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怀李白

: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的心境怎么样呢?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不知道我的书信你何时才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君子:指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魑(chī)(mèi)喜人过。
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mì)罗。
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汨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1-50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从天边吹来阵阵凉风,你现在的心境怎么样呢?
不知道我的书信时才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注释
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白因永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君子:指李白
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魑(chī)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汨(mì)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2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1-50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和《梦李白二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当时诗人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前二首诗中的怀疑总算可以消除了,但怀念与忧虑却丝毫未减,于是杜甫又写下《天末怀李白》表达牵挂之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68-1692、 海 兵.杜甫诗全集祥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38-1393、 孙艺秋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1-50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115篇诗文

猜你喜欢

陌上赠美人

:
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
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
我骑着高大健壮的骏马踏步行走在落花上,手中的马鞭拂到她乘的马车上。

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车中美人撩起珠帘微微一笑,遥遥指向前方红楼说那是我的家。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52页2、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1版,2011年4月北京第26次印刷

(jùn)马骄行踏落花,垂鞭(biān)直拂五云车。
骄:指马高大健壮。直:特地,故意。拂:掠过。五云车:传说中神仙的座驾。这里指代华美的车驾。

美人一笑褰(qiān)珠箔,遥指红楼是妾(qiè)家。
褰:提起,撩起。遥指:有邀至其家之意。红楼:一作青楼。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352页2、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第1版,2011年4月北京第26次印刷
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
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乐府收录的诗,写的是五陵游侠的爱情故事,乘骏马的人并不是李白。诗中写少年狂态,在路上相遇美人用马鞭指向美人的车架,美人遥指红楼,妩媚姿态皆宛然如现。

  诗的前两句写一位翩翩公子。“骏马骄行”,从马的“骏”写出人的风采;“踏落花”,表明是一次春游途中。陌上相逢,主人公的表现是“垂鞭直拂五云车”,马鞭直拂到她乘的五云车上。可见马与车的距离,马上人与车中人的距离之近,这是暗示主人公和美人本有情意,还是“误拂车”?“东明九芝盛,北烛五云车”(庾信《步虚词》)五云车是仙人所乘的车,不写人,但同上句一样,从车上的“五云”,女人的风姿可见。两句写出男女二人卓越不凡。

  后二句是车上美人的一个小动作:她掀开缀有珠箔的车帘,浅浅一笑,纤手遥指远处的红楼:我的家就在那儿。开始描写美人,在路上遇到美人,美人冲自己一笑,互生情谊。为最后的一句作铺垫。并在最后一句转换角度,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告诉读者:美人邀请自己。作者如果用第一人称写出来人们会觉得是作者在想入非非,第三人称则会让人感觉到作者兴奋的心情,从而增加了事情的可信度,别有妙处。

  萍踪絮迹,邂逅相逢,一见钟情,在诗词中并不少见。张泌《浣溪沙》词中那个佯醉随车行的“太狂生”,他得到的是“慢回娇眼笑盈盈”。李商隐笔下的那对陌上相逢的男女,是“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无题》)。车声如雷滚滚而过,她因害羞用团扇掩面,一句话也没有说。这里的美人似乎介于上述两人之间的人物:她的举止不轻浮,也不羞羞答答;她不失端仪的抿嘴一笑,发出深情的邀请,落落大方,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诗虽属侧艳之作,但格调不俗,仍不失这类题材中的佼佼者。

参考资料:

1、 陶新民,张瑞岩等.李白诗选译.成都:四川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观游鱼

: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闲来无事围着水池散步看鱼儿游来游去,正好遇到小童在船上钓鱼。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同是一样地喜欢鱼但想法却各不相同,我是来给鱼儿喂食,你是来垂钩钓鱼。

参考资料:

1、 章月根主编. 学而时习之 上[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0.第28页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闲步:散步。异:不同。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施食:丢食,给食物,喂食。尔:你,指小孩。

参考资料:

1、 章月根主编. 学而时习之 上[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0.第28页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此诗描绘了一幅平淡普通的生活场景,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表现了同时喜欢鱼却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绕着池塘,踱着方步,悠闲地观赏鱼游,风悠悠、水悠悠,心悠悠、神悠悠,鱼儿也悠悠。“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鱼群喁喁唼唼,看着“我”把食料悄悄地抛,轻轻地丢,却不料碰上了娃娃们两两三三要来此垂钩。他们扶短竿,抛长线,投香饵,下锈钩,把大鱼挂裂了腮,把小鱼撕破了喉,一池平明的水搅得腥风儿起,膻味儿浮。

  同样一种爱鱼心,而反映在目的上、表现在行动中却是这样的不相同,各持一端,互不相让。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它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乐。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参考资料:

1、 章月根主编. 学而时习之 上[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0.第28页2、 葛军主编. 小学生古诗词赏析大全[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08.第15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晚泊浔阳望庐山

: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挂席:张帆。

(bó)舟浔(xún)阳郭,始见香炉(lú)峰。
郭:外城。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zōng)
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东林精舍近,日暮(mù)空闻钟。
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

  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写景抒情罢了。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远的情思,余味无穷。王士祯等人推崇这首诗有“神韵”,足当“逸品”,“一片空灵”,主要是欣赏孟浩然诗的“清空”、“古淡”的韵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在艺术上,诗人以简淡的文字传出景物和人物的风神,表现丰富的情意,给人以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远、韵致流溢的感受。

  纵观全诗,气势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韵自然贯通,诗人用“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表露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慕。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宰予昼寝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 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圬: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诛:责备。粪土:腐土、脏土。是:这(指对人的态度)。寝:睡觉。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读遍 《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圣人最动肝火的一次震怒了?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

  推想起来,宰予这块“朽木”恐怕不光是大白天睡觉,比如说 睡个午觉的问题,很有可能还是在老师的课堂上打瞌睡(梦见周 公?)哩。不然的话,以我们今天的生活习惯来看,睡个午觉算什 么罪过呢?犯得着孔老先生这么大动肝火吗?

  问题在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我们 的话来说,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因此,孔 老先生是万万不会苟同我们关于午睡的观点的 。

  如此说来,他的震怒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说到“听其言而观其行”,倒正如儒学大师朱熹在《论语 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话所提醒我们的那样:“圣人怎么会现在才 知道听其言而观其行呢?也不是真因为宰予就对所有人都抱不信 任态度了。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做少 说,言行一致罢了。” 而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那么些人说 起比唱起还好听。这段文字说的正是"言"与"行"的关系。

  《论语疏证》中引用《韩非子·显学篇》曰: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之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所以,我们不仅要听他怎样说,而且还要擦亮眼睛观察他怎样做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马嵬二首

: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风云突变,安禄山举旗造反,叛军震天动地地杀到长安,无可奈何杀死宠爱的妃子,唐玄宗自己不久也抑郁死去。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如果说唐玄宗真认为杨贵妃具有倾覆邦国之能,皇帝的玉辇为什么要仓皇地逃往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传说,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们的今生,缘分已尽,而来世,尚且未知。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相守与分离,有与谁知。回想明皇当年,暂驻马嵬,空闻金沱声,不见宫室繁华。短短几夕间,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岂料玉颜已成空。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胞弟不正,三军怒斩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长生殿嗤笑牛郎织女的天。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谁料,竟然连牛郎织女也不如。想来天子也不过如此,连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保护。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67 .2、 陈永正 等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7-189 .

冀马燕犀(xī)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冀马:古冀州之北所产的马,亦泛指马。燕犀:燕地制造的犀甲。亦泛指坚固的铠甲。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借指美女,此指杨贵妃。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niǎn)何由过马嵬(wéi)
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玉辇:天子所乘之车,以玉为饰。马嵬: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海外徒闻更九州:此用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外有仙山”句意,指杨贵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虽然听到了唐王朝恢复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经不能再与玄宗团聚了。“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更”,再,还有。未卜:一作“未决”。

空闻虎旅传宵柝(tuò),无复鸡人报晓筹。
虎旅:指跟随玄宗入蜀的禁军。传:一作“鸣”。宵柝:又名金柝,夜间报更的刁斗。鸡人:皇宫中报时的卫士。汉代制度,宫中不得畜鸡,卫士候于朱雀门外,传鸡唱。筹:计时的用具。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此日”句:叙述马嵬坡事变。牵牛:牵牛星,即牛郎星。此指牛郎织女故事。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纪:四十八年。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367 .2、 陈永正 等 .李商隐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7-189 .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第一首,唐天宝十四年(755年),东平郡王、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叛乱。范阳即幽州,在今河北省,古属燕国、冀州。“冀马燕犀动地来”即是说此事件。逃难路上,六军威迫唐玄宗下令缢死了“红粉”杨玉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初,玄宗也抑郁而死。所以说他“自埋红粉自成灰”。

  杨贵妃佳人绝色,明皇认为她能“倾国倾城”,以至放心地“从此君王不早朝”。果真如此,危难来时只要玉环使个媚眼,就不愁安禄山不“倾马倾人”,也就不必路经马嵬仓皇逃难了。

  冯浩注说“两‘自’字凄然,宠之适以害之,语似直而曲”,这话很有道理,这两个“自”字确实包涵了唐玄宗的无限痛苦。他不得已杀了杨玉环,也不得已使自己一片真情化为飞灰,这就和《长恨歌》里哀婉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长恨歌传》里的“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兵卒)牵之而去”相近,不由自主地起了恻隐之心,有相似之处。李商隐毕竟是个重于“情”的男子,尽管他对荒淫误国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但当他面对两个生死分离的情侣的时候,尽管知道他们误国误民,心中却又油然而生了那恻隐之心。

  第二首,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坚订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五六句转入实事。“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 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就没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也不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84-1185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