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蒋敬所阁老

:

人物当今房杜流,清论冰玉重山丘。追随秘省如前日,调燮中书已十秋。

天上恳辞黄阁去,人间径作赤松游。九重回首思良佐,何必劳神梦卜求。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廉

生卒年、籍贯均不详。一作杨庶,与沈佺期同时。曾在尚书省任职,后为给事中。事迹见沈佺期《酬杨给事中廉见赠台中》诗。善属文。《全唐诗》存诗2首。 56篇诗文

猜你喜欢

冬日归旧山

: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沾满灰尘的帽子还未清洗,匆匆归来后立即叩访山门。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爬满青藤的小路向远处伸延,高远的万点雪峰若隐若现。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周围满地都铺上枯枝冷叶,寒冷的峡谷中都是凝滞不动的密云。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竹,深山中老树古木斜倒着横在江面。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白狗离开村子在远处狂吠,苍苔在屋里的墙壁上生长。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厨房中出现野鸡穿来穿去,临屋处依然有猿猴在啼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树枝掉落上面的鸟巢还在,篱笆疏漏成为野兽的路径。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整理床铺有苍鼠急忙逃走,倒出箱子惊动了箱中蠹鱼。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要发愤读书学好治国本领,养成青松一样高尚的品格。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这次回来不久将又要离去,离开后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581

未洗染尘缨(yīng),归来芳草平。
旧山:安旗等认为此指四川江油境内的匡山。匡山也叫戴天山。染尘缨:沾满灰尘的帽子。芳草平:即芳草坪。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平晴。
雪平:安旗等注:“雪平,当指岷山,俗称雪山,在江油县(即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三百里,四季常有积雪。”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huáng)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篁:竹子。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zhì)过,临屋旧猿鸣。
雉:野鸡。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qiè)素鱼惊。
箧:箱子。素鱼:即蠹鱼,蛀蚀书籍衣物的小虫,因其色白,故名。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素贞:指情操。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三清:道教指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包括玉清、上清、太清。此处比喻朝廷。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581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此诗为李白在出游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时所作,诗写自己匆匆归家发现旧居的荒败景象,表达了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全诗采用移步换形之法,描写旧山景象和旧居的荒败,叹惋之情中却展示了自己立志发愤读书,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诗在形式上既讲求格式又不为格律所羁缚,体现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形式迁就内容的特点。

  诗中的李白归心似箭,未洗征尘,行色匆匆,即叩访山门。那久违的远山近水仿佛对他有意,那故园的芳草仿佛对他有情。在归来的路上,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系列景象:那碧绿的“一条藤径”,那高远的“万点雪峰”,满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叶,一谷厚厚浓浓凝滞不动的寒云,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

  根据诗中的描写,万点静寂的雪峰前有一条鲜活碧绿的藤径,人踪渺无的自然里有冲风冒雪的嫩篁常青,纵然“谷寒云不行”,纵然“古树倒江横”,但静寂中依旧有远山的召唤,死灰中依旧有顽强的生命,这就是不灭的人性之灯。正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在这样的山水中,李白真切地感到,他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诗人在登山涉水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给予他的无限生命力和无尽的快慰感。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两句,表明李白此次回归“旧山”,只是作短暂停留,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又将远离。“归”即将“别”,要告别自己熟悉的居所,告别多年读书学习的一段重要人生经历,无怪乎作者使用了那么多笔墨。诗中明白宣告“去合到三清”,意即以诗文干谒权贵,重用于当世,以伸鲲鹏之志。

  李白的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心仪与交流,是一种人格的“寻真”。他希望达到的,就是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凉,来尽情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在李白的笔下,自然山水有时就是一种象征,当自然山水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关联物,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时,它就能使李白产生强烈的时空意识。

  这首诗首先写冬归旧山的急切心情,再写归山所见景象。虽然时值寒冬,地冷谷寒,但难掩诗人对旧山的喜爱:万点雪峰,在阳光下闪烁;爬满青藤的山间小路,依然充满生机。接着近距离描写旧居的荒凉破败。由于离居时久,诗人居所已成雉飞、猿啼、鼠走、兽奔之地,在铺陈描写中诗人难以掩饰的叹惋之情表露无遗。最后诗人表示要重新振作,发愤读书,以求闻达于当世,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参考资料:

1、 敬永谅.李白《冬日归旧山》探微.文史杂志,200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山行留客

: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2、 张旭.山中留客.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2011,07:19-21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山行:一作“山中”。春晖:春光。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纵使:纵然,即使。云:指雾气、烟霭。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92、 张旭.山中留客.新语文学习:小学中年级,2011,07:19-21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8-37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登巴陵望洞庭

: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长沙浦边秋风清朗,云梦田上霜迹已空。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观览秋光使人叹惜头发脱落,注目湖水流过又令人悲悯流年已逝。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北边的小洲随波荡漾,湖水向东潺潺而流。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莲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听到这些歌声更让人肠断,凭靠山崖泪如泉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8-789 .

清晨登巴陵(líng),周览无不极。
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巴丘山。巴丘山,位于岳阳南。又名巴蛇冢。传说后羿屠巴蛇于洞庭,蛇骨久积成丘,故得名。周览:纵览,四面瞭望。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chéng)鲜。
际海:岸边与水中。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pǔ),山空云梦田。
长沙浦:指由长沙而入洞庭之湘水。云梦:古代泽薮名,位于南郡华容县(今湖南潜江县)西南。古云梦泽,跨江之南北,自岳州外,凡江夏、汉阳、沔阳、安陆、德安、荆州,皆其兼亘所及。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瞻光:瞻日月之光。阅水:阅逝去之水。徂年:流年、年华。《后汉书·马援传》:徂年已流,壮情方勇。

北渚(zhǔ)既荡漾,东流自潺(chán)(yuán)
渚:小洲,水中小块陆地。潺湲:水流动貌。

(yǐng)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郢:春秋时楚国国都。采莲:梁武帝所制乐府《江南弄》,七曲中有《采莲曲》。此指江南女子采莲时所唱之歌。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8-789 .
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
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
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诗的开头“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写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诗人登上巴丘山,眺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居高临下,湖光山色,无不尽收眼底。清澈的湖水和明朗的天空交相映照,充分显示了天高气爽的秋色之美。诗人对之不禁赞叹不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开头六句是写意,是概括的描写,淡淡几笔勾勒出大致的轮廓。接着六句则是工笔,用鲜明的色彩细致地加以刻画。“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两句写静态:山青树也青,远看山和树简直浑然一体。水是碧绿的,没有被朦胧的寒冷的暮霭所笼罩。“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两句写动态:湖面上突然出现风帆,原来是过往的船只;天空中鸟儿翱翔而过,朝着日出的方向飞去,逐渐消失了。“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两句写洞庭湖周围的秋景:长沙浦水净风清,云梦泽的田野蒙上一层白霜是那样空明。

  “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这四句触景生情,抒发身世之感。诗人看到水流不息,联想到那已经过往的岁月和消逝的年华,不禁感慨万端,悲从中来。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这里运用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意思是说,无论是善于唱歌的歌手唱起《白雪歌》,或者是越地的女子唱起《采莲曲》,都无法使作者高兴起来,反而更加悲伤。诗到这里,戛然而止。“泪如泉”的原因,诗人没说,留给读者去联想,去思索。

  此诗为五言古诗,而语言工致,对用对仗,可见是吸取了近体诗的特点。李白诗歌素以雄奇奔放、豪迈不羁著称,但这首诗表现出李白诗歌精细工致的另一面。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77-28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杨山人归嵩山

: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我有万古不坏的仙宅,那就是嵩山之阳的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那挂在东溪松间的一片明月,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杨先生您又要去那里采集仙草,去攫食紫花的昌蒲保持青春的面容。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年底时我将到嵩山之阳拜访您,您可能正在青天上乘着白龙来相迎。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0-6313、 刘开扬.李白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3-134

我有万古宅,嵩(sōng)阳玉女峰。
嵩阳:嵩山之南。玉女峰:嵩山支脉太皇山二十四峰之一,因峰北有石如女,故名。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duō)仙草,菖(chāng)(pú)花紫茸(róng)
尔:你,指杨山人。掇:拾取。菖蒲: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根可入药,初夏开黄花,果实红色。相传嵩山石上菖蒲,一寸九节,服了可长生不老。茸:草初生貌。这里形容蒲花。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骑白龙:飞升成仙之意。用东汉瞿武故事。据《广博物志》载:东汉瞿武七岁便专服黄精紫芝,入峨眉山修道,由天竺真人授以仙诀,乘白龙成仙。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0-6313、 刘开扬.李白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3-134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头至尾不写离愁别恨,而主要是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写嵩山景色的部分,清幽高远;写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恬静安适。通篇紧扣诗题,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把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表达出来。借用前人的话说,就是用景语代替情语。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嵩山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嵩山以及对昔日遁迹山林、寻仙访道生活的眷念之情。首联写峰峦,起句豪迈。一个“我”字颇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气概。李白当年访道嵩山,未必就栖身于玉女峰,这里选用“玉女”的峰名,是为了与上句的“万古宅”相对应。“万古宅”就暗含仙人居所的意思,使神异的气氛更加浓厚,也更加令人向往。三、四句展示的境界更加美丽神奇。月不可留,而要“长留”,并且使它处在最恰当、最美好的位置上。晶莹的月亮悬挂在苍翠挺拔的松树之上,下面是长流不断的溪水。它不只生动地显现了嵩山秀丽的景色,而且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

  五、六句为第二层,写杨山人归山后的活动。诗人想象杨山人归去后将采摘仙草,而嵩山玉女峰一带就散布着开满紫花的菖蒲。这种菖蒲“一寸九节,服之长生”(《神仙传》),正可满足他求仙的欲望。这联上句写人,下句写山。人之于山,犹鱼之于水,显然有“得其所哉”的寓意。“尔”字又和前面的“我”字呼应,渲染出浓郁的别离气氛。

  末二句为第三层,诗人向好友表示“岁晚或相访”要和他一起去过求仙访道、啸傲山林的生活。结句把这种思想情绪化为具体的形象:仿佛在湛蓝的天空中,一条白龙在向前蜿蜒游动,龙身上骑坐着风度潇洒的诗人,他那仙风道骨与“青天”“白龙”相表里,构成了美丽和谐的意境。这种骑龙相访的神奇画面,显得豪放飘逸。

  此诗所写的“景”,既为外在的景物,也为内在的感情,是“情与景偕,思与境共”的统一体。例如描绘嵩山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它的爱慕之情,就寓有怀念杨山人和向往栖隐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内。三者迭合在一起,惜别的情意,就显得十分浓烈。惜别而不感伤,一往情深,而又表现得超奇旷达,这样的送别诗是非常罕见的。它构思新奇,如镜花水月,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时空观念的束缚,不为常人的思想感情所左右,更不因袭模仿,落入前人的窠臼,表现了诗作者惊人的创造力。

  李白写诗还常常运用夸张的艺术手腕使描绘的对象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读者想象与思慕的情趣。这在此诗中有典型的表现。例如,“宅”为常见事物,并无新奇之处,可是在前面加上“万古”二字,就变得神奇、空灵而耐人寻味了。又如一轮明月挂在溪边的松树上,景物固然迷人,但若仅仅如此,诗味并不很多。诗人别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长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这样人和物都发生了“超凡入圣”的变化,涂上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从而引人遐想,逗人情思。唐人张碧曾用“天与俱高,青且无际”(《唐诗纪事》)评价李白的诗,这八个字形象地表现了李白诗歌神奇超迈而又质朴自然的特色,是很恰当的评判。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李白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33-134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10-3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五月里梅子开始发黄,蚕事完毕,桑柘叶也被采空了。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鲁地人重视纺织,家家窗里透出机抒声。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只因为我不能走上仕途,为学剑术来到山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举起马鞭向人打听路,却不料受到汶上老翁的嘲讽。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下愚之辈轻视有为的壮士,怎值得以此判断穷困与亨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我能像鲁仲连那样绑信在箭上,获得攻下服城的大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最终不肯接受君主的封赏,只因羞与世俗之人相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我将要踏上大道向西奔往长安,哪怕落日被阴虹遮掩得一片昏蒙。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此去用不着你向我多说什么,我甘心如飘转的飞蓬!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0-6723、 《语文天地》.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学生期刊社,2001年第24期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zhè)空。
始:一作“子”。蚕凋:蚕已成茧。桑、柘,落叶的乔木和灌木,叶子可以养蚕。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空栊(lóng)
栊:挂空的窗户。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顾余不及仕:回想起我没有出仕做官时。学剑:李白曾从著名剑术家裴显在山东学习剑术。山东:指太行山以东。

举鞭(biān)访前途,获笑汶(wèn)上翁。
获笑:被人耻笑。汶上翁:汶水边的老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下愚:儒家分人二等,以天生愚蠢而不可改变的人为下愚。此指汶上翁。忽:轻视。壮士:李白自指。穷:指政治上失意;通:指政治上得志。穷通即政治上的得与失。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此句用典故,典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李白用此典说明自己想干一番事业,却又不追求功名利禄。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直道:通衡大道。阴虹:喻指奸臣。杨齐贤曰:“阴虹,指林甫、国忠辈昏蔽其君。”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此:一作“我”。转蓬:随风旋转的蓬草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0-6723、 《语文天地》.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学生期刊社,2001年第24期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此诗分前后两节。前节八句,着重描写了初抵东鲁时的真实感受。“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两句点明时间,梅子开始由青变黄,蚕桑之事已了,这就意味着进入了生产的第二道工序:“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东鲁的城乡妇女,又投入新的劳动:纺织。东鲁人有重织作的传统,李白初次旅游就获得了良好印象。

  李白从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历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山西等地,这时还没有机会出仕。“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两句正是诗人当时思想情况的写实。李白回顾自己南北奔走的生活历程,决定到东鲁定居。读书、学剑是李白的两大生活爱好。“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中的“访前途”有问路和了解今后出路的两层意思。李白初抵东鲁,访路途卜前程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他受到了汶水上一个老翁的嘲笑。但李白没有写出“笑”的内容,有意留下一个悬念。

  后节十句,是李白对汶上翁嘲笑的明快答复,是全诗的重点部分和精彩片段。“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在李白看来,“下愚”们不能理解“壮士”的胸怀,也没有资格在“穷通”的问题上发议论。“穷通”即“穷达”,是为了押韵需要,改“达”为“通”。李白对“穷达”的理解,完全是从儒家思想出发。李白力争在政治上获得出路,先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然后归隐江湖,“独善一身”。李白这种思想,正和战国时期的鲁仲连是一致的:“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李白用鲁仲连的事迹,比喻自己的政治才能和抱负,是因为鲁仲连的故事就发生在山东。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李白来东鲁前就曾有西游长安的打算,后来转而向东,不料初抵鲁郡就遭到汶上老翁的嘲笑,李白这时有“西归”之意,但他想到自己“直道”而行的人生态度如不改变,是很难得到朝廷重用的。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两句是李白对汶上翁表示:“你的谈话没有任何意义,请不要说了,直道而行是我的一贯作风,即使像飞蓬那样示意飘转,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对汶上翁讥笑的回答,是李白高尚品格生动的艺术概括。他首先把讥笑者同自己作了尖锐的对比,然后明确提出自己从事政治活动在不同情况下的原则立场。诗中塑造了鲁仲连这样一个功成不受赏的高士形象,其实这也是李白自己的形象写照。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3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