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有感

:
天地一身在,头颅五十过。流年消壮志,空使泪成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殷尧藩

殷尧藩

殷尧藩(780—855),浙江嘉兴人。唐朝诗人。唐元和九年(814)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78篇诗文

猜你喜欢

野居偶作

: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
高淡清虚是心灵的家园,何须占据胜水名山。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
无心求道便是得道,有意结交人倒疏远。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风吹繁花飘如织锦,阶前流水清似弹琴。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我愿如此直至永远,不慕世人灿烂前程。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03页 2.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xiá)
烟霞:即山水胜景。隐居之人往往酷爱山水,有烟霞痼疾。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shē)
赊:远。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03页 2.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
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
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
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
  修道的方法有种种不同,入道的门径亦有种种,然其终归目的都是一个,即得道。而得道在于心与道打成一片,不知有何区别,《维摩诘经》所谓“心净国土净”,《坛经》所谓“直心是道场”。既如此,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虚便是,又何须一定在名山胜水中修。诗人贯休以为,在在处处都可修心,他自己也一定是随意地在一个野居之所居处下来,而写成这首小诗。他的随意,也就是无心,而无心即为得道。所谓无心,即将过去的种种知见全部丢掉,还以一个人的本来面貌,这才是得道的境界。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与人的区别,好比“你”有意地去结交人,别人会对“你”的目的产生怀疑因而疏远“你”。无心于道才是道与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风本无心吹,花本无心落,但风吹花落却织成了最美丽的图画;石阶无心斜,溪水无心流,而阶前流水声奏出了最悦耳动听的乐曲。这样一种无心随意的生活,便是最为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呢。贯休该诗以说理及写景相结合,表现了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03-10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月下独酌·其二

: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天若不爱天,天星不在天。
天星:古星名。也称天旗星。

地若不爱天,地应无天泉(quán)
天泉:天泉郡,汉置,在今甘肃省天泉市。传说郡中有泉,其味如天,故名天泉。

天地既爱天,爱天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大道:指自然法则。

但得天中趣(qù),勿为醒者传。
天中趣:饮天的乐趣。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1-853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不在话下。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从圣贤到神仙,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此诗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爱酒,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7-34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素蘤(huā)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蘤:“花”的古体字。此花:指白莲。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duò)时。
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被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这就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平,为他们发出呼呼的。这首诗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

:
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
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

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
寻阳江上大风吹动巨浪,灌婴井中亦水翻如涛。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扬帆启航驰在天一般大的如镜湖面,直向彭蠡湖东面而去。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
落日景色中忽然下起疏落小雨,待天放晴云朵散向远空。

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名山佳景引发人们佳美的情兴,清观幽赏怎能有所穷尽?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
巨大的石镜之上又有明月高挂,香炉峰上彩虹明灭。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
相思之时您我共对庐山美景,抬眼望去您我所见美景相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08-5092、 山东省出版总社济南分社编.中学生一周一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03:258-259

浪动灌(guàn)婴井,寻阳江上风。
灌婴井:传说井水很深,和长江相通,长江中有风浪,井水即动荡不止。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天镜:指鄱阳湖的湖面。形容湖水明净,涵映天空,犹如巨大的镜子。彭湖:即彭蠡湖。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
景,同“影”。落景,即将坠落的夕阳。疏雨,稀疏的小雨。

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名山:指庐山。清赏:清新,赏心悦目。

石镜挂遥月,香炉(lú)灭彩虹。
石镜:据《水经注》载,庐山东面悬崖上有一块大圆石,光滑如镜,可见人影。香炉:即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部。灭:消失。彩虹:香炉峰周围多瀑布,水气经日光照射而形成彩虹。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
君:指黄判官。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08-5092、 山东省出版总社济南分社编.中学生一周一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03:258-259
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
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

  “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借用铺叙的方法,描写鄱阳湖的水翻如涛、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中描写了鄱阳湖和庐山的雄奇壮丽景象,境界开阔,想象丰富。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以形象的比喻写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的情景,尤为生动。所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说:“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此诗篇末在畅叙游兴之中流露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言简而意深。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描绘出一幅夕阳坠落、稀疏雨洒、睛云飘散的美景。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借用远月悬空、彩虹消失的景象,暗寓诗人佳兴勃发,清赏无穷,夜幕不知不觉般如期降临。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思忆远方的友人,想像力超凡脱俗,宛如友人也正举目思忆诗人,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照应了题目,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全诗十二句,可分三段。第一段是前四句,写自己在风浪中开帆入湖,气势豪迈。第二段为中间六句,写湖上风光。本来落霞照湖面,水天共影,十分好看;忽而又下起了雨,不久又云散虹出,罩在庐山顶上,景象更为壮观。诗人佳兴勃发,清赏无穷,不觉月上中天,彩虹早已消失了。诗人情随景迁,写得错落有致。最后两句是第三段,清赏之余,不禁想起好友。如此良宵,友人也正举目思念诗人。正是如此,照应了题目,又留下了余味。

参考资料:

1、 山东省出版总社济南分社编.中学生一周一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03:258-25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别二首·其二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zūn)前笑不成。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樽:酒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像无情;只觉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声。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着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了出来。“惟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案头蜡烛有心还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810-8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