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儿

:

仙人破腊冲寒起。正索笑、多清思。一枝冷淡报春回,瘦影横斜临水。

初调琴轸,弹成三弄,谁识千金意。

小心数点藏天地。恁都感、相思泪。西湖占断好春光,惟有林逋独倚。

疏帘淡月,与花同梦,终古柔情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许德蘋

许德蘋,字香滨,吴县人,自号采白仙子。本扬州邓氏女,父母早亡遂为苏州许氏女。么凤词人朱和羲侧室,咸丰辛酉殉粤匪难。 77篇诗文

猜你喜欢

望江南·咏弦月

: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初八的月亮,如同半面妆镜,悬挂青空。她斜靠在雕花的栏杆上娇媚不语,梅花的影子随着月光暗暗移过红桥。北风吹来,裙裾飘飘。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301页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xiāo)。斜倚画阑(lán)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初八月:上弦月,即农历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前后的月亮。青霄:蓝天,天空。画阑:刻有画图的栏杆。红桥:当指有雕饰的桥,或仅仅是对桥的雅称。一说为位于瘦西湖南端的红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原为红色栏杆的木桥,后在乾隆元年改建为拱形石桥,取名虹桥。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301页
初八月,半镜上青霄。斜倚画阑娇不语,暗移梅影过红桥,裙带北风飘。

  古诗词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尽。词人驾驭文字,举重若轻,而形往神留,艺术造诣极深。纳兰的这首《望江南》即其一例。这首小词清丽空灵。前两句平淡起笔,以碧空悬半镜喻初八上弦之月,随意着墨之间勾勒出一派清冷素雅景致。后接以倚阑不语的娇人情景,又转而刻画月移梅影极蕴情昧的景象。清初著名文人吴绮在《扬州鼓吹词序》中是这样描述它的:

  朱栏数丈,远通两岸,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曲槛雕盈,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

  戏曲作家李斗亦形容它如“丽人靓妆照明镜中”。在桥上观瘦西湖美不胜收,文人墨客皆好在此凭栏吊古,吟诗赋文。连通两岸的红栏木桥,荷花飘香杨柳映色,春夏之际空气中浮动着乐声香气,在这精工雕画的红桥四周形成一种令人沉迷的情境。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稹(后人亦称王渔洋)也是为红桥之美深深着迷的人之一。康熙三年(1664年)春,他与诸名士游赏红桥,一连作了《冶春绝句》二十首,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日午画船桥下过,一字栏杆九曲红。衣香人影太匆匆。唱和者更众,一时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的空前盛况。由此可见,此处所状情景,定是精工华美之至,才能让多少文人才子对它倾心不已。而在这样一个夜晚,初八之上弦月斜挂天边,雕栏画栋在清辉之下寂寂无声,妻子独倚画阑,不语,不言。这清空之中出现的缥缈人迹,在读者尚未回过神来的时候又已渐远,梅枝摇曳,疏影乱,暗香浅。

  最后“裙带北风飘”一句,来自唐朝李端《拜新月》一诗。纳兰这一句化用可谓巧妙。李端诗中所写,是为少女拜月的情态。诗中少女因心中许多言语无可诉说,故无奈而寄托明月。而纳兰词中这上弦月夜独立画桥的女子,内心有相似愁绪。其实,月辉清冷空灵,女子对月所思,非愁怨即祈望,直书反失之浅露。现只描摹月下独立,只勾勒心绪悠远,情意更醇,韵味更浓。空街无人,临风对月,缥缈之形,真纯之情,可怜惜之态,不由让人思及《洛神赋》中“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皎皎兮若轻云之闭月”等句,令人神往。而纵观全词,这神秘女子于寒风之中,观月,离去,已置读者于似闻不闻、似解不解之间,而末句以风中飘动的罗带,暗指李端《拜新月》诗意,似纯属客观描写,不涉及人物内心,但人物内心的思绪荡漾,却从罗带中断续飘出,使人情思萦绕,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自“斜倚画阑娇不语”一句起,接连三句可谓精勾细画,刻意描绘,而笔锋落处,却又轻如蝶翅。

  表面看,似即写词人的所见所闻,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线条勾勒轮廓。而空远之景与罗带翻飞的细节彼此映衬,人物亭立的倩影跃然纸上,沁人肌髓,这正是词人高超艺术功力所在。一词五句而能翻转折进,于平淡中饶蕴深情,确是浑朴超妙。前后相映之间,词人的无聊心绪、无限愁情,全在其中了。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睛编.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第35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试问我为何轻易地离别?一年能有几次圆月。北国的杨柳刚刚如长丝,家园已是三春过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春天归去我却不能归,行船松花江被江阻隔。往事悠悠像寒冷的江潮,裹啼的杜鹃怨恨未消。

参考资料:

1、 张菊玲 关纪新 李红雨.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02月第1版:17页2、 弓保安.清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248页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zhà)如丝,故园春尽时。
问君:词人自问。一年能几团圆月:指自己与家人一年能团聚多久。乍如丝:指刚刚吐出新绿时。故园:指词人家所在的北京。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tí)(juān)恨未消。
春归:乘春而归家。松花:松花江。啼鹃:鹃,杜鹃,传说杜鹃啼叫声为“不如归去”。

参考资料:

1、 张菊玲 关纪新 李红雨.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02月第1版:17页2、 弓保安.清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248页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上阕由问句起:“问君何事轻离别”,这句是词人故意模拟妻子口吻质问自己:你为何轻视离别?表面上是妻子恼我,骨子里是我谅妻子,笔致深情而委婉。接以“一年能几团圆月”句,其怅叹离多会少之情已见。词人并不是“轻离别”,只是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随扈出行,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二句出之以景语,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乍如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地的季节在仲春,那么此时“故园”也就春意阑珊了。

  下阕明确点出“归不得”的缘由,即扈驾从巡,身不由己。“春归归不得”一句上承“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言春尽而不能归的怅惘心情。“两桨松花隔”,南朝民歌《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词人反其意而用之,说是因为被松花江阻隔,不能回去。表面是怨江,实际上是怨侍卫之差事阻其归家与妻子相聚。结篇二句是此时心态的描写,即追思往事,令人心寒,犹如眼前松花江水的寒潮起伏,不能平静。

  全词话语直致,但内容曲折,首句的拟言和结句的用典都为本词增加深沉宛转之情,深婉感人。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子艮.纳兰词 前碎一地的残香与叹息:万卷出版公司,2012.07:100-10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淮阴有感二首·其一

:
落木淮南雁影高,孤城残日乱蓬蒿。
天边故旧愁闻笛,市上儿童笑带刀。
世事真成反招隐,吾徒何处续离骚。
昔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

落木淮南雁影高,孤城残日乱蓬蒿。
淮南树叶飘落孤雁高飞,残阳斜照着野草丛生的孤城。

天边故旧愁闻笛,市上儿童笑带刀。
听到阵阵笛声想起远方的朋友心中愁闷,在街市上看到天真的儿童都带着刀。

世事真成反招隐,吾徒何处续离骚。
世事如此真应该反《招隐》,我们这伙到何处续《离骚》。

昔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
以前的人受人一饭还想着酬报,何况二十年的深恩叫我怎不感慨鬓生二毛。

参考资料:

1、 黄永年,马雪芹译注.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吴伟业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130-134.

落木淮南雁影高,孤城残日乱蓬(péng)(hāo)
落木:就是树叶飘落。蓬蒿:蓬在这里是杂而多的意思,蒿则是蒿莱的名称,指野草,蓬蒿连用就指丛生的野草。

天边故旧愁闻笛,市上儿童笑带刀。
天边故旧愁闻笛:是用西晋向秀《思旧赋》序里所说的典故,这里借用来怀念抗清牺牲的老朋友,说听到吹笛声想起这些老朋友都叫人生愁。天边,指远处。市上儿童笑带刀:韩信早年在家乡淮阴,有个少年对他说:你虽长得高大,好带刀剑,其实很胆小,你不怕死就来刺我,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不计较,真的爬了过去。但这里当另有所指,指当时经过战乱,市上带刀的人多。

世事真成反招隐,吾徒何处续离骚。
反招隐:淮南王刘安养了许多宾客,《招隐士》这篇辞赋就是宾客中称小山者写的,主旨是要把山里隐居的人招回来。吴伟业在这里说“反招隐”则是表白他隐居家乡不愿出仕的本来志愿。续离骚:《离骚》相传是战国时屈原的代表作,在其中表达了对世事的悲观失望。吴伟业这时对世事也已悲观失望,所以在这里说“续离骚”的话。

昔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
一饭犹思报:韩信早年贫穷,有个漂母(漂絮的妇女)可怜他,给他饭吃,韩信表示将来要重重报答,后来他封为楚王,赐千金给这位漂母,这就是“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吴伟业明崇祯四年(1631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殿试名义上是皇帝在主考,所以吴伟业要深感明思宗的恩德。从崇祯四年到这时清顺治十年(1653年),已有二十二年,所以吴伟业取其成数说“廿载恩深”。二毛:人到中年后,头发有时花白,成为黑白二色相间,古人称之为“二毛”。

参考资料:

1、 黄永年,马雪芹译注.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吴伟业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130-134.
落木淮南雁影高,孤城残日乱蓬蒿。
天边故旧愁闻笛,市上儿童笑带刀。
世事真成反招隐,吾徒何处续离骚。
昔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

  这首诗的“闻笛”用向秀山阳闻笛,怀念嵇康、吕安典。淮阴亦名山阳,但向秀闻笛的山阳在河南修武(今并入焦作市)。这里只是感慨故旧零落。

  过淮阴自必想到韩信,他在年轻落魄时,常受当地少年侮辱,曾对他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又说:“信能死(不怕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下。”韩信只得俯身出裤下,众人皆笑信儒怯。作者用这典故,暗喻自己的应征将被人笑其懦怯,自己的心中也未始没有悔恨苟全之意。

  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曾作《招隐士》,哀伤屈原的身世,晋人王康琚有《反招隐诗》,开头两句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诗的原意无贬义,意为朝市中同样可以隐居,后来也有以“大隐在朝”讽喻士人的热中而假清高。吴诗用的是贬义,讽刺别人,也包括自已,因为作者本志只想隐居乡里,现在却与本志完全相反,也不必再续《离骚》,哀屈原的心恋故国了。

  末两句由韩信欲报漂母一饭之恩,而深惭自己枉负明朝的深恩。明思宗对伟业很赏识,还曾特赐他归里娶亲。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名诗鉴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576-57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红毛毡

: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登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登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红毛国,过去许诺与中国互通贸易。边防的元帅见他们来的人太多,就不准许他们登岸。红毛国的人再三请求说:“只要赐给我们一块毛毡那么大的地方就足够了。”元帅想,一块毛毡能容纳的人没有几个,就答应了。红毛国的人就把毛毡放到岸上,仅能容纳两个人;他们把毛毡拉扯一下,就能容纳四五人;他们一边拉扯毛毡一边从船上登陆,顷刻之间,毛毡大到一亩多,已能容纳数百人了。这些红毛国人一齐抽出短刀,由于出其不意,被他们劫掠了好几里的地方才离去。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zhān)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qǐng)刻毡大亩许,已登百人矣。短刃(rèn)并发,出于不意,被掠(lüè)数里而去。
  红毛国:明、清时有些人称英国、荷兰国为“红毛国”。据《明史·和兰传》及《清史稿·邦交志》,自明 万历中,荷兰海商始借船舰与中国往来。迄崇帧朝,先后侵扰澎湖、漳州、 台湾、广州等地,强求通商,但屡遭中国地方官员驱逐,不许贸易;惟台湾 一地,荷兰人以武力据守,始终不去。清顺治间,荷兰要求与清政府建交, 至康熙二年遣使入朝。其后清廷施行侮禁。二十二年,荷兰以助剿郑成功父 子功,首请开海禁以通市,清廷许之,乃通贸易。本篇所记,系据作者当时 传闻,时、地未详。固: 坚持。请: 请求。无几: 没多少。但:只。且……且……:一边……一边……。登:登上刃:刀。足:足够。毡大亩许:左右。并:一起。去:离开。众:人多。许之:允许。容:容纳。顷刻:片刻。发:发射。意:思想,意料。掠:掠夺。赐:赐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梧桐

:
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高大的梧桐树在暮色下能够扫动天上的寒星,拂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为何不种在扬州,从而引来凤凰栖息?

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西州:指扬州。幺凤皇:又名桐花凤,凤凰的一种。

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诗中以“扫落秋星”的梧桐所生非地,无凤凰来栖比喻有才之士所生非时,无所成就。比喻形象贴切。从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对于自己或友人不平遭遇的愤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