘若萤之光。
卑微之身侍奉日月,轻飘若飞萤之光。
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
愿君采撷葑菲草的时候,不因为它的根部难看而抛弃它的叶片。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9年:第124页天子居未央,妾(qiè)侍卷衣裳。
未央:汉宫名。
顾无紫宫宠,敢拂黄金床。
紫宫:帝王宫禁。这里借指天子。
水至亦不去,熊来尚可当。
“水至”句:刘向《列女传·贞顺》:楚昭王出游,留妇人渐台之上而去。王闻江水大至,使使者迎夫人,忘持其符。夫人曰:“王与宫人约,令召宫人必以符,今使者不持符,妾不敢行。”于是使返取符,则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
微身奉日月,飘若萤之光。
日月:象征君王。
愿君采葑(fēng)菲,无以下体妨。
“愿君”句:意谓愿君王勿以自己身份身的低下,而忽视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9年:第124页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
行路的人们都在议论您的冤情,您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
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
空听说昔年贾谊曾被召回任用,已等不到公孙弘那样拜相高升。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
隔着辽阔的大江唯有频频回首,仰视高远的苍天只能痛苦抚膺。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想起去年我和您依依惜别之地,那时候纷飞的春雪正洒满黄陵。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4-1225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70-72路有论冤谪(zhé),言皆在中兴。
刘司户蕡(fén):刘蕡,唐代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善作文,耿介嫉恶,祖籍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大和元年(827年)参加“贤良方正”科举考试时,秉笔直书,主张除掉宦官,考官赞善他的策论,但不敢授以官职。后令狐楚、牛僧孺等镇守地方时,征召为幕僚从事,授秘书郎。终因宦官诬害,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异乡。言:指刘蕡应贤良方正试所作的策文。中兴:中途振兴;转衰为盛。《诗经·大雅·烝民》序:“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空闻迁贾(jiǎ)谊,不待相孙弘。
迁:在这里是迁升之意。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却遭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汉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常向他询问政事。孙弘:即公孙弘,汉武帝时初为博士,一度免归,后又举为贤良文学,受到重用,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不待:用不着;不用。《尹文子·大道上》:“善人之与不善人,名分日离,不待审察而得也。”
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yīng)。
回首:回头;回头看。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昆虫闿怿,回首面内。”抚膺(yīng):抚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叹、悲愤等。《列子·说符》:“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
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líng)。
黄陵:地名。在湖南省湘阴县北,滨洞庭湖。传说舜二妃墓在其上,有黄陵亭、黄陵庙。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4-1225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70-72此诗的前半写刘蕡冤谪而死。诗先不写自己的看法,而是从引述旁人的议论落笔。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蕡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言“中兴”而遭“冤谪”,可见蒙冤之深,难怪路人也在为之不平了。诗人借路人之口谈论冤谪,当然比直说更加有力。这不但表现了人们对刘蕡的同情和敬重,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宦官诬陷刘蕡的痛恨,对朝廷软弱昏庸的谴责。
下面两句接着引贾谊与公孙弘两个历史人物,写诗人对刘蕡之死的痛惜。两句是说:空自听说昔年贾谊被召回朝廷,刘蕡却被远谪柳州,客死异乡,不可能像公孙弘那样再次被举,受到重用了。此联用典妥帖,何焯特别称第四句“最为精切”(《李义山诗集辑评》)。“空闻”、“不待”二语,顿挫有力,透出诗人深感怅惋痛惜之情。
诗人视刘蕡为“师友”,而他竟死于冤屈,不能不使诗人伤心痛哭。五、六两句,即扣住题面,写诗人痛哭情状。刘蕡最后似死在浔阳(今江西九江)。诗人是在长安作此诗的。遥隔大江,只有频频回首南望,望空洒泪;天高难问,沉冤难诉,死不复生,惟有捶胸痛哭。长恸之后,痛定思痛,诗人回想起一年前与刘蕡在黄陵(山名,在今湖南湘阴)相别的最后一面。那时,正当刘蕡冤谪柳州,天空阴暗,春雪凄寒。结尾两句不但烘托着二人相别时的悲凄心情,且与诗人写此诗时悲痛欲绝的心境亦融为一体,留下不尽的哀思。纪昀说:“逆挽作收,结法甚好。”(《李义山诗集辑评》)
这首诗,整篇都浸透着诗人的泪水,贯穿着一个“哭”字:始则是呜咽悲泣,随后是放声痛哭,继而是仰天悲号,最后则又变为抽噎饮泣。读完全诗,仿佛诗人的哭声还萦绕在耳际。写法上,诗人把叙述、议论、抒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前面四句全是叙述、议论,但叙述中含着很强的抒情色彩。后面四句抒情,而结联于抒情中又含着叙述成分。如果全是叙述和议论,容易干枯乏味;如纯用抒情,又与引诗所写的具体内容不太相合,难于写出刘蕡的沉冤。此诗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使公义私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从而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王思宇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