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论尹何为邑

: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想让尹何治理一个采邑。子产说:“尹何年轻,不知能否胜任。”子皮说:“这个人忠厚谨慎,我喜爱他,他一定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学习一下,就会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子产说:“不行。一个人假如真正喜爱别人,那就应该让他得到好处。现在您喜爱别人,就想让他来管理政事,这就如同让一个还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一样,多半会割伤自己。您的所谓爱人,只不过是伤害人家罢了,那么以后谁还敢求得您的喜爱呢?您在郑国如同房屋的栋梁,栋梁折断了,屋椽自然要崩塌,我也会被压在屋子底下,因此怎敢不把自己的全部想法说出来呢!譬如您有一块美丽的锦缎,您一定不肯让人用它来练习剪裁衣服。担任大官、治理大邑,这些都是人们身家性命之所寄托,却让一个正在学习的人来担当。大官大邑与美丽的锦缎相比,不是更加贵重吗?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比方打猎吧,射箭、驾车这一套练熟了,才能猎获禽兽;假若从来就没有登过车、射过箭和驾过车,总是为翻车发生事故(翻车压死)而提心吊胆,那么,哪里还顾得上猎获禽兽呢?”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子皮说:“太好了!我这个人很笨。我听说过,君子总是努力使自己懂得那些重大的遥远的事情,小人总是使自己懂得那些微小的眼前的事情。我是个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是知道加以爱惜的;大官、大邑,这是身家性命之所寄托,我却认为是遥远的事情而忽视它。假如没有您这番话,我是不会懂得这个道理的。从前我说过:‘您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封地,在您的庇荫之下,还是可以把封地治理好的。’从现在起才知道,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从今以后我请您允许,就是治理我的封地,也要听您的意见行事。”子产说:“人心的不同,就像人的面貌一样。我怎敢说您的面貌同我的一样呢?不过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还是要奉告的。”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实,所以就把郑国的政事委托给他。子产因此才能治理郑国。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产:即公孙侨,郑国大夫。尹何:子皮的年轻家臣。为:治理。邑:封邑,采邑。子皮:郑国大夫,名罕虎,公孙舍的儿子。少:年轻。愿(yuàn):谨慎老实。不吾叛也:上古汉语用“不”等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吾”是动词“叛”的宾语,放在“叛”的前面。夫:人称代词,他。下句的“夫”同。治:治理,管理。利之:使之有利。其:难道。用于句首,表示反问。栋:栋梁。榱(cuī):屋椽。侨:子产名。厌(yā):通“压”。下文“厌覆”的“厌”同。尽言;无保留地把话说出来。锦:有彩色花纹的绸缎。庇(bí):庇护,寄托。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它比起美锦来价值不就更多吗?这是说官邑重于美锦。人政:参加管理政务。以:靠,凭借。田猎:打猎。射御:射箭驾车。贯:通“惯”,习惯,熟习。禽:通“擒”。也可作名词讲,指鸟兽。尝:曾。败绩厌覆是惧:即“惧败绩厌覆”。这是为了强调宾语“败绩厌覆”,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复指。败绩,指事情的失利。厌覆,指乘车的人被倾覆辗压。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虎:子皮名。敏:聪明。务:致力。远:疏远,疏忽。慢:轻视。微:无,非。他日:从前。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请:请求。听:听凭。行:做。抑(yì):不过,然而。表示转折的连词。子皮以为忠:子皮以子产为忠。是以:因此。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文章记述了郑国的上卿子皮和继任子产的一段对话,表现了子产的远见卓识和知无不言的坦诚态度,而子皮则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二人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堪称人际关系的楷模。文章围绕用人问题展开对话,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简练畅达,叙述线索清晰,善用比喻,层层论证,令人信服。

  文章显示了《左传》善于叙事,叙事线索分明,叙述描写详略得当、结构严谨的特点。全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用人问题展开,下笔开门见山,收笔一唱三叹,中心突出,线索明确,结构严谨;重点描写子皮与子产的对话,通过对话展现二人在用人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个性,表现作者对用人问题的深刻认识,而对子皮如何具体安排使用尹何、子产的想法和做法则一笔带过,可谓详略得当。

  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子皮和子产的言行描述生动逼真,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子产对身为上级的子皮劝告,先是委婉的反对:“ 少,未知可否。”看到子皮仍坚持己见,并坦诚表明了内心想法,子产则斩钉截铁地进行反对:“ 不可。”然后细致晓畅而动情地分析了子皮思想的错误性,以自己的高瞻远瞩和诚恳态度感动了子皮,让子皮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他的劝告,并加强了对他的信任和重视,显示了贤能之士的智慧和才能。而子皮在自己的想法遭到下属的反对之后,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坦诚表明自己的想法意图;在听了下属更为坚决的反对和详细分析之后,他不但对下属的见解大加赞赏,而且十分真诚地向对方表示了自己由衷的佩服,十分大度地接受子产的建议,并进一步加大了对子产的信任和重用,这正是作者在《左传》中极力推崇强调的明君典型。

  文章的语言,特别是子皮、子产二人的对话,简炼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是典型的《左传》语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子皮想让尹治理一个采邑。子产说:“尹何年轻,不知能否胜任。”子皮说:“这个人忠厚谨慎,我喜爱他,他一定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学习一下,就会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子产说:“不行。一个人假如真正喜爱别人,那就应该让他得到好处。现在您喜爱别人,就想让他来管理政事,这就如同让一个还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一样,多半会割伤自己。您的所谓爱人,只不过是伤害人家罢了,那么以后谁还敢求得您的喜爱呢?您在郑国如同房屋的栋梁,栋梁折断了,屋椽自然要崩塌,我也会被压在屋子底下,因此怎敢不把自己的全部想法说出来呢!譬如您有一块美丽的锦缎,您一定不肯让人用它来练习剪裁衣服。担任大官、治理大邑,这些都是人们身家性命之所寄托,却让一个正在学习的人来担当。大官大邑与美丽的锦缎相比,不是更加贵重吗?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比方打猎吧,射箭、驾车这一套练熟了,才能猎获禽兽;假若从来就没有登过车、射过箭和驾过车,总是为翻车发生事故(翻车压死)而提心吊胆,那么,哪里还顾得上猎获禽兽呢?”子皮说:“太好了!我这个人很笨。我听说过,君子总是努力使自己懂得那些重大的遥远的事情,小人总是使自己懂得那些微小的眼前的事情。我是个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是知道加以爱惜的;大官、大邑,这是身家性命之所寄托,我却认为是遥远的事情而忽视它。假如没有您这番话,我是不会懂得这个道理的。从前我说过:‘您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封地,在您的庇荫之下,还是可以把封地治理好的。’从现在起才知道,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从今以后我请您允许,就是治理我的封地,也要听您的意见行事。”子产说:“人心的不同,就像人的面貌一样。我怎敢说您的面貌同我的一样呢?不过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还是要奉告的。”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实,所以就把郑国的政事委托给他。子产因此才能治理郑国。

注释
(1)子产:即公孙侨,郑国大夫。尹何:子皮的年轻家臣。为:治理。邑:封邑,采邑。
(2)子皮:郑国大夫,名罕虎,公孙舍的儿子。
(3)少:年轻。
(4)愿(yuàn):谨慎老实。不吾叛也:上古汉语用“不”等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吾”是动词“叛”的宾语,放在“叛”的前面。
(5)夫:人称代词,他。下句的“夫”同。治:治理,管理。
(6)利之:使之有利。
(7)其:难道。用于句首,表示反问。
(8)栋:栋梁。
(9)榱(cuī):屋椽。侨:子产名。厌(yā):通“压”。下文“厌覆”的“厌”同。尽言;无保留地把话说出来。
(10)锦:有彩色花纹的绸缎。
(11)庇(bí):庇护,寄托。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它比起美锦来价值不就更多吗?这是说官邑重于美锦。
(12)人政:参加管理政务。以:靠,凭借。
(13)田猎:打猎。射御:射箭驾车。贯:通“惯”,习惯,熟习。禽:通“擒”。也可作名词讲,指鸟兽。
(14)尝:曾。败绩厌覆是惧:即“惧败绩厌覆”。这是为了强调宾语“败绩厌覆”,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复指。败绩,指事情的失利。厌覆,指乘车的人被倾覆辗压
(15)虎:子皮名。敏:聪明。
(16)务:致力。
(17)远:疏远,疏忽。慢:轻视。
(18)微:无,非。
(19)他日:从前。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20)请:请求。听:听凭。行:做。
(21)抑(yì):不过,然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22)子皮以为忠:子皮以子产为忠。
(23)是以:因此。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文章记述了郑国的上卿子皮和继任子产的一段对话,表现了子产的远见卓识知无不言的坦诚态度,而子皮则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二人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堪称人际关系的楷模。文章围绕用人问题展开对话,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简练畅达,叙述线索清晰,善用比喻,层层论证,令人信服。

  文章显示了《左传》善于叙事,叙事线索分明,叙述描写详略得当、结构严谨的特点。全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用人问题展开,下笔开门见山,收笔一唱三叹,中心突出,线索明确,结构严谨;重点描写子皮与子产的对话,通过对话展现二人在用人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个性,表现作者对用人问题的深刻认识,而对子皮如何具体安排使用尹何、子产的想法和做法则一笔带过,可谓详略得当。

  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子皮和子产的言行描述生动逼真,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子产对身为上级的子皮劝告,先是委婉的反对:“ 少,未知可否。”看到子皮仍坚持己见,并坦诚表明了内心想法,子产则斩钉截铁地进行反对:“ 不可。”然后细致晓畅而动情地分析了子皮思想的错误性,以自己的高瞻远瞩和诚恳态度感动了子皮,让子皮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他的劝告,并加强了对他的信任和重视,显示了贤能之士的智慧和才能。而子皮在自己的想法遭到下属的反对之后,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坦诚表明自己的想法意图;在听了下属更为坚决的反对和详细分析之后,他不但对下属的见解大加赞赏,而且十分真诚地向对方表示了自己由衷的佩服,十分大度地接受子产的建议,并进一步加大了对子产的信任和重用,这正是作者在《左传》中极力推崇强调的明君典型。

  文章的语言,特别是子皮、子产二人的对话,简炼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是典型的《左传》语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左丘明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37篇诗文

猜你喜欢

思美人

:
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达。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冯心犹未化。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
指嶓冢之西隈兮,与曛黄以为期。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擥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解扁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冯而不竢。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
我苦苦的思念君王,揩干眼泪久久的伫立凝望。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媒介之人断绝,道路修阻难行,不能束赠欲诉之言,致此拳拳之意。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我至诚一片而蒙冤,我进退两难而不前。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达。
我愿日日舒此衷情,可是情志沉郁,难以表达心迹。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我愿让浮云代为寄语,向君王致意,雷神丰隆却不肯助我一臂之力。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又想依托北归的鸿雁代为传书致辞,但它又迅疾高飞而难以相遇。

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高辛氏有盛大的善德,遇上玄鸟前来致赠厚礼。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我曾想变节而随从流俗,又自愧将初衷与本志改易。

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冯心犹未化。
历年以来,我遭遇无数忧患,愤懑不平之心从未消减。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宁可隐忍忧闵,直至终老,又怎能将高尚的志节改变?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心知前方的道路不会顺利无阻,我却不改这种坚守志节的态度。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即使车已倾覆,马也颠仆,我仍想走这异于世俗的道路。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勒控骐骥,更换新的驾乘,让造父为我执辔,驾车前行。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
迁延逡巡,缓缓而进,不要策马疾驰,姑且借此时日逍遥寄情。

指嶓冢之西隈兮,与曛黄以为期。
指着皤冢山的西隅,直到日落黄昏之时,车马才能暂停。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一年重又开端,新春刚刚来到,阳光灿烂,春日迟迟,光景美好。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我要纵情地愉乐欢欣,沿着长江,夏水漫游,消除忧伤烦恼。

擥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
在广大的草木丛生之地采集香草白芷,到长长的沙洲拔取紫苏香草。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痛惜自己未及见到古代的圣君贤人,我能与谁同将这芳草欣赏爱好?

解扁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感叹君王却采那篇竹和恶菜,用来制作左右佩带。

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佩环缤纷纠结,受到君王喜爱,芳草枯萎至死,却被弃置不采。

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我低佪夷犹,周游其地以消忧解愁,看那奸佞小人的丑态。

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冯而不竢。
我愿自寻内心的快乐,将那愤懑之情毫不迟疑的抛开。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芳香与垢腻糅杂交混,但芬芳之花却从中绽发而不失其纯。

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
香气郁郁充盛,蒸发播散到远方,馨香充盈于内而向外散放,浓郁袭人。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忠直的情志,淳美的本质,诚然能够保持,虽则身处重蔽之地,美誉仍能昭彰远闻。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想让薜荔作为媒人,却怕举足缘木的苦辛。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
想托芙蓉作为媒人,又怕褰裳涉水而湿足沾襟。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缘木登高,会使我心中不悦,褰裳下水,我又执意不肯。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本来我的形质对此很不习惯,于是始终犹豫徘徊而迟疑不进。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为了多方完成先前的兴国图强之谋,我一直没有改变这忠贞高洁的态度。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命运使我久处幽僻之地,已经疲惫劳伤,但还想有所作为,趁着尚未黄昏日暮。

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我孤独无依地漂泊南行,对彭咸以死谏君的遗则,感念景幕。

参考资料:

1、 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115-1192、 黄寿祺、梅桐生译注.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04-107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36-840

思美人兮(xī),擥(lǎn)涕而竚(zhù)(chì)
美人:这是一种托喻,指楚怀王。一说指楚顷襄王。兮: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擥涕:揩干涕泪。擥,同“揽”,收。竚眙:久立呆望。竚,同“伫”,长久站立。眙,瞪眼直视。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yí)
媒: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绝:断绝。结:缄。诒:通“贻”,赠予。结而诒:封寄。言不可结而诒:意谓无法结言以相赠。

(jiǎn)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蹇蹇:同“謇(jiǎn)謇”,忠贞之言。一说忠言直谏。陷滞:义同郁结。一说陷没沉积。发:抒发。一说发轫。不发:不能发车前进。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chén)(yùn)而莫达。
申:重复,一再表明。申旦:犹言申明。一说天天。舒:舒展、诉说。中情:内心的感情。沈菀:沉闷而郁结。沈,同“沉”。菀,同“蕴”,郁结,积滞。达:通达。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寄言:犹寄语,带信,传话。丰隆:雨神。一说云神。将:拿起。一说帮助。不将:不肯送来。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qiāng)迅高而难当。
因:凭借。归鸟:指鸿雁。致辞: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羌:句首语气词。迅高:指鸟飞高且快。一说鸟飞得又快又高。迅:一作“宿”,指鸟巢。宿高:宿高枝。当:值。一说遇。

高辛之灵盛(shèng)兮,遭玄鸟而致诒。
高辛:即帝喾(kù)。帝喾初受封于辛,后即帝位,号高辛氏。灵盛:犹言神灵。盛,一作“晟(shèng)”。玄鸟:即凤凰。一说燕子。致:赠。诒:通“贻”,指聘礼。一说赠送,此作名词用,指送的蛋。另一种说法同“绐(dài)”,欺也。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kuì)易初而屈志。
变节:丧失气节。媿:同“愧”。易初:改变本心,改变初衷。屈志:委屈意志。

独历年而离愍(mǐn)兮,羌冯(píng)心犹未化。
年:指时间。历年:犹言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离愍:谓遭遇祸患。离,遭受。冯心:愤懑的心情。冯,同“凭”。未化:未消失。

(nìng)隐闵(mǐn)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宁:宁肯。隐闵:隐忍着忧悯。隐,隐忍。闵,通“悯”,痛苦。寿考:犹言老死。一说年寿很高。此句意谓宁可隐忍忧悯以至老死。为:句末语气助词。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辙:车轮所辗的辙印,此处指道路。遂:犹言顺利。度:原则,法度,规范。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车覆马颠:喻指战争的失败。蹇:犹羌、乃,句首发语词。异路:另外的一条道路。

勒骐(qí)(jì)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勒:扣勒住。骐骥:骏马,良马。更驾:重新驾起车子。造父:周穆王时人,以善于驾车闻名。操:抓着马的辔(pèi)头。

迁逡(qūn)次而勿驱兮,聊假(jiǎ)日以须时。
迁:犹言前进。逡次:义同逡巡,指缓行。勿驱:不要快跑。假日:犹言费些日子。须时:等待时机。

指嶓(bō)冢之西隈(wēi)兮,与曛(xūn)黄以为期。
嶓冢:山名,在秦西,又名兑山,是秦国最初的封地。隈:山边。与:数也。曛黄:即黄昏。曛,落日的余光,一作“纁(xūn)”。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开:开始。发:发端。悠悠:舒缓、悠长的样子。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荡志:放怀,散荡心情。江:长江。夏:夏水,也就是汉水从石首到汉阳一段的别名。遵江夏:是说沿着这两条水东行。

擥大薄之芳茝(chǎi)兮,搴(qiān)长洲之宿莽。
擥:同“揽”,采摘。薄:草木交错。芳茝:香芷,一种香草。搴:拔取。宿莽:冬生不死的草。揽芳茝、搴宿莽:是说准备为国家自效其才能。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惜:是痛惜自己身不逢时的意思。不及古人:意谓不及见故人。玩此芳草:犹言赏此芳草。

解扁(biān)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解:采摘。扁:扁蓄,亦名扁竹,短茎白花的野生植物。扁薄:指成丛的扁蓄。杂菜:恶菜。备:备置,备办的意思。交佩:左右佩带。

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缤纷:指恶草很多。缭转:言其互相缠绕。萎绝:指芳草的枯萎绝灭。离异:言其不为人所佩用。

吾且儃(chán)(huái)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儃佪:犹低回。一说徘徊。南人:就是“南夷”,指楚国的统治集团。变态:一种出乎情理以外的不正常态度。

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冯(píng)而不竢(sì)
窃快:指隐藏而不敢公开的欢快。窃,私也。扬:捐弃。厥冯:愤懑之心。冯,同“凭”。竢:同“俟”,等待。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泽:污秽。其:语气助词。芳华:芬芳的花朵。

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
郁郁:指香气浓郁。蒸:蒸腾,散发。承:奉也。满内:内里充实。外扬:向外发散。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情:指表现出来的心情。质:指蕴藏在里面的本质。情质可保:意谓没有丧失原来的清白。居蔽:很偏僻的地方。一说被逐在野。闻:声闻,即声名。章:同“彰”,明。

令薜(bì)(lì)以为理兮,惮(dàn)举趾而缘木。
薜荔:茎蔓植物。理:使者。惮:害怕,这里可解作不愿意。举趾:提起脚步。缘:循也。缘木:爬树。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qiān)裳而濡(rú)足。
因:凭借。芙蓉:荷花。褰()裳:提起衣服。褰,撩起,揭起。濡:沾湿。

登高吾不说(yuè)兮,入下吾不能。
登高:意指委屈自己、迁就别人。一说喻攀附权贵。说:同“悦”,欢喜。入下:同流合污,喻降格变节。

固朕(zhèn)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朕:我。形:指形于外的一个人的作风。一说身形。不服:不习惯的意思。然:乃,就,便。容与:徘徊不前的样子。狐疑:犹豫。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广遂:犹言多方以求实现。前画:指前面所说任用贤才,发愤图强的策划。一说往日理想。

命则处幽吾将罢(pí)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处幽:指迁谪远行,与前“居蔽”相应。一说居住幽僻之地。罢:同“疲”,疲倦,完、尽的意思。及:趁着,赶上。白日未暮:象征国事尚有可为,与前“白日出之悠悠”相应。

独茕(qióng)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茕茕:孤单的样子。故:旧迹,故事。思彭咸之故:指彭咸谏君不听而自杀的故事。

参考资料:

1、 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115-1192、 黄寿祺、梅桐生译注.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04-107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36-840
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沈菀而莫达。
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
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
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独历年而离愍兮,羌冯心犹未化。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
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
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
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
指嶓冢之西隈兮,与曛黄以为期。
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
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擥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
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
解扁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
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
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冯而不竢。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
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
命则处幽吾将罢兮,愿及白日之未暮也。
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此诗表述的心愿为思国、思乡和美政理想一定要实现,希望君主不重蹈历史覆辙,努力振兴楚国。其最大的特点即是“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如同《离骚》一样,诗中处处都体现出“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的鲜明特色。

  首先,诗题“思美人”即是“灵脩美人以媲于君”的体现;香草美人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化象征者,“美人”在诗中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美女,而是指楚国君主(至于是哪位君主——怀王抑或顷襄王,历来有争议)。屈原撰写此诗的目的,就是试图以思女形式,寄托自己对君主的希冀和思念,以求得到君主的信赖而实现理想目标。

  诗一开篇即陈述了诗人思女的行为——“揽涕”“伫眙”,感情真挚而又炽烈。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拘牵——无良媒,致使他“志沉菀而莫达”,一再申言也无济于事。不过,诗人并不因此而完全丧失信心,他仍竭尽全力地努力追求:“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直至诗篇之末,诗人明知自己已实在无能为力了,却仍不改“度”——努力的行为不得已作罢,而节操却始终不易。

  诗篇在写美人的同时,也写到了香花美草,它们均一一“以配忠贞”:沿江夏行进时,诗人“擥芳茝”“搴宿莽”“解扁薄与杂菜”,这里的“芳茝”“宿莽”“扁薄”“杂菜”,均非实指植物,而是用以喻指才能,诗人一路采摘、佩饰它们,乃是为自己为国效力时作准备。

  遗憾的是美人——君主并不赏识,致使诗人只得发出“吾谁与玩此芳草”的慨叹。这还不够,诗人更以芳草自譬,说芳草与污秽杂糅,作为芳草,终能卓然自现,而决不会为污秽所没;又将芳草比作媒人,“令薜荔以为理”“因芙蓉而为媒”,欲通过这些媒人而向美人求爱,但又缺乏勇气。美人、鲜花、香草,在诗篇中都一一成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化象征者,它们在表现诗人本身的气质形象及体现诗篇的主旨方面起了极好的烘托作用。

  诗人在求美人未成后,思绪难以自抑,情感受到挫伤,此时,处于现实困境的人物突然想到了神话人物、历史人物——“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这些神话人物与历史人物的闯入,大大丰富了诗章的艺术内涵,显示了诗人超常的艺术想像力;正由于此,此诗才更显出想像奇特、神思飞扬的特点,表现出与《九章》其他诗篇有所不同的风格与色彩。

  此诗写追慕先贤,感慨时世,劝谏君王,希望君王不重蹈历史覆辙,努力振兴楚国,表达了作者坚守节操、不变节从俗的决心。其基本立场和出发点是思君、爱君,而思君、爱君之中又带有怨君、待君之意。全诗以香草美人为主要意象,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大胆地将地上与天国、人间与仙境、历史与现实等有机地融合一体,让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一起,想像奇特,神思飞扬,堪称一篇浪漫主义文学佳作。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36-84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我行其野

: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走在郊野荒凉路,路旁椿树枝叶疏。只因婚姻的缘故,我才与你同居住。你不好好善待我,只有回到我故土。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走在郊野荒凉路,采摘蓫叶多辛苦。只因婚姻的缘故,才到你家同住宿。你不好好善待我,只有回归我家族。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走在郊野荒凉路,采那葍草聊果腹。你全不思往日情,追求新欢太可恶。不是她家比我富,是你变心的缘故。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04-406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79-381

我行其野,蔽芾(fèi)其樗(chū)。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xù),复我邦家。
蔽芾:树叶初生的样子。樗:臭椿树,不材之木,喻所托非人。昏姻:即婚姻。言:语助词,无实义。就:从。畜:养活。一说是爱的意思。邦家:故乡。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chú)。婚姻之故,言就尔宿(sù)。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蓫:草名,俗名羊蹄菜,似萝卜,性滑,多食使人腹泻。宿:居住。言归斯复:言、斯,都是句中语助词。归、复,即归回。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fú)。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zhǐ)以异。
葍: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饥荒之年,可以御饥。新特:新配偶。特,匹。成:借为“诚”,的确。祗:只,恰恰。异:异心。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04-406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79-381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小雅·我行其野》作为一首弃妇诗,和《卫风·氓》等其他同题材作品的大力渲染被弃前的生活场景所不同的是,其作者更多地表现弃妇目前,即此时此刻的情绪。作品开头,作者便把自己情感悲剧的抒写安排在一个似乎暗合其孤独凄凉境况的,生长着樗树和蓫草、葍草的岑寂原野上,以此点明以下所抒写的,只是在抒情主人公经历了被遗弃之变故的打击后,离开伤她心的人,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

  此诗三章,每章前二句,都是同一个画面的重复或再现。它描绘出一个人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独行的情景。“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从比例和透视关系上讲,无边的原野、凝滞不动的树草(蓫、葍)和渺小无助而又孤独的行人(作者),给读者的是一种自然界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原野的寂静和人心的焦虑的对立感。原野因人之渺小而愈显其大、愈显其宁静安谧,人因原野之宏大而愈显其小、愈显其躁动不安。抒情主人公被命运抛弃进而抗争无力的悲剧在这里被放大或具体化了。同时,印象的叠加,也引起人们对隐藏于画面背后之故事的强烈探究欲。

  每章后四句,则是对上述画面之深层含义的具体阐释:因婚姻而与你聚首,但“尔不我畜”,我只能独行于这归里的旷野上。这个阐释在全诗三章的反覆咏唱中,随着人物情绪的波动有被深化的趋势。一、二章里,她仿佛还只是故作轻松的念叨:“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试图把痛苦深埋在心底,强自宽解。但到第三章,她情感的火山终于爆发了,这难以平复的伤痛和无人可诉的委屈,和着苦涩的泪水,在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时刻,以这样一种爱恨难分的心理,流淌着怨恨:“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至此,全诗也在这情绪发展的高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只有无限的同情、惆怅和遗憾。

  这首诗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用行遇“樗”“蓫”“葍”等恶木劣菜象征自己嫁给恶人,并以之起兴,暗示自己为人所弃的痛苦心情,融情于景,情景交织。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79-38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皇矣

: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观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天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天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将它挖去将它芟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将它排除将它剔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天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天帝省视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苍松翠柏栽种山间。天帝为周兴邦开疆,太伯王季始将功建。就是这位祖先王季,顺从父亲友爱体现。友爱他的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增添。天帝赐他无限荣光,承受福禄永不消减,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就是这位王季祖宗,天帝审度他的心胸,将他美名传布称颂。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类别分清眼中,师长国君一身兼容。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远光荣。已经接受天帝赐福,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国君。王:称王,统治。顺:使民顺从。比:使民亲附。比于:及至。悔:借为“晦”,不明。施:延续。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天帝对着文王说道:“不要徘徊不要动摇,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才好。”密国人不恭敬顺从,对抗大国实在狂傲,侵阮伐共气焰甚嚣。文王对此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奋勇进剿,痛击敌人猖狂侵扰。大大增加周国洪福,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密人凭着地势高险,出自阮国侵我边疆,登临我国高山之上。“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丘陵山冈;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方,就在那儿渭水之旁。他是万国效法榜样,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天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赏。不要看重疾言厉色,莫将刑具兵革依仗。你要做到不声不响,天帝意旨遵循莫忘。”天帝还对文王说道:“要与盟国咨询商量,联合同姓兄弟之邦。用你那些爬城钩援,和你那些攻城车辆,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临车冲车轰隆出动,崇国城墙坚固高耸。抓来俘虏成群结队,割取敌耳安详从容。祭祀天神求得胜利,招降崇国安抚民众,四方不敢侵我国中。临车冲车多么强盛,哪怕崇国城墙高耸。坚决打击坚决进攻,把那顽敌斩杀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01-612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7-544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hè)。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yuán)究爰度(duó)。上帝耆(jī)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皇:光辉、伟大。临:监视。下:下界、人间。赫:显著。莫:通“瘼”,疾苦。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政:政令。获:得。不获,不得民心。四国:天下四方。爰:就。究:研究。度:图谋。耆:读为“稽”,考察。式:语助词。式廓:犹言“规模”。眷:思慕、宠爱。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此:指岐周之地。宅:安居。

作之屏(bǐng)之,其菑(zī)其翳(yì)。修之平之,其灌其栵(lì)。启之辟之,其柽(chēng)其椐(jū)。攘之剔之,其檿(yǎn)其柘(zhè)。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作:借作“柞”,砍伐树木。屏:除去。菑:指直立而死的树木。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修:修剪。平:铲平。灌:丛生的树木。栵:斩而复生的枝杈。启:开辟。辟:排除。柽:木名,俗名西河柳。椐:木名,俗名灵寿木。攘:排除。剔:剔除。檿:木名,俗名山桑。柘:木名,俗名黄桑。以上皆为倒装句式。帝:上帝。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载:则。路:借作“露”,败。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厥:其。配:配偶。太王之妻为太姜。既:犹“而”。固:坚固、稳固。

帝省(xǐng)其山,柞(zuò)(yù)斯拔,松柏斯兑(duì)。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省:察看。山:指岐山,在今陕西省。柞、棫:两种树名。斯:犹“乃”。拔:拔除。兑:直立。作:兴建。邦:国。对:疆界。大伯:即太伯,太王长子。友:友爱兄弟。则:犹“能”。笃:厚益,增益。庆:吉庆,福庆。载:则。锡:同“赐”。光:荣光。丧:丧失。奄:全。尽。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mò)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wàng)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zhǐ),施(yì)于孙子。
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皆引作“莫”。莫,传布。克:能。明:明察是非。类:分辨善恶。长:师长。君:国君。王:称王,统治。顺:使民顺从。比:使民亲附。比于:及至。悔:借为“晦”,不明。施:延续。

帝谓文王:无然畔(pàn)(yuán),无然歆(xīn)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gōng)。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hù),以对于天下。
畔援:犹“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诞:发语词。先登于岸:喻占据有利形势。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当时为周之属国。阻:往,至。共: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亦为周之属国。赫:勃然大怒的样子。斯:犹“而”。旅:军队。按:遏止。徂旅:此指前来侵阮、侵共的密国军队。笃:厚益、巩固。祜:福。对:安定。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zhì)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xiǎn)原,居岐(qí)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依:凭借。京:高丘。陟:登。矢:借作“施”,陈设。此指陈兵。阿:大的丘陵。鲜:犹“巘”,小山。阳:山南边。将:旁边。方:准则,榜样。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gòu)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yōng)
大:注重。以:犹“与”。长:挟,依恃。夏:夏楚,刑具。革:兵甲,指战争。顺:顺应。则:法则。仇:同伴。方:方国。仇方,与国、盟国。弟兄:指同姓国家。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瞭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墉:城墙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guó)安安。是类是禡(mà),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fú)茀,崇墉仡(yì)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闲闲:摇动的样子。言言:高大的样子。汛:读为“奚”,俘虏。连连:接连不断的状态。攸:所。馘:古代战争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也称“获”。安安:安闲从容的样子。是:乃,于是。类:通“禷”,出征时祭天。祃:师祭,至所征之地举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致:招致。附:安抚。茀茀:强盛的样子。仡仡:高崇的样子。肆:通“袭”。忽:灭绝。拂:违背,抗拒。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01-612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7-544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这首颂诗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对周部族的发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作者极力地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字里行间充溢着深厚的爱部族、爱祖先的思想感情。全诗八章,有四章叙写了文王,说明是以文王的功业为重点的。

  全诗八章,章十二句。内容丰富,气魄宏大。前四章重点写太王,后四章写文王,俨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

  首章先从周太王得天眷顾、迁岐立国写起。周人原先是一个游牧民族,居于今陕西、甘肃接境一带。传说从后稷开始,做了帝尧的农师,始以农桑为业,并初步建国,以邰(今陕西武功一带)为都(见《大雅·生民》)。到了第四代公刘之时,又举族迁往豳(邠)地(今陕西旬邑一带),行地宜,务耕种。开荒定居,部族更加兴旺和发展(见《大雅·公刘》)。第十三代(依《史记·周本纪》)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扰,又迁居于岐山下之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开荒垦田,营建宫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发展农业,使周部族日益强大(见《大雅·緜》)。此章说是天命所使,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权神授”思想的表现。

  第二章具体描述了太王在周原开辟与经营的情景。连用四组排比语句,选用八个动词,罗列了八种植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太王创业的艰辛和气魄的豪迈。最后还点明:太王赶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章又写太王立业,王季继承,既合天命,又扩大了周部族的福祉,并进一步奄有四方。其中,特别强调“帝作封作对,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仲和季历(即王季)。太王爱季历,太伯、虞仲相让,因此王季的继立,是应天命、顺父心、友兄弟的表现。写太伯是虚,写王季是实。但“夹写太伯,从王季一面写友爱,而太伯之德自见”(方玉润《诗经原始》),既是夹叙法,亦是推原法,作者的艺术用心,是值得深入体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说他“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比大邦,克顺克比”,充分表现了他的圣明睿智,为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贵的地位和煊赫的名声;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说明了王季的德泽流长,又为以下各章写文王而做了自然的过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当然重点是在歌颂和赞美文王。因而此诗从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业了。

  第五章先写上帝对文王的教导:“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对现实,先占据有利的形势。虽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么去做,但其紧张的气氛已充分显示了出来。接着作者指出“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场激烈的战争势在难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国,文王当机立断,“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并强调,这是“笃于周祜”、“对于天下”的正义行动。

  第六章写双方的战斗形势进一步发展。密人“侵自阮疆,陟我高冈”,已经进入境内了。文王对密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并在“岐之阳”、“渭之将”安扎营寨,严正对敌。写出情况十分严峻,使读者如临其境。

  第七章写战前的情景,主要是上帝对文王的教导,要他“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厉色,而要从容镇定;不要光凭武器硬拼,而要注意策略。要“顺帝之则”、“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即按照上帝意志,联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国,然后再“以尔钩援,与尔临冲”,去进攻崇国的城池。崇国当时也是周国的强敌,上言密,此言崇,实兼而有之,互文见义。

  最后一章是写伐密灭崇战争具体情景。周国用它“闲闲”、“茀茀”的临车、冲车,攻破了崇国“言言”、“仡仡”的城墙,“是伐是肆”,“执讯”、“攸馘”,“是致是附”、“是绝是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而“四方无以拂”,四方邦国再没有敢抗拒周国的了。这些内容表现了周从一个小部族逐渐发展壮大,依靠的绝对不是后世所歌颂的单纯的所谓礼乐教化,而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武力征伐,扩张疆域,从而获得了灭商的实力。

  由此可见,《皇矣》在叙述这段历史过程时是有顺序、有重点地描述的。全诗中,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时间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结构和安排,却又显得非常紧密和完整。特别是夸张词语、重叠词语、人物语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错使用,章次、语气的自然舒缓,更增强此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7-5442、 姚小鸥 郑丽娟.《大雅·皇矣》与“文王之德”考辨[J].中州学刊,2007,0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杕杜

: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密生。独自流浪好凄清。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又青。独自流浪多悲辛。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姓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28-229页

有杕(dì)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jǔ)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cì)焉?
有杕:即“杕杕”,孤立生长貌。杜:木名。赤棠。湑:形容树叶茂盛。踽踽(: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同父:指同胞兄弟;一说同祖父的族昆弟。比:亲近。佽(次):资助,帮助。

有杕之杜,其叶菁(jīng)菁。独行睘(qióng )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菁菁:树叶茂盛状。睘睘:同“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同姓:一母所生的兄弟。姓,生。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28-229页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首著名插曲《拉兹之歌》,流浪汉拉兹穿街走巷,举目无亲,哀伤地唱道:“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我看这世界像沙漠。……”那种凄凉,那种幽咽,博得人们洒下一掬同情泪。而当读者读到《诗经·唐风》中的《杕杜》时,心情同样很沉重,因为它也是一首流浪者之歌。当然,它比《拉兹之歌》古老得多。

  全诗二章,章九句,复沓章法,二章内容除用韵换字外基本相同。起首“有杕之杜,其叶滑湑”,用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流浪汉相对照,既相映成趣,又相对生愁。赤棠虽孤单,还有繁茂树叶作伴,自己却是“光杆司令”一个,相比之下树要比人幸运得多。所以这“兴”又是“反兴”。诗人看到孤树,伫足留连,忽而觉得同病相怜,忽而叹人不如树,感触纷纭。这种独特心理感受与流浪者身份相切合,很有典型意义。关于这流浪者的性别,闻一多《风诗类钞》另有妙诠:“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说文》:‘牡曰棠,牝曰杜。’”那末这流浪者竟是一位未婚少女,那就更显悲哀了。此说可备参考。

  起首二句,也可谓“兴而赋也”。第三句“独行踽踽”才是全章的灵魂。整首诗就是描写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踽踽独行者的苦闷叹息。此句独立锁住,不加铺叙,以少驭多,浓缩了许多颠沛流离的苦境,给人无限想像空间。此句点出了流浪者,成为前后内容的分水岭,前是流浪者所见,后是流浪者所思。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路上风尘仆仆的行人还是有的,但心为形役,各有各沉重的精神枷锁与自顾不暇的物质烦恼,没有人肯去对一个陌路人相濡以沫。这时,流浪者想到了同胞手足的兄弟亲情,是“他人”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如《小雅·常棣》所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亲人,家园,不知在何方。异域他乡的流浪者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中想得很多很多,只能在想像中求得一些慰藉。正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小女孩孤苦伶仃,只能划火柴在光亮中幻想着已上天国的奶奶来呵护自己,心灵感到一丝温暖。兄弟虽好,毕竟在虚无缥缈中,现实终究是现实,诗人不禁“嗟——”,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嗟”字直贯最末副歌式复唱四句。

  叹息的内容很平实浅近,也正是流浪者的最基本需要:行人为什么不来亲近我?我没有兄弟在旁,为什么不来帮助我?孤独寂寞,呼天抢地,两个激问中蕴藏着浓重的绝望和忧伤。落难的人犹如落水的人,非常需要救援,可没有人会来、没有人能来济助他。这确实是一声令人心寒的长叹。

  由此推想,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或是战乱,或是饥荒。《小雅·常棣》说:“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死丧祸乱既平清,一家生活也安宁。那时虽有亲兄弟,反觉不如朋友亲)可作反证。是战争使骨肉离散,沦为难民。又《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是灾荒使百姓失所,乞食四方。不管哪种情况,这首抒写心灵感受的流浪者之歌,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向后世真实展示了一幅古代难民的流亡图,其艺术视角很独特,给人启迪。

  旧说如《毛诗序》谓“《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为今人所不取;而朱熹《诗集传》谓此为“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辞”,则差为近之。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229-23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四牡

: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匹雄壮的骏马向前飞奔,宽广的大路遥迢而又漫长。难道我不想回到我的家乡?但君王的差使还没有完成,我内心里禁不住暗暗悲伤。

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四匹雄壮的骏马向前飞奔,黑鬃白马累得喘息腿发慌。难道我不想回到我的家乡?但君王的差使还没有完成,我没有闲暇安享静好时光。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漂亮鹁鸠从远处翩翩飞来,有时高空飞有时低处翱翔,最终栖落在茂密的柞树上。但君王的差使还没有完成,我顾不上把老父亲来奉养。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漂亮鹁鸠从远处翩翩飞来,有时自在飞有时收起翅膀,最终落在茂密的枸杞树上。但君王的差使还没有完成,我顾不上把老母亲来奉养。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我驾驭着四匹黑鬃的白马,风驰电掣般在大路上奔忙。难道我不想回到我的家乡?不得已苦心创作这首诗歌,寄托我对母亲深深的怀想。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26-328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8-321

四牡騑(fēi)騑,周道倭(wēi)(yí)。岂不怀归?王事靡盬(gǔ),我心伤悲。
四牡:指驾车的四匹雄马。騑騑:《广雅》:“騑騑,疲也。行不止,则必疲。”周道:大路。倭迟:亦作“逶迤”,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靡:无。盬:止息。

四牡騑騑,啴(tān)啴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huáng)启处。
啴啴:喘息的样子。骆:黑鬃的白马。不遑:无暇。启处:指在家安居休息。启,小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跪着,臀部贴于足跟。

翩翩者鵻(zhuī),载飞载下,集于苞栩(xǔ)。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飞行貌。鵻:一种短尾的鸟,也叫鹁鸠、夫不。集:落。苞:茂密。栩:柞树。将:奉养。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qǐ)。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杞:灌木,即枸杞树。

驾彼四骆,载骤骎(qīn)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shěn)
骤:疾驰貌。骎骎:形容马走得很快。是用:是以,所以。谂:想念。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26-328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8-321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此诗为行役诗,与《诗经》中其他同类题材诗一起,是后世行役诗的滥觞。

  全诗五章,基本上都采用赋的手法。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以下各章内容都是对“伤悲”情绪的具体补充,全诗渗透着一种伤感色彩,这也是那个纷乱艰难时世氛围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影吧。“四马騑騑,周道倭迟”,马儿跑得快,跑得累,而道路又是那么曲折悠远,漫无尽头。风尘仆仆的小官吏知道马车跑得越快,离故乡和亲人就越远。他脑子里不是想那神圣的“王事”差使,他只在想一件事:“归”。却又用“岂不怀归”那样吞吐含蓄的反问句式来表达,表现了丰富细腻一言难尽的思想感情,非常耐人寻味。这“周道倭迟”,也正象征着漫长的人生旅途。多少人南辕北辙地行走在人生旅途中而有“怀归”之想,而“王事靡盬”无情地鞭笞着他们无奈地违心地前进着。除了陶渊明式人物能毅然“归去来兮”外,谁也免不了会有“心中伤悲”的阴影掠过。诗的抒情韵味相当悠长。

  全诗有三章写到马,因为马是载客的主体。有二章写到鵻,是行途所见。路上所见必不少,单单拈出鵻,自有一番良苦用心。鵻又称夫不。《左传·昭公十七年》:“祝鸠氏,司徒也。”疏云:“祝鸠,夫不,孝,故为司徒。”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因云:“是知诗以鵻取兴者,正取其为孝鸟,故以兴使臣之不遑将父、不遑将母,为鵻之不若耳。”俞樾《群经平议·毛诗》:“夫不乃孝鸟,其载飞载下,或以恋其父母使然。”诗人见孝鸟而有感于自己不能在家“启处”(安居),更谈不上尽孝于父母,让孝鸟与客观上已成了不孝的人作对照,感喟良深。又鹁鸠非常逸豫闲暇,自由地飞上飞下,累了可以任意停歇,在柞树上行,在枸杞上也行,爱停哪里是哪里。而可怜的四马,虽然是精心选拣出来毛色划一的华贵的骆马,但不得不终日拼命地跑,累了也得跑,累得气喘吁吁也还得跑。王家公事有规定期限,不容半点差迟。在这里,鵻的闲又与马的累形成鲜明有趣的对照。而写马的苦和累,其正意是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可见,诗中写马,写鵻,都非泛笔,而有很深的匠心在。

  从谋篇布局来看,首章“我心伤悲”是定调,二章“启处”是安居乐业尽孝的基础,三、四章写父、母,“父天母地”是古人的观念,次序不能移易。末章念母,是承四章而来,以母概父。全诗层次井然。末章结句“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篇末揭旨,道出不能尽孝的悲哀。手法与《小雅·四月》末两句“君子作歌,维以告哀”相同。

  尽管这首诗是发泄牢骚,不满“王事靡盬”之作,但也可被曲解成忠孝不能两全而勉力尽忠王事之作,所以统治者用此诗来慰劳使臣的风尘劳顿。”《毛序》说此诗“劳使臣之来也”。所以《仪礼》中的燕礼、乡饮酒礼中也歌此诗。在笺释上,最典型的是毛传和郑笺。毛传云:“思归者,私恩也;靡盬者,公义也。”郑笺云:“无私恩,非孝子也;无公义,非忠臣也。”都将此诗的“怨”思化为“美”意,实有悖于原作的主旨。《诗经》中像这样被曲解的诗,数量还相当不少。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8-3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