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高大的客馆里灯火通明酒也清,直饮至夜钟响归雁鸣的月落时分。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只说是啼鸟要求友朋,无奈那春风里要为您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黄河曲里沙为黄河岸,白马津边柳向白马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不要为他乡离别而难过,知道您到处会有人逢迎。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35页2、 陈友琴主编;段占学选注.少年背诵唐诗三百首:北京古籍出版社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12:第141页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yàn)归声。
司士:官名。唐代州县设司士参军及司土,掌管工役事务。张灯:摆设灯火。清:指酒的清醇。雁归声:指雁归飞时的叫声。
只言啼鸟堪(kān)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堪:能。求侣:呼唤同伴。无那:无奈、无可奈何。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jīn)边柳向城。
黄河曲:黄河湾。白马津:古代黄河津渡名,在今天河南省滑县东北。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féng)迎。
逢迎:迎接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35页2、 陈友琴主编;段占学选注.少年背诵唐诗三百首:北京古籍出版社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12:第141页首联写馆舍夜宴。首句点高馆张灯夜宴,酒清香洌,见待客之殷勤,次句连用“夜钟”“残月”“雁归声”三个与夜间及别离相关的意象,既显示时间之推移与宴席时间之长,又渲染浓郁的别离气氛。三种意象,或诉之视觉,或诉之听觉,但都带有凄清、寂寥的色彩韵味。
次联明点送别。上句用典,“钟鸟堪求侣”,是说庆幸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这样的才士为新交。“钟鸟”虽非实写,却关合春天的季候,与下句“春风”,一虚一实,正成对应。下句实指韦司士在这美好的春天将要离此继续前行。不说朋辈送别,而言“春风欲送行”,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朋友送别的温煦情意,设想新颖,诗味浓郁。妙在上下两句的开头,分别用“只言”“无那”两个虚词相勾连,既突出渲染了“乐莫乐兮新相知”的喜悦和乍会旋别的无奈,又构成了一气旋折的意致韵味,在流利俊逸的语调中蕴含着浓郁的人情味。吟诵品味这行云流水般的诗联,眼前会鲜明地浮现出诗人风流俊赏、神采清逸的自我形象。
腹联是对韦司士行程所经的想象。唐时滑州州治白马城在黄河南岸。韦司士离此北去,头一站便是黄河岸边的白马津渡,故别后行程首先便写到“黄河曲”“白马津”。这一联写景,只用淡笔轻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刻画,但却显现出一种天然的风韵。评家或讥其景中无情,实则诗人此处并没有着意寓情于景,他只是要通过轻描淡写来构成一种摇曳生姿的情致。黄培芳说它是“盛唐高调”,倒是比较准确地道出了它的浑成自然而不刻露的韵致。
尾联是对被送对象前路的祝愿,反结“别”字。“他乡暂离别”、“到处有逢迎”,说明韦司士此次在滑州是途中暂时停留,前路尚有逢迎与离别,就像在滑州有短暂的聚会与别离一样。但诗人却以体贴对方感情的口吻说:“希望韦司士不要因他乡的这次暂别而怨怅,因为前路方长,我深知你的为人和才名,你到处都会受到当地主人的热情接待与欢迎。”这就不但将伤别化解为对前路处处有逢迎的热情祝愿和乐观展望,而且对韦司士的为人作了热情的赞颂。这样的结尾,充满了乐观的情调,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478页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辞去相位,让给有才能的贤士,爱酒如命正好开怀畅饮。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试问过去常来我家做客的人,今天会有几个还肯前来?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2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xián)杯。
罢相:罢免宰相官职。避贤:避位让贤,辞去相位给贤者担任。李适之天宝元年任左相,后遭李林甫算计,失去相位。乐圣:指爱好喝酒。且:尚且,还。衔杯:口含酒杯,指饮酒。
为(wèi)问门前客,今朝(zhāo)几个来。
为问:请问,试问。为,此处表假设。一作“借”。今朝:今天,现在。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2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这首诗通过反语、俚语和双关语,描写了自己罢相之后的感受,深刻地讽刺了奸臣弄权和小人谄媚的官场状况。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两句是说自己的相职一罢免,皇帝乐意我给贤者让了路,我也乐意自己尽可喝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乐,值得庆贺,那就举杯吧。“避贤”是成语,意思是给贤者让路。“乐圣”是双关语,“圣”即圣人,但这里兼用两个代称,一是唐人称皇帝为“圣人”,二是沿用曹操的臣僚的隐语,称清酒为“圣人”。所以“乐圣”的意思是说,使皇帝乐意,而自己也爱喝酒。显然,把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虽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读便知,也不失机智俏皮,但终究是弱者的讥刺,有难言的苦衷,针砭不力,反而示弱。所以作者在后两句机智地巧作加强。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则是作者关心亲故来赴宴的情况。这在结构上顺理成章,而用口语写问话,也生动有趣。但宴庆罢相,事已异常;所设理由,又属遁词;而实际处境,则是权奸弄权,恐怖高压。因此,尽管李适之平素“夜则宴赏”,天天请宾客喝酒,但“今朝几个来”,确乎是个问题。宴请的是亲故宾客,大多是知情者,懂得这次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惹来祸害。敢来赴宴,便见出胆识,不怕风险。这对亲故是考验,于作者为慰勉,向权奸则为示威,甚至还意味着嘲弄至尊。
倘使这二句真如字面意思,只是庆贺君臣皆乐的罢相,则亲故常客自然也乐意来喝这杯酒,主人无须顾虑来者不多而发这一问。所以这一问便突兀,显出异常,从而暗示了宴庆罢相的真实原因和性质,使上两句闪烁不定的遁辞反语变得倾向明显,令有心人一读便知。作者以俚语直白写这一问,不止故作滑稽,更有加强讥刺的用意。
由于使用反语、双关语和俚语,这诗蒙有插科打诨的打油诗格调,因而前人有嫌它过显不雅的,也有说它怨意不深的。总之是认为它并未见佳。但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到李适之时却特地称引此诗,有“衔杯乐圣称必贤”句,可算知音。而这诗得能传诵至今,更重要的原因在事不在诗。由于这诗,李适之在罢相后被认为与韦坚等相善,诬陷株连,被贬后自杀。因而这诗便更为著名。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41障掩金鸡蓄祸机,翠华西拂蜀云飞。
金鸡障后的人(安禄山)蓄意谋反已久,叛乱一起帝王带着贵妃仓皇出逃。
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
珠帘遮挡的朝元阁已不复以往,只有过往的燕子飞来飞去,再不见旧人回。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障掩金鸡蓄祸机,翠华西拂蜀云飞。
金鸡:即金鸡障。画金鸡为饰的坐障 。祸:指安史之乱。翠华西拂:指安史之乱时玄宗与贵妃们逃亡四川的情形。
珠帘一闭朝元阁,不见人归见燕归。
朝元阁:指阁名,传说玄宗于天宝七年在朝元阁中拜见玄元皇帝。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两个人心意相通,最终也没有断了情思,私下里约定在闺房相见。
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可是造化弄人我们没有相遇,心情不自觉地忧郁起来。
遥夜定嫌香蔽膝,闷时应弄玉搔头。
在漫长的夜晚里,肯定对蔽膝的香气不满,烦闷的时候只该拨弄头上的玉簪。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樱桃树上的花谢了的时候梨花又开了,这个时节两个人各自肝肠寸断,无处排解。
眼意心期卒(zú)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眼意心期:形容双方愿望一致,精神互相沟通。卒:终了。秦楼:指代烟花之地,但在诗词中一般指良家女子的闺楼。
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遥夜定嫌香蔽(bì)膝,闷时应弄玉搔头。
遥夜:长夜。嫌:不满。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玉搔头:即玉簪。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从军远征,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从不珍惜七尺身躯。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奋勇搏杀,没人敢上前招应;气宇轩昂,脸上的胡子像刺猬的毛丛生。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辽东少妇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事长征:从军远征。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赌胜马蹄(tí)下,由来轻七尺。
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zhé)。
“杀人”句: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磔:纷张。
黄云陇(lǒng)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小妇:少妇。解歌舞:擅长歌舞。解:懂得、通晓。羌笛:羌族人所吹的笛子。羌: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今为羌(qiāng)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取胜不把生命依恋。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象猬毛直竖满面。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想回归?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吹得三军将士泪挥如雨。
此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把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活跃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张本。这两句总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男儿,谁都想见识见识吧!可是诗不可能如画那样,通体写出,只能抓特征。于是抓住胡须来描绘。然而三绺五绺长须,不但年龄不符合,而且风度也太飘逸了,因此诗人塑造了短须的形象。“须如蝟毛磔”五字,写出须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须蝟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为了与诗情协调,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诗人又用“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替诗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闭目一想,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但这一句的妙处,还不仅如此。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开首六句写这男儿纯是粗线条、硬作风,可是这远征边塞的男儿,难道竟无一些思乡之念吗?且看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也还不免回首一望故乡。故乡何在?但见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乡之感。这一层意思,诗人以最精炼最含蓄的手法,表达在文字的空隙中,于无文字处见功夫。但如果接下去,写思乡念切,急于求归,那又不象是这样一个男儿的身份了,所以在这欲吐不吐、欲转不转之际,用“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尔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所以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凛烈的劲道。
一般想法,再写下去,该是根据“未得报恩不得归”而加以发挥了。然而,出乎意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面貌身段不必写,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于是乎全诗就有声有色。“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功力极深,常人不易做到。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麌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扬含茹。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须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以下掷笔凌空,忽现辽东小妇,一连两句似与上文全无干涉,”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一句总结,把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脉豁然贯通。寥寥短章之中,能有这样尺幅千里之势,这在李颀以前的七言古诗中是没有的。
参考资料:
1、 梁川 等 .唐诗三百首鉴赏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49-50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2-01 :219-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