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金州姚使君员外

:
老怀清净化,乞去守洵阳。废井人应满,空林虎自藏。
迸泉疏石窦,残雨发椒香。山缺通巴峡,江流带楚樯。
忧农生野思,祷庙结云装。覆局松移影,听琴月堕光。
鸟鸣开郡印,僧去置禅床。罢贡金休凿,凌寒笋更长。
退公披鹤氅,高步隔鹓行。相见朱门内,麾幢拂曙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马戴

马戴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陕西省华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155篇诗文

猜你喜欢

春日

:
问君何所思,迢递艳阳时。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
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
宝书无寄处,香毂有来期。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问君何所思,迢递艳阳时。
想要问你在思念什么?在这艳丽明媚春之时。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回来的晚门口寂静无声,蝴蝶采完花粉缓缓的飞过高墙。

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
窗外燕子双飞,千万条绿杨柳枝低垂。

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
屏风上的吴山辽阔幽远,楼中羌笛声声悲凄。

宝书无寄处,香毂有来期。
珍贵的书信不知道该寄往何处,香车有来的日期。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要把这草景与树林色彩,一同增添到眉际,排解心中忧愁。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校编全唐诗 中: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01:28852、 周蒙,冯宇.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9: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773、 董乡哲.“温庭筠”诗集译意:三秦出版社,2010.07:427

问君何所思,迢(tiáo)(dì)艳阳时。
迢递:天高气清的样子。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
青琐燕:这里指落在窗前的紫燕。

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
屏:指屏风。吴山:吴地的山,指屏风上画的南方山。朔管:指羌笛,亦泛指北方地区流行的管乐器。

宝书无寄处,香毂(gǔ)有来期。
宝书:珍贵的书信。香毂:古人乘坐的车。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将:连词,与、和之意。彩:一作“影”。相:递相,先后。添:一作“将”。黛眉:特指女子之眉。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校编全唐诗 中: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01:28852、 周蒙,冯宇.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9: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773、 董乡哲.“温庭筠”诗集译意:三秦出版社,2010.07:427
问君何所思,迢递艳阳时。
门静人归晚,墙高蝶过迟。
一双青琐燕,千万绿杨丝。
屏上吴山远,楼中朔管悲。
宝书无寄处,香毂有来期。
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此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且点明了时间、地点;后六句为第二部分是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羌笛悲凉,并说明了以赏春排解愁绪的原因。此诗笔墨挥洒,色彩趋于清淡,构建了清逸淡远的诗歌意境。

  此诗首两句,出句开门见山以“所思”设问。对句据之而答在“艳阳时”。蕴有薛涛《春望词》中“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之意。

  三、四句以“人归晚”“蝶过迟”描述人与昆虫各自在春天里所持行为。人回来的晚是被春景所吸引,蝴蝶过慢是因为花粉沉重。从而间接体现了春天的特征。

  五、六句描写室外景,燕子双飞,千万条柳枝低垂,以此意象象征对心上人的思念。

  七、八句描写室内景,条幅上画着吴山,楼内羌笛悲凉。九、十句承上解答“朔管悲”的原因是,书信无寄处。最后两句显示,要把这春天的草景与树林的色彩,一并映入眼帘,即以赏春排解愁绪。

  综上,从描写对象上看,前六句是对相思对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设想。其时间是在“艳阳时”,地点在“青琐”。后六句自述,点明地点“吴山”的同时,自述“朔管悲”。其原因是“宝书无寄处”,故乘香车将“林彩”“添入黛眉”。这种举动与其《春郊游眺寄孙处士》、《谒巫山庙》的精神排解法是相同的。

参考资料:

1、 董乡哲.“温庭筠”诗集译意:三秦出版社,2010.07:42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劳劳亭歌

: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金陵之南有一座送客的劳劳亭,亭边道旁长满了离离的野草。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自古以来,别情不如长江东流之水,再加上此地的白杨悲风,更伤人情。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我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素舸,清霜之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曾闻昔日的袁虎在牛渚之下咏诗,被谢尚宠遇,而今我之诗才不在袁家郎之下。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而今所遇唯有苦竹寒声动秋月而已,可惜没有知音,只好空船独宿寄情于归梦之中。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1-282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离离:草盛貌。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悲风愁白杨:《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我乘素舸(gě)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素舸:不加装饰的船。康乐:即谢灵运,以其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朗:声音清晰响亮。川:指长江。

昔闻牛渚(zhǔ)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五首诗。袁家郎:指袁宏,字虎。晋人。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苦竹:王云:竹有淡竹苦竹二种,其茎叶不异,其笋味有别,以其笋味之苦淡而名。帘:指船窗帘。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1-282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李白游金陵时。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81-28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瑶瑟怨

: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1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3-84

冰簟(diàn)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冰簟: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雁声远过潇(xiāo)(xiāng)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远:一作“还”。过:一作“向”。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1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3-84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席和银饰的床。“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孤居独处的人面对这清寥的景象,心中萦回着的也许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类的感触吧。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所以这里有雁去潇湘的联想,但同时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关。雁足传书。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

  “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诗中用“十二楼”,或许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许借以形容楼阁的清华,点明女主人公的贵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虽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这首写女子别离之怨的诗颇为特别。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象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和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读了这样的诗,对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许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情调、气氛却将长时间留在记忆中。

  回到诗题。“瑶瑟怨”不仅仅暗示女子的别离之怨,同时暗示诗的内容与“瑟”有关。“中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咏怀》),写女主人公夜间弹琴(瑟)抒怨也是可能的。如果说温诗首句是写“中夜不能寐”,那么后三句可能就是暗写“起坐弹鸣琴(瑟)”了。不过,写得极含蓄,几乎不露痕迹。它把弹奏时的环境气氛,音乐的意境与感染力,曲终时的情景都融化在鲜明的画面中。弹瑟时正好有雁飞向南方,就像是因瑟声的动人引来,又因不胜清怨而飞去一样。曲终之后,万籁俱寂,惟见月照高楼,流光徘徊。弹奏者则如梦初醒,怅然若失。这样理解,诗的抒情气氛似乎更浓一些,题面与内容也更相称一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寻陆鸿渐不遇

: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但是到了秋天也没有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敲门后未曾听到一声犬吠,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邻人回答他是到山里去了,归来时怕是要黄昏时分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3-274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3-274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虽:一作“唯”。带:近。郭:外城,泛指城墙。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zhuó)花。
篱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著花:开花。

扣门无犬吠(fèi),欲去问西家。
扣门:敲门。西家:西邻。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报道:回答道,报,回报,回答。去:一作“出”。归时每日斜:一作“归来日每斜”。日斜:日将落山,暮时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3-274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3-274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这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流畅潇洒。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是说陆羽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的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格。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自然平淡。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刚刚才种上的,所以虽然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两句一为转折,一为承接;用陶诗之典,一为正用,一为反用,却都表现了环境的幽僻。至此,一个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已如在眼前,而诗人访友的兴致亦侧面点出。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说诗人又去敲陆羽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一般说来,写到“扣门无犬吠”,“不遇”之意已见,再加生发,易成蛇足。就像柳宗元的《渔翁》一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崖上无心云相逐。”前人每谓末二句“着相”,情思刻露,如苏轼、严羽、胡应麟、王士祯、沈德潜等都持是说。但皎然之写问讯于西家却正得其所。一方面,见出对陆羽的思慕,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另一方面,则借西家之口,衬托出陆羽高蹈尘外的形象,表明二人相契之根由。同时对诗中所描写的对象即陆羽,并未给予任何直接的刻画,但其品格却呼之欲出,这也正符合禅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旨。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是邻人的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两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语言清空如话,不加雕饰,吐属自然,流畅潇洒,别有隽味。

参考资料:

1、 唐永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53-65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田家

: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参考资料:

1、 任三杰.聂夷中诗注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212、 任三杰 .聂夷中诗注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22

父耕(gēng)原上田,子劚(zhú)山下荒。
斸:一作“锄”,大锄,名词用作动词,挖掘。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禾:禾苗,特指稻苗。秀:谷物吐穗扬花。官家:旧时对官吏、尊贵者及有权势者的尊称,又指对皇帝的称呼。

参考资料:

1、 任三杰.聂夷中诗注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212、 任三杰 .聂夷中诗注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22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并不仅仅是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一句在揭露讽刺的时候,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不单指庄稼未成熟。按正常的情况,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禾未秀”,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歉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所以“官家已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86-6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