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

:
碧树当窗啼晓莺,间关入梦听难成。
千回万啭尽愁思,疑是血魂哀困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许孟容

许孟容

许孟容(743—818),字公范,京兆长安人也。父鸣谦,究通《易象》,官至抚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孟容少以文词知名,举进士甲科,后究《王氏易》登科,授秘书省校书郎。赵赞为荆、襄等道黜陟使,表为判官。贞元初,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四迁侍御史。李纳屯兵境上,扬言入寇。建封遣将吏数辈告谕,不听。于是遣孟容单车诣纳,为陈逆顺祸福之计。纳即日发使追兵,因请修好。遂表孟容为濠州刺史。无几,德宗知其才,征为礼部员外郎。 4篇诗文

猜你喜欢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长亭里痛饮下别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天上残云飞回太华山上,稀疏的细雨越过中条岭。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苍莽的树色随城关远去,黄河呼啸流进遥远海洋。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明日里就要抵达都城中,我仍在做那渔人樵夫梦。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9-380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piáo)
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树色随山迥(jiǒng),河声入海遥。
山:一作“关”。迥:远。海:一作“塞”。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qiáo)
帝乡:京都,指长安。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9-380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48-104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4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浥:润湿。客舍:旅馆。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诗的前两句明写春景,暗寓离别。其中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后两句点明了主题是以酒饯别,诗人借分手时的劝酒,表达对友人深厚的情意。友人此行要去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境,同时代的王之涣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形容,何况安西更在玉门之外,其荒凉遥远可想而知。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不只属于行者。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95-19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夏夜叹

: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肠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肠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漫长的白昼难以日暮,暑热熏蒸得我心如汤煮。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如何才能唤来万里长风,飘飘然吹起我的衣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仲夏之夜苦于太短,打开窗子享受一下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夜色空明能见到细微之物,昆虫也在振翅飞翔。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于是我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怎样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无可奈何地互相观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喧呼声响遍四面八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青紫官服虽然加在他们身上,也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华州城北吹响了悲凉的胡笳,鹳鹤哀号着四处飞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唉,这乱世已令人忧伤,再加上天热烦躁身体疲惫,我不禁热切地将太平时世盼想。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302、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518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永日:夏日昼长,故称。不可暮:言似乎盼不到日落。毒我肠:热得我心中焦燥不安。我,一作“中”。

安得万里风,飘飖(yáo)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昊天:夏天。华月:明月。延:招来。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即阴历五月。轩:窗。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虚明:月光。羽虫:夜飞的萤火虫。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巨细:大小。自适:自得其乐。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荷戈士:戍卒。穷年:一年到头。

何由一洗濯(zhuó),执热互相望。
洗濯:洗涤,沐浴。执热:苦热。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竟夕:整夜。刁斗:古代军中用具,铜制,三足有柄。白天用来做饭,夜晚敲击示警。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青紫:贵官之服。

北城悲笳(jiā)发,鹳(guàn)鹤号且翔。
北城:指华州。鹳鹤:水鸟名,即鹳,长嘴,能捕鱼。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复:一作“怀”。时康:天下安康太平。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302、 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518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夏夜叹》描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的所思: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局势动荡,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此章起结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这四句感叹白日漫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夜晚,酷暑难耐,使杜甫的心情烦躁。他希望能够唤来万里长风,疏解夏日的燥热。这几句日暮思风,引起下面八句的夜景。

  “昊天出华月”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夏日夜凉之景:天空升起皎洁的月亮,茂林上承映着稀疏的月光。杜甫感叹仲夏之夜太过于短暂,白日漫长。他的诗真是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啊,夏日的夜晚哪里是微凉啊,只能说不是很热罢了,要是夜再长一些,也许会凉快点儿!他打开窗户,能看到夜色下的细微之物、昆虫振翅飞翔。于是,他便由此联想到生命之体无论大小,当然都以自得其乐为常情。物情各适,起下文征人。

  “念彼荷戈士”以下八句,描写的是夜热之感。杜甫由景联想到人,想到那些执戈的士兵,一年到头守卫边疆,想到他们的痛苦,炎炎夏日怎么才能使他们能够洗澡呢?他们苦于炎热,却只能无可奈何!他们整夜在敲击刁斗忙于警戒,虽然身穿官服,却还不如早日回到故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末四句乃夜触所闻,而伤叹世事也,他期盼着太平盛世。在此时,他似乎对唐肃宗和朝廷中把持大权的重臣们已失去了信心。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山寺

: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疏水 一作:疏木)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群峰托送着寒气,一座佛寺屹立在山顶。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疏水 一作:疏木)
透过清澈缓流的水,看见夜空的点点繁星,云在移动,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高山绝顶之上来人稀少,松树像孤独的野鹤一样在高处站立着。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51 .

众岫(xiù)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众岫:群山。岫:峰峦。精庐:这里指佛寺。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疏水 一作:疏木)
流星透疏木: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走月逆行云: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51 .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疏水 一作:疏木)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贾岛的《宿山寺》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三。首联突出佛寺之高,颔联描写夜景之奇,颈联体现了山顶的高远幽深,尾联烘托出山上环境的幽僻。诗歌风格清幽淡雅,语言精练,尤其是颔联两句突出了诗人炼字的精妙,为后人所激赏。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山,无需多着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耸”字极神,山高,峰极为挺拔。诗人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

  颔联始见奇笔,“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动,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动,流淌中,繁星随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闪亮划过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净,引人入胜。最奇者,诗人竟把水分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则显浊混,难以透莹光也。诗人之所以称为诗人,其感觉必异于常人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飘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为两物相逆而行,诗人短短五字,尽也。观察之细致,构想之奇瑰,非一颗敏感之心性不能为之,令人拍案叫绝。这两句的妙处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从自然景观转人人事议论。“绝顶人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人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鹤为仙禽,青霄遗举,不于鸡鸳为伍,本即离尘脱俗,益以古刹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显其了无俗气,卓尔不群。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人想到植松养鹤之人。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双足未曾落于尘世,一直与世无争。读到这里,回头再看“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人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人一人而已。如是,诗人的襟怀意趣不言可知。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处。

  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鹤,一僧,来此一宿,不禁烦襟涤尽,皈依之念顿生。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体,诗人的笔意,地僻境清,远离俗世,胸襟高洁,超群之致,随手拈来,流露于字里行间,实在令人叹而观止。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543-544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

: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北方边塞隔断白云,春天时节明月初升。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面对如此美酒良辰,遭逢别离惆怅满胸。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滴尽水珠叮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思君念君想赠什么?献书论政是我初衷。

参考资料:

1、 王岚 译注.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07-109

紫塞(sài)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青春:此指春天。

对此芳樽(zūn)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yán)宇虚。
滴沥:形容滴水。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大臣书:陈子昂在光宅元年(684年)以布衣身份,诣阙进上《谏灵驾入京书》和《谏政理书》,可谓上了“大臣书”。

参考资料:

1、 王岚 译注.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07-109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这首诗诗继续写宴会上的情景,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后首诗开头“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二句写景,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此联形式上为对仗,内容上既点明诗题的“春夜”,又可见一种高迈的情怀。接着“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这两句与前首五六两句意境相通,寓情于景,从景物描写中可见人物心理,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最后二句作者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本是为了政治事业。因此他对友人没有什么世俗礼品可赠,只愿他们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这次远行。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这组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带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但作者并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参考资料:

1、 陶慕渊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512、 作品鉴赏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