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萧二十三庆中
相思过春花,鬓毛生麦秋。千灾万怪天南道,
猩猩鹦鹉皆人言。山魈吹火虫入碗,鸩鸟咒诅鲛吐涎。
就中南瘴欺北客,凭君数磨犀角吃,我忆君心千百间。
千百间君何时还,使我夜夜劳魂魄。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参考资料:
1、 丁帆 等.唐诗宋词选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9-31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坐见:一作“行逢”。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cuī)为薪(xīn),更闻桑田变成海。
松柏摧为薪:松柏被砍伐作柴薪。《古诗十九首》:“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lù)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光禄:光禄勋。用东汉马援之子马防的典故。《后汉书·马援传》(附马防传)载:马防在汉章帝时拜光禄勋,生活很奢侈。文锦绣:指以锦绣装饰池台中物。文,又作“开”、或“丈”,皆误。将军:指东汉贵戚梁冀,他曾为大将军。《后汉书·梁冀传》载:梁冀大兴土木,建造府宅。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é)眉能几时?须臾(yú)鹤发乱如丝。
宛转蛾眉:本为年轻女子的面部画妆,此代指青春年华。须臾:一会儿。鹤发:白发。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古:一作“旧”。
参考资料:
1、 丁帆 等.唐诗宋词选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9-31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洛阳城东暮春景色。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十分繁华;繁华的都市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时光易逝,此时的洛阳已是落花季节,桃李纷飞,不知飘向何处。这两句是诗的起兴。下文表达的对大好春光、妙龄红颜的憧憬和留恋,对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伤和惋惜,都是由此生发开来的。
“洛阳女儿好颜色”以下十句,写年轻的洛阳女儿面对漫天飞舞的落花生出无限感慨。洛阳女儿所感伤的,实际上是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表现的是因为春光的流逝而感叹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心理。“松柏摧为薪”句,出自《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指陆地变成海洋,典出《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这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世事变化很大。“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则揭示人生易逝、宇宙永恒的客观规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历来广为传诵。
“寄言全盛红颜子”以下十句,概括叙述白头翁一生的经历。白头老翁曾是一个美貌少年,从前他也常和公子王孙一起,在树下花前歌舞游乐。“光禄池台文锦绣”两句,以历史上权臣贵戚的豪华奢侈,表现白头翁曾经历过的一段富贵生活。然而,一旦生病衰老,就无人理睬,三春行乐只好让给别人了。这一段通过描写白头翁从红颜到老病、从游乐到孤苦的生活,不仅表示了诗人对青春红颜、清歌妙舞的眷恋、向往,对垂老白头翁的怜悯、同情,同时进一步抒发了对美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的感慨,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哲理性。
结尾四句点明主旨,收束全诗。“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两句感叹美貌的少女转眼之间将化作白发的老妇,惋惜青春难驻。“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两句,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迅速消失了!往日繁华热闹的游乐场所,如今只有几只离群的鸟雀在清冷的暮蔼中发出几声凄苦的悲鸣。末句的最后一个“悲”字,是此诗的基调。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应了所谓“诗谶”的说法。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刘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孙季良编选《正声集》,“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大唐新语》)。可见他一生遭遇压抑,是他产生消极感伤情绪的思想根源。这诗浓厚的感伤情绪,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缚戕害人才的事实。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7-28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59-860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xī)鶒(chì)如家禽。
鸂鶒:一种水鸟,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前村鸯垄桑柘(zhè)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桑柘:桑木与柘木。深:茂盛。
蚕娘洗茧前溪渌(lù),牧童吹笛和衣浴。
蚕娘:农家养蚕女。渌:水清而深的样子。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59-860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从“山家”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扩大到周围的大环境。前三句写自然景色。“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邓光礼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63-1365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金秋季节萧瑟寒风初起,白露时分开始发兵征讨。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朝廷军队并非爱好战争,你们用兵时要慎重行事。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征伐定如海气席卷南国,边风扫荡北地所向披靡。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要学习田畴不居功自傲,更不必希求扬名麒麟阁。
参考资料:
1、 杨鸿儒.千家诗评译:华文出版社,2004:330-3312、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327-328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金天:秋天。秋季于五行属金,金色白又为白帝,万物收藏主肃杀。肃杀:使万物凋萎。白露:节气名。是秋季中的第三个节气。专征:指将帅受皇帝之命全权指挥军队进行讨伐。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shèn)佳兵。
王师:王者之师,对本国政府军的美称。乐战:好战。之子:指崔融。佳兵:本指锐利的武器,这里指乐战好杀。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海气:指渤海的寒气。南部:这里指东北契丹族叛乱南侵的部落。边风:北方边境的寒风。北平:北平郡,这里指北方边疆地区。
莫卖卢龙塞(sài),归邀麟(lín)阁名。
卢龙塞:即今河北省遵化县内的喜峰口,是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归邀:回来后邀取、希图。麟(lín)阁: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这里借指对功勋的表彰。
参考资料:
1、 杨鸿儒.千家诗评译:华文出版社,2004:330-3312、 陈超敏.千家诗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327-328“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大唐王朝这次东征平叛,选择在秋气肃杀的时候,正是为了“昭我王师,恭天讨”。这两句暗示唐军乃正义之师,讨伐不义,告捷指日可待。“肃杀”、“白露”勾划出送别时的气氛,使出征者那种庄重严肃的神情跃然纸上。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表面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五、六两句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来表现东征的气势。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末二句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诗人用卢龙塞和麟阁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武后临朝称制时,轻启战争。垂拱三年(687),凿山开道,袭击羌、吐蕃,不但造成士卒的痛苦,也给中原和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眼下,孙、李利用契丹人民的怨恨,大举叛乱,烧杀掳掠,贻害河北人民。因此,陈子昂一方面力主平叛,在诗序中称赞崔融等出征时“酒中乐酣,拔剑起舞”、“气横辽碣,志扫獯戎”的豪气,后来自己也亲随武攸宜出征,参谋帷幕;另一方面,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则天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实际上是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现了诗人出语坚决,正气凛然。
全诗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词句铿锵,撼动人心,正如元方回《瀛奎律髓》评陈子昂的律诗:“天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9-70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你骑着征马,翩翩而去;秋天城中,明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匈奴单于你切莫靠近我汉家边塞,如今我都护将军正欲莅临边关。
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
汉家驿道中,烽火接连燃起,胡地沙多,井泉难寻。
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
功成之后要献战利品,你此番北去,用不了一年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6-67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征:即行,远行。城秋:一作“秋城”。
单(chán)于(yú)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单于:这里指少数民族首领。临边:一作“回边”。
汉驿(yì)通烟火,胡沙乏井泉。
驿:即驿道,此指边防要道。烟火:即烽火。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乏:一作“泛”。井泉:一作“水泉”。
功成须献捷(jié),未必去经年。
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经年:即一年,长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0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6-67崔颢的这首《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
此诗开头“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两句写诗人送人远去,而明月正圆,暗寓友人远去后心中无限惆怅。征马,点明裴都护远赴边庭。翩翩,赞其风度。城秋,点明送别地点和时节。
颔联“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写裴都护远赴单于都护府镇守边关。这里“单于”既是实指敌人首领,又暗点裴都护所往之地,语义双关。这两句以虚拟的告诫敌人的口吻措辞,告诫敌酋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
颈联“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边防要道上烽烟四起,表明此时边关形势急迫,又暗寓了裴都护到任后,边关防备严密。胡地黄沙漫天,大漠瀚海,缺乏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
结尾“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两句写裴都护此去镇守边关,不必经年就能成功献捷,呼应前面“单于莫近塞”,这既是夸赞和祝愿,也是勉励。
这首送别之作,语言朴实,格调刚健高昂,挟幽并慷慨之气,风骨凛然,正如徐献忠所言:“(崔)颢诗气格齐俊,声调倩美,其说塞垣景象,可与明远(鲍照)抗庭。”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6-67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落帆逗淮(huái)镇,停舫(fǎng)临孤驿(yì)。
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舫:船。临:靠近。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人归”句:意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洲。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客:诗人自称。此句意为孤独之夜,怀念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