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路

: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太行山的道路崎岖不平,往往使得行走其间的车子损坏掉,但是和人心比较起来,太行山反而成为平坦的道路了。

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巫峡的水能够使行经其间的船只翻覆,但是如果和人心比较起来,巫峡的水反而成了波澜不起的川流了。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人的爱好与厌恶之心反覆不定,喜欢这个人的时候,可以喜欢上了天;厌恶这个人的时候,就说这个人满身都长了疮疤。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和夫君结褵不到五年,突然间,两人就从原本恩爱的牛郎、织女星,成了难以相见的参星和商星。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古人说“色衰爱弛”,当时的美人还觉得很怨恨呢。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更何况是我的容貌还没有改变,夫君的心却早已改变了呢?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了夫君,我把衣服薰得香喷气四溢,夫君闻到兰麝的香味却不觉得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为了夫君,我努力的梳妆打扮,夫君看到我满头的金翠却仍然觉得颜色如土。

行路难,难重陈。
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也很难陈述啊!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生在世间,最好不要生做女儿身,因为身为女人,百年的苦乐都要随人而定。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比登山难,比入水难。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不只人间的夫妻容易有反覆,近代的君臣关系也是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你没看到吗?左边“纳言”,右边“纳史”;早上才承受皇上的恩典,晚上就被皇上赐了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不在山之高,不在水之深,只在人心反反覆覆之间而已。

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45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太行:山名,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形势险要。

巫峡之水能覆(fù)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水急浪高,舟行极险。安流:平静的水流。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牛女:即牛郎织女。此处借指人心相距很远,水火不容。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何况如今鸾(luán)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鸾镜:梳妆用的镜子。古代西域一个国王有一只鸾鸟,三年不鸣。他的夫人说,鸾见到影就鸣,可以挂起镜子来照它。鸾鸟见到自己的影子,真的悲鸣起来。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shè)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盛容饰:着意加以打扮修饰。无颜色:即无光彩。

行路难,难重陈。
陈:陈述。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45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
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此诗首先用了两个对比,以太行之路险能摧车和巫峡之水急能覆舟来与多变之人心相比,指出前者与后者相比实在是平坦之途,从而读者可想见人心之险恶了。

  接着诗人连用四个典故来进一步说明人心易变的具体表现。一个是赵壹所说的当别人说你好时仿佛羽毛能从你的皮下生长出来,而当他不喜欢你时,同是这一层皮他却能说成是生疮溃烂。另一个则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织女虽然每年只能相聚一次,但却非常恩爱,但没有想到这样看似非常牢固的情感关系也会反目成仇,就像参、商两个星宿不能同时出现在天空一样,变成了“有你没我”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第三个典故也是古人非常熟悉的汉武帝与李夫人之事,是讲女人取悦于自己的男人是因为其青春貌美,而随着其年长色衰男人就不再宠幸她了,李夫人就是为自己这个遭遇而怨恨的。但这个典故还只是一个铺垫,下面的第四个典故“鸾镜”进一步说明,女人爱照镜子,当她还在为自己依然充满活力的形象而沾沾自喜之时,却没有想到她的男人就已经变心了。

  接着诗人用了两个排比句,讲失去了男人恩宠的女人,无论她怎么做,都无法让其回心转意了:为男人用香兰、麝香熏衣服,但变了心的男人却不闻其香;为男人盛妆打扮修饰,男人看着这些金玉饰品却不见其色。

  接下来诗人对上述表现进行总结,强调“行路难”,为女人的依附性地位及其遭遇发出了呼喊,并对诗一开头就提到的山、水之险进行回应。但这还只是诗人表面的目的。此诗的深层目的在于为君臣关系中处于弱势的臣子的遭遇而鸣不平。朝中的高官可以是早承恩而暮赐死的,可以说在朝做官是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的。诗人认为,行路难,其实不是说的那些平常的山水之路,而是那些君臣交往(当然也可以扩展为所有上下级交往甚至于一切人际交往)之中的难测的“圣心”。变化莫测的圣心就像上述典故中的男人一样,随时都有可能抛弃自己的臣子。

  诗人在诗中毫不留情地对最高统治者展开了批判,其勇气可嘉,但也让人为其政治前途感到担心。当然诗人敢于这样写的原因在于在他写此诗时,与他想法相同的还大有人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促成他敢于放言。另外诗人指出这一点的目的是希望最高统治者能设法改善君臣关系,对臣下多一些宽容和尊重,这样对唐王朝本身也是有利的。

  这是一首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的诗歌,诗人灵活地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并且通篇运用比喻,结构紧凑、首尾相应,使全诗在展现批判力量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以想见此诗发表的当时,是颇能引起广大士绅的强烈共鸣的,但这也为其他不满诗人的一些保守官僚提供了最好的攻击借口。后来诗人遭到贬谪此诗可能就是一个导火索。

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行山的道路崎岖不平,往往使得行走其间的车子损坏掉,但是和人心比较起来,太行山反而成为平坦的道路了。
巫峡的水能够使行经其间的船只翻覆,但是如果和人心比较起来,巫峡的水反而成了波澜不起的川流了。
人的爱好与厌恶之心反覆不定,喜欢这个人的时候,可以喜欢上了天;厌恶这个人的时候,就说这个人满身都长了疮疤。
和夫君结褵不到五年,突然间,两人就从原本恩爱的牛郎、织女星,成了难以相见的参星和商星。
古人说“色衰爱弛”,当时的美人还觉得很怨恨呢。
况是我的容貌还没有改变,夫君的心却早已改变了呢?
为了夫君,我把衣服薰得香喷气四溢,夫君闻到兰麝的香味却不觉得香;
为了夫君,我努力的梳妆打扮,夫君看到我满头的金翠却仍然觉得颜色如土。
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也很难陈述啊!
生在世间,最好不要生做女儿身,因为身为女人,百年的苦乐都要随人而定。
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比登山难,比入水难。
不只人间的夫妻容易有反覆,近代的君臣关系也是如此。
你没看到吗?左边“纳言”,右边“纳史”;早上才承受皇上的恩典,晚上就被皇上赐了死。
人间路实在很难走啊,不在山之高,不在水之深,只在人心反反覆覆之间而已。

注释
太行:山名,又名五行山、母山、女娲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形势险要。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水急浪高,舟行极险。
安流:平静的水流。
牛女:即牛郎织女。此处借指人心相距很远,水火不容。
鸾镜:梳妆用的镜子。古代西域一个国王有一只鸾鸟,三年不鸣。他的夫人说,鸾见到影就鸣,可以挂起镜子来照它。鸾鸟见到自己的影子,真的悲鸣起来。
盛容饰:着意加以打扮修饰。
无颜色:即无光彩。
陈:陈述。
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是作于元和四年(813)的《新乐府》中的一首诗。诗人在长安做官,见到不少朝中重臣朝蒙恩宠而夕遭贬谪,深感“伴君如伴虎”,故“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据此有人认为此诗与唐宪宗嫌白居易对他不恭敬,要把诗人赶出翰林学士行列有关。

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此诗首先用了两个对比,以太行之路险能摧车和巫峡之水急能覆舟来与多变之人心相比,指出前者与后者相比实在是平坦之途,从而读者可想见人心之险恶了。

  接着诗人连用四个典故来进一步说明人心易变的具体表现。一个是赵壹所说的当别人说你好时仿佛羽毛能从你的皮下生长出来,而当他不喜欢你时,同是这一层皮他却能说成是生疮溃烂。另一个则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织女虽然每年只能相聚一次,但却非常恩爱,但没有想到这样看似非常牢固的情感关系也会反目成仇,就像参、商两个星宿不能同时出现在天空一样,变成了“有你没我”势不两立的敌对关系。第三个典故也是古人非常熟悉的汉武帝与夫人之事,是讲女人取悦于自己的男人是因为其青春貌美,而随着其年长色衰男人就不再宠幸她了,李夫人就是为自己这个遭遇而怨恨的。但这个典故还只是一个铺垫,下面的第四个典故“鸾镜”进一步说明,女人爱照镜子,当她还在为自己依然充满活力的形象而沾沾自喜之时,却没有想到她的男人就已经变心了。

  接着诗人用了两个排比句,讲失去了男人恩宠的女人,无论她怎么做,都无法让其回心转意了:为男人用香兰、麝香熏衣服,但变了心的男人却不闻其香;为男人盛妆打扮修饰,男人看着这些金玉饰品却不见其色。

  接下来诗人对上述表现进行总结,强调“行路难”,为女人的依附性地位及其遭遇发出了呼喊,并对诗一开头就提到的山、水之险进行回应。但这还只是诗人表面的目的。此诗的深层目的在于为君臣关系中处于弱势的臣子的遭遇而鸣不平。朝中的高官可以是早承恩而暮赐死的,可以说在朝做官是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的。诗人认为,行路难,其实不是说的那些平常的山水之路,而是那些君臣交往(当然也可以扩展为所有上下级交往甚至于一切人际交往)之中的难测的“圣心”。变化莫测的圣心就像上述典故中的男人一样,随时都有可能抛弃自己的臣子。

  诗人在诗中毫不留情地对最高统治者展开了批判,其勇气可嘉,但也让人为其政治前途感到担心。当然诗人敢于这样写的原因在于在他写此诗时,与他想法相同的还大有人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也促成他敢于放言。另外诗人指出这一点的目的是希望最高统治者能设法改善君臣关系,对臣下多一些宽容和尊重,这样对唐王朝本身也是有利的。

  这是一首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的诗歌,诗人灵活地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并且通篇运用比喻,结构紧凑、首尾相应,使全诗在展现批判力量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以想见此诗发表的当时,是颇能引起广大士绅的强烈共鸣的,但这也为其他不满诗人的一些保守官僚提供了最好的攻击借口。后来诗人遭到贬谪此诗可能就是一个导火索。

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6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寒食江畔

: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岸边草地散发阵阵青草气息,沙滩被阳光照的暖暖的,水面上倒映着睛空的云朵,这风景让我回忆起在帝京的日子。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春天的气味还和往年一样,但和我今天糟糕的心情是不相宜的。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听到在树下莺的叫声,我无言沉吟独自而立,在江边骑着马漫无目的地行走。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突然看见盛开的紫桐花,心中怅然若失,长久凝望,明天家乡就该是清明节了吧。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信马:任马行走而不加约制。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guī)明日是清明。
下邽:地名,在中国陕西省渭南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巫山高

: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翻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碧绿簇聚的巫山群峰高插云天。长江翻波浪,神女长裙拖带着云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楚王思念梦中神女,飕飕起凉风,天亮后只见风吹细雨,苔藓处处生。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神女瑶姬一去千年杳无踪影,丁香丛中筇竹林里不时传出老猿的啼声。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古祠接近月宫,蟾蜍桂树,高险阴冷,山间的椒子儿坠落,把云朵染红。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贺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92页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lán)神曳(yè)烟。
丛丛:群峰簇聚的样子。大江:指长江。神:指巫山神女。翻澜 :波澜翻卷。曳烟:指神女在烟云中飞行,长裙拖带着云彩。

楚魂寻梦风飔(sī)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楚魂寻梦:指楚襄王(一说楚怀王)梦遇巫山神女的故事,见宋玉《神女赋》。颸然:凉飕飕。苔钱:苔藓,圆如铜钱,故称。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qióng)竹啼老猿。
瑶姬:巫山神女名。丁香:即紫丁香。筇竹:又名邛竹,古邛国(在今四川西昌市东南)所产之竹,节长心实。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古祠:指巫山神女祠,在巫山的对面。近月:极言山峰上的古祠位置高险。蟾桂:指传说中的月宫里的蟾蜍和桂树。椒:花椒,灌木,子实紫红,开黄绿色小花。坠红:此处椒花实指花椒的子实,故曰“坠红”。湿云:湿度大的云。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李贺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92页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全诗是从描写巫山景色着笔,循着巫山神女的典故展开诗思的。

  诗的首三句,“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将巫山十二峰的奇特景观,表现得十分精当,一下子就摄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引领大家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神曳烟”三字,极妙。这三字,形象描绘巫山闻空滚缥缈、渐移缓行的烟云,它与波澜翻滚、水势迅猛的“大江”,形成动态上的强烈比差;同时,大江、云烟的动态,又与静谖的陡峭山壁,丛碧树木,构成鲜明对比,使全诗的开端显得色彩和谐,层次感强、动静配合,富有诗情画意。如此优美的环境,接容易感发超人们的奇思遐想。“神曳烟”里的“神”字,轻笔一点,便逗引出下文巫山神女构典故来。至此,诗情便从景色描写很自然地转入到优美的传说故事中去。

  “楚魂寻梦风颸然”以下四句,专写楚王梦寻瑶姬事,诗里的“楚魂寻梦”,即指此事。李贺翻用这则典故,不说巫山神女会见楚王,反过来说楚王的灵魂在飒飒的凉风里去寻求梦中的瑶姬,但是,瑶姬一去已隔千年,巫山之阳再也找不到她的形迹,剩下来的只有在晓凤飞雨里生长的苔藓,丁香翠竹丛中传来的老猿的悲啼声。诗的结尾二句,申足上文诗意。神女不在,古祠尚存。诗云“椒花坠红”,这是因为长吉从未到过蜀地,出于艺术想象,所以误将紫赤色的花椒果实当作花朵,写出“坠红”的诗歌意象。山里湿气重,似乎云也是湿的,故云“湿云”。两旬意谓古祠近月,寒气侵逼,空寂无人,不时有椒花坠落在古祠旁。用空寂的意境收束全篇,有力地突现了“楚魂寻梦”的空幻,暗示了全诗的题旨。

  揣摩其艺术特色,有三点:一是着力于揭示矛盾,求变求新。作者的这种艺术追求突出地表现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例如开头三句,使山与水相比照:峰峦高耸,岿然不动;江水绵延,翻滚不已。一者静,一者动;一者高,一者远;一者秀丽,一者混沌。于对比中生发出气势来,显得雄高远,开阖动荡。

  二是重音叠字用得巧妙,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如开头的“碧丛丛”。中间的“瑶姬一去一千年”,两个“一”字,一虚一实,似乎彼此不相干,其实联系紧密,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一去”有“去不复返”的意思,而“一千年”则暗示逝者的无情和时间的无情。多情的“楚王”望眼欲穿,却始终不见神女的身影,这就有效地浓化了诗歌的悲剧气氛。

  三是出奇制胜,用暖色调表现悲凉的景况,很成功。末句“椒花坠红湿云间”,红不仅是暖色,且多用以渲染喜庆场面。这里把它和动词“坠”字、形容词“湿”字相缀连,惨红的颜色和凋残的态势令人触目伤怀,就象堕楼的绿珠引起后人广泛的同情、惋惜和哀伤那样,所有美好的、充满生命力的事物被毁弃,更加剧人们的伤感心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66-568页 2、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76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池上早夏

: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晚春雨后,池塘积水深深,草木繁茂枝丫纵横交错。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荒落之处几只小船散乱的停放着,篱笆疏散好像是一个小小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闲静下来时就坐在席子上弹弹琴,家里酒窖的门一打开顿时香气扑鼻。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整日困倦无所事事,只能不时地逗弄不懂事的小孙子。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阴交:私下交结。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野渡:荒落之处或村野的渡口。篱落:篱笆。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yōng)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慵闲:慵懒闲适。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薛校书

:
我有吴趋曲,无人知此音。
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

我有吴趋曲,无人知此音。
我珍藏着吴风民歌,可没有知音与我一同欣赏。

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伍子婿当年感叹:不采纳我的言论,所以姑苏城宫殿荒芜野草蔓延,徒有麋鹿悲吟。

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我还未作出那受人夸奖的观涛诗,满腔抱负也未能实现。

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
就辞别皇上,归隐山林,白白地失去了一次大好机会。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我有吴趋(qū)曲,无人知此音。
吴趋曲:吴地歌曲名。

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áo)心。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焚书坑

: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竹帛燃烧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化为空虚,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而起,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来并不读书!

参考资料:

1、 张志兴 .绝句精选 .上海市 :学林出版社 ,2005年 :167页 .2、 潘百齐 赵龙祥 .唐诗精华365首 .南京市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年 :1099页 .

竹帛(bó)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suǒ)祖龙居。
竹帛:代指书籍。烟销:指把书籍烧光。帝业:皇帝的事业。这里指秦始皇统治天下,巩固统治地位的事业。虚:空虚。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关:函谷关。河:黄河。空锁:白白地扼守着。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祖龙:代指秦始皇。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山东:崤函之东。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不读书: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参考资料:

1、 张志兴 .绝句精选 .上海市 :学林出版社 ,2005年 :167页 .2、 潘百齐 赵龙祥 .唐诗精华365首 .南京市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年 :1099页 .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入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次句紧承首句,又从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利天险也不能守住基业。第三句在点题的同时,进一步对焚书一事做出了评判。最后一句以议论结尾,借刘邦、项羽二人不读书之史实抒发感慨。这首诗以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

  诗的首句点出焚书坑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当年秦始皇下令搜集所有民间的儒家典籍和百家之书,并进行销毁,诗人用“竹帛烟销”简练概括这一史实,而用“竹帛”这一文字的载体,来代指儒家典籍和百家之书,则是故意夸大秦始皇的罪过与荒谬。紧接着,诗人用“帝业虚”三字来将秦始皇“焚书坑儒”所酿就的后果概括出来,就仿佛秦始皇焚烧书籍的飞烟袅袅升起的时候,他千辛万苦创下的秦国基业也被销毁了,本可以流芳百世的千秋伟业霎时成为虚空。

  “帝业虚”引出了次句对“虚”的具体描写,这里的函谷关、黄河仍在,秦始皇以为它们是可以保卫秦朝天下万世长存的天险,但是这些天险并没能守住始秦朝的宫殿,没能守住他奠定的基业,“帝业虚”得到了具体化的阐释。同时,首句和次句构成了递进的关系,前者说秦始皇焚书是为了禁锢民众的思想,使他们不能产生反抗朝廷的思想,后者则是说秦始皇把函谷关和黄河这些天险看做帝业永固的地理屏障;前者为抑的方式,后者为扬的方式。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只是秦始皇美好的愿望,他的愿望最终还是“虚”“空”了。

  诗人将始皇帝的两项重大举措都予以否定,说明作者认为帝业永固绝不是压抑民众的思想和凭借险要的地理优势能够做到的,进而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才能使帝业永固。其中“祖龙”一词用得很有深意,因为祖龙是始皇的意思,点明了秦始皇的野心,即希望秦朝的天下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然而事与愿违,秦朝只经过二代就灭亡了,以至于秦朝宫殿没有得到任何扩建,一直只是“祖龙居”。这里用“祖龙居”来代指秦朝帝业,形象地说明了秦朝的短命。

  第三句将拓展开的思路转回到全诗的主题——焚书坑上,并紧跟对秦始皇焚书一事的调笑,进一步强调秦始皇采用焚书的策略试图稳固帝业的举措,实荒唐可笑。“坑灰未冷”紧承首句的“竹帛烟销”而来;焚书之烟已经飞尽,而焚书之灰还未冷却,山东农民起义就爆发了,“烟销”到“未冷”极言发生战乱之快,说明焚书对稳固帝业根本就没有一点作用。

  然后诗人紧跟一句反语,他说因为刘邦是市井无赖,项羽则是不好诗书的武士,他们这样的起义者根本就不读书,所以焚书的策略没有任何用处。这是句有趣的戏谑,没有说焚书无用,而是认为焚书没有发生作用的原因是起义者不读书,这看来很可笑,然而诗人正是要读者在这一笑中理解他对焚书策略的批判。末句以揶揄嘲讽的手法,紧扣焚书坑的主题,再一次确认秦始皇焚书的荒谬,也再一次否认焚书这样压抑民众思想的方式能阻止亡国命运的到来,再一次唤起读者对亡国原因的思考。

  这首诗否定秦始皇焚书策略,认为这一举措对稳固帝业毫无用处,但是诗人没有提出切实的措施能帮助秦始皇稳固基业,也没有探讨秦代灭亡的真正原因,而是将这种思考留给了读者。这种方式既可以说是对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也在另一方面透露出诗人见识的不足,难以给读者一种思想上的警醒。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这是一种“怨而不怒”的艺术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15-1316页 2、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6年 :460-461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