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吴趋曲,无人知此音。
我珍藏着吴风民歌,可没有知音与我一同欣赏。
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伍子婿当年感叹:不采纳我的言论,所以姑苏城宫殿荒芜野草蔓延,徒有麋鹿悲吟。
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我还未作出那受人夸奖的观涛诗,满腔抱负也未能实现。
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
就辞别皇上,归隐山林,白白地失去了一次大好机会。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我有吴趋(qū)曲,无人知此音。
吴趋曲:吴地歌曲名。
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áo)心。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参考资料:
1、 周向潮.初中生经典诵读200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0中岁颇好(hào)道,晚家南山陲(chuí)。
中岁:中年。好:喜好。道:这里指佛教。家:安家。南山:即终南山。陲: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胜事:美好的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sǒu),谈笑无还期。
值:遇到。叟:老翁。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参考资料:
1、 周向潮.初中生经典诵读200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0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无法在春天里绽放。
可惜庭中树,移(yí)根逐(zhú)汉臣。
移根:移植。逐:跟随。汉臣:汉朝的臣子,此处指张骞。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为:由于。不及:赶不上。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这样的感慨。“逐汉臣”,却“不及春”,人才得不到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了感叹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名句。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
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到此应常宿,相留可判年。
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
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
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我来问候这东桥的旧竹,将军也传来书信。
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
你颠倒衣裳,驾车来接我,我在此高枕无忧,真乃吾庐也。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黄莺追逐蝴蝶,花儿纷纷落下。水獭追逐鱼儿,溪水喧哗。
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我这次重来休闲沐浴之地,真是个闲适野人之居。
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山雨不停地下,酒樽仍在手中握,岸边的沙石下沉,睡榻还没有移开。
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
犬儿摇着尾巴,欢迎曾经在这里住宿的我,乌鸦张开翅膀护卫着落下鸟巢的雏儿。
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翠微寺中薄雾轻云弥漫,皇子陂上天气清爽。
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
来此胜境,幽兴勃发,踩着木屣步过东篱去采菊。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看落日斜辉洒满在平台上面,春风吹拂,闲啜香茗,神仙的日子。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我在石栏边斜举着毛笔,坐着在桐叶上面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翡翠鸟站在衣架上鸣唱,蜻蜓飞来,立在我的钓丝上。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如今正是幽兴大发,不知道何时有机会再来游玩。
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
真是奇了怪了,你怎么懒于去上朝,原来啊,你喜欢田野山趣。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黄金锁子甲抛在雨中,淋去吧!绿漆漆的长枪扔在绿苔上,锈去吧!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你亲手移种蒲柳,遮风挡雨;家财不须多,稻粱足食就好。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我看你幽哉幽哉的,真是羲皇之人,其乐无穷啊。
到此应常宿,相留可判年。
真应该经常到这里宿夜,感谢主人相留我在这里过年。
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
蹉跎岁月,暮色茫茫,怅望着这大好的森林和山泉。
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
什么时候才可以搞个小官做做,有点微薄的奉禄,也好回家归山买它几亩田地?
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
恐怕此次游玩不会特别顺心,手把酒杯,心意茫然。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9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5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lǚ)痕。
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白云依静渚(zhǔ),春草闭闲门。
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春草:一作“芳草”。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9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5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