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元宗命咏苑中白野鹊

:
碧岩深洞恣游遨,天与芦花作羽毛。
要识此来栖宿处,上林琼树一枝高。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感化

王感化,建州人,后入金陵教坊。少聪敏,未尝执卷,而多识。善为词,滑稽无穷。元宗嗣位,宴乐击鞠不辍,尝乘醉命感化奏水调词,感化唯歌“南朝天子爱风流”一句。如是者数四,元宗悟,覆杯叹曰:“使孙陈二主得此一句,不当有衔璧之辱也。”由是有宠。 3篇诗文

猜你喜欢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zhāi)时,开帷(wéi)月初吐。
帷:帘幕,一作“帐”。

清辉澹(dàn)水木,演漾(yàng)在窗户。
澹:水缓缓地流。演漾:水流摇荡。

(rǎn)冉几盈虚,澄(chéng)澄变今古。
冉冉:渐渐。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美人清江畔(pàn),是夜越吟苦。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越吟:楚国庄舄(xì)唱越歌以寄托乡思。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共:一作“其”。如何:一作“何如”。吹:一作“出”。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兰,一作“芳”。

参考资料:

1、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6-27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8-29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这首诗的主题是“玩月”。诗人与堂弟高卧南斋时,月亮刚刚出来。渐渐地升高之后,清辉遍洒水上、树木上,倾泻在窗户上。这两句写月光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个“澹”字、一个“演漾”,逼真地说出了月光照地时人对月光的感觉。

  诗人没有停留在对月色的描摹上,而是宕开一笔,写对月亮的思考: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月光依然,而人生不常啊。

  继而诗人悬想朋友崔少府也必定在这清月之下、清江之畔吟诗。诗人与朋友虽相隔千里,但同在望月。诗的最后一句“微风吹兰杜”最有意味:不说对朋友思念,而写兰杜之芳,那么,这兰杜之芳能吹到朋友那里去吗?朋友知道我在思念他吗?

  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诗的开头点出“南斋”;二句点“明月”;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七、八句转写忆故友;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08-21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写真寄夫

: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刚刚想要下笔作画,先拿镜子照一照只觉一阵寒意。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心中已自感容颜衰老,此刻仔细端详发觉鬓发也开始有点稀疏了。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描绘泪眼十分容易,写出心中忧思郁结何等困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60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26-827

欲下丹青笔,先拈(niān)宝镜寒。
丹青笔:即画笔。丹青,丹砂和青雘,可作颜料,借指绘画。拈: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宝镜:镜子的美称。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bìn)凋残。
经:一作“惊”。索寞:形容衰老,毫无生气。凋残:衰落;残败;减损。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描将:意为描写。将:一作“来”。愁肠:忧思郁结的心肠。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浑:全。忘却:忘记掉。画图:图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60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26-827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苦衷。全诗刻画心理活动既细致入微,又具体形象,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首联一开头,就通过手的动作来展示心理活动。她提起“丹青”画笔,正想下笔作画。然而,她犹疑了。不知道该怎么画,还是“先拈宝镜”,照照容颜吧。可是一“拈宝镜”,却给她带来一股“寒”意。“宝镜”“寒”的原因,分不清是冰凉的镜体给人一种“寒”的感觉,还是诗人的心境寒凉。一“寒”字,既状物情,又发人意。

  颔联进一步写诗人对镜自怜:她心中已自感玉容憔悴,而此刻细细端详,发觉鬓发也开始有点稀疏了。“惊”是因为“颜索寞”而引起的心理活动。“已惊”表明平素已有所感触,而此时照镜,更惊觉青春易逝。“颜索寞”,明显易见;“鬓凋残”细微难察,用“渐觉”一语,十分确当写出她愈来愈苦这一心理状态。

  颈联中“泪眼”代指诗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这里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矛盾对比中,刻画怀念丈夫的深情。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四出杜丽娘自画肖像时说过两句话:“三分春色描将易,一段伤心写出难。”当是脱胎于此。

  尾联点出写真寄外的目的。诗人辞恳意切地叮嘱丈夫:“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恐”,猜想,是诗人估量丈夫时的心理状态。一“恐”一“浑”,准确地描绘出自己微妙的感情活动。本来,仆人回家取琴书等物时,诗人察觉丈夫已有“别依丝萝”、把糟糠之情全“忘却”的意向。但她在诗中却避免了作正面的肯定,而用了估量、猜测的口吻,这就不致伤害丈夫的自尊心,而且给他留下回心转意的余地。一“恐”字,把诗人既疑虑又体谅丈夫的感情,委婉曲折地吐露出来,可谓用心良苦。末句,直陈胸臆,正面规劝丈夫:“时展画图看”,遥应首句,语短情长。

  此诗对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是很出色的。它也从侧面透露出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和痛苦。全诗情感表达真挚,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据记载,南楚材看了这首诗后,回心转意,辞掉了颍地长官的那桩婚事。

参考资料:

1、 邓光礼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8-13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台城

: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江面烟雨迷濛,江边绿草如茵,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最无情的是那台城的杨柳,依旧像清淡的烟雾一样笼罩着十里长堤。

参考资料:

1、 吴昊.新编唐诗一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44---145页2、 陈昳 陈朗.读故事赏古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1103、 聂巧平 注译.唐诗三百首.武汉:崇文书局,2015:343

江雨霏(fēi)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霏霏:细雨纷纷状。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烟:指柳树绿阴阴的,像清淡的烟雾一样。

参考资料:

1、 吴昊.新编唐诗一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144---145页2、 陈昳 陈朗.读故事赏古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1103、 聂巧平 注译.唐诗三百首.武汉:崇文书局,2015:343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古称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春草长”的意思。总之 ,“江”、“雨”、“草”三者交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六朝即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加之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自然风貌,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倘再作深层探究,“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的世家大族 ,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他自己却逢辰不偶,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正当潜沉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景中,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就像京城是全国中枢似的,台城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中央政府)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由于韦庄从 “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 “台城柳”的“无情”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不第后赋菊

: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19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杀:草木枯萎。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jiǎ)
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19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何处是我们分手的地方?我们已经送到这京城的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胡姬扬着其莲藕般的手臂,把我们招进酒楼醉饮。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当您上马即将东行的时刻,请听一听我的肺腑之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您看那芳兰正被狂风摧折,日边的树枝上则聚集着喧四的雀群。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您一定记得晋代郭瑀手指飞鸿的故事,而我这笼中之鸟的心里却充满了矛盾。

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祝您一路顺风,颖水源头将是我们共同的归隐之地,同归何必有早晚之分?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您因怀念久别的颖水,又要回到颖水源头鲁山归隐去了。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颖水边不要像许由那样用清水洗耳,您要洗一洗自己的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洗耳只不过是徒买虚名,洗心才能心纯情真。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高隐东山的谢公究竟要被起用的,因为他忘不了解救苍生的重任。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609-610 .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qǐ)门。
青绮门:长安东城最南边的一个城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青色,故又名青城门,或青绮门。

胡姬(jī)招素手,延客醉金樽(zūn)
胡姬:唐代胡人酒肆中的侍酒胡女。延:招呼,邀请。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xuān)
芳兰:芳香的兰草。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飞鸿:以飞鸿比喻超脱世外的隐士。举手指飞鸿,据《晋书·郭瑀传》记载:晋人郭瑀隐居山谷中,前凉王张天锡派人去召他,瑀指着飞鸿对使者说:“这只鸟怎么可以装在笼子里呢?”这句表示自己要像鸿鸟一样展翅高飞,离开长安。难具论:难以详说。

同归无早晚,颍(yǐng)水有清源。
“同归”两句意为:我们早晚都要离开长安,一起隐居在清澈的颍水河畔。同归,指一同归隐。颍水,即颍河,发源于河南登封县嵩山西南,流经登封四十公里,绕箕山而下,流入淮河。清源,源头水清。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sōng)(cén)
忽:倏忽,很快的意思。嵩岑,嵩山。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耳:典出许由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今箕山有许由冢、洗耳池。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买名:骗取虚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谢公:指晋太傅太保谢安。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赏,必携妓以从。年四十,方有仕官意。桓温请为司马。简文帝死,桓温欲篡晋,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温谋终不成。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一心辅晋。太元八年苻坚攻晋,加安征讨大都督,以总统淝水之战功,拜太保。卒赠太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609-610 .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李白在翰林。唐玄宗无意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希望终于破灭,打算离开长安。这首诗正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自然会使诗人想起种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桥。这个地方原本就蕴蓄着历史的感慨,加上酒店里胡姬殷勤招呼,举杯在手,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极。在朋友临当上马,相别即在顷刻之际,诗人含蓄地倾诉了他的肺腑之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这表面上是写诗人眼前容易看到的景物,但实际上是暗喻心中难以表达的感情。芳兰摧折,贤能之士偏偏遭遇不幸;鸟雀喧嚣,奸佞之臣得志猖狂;风吹、日没,则是政治黑暗,国势渐衰的写照。在知友临别之际,诗人道出这么两句,彼此的心中都很了然,而却包含着很深广的忧愤。现实既是如此,诗人是这样来考虑他们彼此的出处行藏:“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手指飞鸿,并不一定是送别时实有的景象,也是暗喻心中所要表达的意思。“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扬雄《法言·问明篇》)。像鸿鸟一样高飞,离开长安,固然是对政治污浊的深恶痛绝,同时也还有出于实际的全身远祸的考虑。“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表明两人对现实的认识很清醒,归趋也正相同。“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是归隐之地;又是历史的,更符合归隐之情。历史上,著名隐士许由的事迹影响长远,也正似颍水的清源不竭。这也就暗含着对裴十八归隐的赞赏和慰藉。  

  这个诗题下的两首诗,虽可相对独立,但就思想内容而言,前一首要有后一首才更高,后一首则必须有前一首才完足。如果诗意仅止于同归颍水,追踪许由,那还只是一般诗人的手笔,而到了第二首把诗意翻进一层,才是李白所独到的境界。第二首起句便好:“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前一句的意思是:“您想念着碧绿清澄的颍水。”这一句把归隐的愿望写得十分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体的、美好的、能够感触的形象。“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表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十分洒落、爽快,看淡功名富贵尽在不言之中了。“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临时拉来指桑骂槐,这是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之人,大有人在。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所以他说不洗心而只洗耳,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诗人认为不论是进是退,是隐居还是出世,只有真正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谢安,正是这种典型。“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末句是诗人与友人临别赠言,相互劝勉、慰藉之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首诗:“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所谓“托体高”,就是说这首诗以立意取胜;“著笔平”,也就是用语朴实。这种写法,质朴自然,不加以藻饰,直抒胸臆,是汉魏风骨的继承。它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奇警,而在于全篇的浑成,即全篇作为一个整体,铸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想象和体会到诗人的胸襟气度、思想感情。由于诗的概括力很强,把丰富的思想感情紧缩在具体的形象之中,所以内容上十分有味。这首诗,决不是那些用词雕琢、一味铺陈语言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609-610 .2、 徐永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08-31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