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
一觉醒来窗外一片空濛,晨雨稀疏我不禁忧心忡忡。
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
长期外游嗟怨身损神销,琐事如麻一一困扰胸中。
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
徒有经世济民的一腔宏愿,自古至今谁不是希望落空!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独觉觉来窗牖(yǒu)空,寥(liáo)落雨声晓。
窗牖:窗户。寥落:稀疏。
良游怨迟暮(mù),末事惊纷扰。
良游:尽兴之游。迟暮:比喻晚年、衰老。末事:琐碎小事。末:凡物之细碎如粉者曰“末”。
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
经世:处理国家大事。经,治理。尽了:全部实现。尽,悉也,备也。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独觉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亦无农夫,枝头没有啼鸟。第二句诉诸听觉,窗外既空,故没有欢声笑语,也没有鸡鸣犬吠,只听得稀疏的晨雨淅淅沥沥,没完没了。这沉寂中的微弱之声,更反衬出苍茫大地的阒寂。孟浩然《春晓》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句,用鸟的争鸣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让人领略无边的春意,无限的春情。柳诗的这开头两句,也是选取清晨醒来时刹那间的情感片段进行描写,通过视觉、听觉和想象,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却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境界,尤其一个“空”字,显示出诗人失意不平、人生无常的深切叹喟,表露了他那不安定的灵魂深处的苦闷,及其由于生命毫无意义慢慢耗蚀而产生的无穷幽怨。这样,就十分自然地把读者引向诗人此时孤独无凭、忧愤填膺的感情轨道。
三四两句,抒发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忧怨。柳宗元滞留永州十年之久,既为贬徙之客,故屡遭排挤,除了写作,未供实职。如此优游岁月,简直是赋闲。这对于素有“济世人于水火,解生民于倒悬”襟抱的政治家来说,实在是一种无情的折磨和残酷的迫害。诗人深知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也深知宏图之难展和事业之艰难,所以要急于摆脱这种“良游”的困境。但到头来还是潦倒落魄,不能不倍添悲伤,未老而先衰。“迟暮”一词,叹惋时光的流逝不返和时势的难以逆转,包蕴着诗人无限哀伤。
尽管如此,然而诗人并没有遗世独立,超然物外。民事国事纷至沓来,常常困扰于心,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可叹英雄无主,欲为而不能为,心中悲伤。矛盾不断地集结,不断地激烈碰撞,使诗人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万般无奈。一“惊”一“扰”,不知谁能领略个中滋味。
从诗的感情流向来看,沉郁哀怨越积越多,滔滔直下,大有决堤之势。不过,“为问经世心,古人谁尽了”这结尾两句,语气顿时舒缓下来,诗人用自问自答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念:自宽自慰。但是,凡是忧伤的感情,如果用悲哀语气来表达,不一定能使人感到它的分量,而用与之正相反的豪迈旷达的口气说出来,却往往使人觉得非常沉重深刻。所以,这种自宽自慰,实则是自怨自愤,将全诗感情波涛推向了顶峰。
诗题《独觉》,暗含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之深意。“谁尽了”的一声长叹,唤起了读者对千古英雄的荣辱进退的沉思,感悟出“是非成败,万事皆空”的真谛。多少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人类历史的长廊上,只不过是急匆匆的过客。因此,柳宗元能乐天安命,与世无争,先后在永州、柳州辛勤耕耘十五载,最后终老南荒,至今还深受人们景仰。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独觉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长安的富贵人家痛惜春色将残,争相观赏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盘承者冷露,却没有人愿在月光下欣赏细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2-83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mǔ)丹。
豪贵:指地位极其贵显的人。街西:指朱雀门大街以西,地属长安县,多私家名园。一作“新开”。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kān)。
玉盘:形容白牡丹开得大而美洁。承露:承接甘露。看:意为“观看”,音念平声。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2-83“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开头写残春时节,富贵之家趋之若鹜争相观赏牡丹。唐代京城长安有一条朱雀门大街横贯南北,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半。街西属长安县,那里有许多私人名园。每到牡丹盛开季节,但见车水马龙,观者如堵,游人如云。诗作选择“长安”、“街西”作为描写牡丹的背景,自然最为典型。作者描写牡丹花开时的盛景,只用“春残”二字点出季节,因为牡丹盛开恰在春暮。作者并没有着力写紫牡丹的美,甚至没有对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点染,单从“豪贵”对她的态度着笔。豪贵们耽于逸乐,“无日不看花”,桃杏方尽,牡丹又开,正值暮春三月,为“惜春残”,更是对牡丹趋之若鹜。以争赏之众,衬花开之盛,“惜春残”一笔确实收到了比描写繁花似锦更好的艺术效果。次句“争”字用得很妙,不但暗示了牡丹的姿色绝伦,而且突出了赏花者的迷狂之态。
以上使用侧面描写,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贵。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画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用“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承露冷”三字描写花的状态,既是实写夜色中白牡丹花承受着冷露的润泽,更是着意表现白牡丹冰清玉洁的品质。惟其不以秾艳撩人,自甘素淡,方显高雅脱俗。作者正是通过对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不加一句褒贬,不作任何说明,而寓意自显。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相反,无人看的白牡丹却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对它处境的同情,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末句“无人起就月中看”之“无人”,承上面豪贵而言,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便是含蓄地点出这层意思。
全诗通过紫、白牡丹的对比,赞美白牡丹的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短短的一首七绝可谓含意丰富,旨趣遥深。可以说,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诗群里,这首诗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带露的白牡丹花。
参考资料:
1、 张明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41-942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
何时可见小子诞生,高秋的今天正是呱呱坠地时。
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自从我写过怀念你的诗,伴着我的名子你也被人知道。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诗是我家祖辈相传的事业,而人们以为这只是世间寻常的父子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你要熟精《文选》,以绍家学,不要效仿老莱子年老还以彩衣娱亲。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我病中为你的生日开筵,侧着身子斜靠在椅子上,慢慢倒酒以细饮。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仙酒美肴、饮食是莫大享受,然我体衰、不能多饮,为你生日那就缓缓干杯吧。
参考资料:
1、 (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 .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7-6-1 .2、 张忠纲选注,杜甫诗选 插图版,中华书局,2009.08,第171页3、 宗武生日,宋守潭,《父母必读》,1983年5月4、 翟博主编,中国家训经典,海南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第309页小子何时见(xiàn),高秋此日生。
小子:指杜甫的儿子杜宗武,小名骥子。见:出生。高秋:八九月份。宋子侯诗:“高秋八九月。”
自从都邑(yì)语,已伴老夫名。
都邑语:《大戴礼》:百里而有都邑。此处指在成都写的诗。宗武是作者幼子,乳名骥子,作者多次写诗称赞他。老夫:杜甫自谓。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诗是吾家事:杜甫祖父杜审言,以诗知名于世,为“文章四友”之一。杜甫认为诗为自己的家学,故云。人传世上情:承上句,意为诗是杜家祖辈以为的事业,人们会以为我在成都给你写诗这只是世间寻常的父子情。
熟精文选理,休觅(mì)彩衣轻。
文选:指《文选》,南朝梁萧统所编先秦至梁的诗文总集。集古人文词诗赋凡三十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休觅彩衣轻:这句是说不必像老莱子身穿彩衣在双亲身边嬉戏。
凋瘵(zhài)筵(yán)初秩(zhì),欹(qī)斜坐不成。
凋瘵:老病。筵初秩:生日之筵刚排好。古代举行大射礼时,宾客初进门,登堂入室,叫初筵。后泛指宴饮。又解:十岁为一秩,初秩即第一个十年,此时宗武十三岁,此处为约指。欹斜:倾斜,歪斜。杜甫衰弱多病,筵席间不能端坐,故云“欹斜”。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
流霞:传说中的仙酒。形容美酒。奇思妙想,用法奇特。涓滴:一滴滴。徐倾:慢慢地饮酒。杜甫因病,不能多饮酒,故云。
参考资料:
1、 (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 .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7-6-1 .2、 张忠纲选注,杜甫诗选 插图版,中华书局,2009.08,第171页3、 宗武生日,宋守潭,《父母必读》,1983年5月4、 翟博主编,中国家训经典,海南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第309页宗武是诗人的幼子,诗人曾多次提到并称赞他,在《忆幼子》诗中说:“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在《遣兴》中说:“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说明宗武聪慧有才,可惜没有诗传下来。杜甫死后,是由宗武的儿子嗣业安葬的,并请元稹作墓志铭,人称不坠家声。
首句的意思是:何时看到小子的诞生,高秋的今天正是呱呱坠地之时,点名宗武生日的时间。次句“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回想昔日写诗赞宗武懂事乖巧,宗武也随着诗文的传播而被人熟知,字里行间透着些许自豪。“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杜甫的远祖杜恕、杜预是汉、晋时的名臣名儒,祖父杜审言更是初唐著名诗人,诗人自己更是以诗著称于世,故勖勉宗武:诗是我家祖辈相传的事业,要继承和发扬,不仅是一般的世间亲情而已。“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杜甫自己得力于《文选》,所以勉励儿子熟读精研,继承父志,不要像古代的老莱子,七十岁时穿着彩衣在父母面前嬉戏,以娱乐父母。最后两句说自己以衰病之躯,还在为小儿子的生日开筵祝贺一番,父子深情,跃然纸上,字里行间也透出些许悲凉,适逢乱世,国破家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即使分隔两地,拖着病体也要为儿子摆生日宴席,写诗勉励宗武,此情可叹。
参考资料:
1、 喻岳衡编著,历代名人家训,岳麓书社,2002年03月第2版,第101页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阳光明媚,柳花飘飘扬扬坠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随手采起菱花,任凭小舟顺碧流飘转。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望乡楼上凭栏远望,这满眼风光,我却无心赏景,只思念塞北故乡。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líng)花信碧流。
引:采摘。信:任凭。信碧流: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派遣万端愁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4-115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0-871犬吠(fèi)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吠:狗叫。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树深:树丛深处。
野竹分青霭(ǎi),飞泉挂碧峰。
青霭:青色的云气。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倚:靠。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4-115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70-871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相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颈联是说,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颈联写的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即可以看出道远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心情。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尾联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版:1-22、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