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道林寺

:
石门迥接苍梧野,愁色阴深二妃寡。广殿崔嵬万壑间,
长廓诘曲千岩下。静听林飞念佛鸟,细看壁画驮经马。
暖日斜明螮蝀梁,湿烟散幂鸳鸯瓦。北方部落檀香塑,
西国文书贝叶写。坏栏迸竹醉好题,窄路垂藤困堪把。
沈裴笔力斗雄壮,宋杜词源两风雅。他方居士来施斋,
彼岸上人投结夏。悲我未离扰扰徒,劝我休学悠悠者。
何时得与刘遗民,同入东林远公社。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韦蟾

韦蟾 [唐](公元?年至八七三年左右)字隐珪,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大中七年登进士及第,辟徐商襄阳掌书记。咸通中,历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刑部侍郎。乾符初,出为鄂岳观察使。咸通末,终尚书左丞。其在襄阳与徐商等唱和诗编为《汉上题襟集》,已佚。《生平事迹见《翰苑群书》卷上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旧唐书》卷一八九、《唐诗纪事》卷五八。蟾所作诗,《全唐诗》今存十首。 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鸟鸣涧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木樨花在无声的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18-119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jiàn)中。
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涧:指的是山间流水的沟,或者小溪。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18-119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83-18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草书歌行

: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天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小小少年,小小和尚,名号怀素。你的草书堪称风格迥异,独步天下。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你用掉的墨水之多,简直就可以养北冰洋的鲸鱼。你用了那么多兔毫笔,难怪中山的兔子都被杀光了。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八九月这里天气正凉爽。酒徒诗人,高堂满座。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地上放着几箱白布和纸笺,都是别人请你书写的。桌子上摆放着宣州的石砚,放射着墨水的黑又亮的光芒。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我的小师傅喝醉以后就在绳床上小眯一会 。突然起身,须臾之间就横扫了几千张字。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又像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有时候对着粉白的墙壁手不停笔,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观看你书写的人一个个惶惶然如见鬼神。满眼只见龙飞凤舞巨蟒游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笔势左盘右收,左冲右突,如同漫天的闪电。也如同汉楚之间的战争来回拉锯。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湖南七郡多少名门大家。那家的屏风和粉壁没有珍藏你的笔墨?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什么王羲之什么张伯英,那也叫草圣?跟你一比就知道他们是浪得了几百年的虚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我那位癫狂的酒友张旭,也号称草圣,他现在可是廉颇老矣,饭都吃不了了,现在凑不上草圣的名号了。我的小师傅的笔法不拘于古人的规矩。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从古到今,万事到了极至的水平都要靠天生的才能。何必要像张旭一样,要观看公孙大娘《浑脱》剑舞才有所启发呢?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怀素(725—785,一说737—799):字藏真,本姓钱,出生于零陵。七岁到“书堂寺”为僧,后住东门外的“绿天庵”,自幼爱好书法,刻苦学习,经禅之余,勤练书法,因无钱买纸,特在寺旁种下许多芭蕉树,用蕉叶代纸练字。经长期精研苦练,秃笔成堆,埋于山下,人称“笔冢”。其冢傍有小池,常洗砚水变黑,名为“墨池”。他好饮酒,醉后每遇寺壁及衣带、器皿无不拿来书写,兴到运笔,情随笔转,意随字生。他曾几次外出游历,“竭见当代名公”,切磋书技。怀素以草书闻名于世,继承张旭笔法,而有所发展,“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永州现存怀素的作品有《瑞石帖》、《千字文》、《秋兴八首》等。

墨池飞出北溟(míng)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墨池:《法书要录》载:“弘农张芝善草书,改临学书,池水尽墨。”《太平寰宇记》:“墨池,王右军洗砚池也。”《方舆胜览》载:“绍兴府成珠寺本王羲之故宅,门外有二池,曰墨池、鹅池。”中山兔:《元和郡县志》载:中山在宣州水县东南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jiān)麻素绢(juàn)排数箱,宣州石砚(yàn)墨色光。
笺麻:唐代的纸。以五色染成,或用砑光,或用金银泥画花样来做成笺纸,纸以麻来作为材料,称为麻纸。绢素:丝织品的名称。在丝织品中,中等至下等者被称之为绢,绢中精白的织品被称之为素。

吾师醉后倚(yǐ)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绳床:原称胡床,又称交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是东汉时从域外传入中原一带的,《风俗通》中便有“灵帝好胡床”的记载。这种坐具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交叉折叠。交椅就是在绳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飘风骤雨惊飒(sà)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huǎng)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怳怳: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zhàng)书题遍。
七郡:湖南七郡指长沙郡、衡阳郡、桂阳郡、零陵郡、连山郡、江华郡、邵阳郡,此七郡皆在洞庭湖之南,所以说“湖南”。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王逸少:王羲之(303—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其书法俊逸遒劲,独创圆转流利的风格,擅长隶、草、正、行各体,被奉为“书圣”。张伯英:张芝,字伯英,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善草书。他继承传统,精于草书技巧。凡是家中衣帛,他必定拿来练习书法。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全被染成墨色。韦仲将称他为草圣。

张颠(diān)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张颠:张旭,《旧唐书》载:吴郡张旭善写草书而且喜欢喝酒,每次醉后号呼狂走,索要毛笔挥洒写字,变化无穷,如有神功。时人称为“张颠”。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浑脱舞:唐代舞名。长孙无忌以乌羊皮为浑脱毡帽,大家仿效,叫做赵公浑脱,后来演变为舞蹈。浑脱,指以全羊皮制成的物品。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乐府杂录》载:“开元(713—741)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天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此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的形态,如骤雨旋风,纵横恣肆,给人以龙腾虎跃,奔蛇走马的艺术享受。“草书天下称独步”,李白对怀素的书法评价极高。

  此诗由于语言率直,与李白以往的诗风稍有差异,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怀疑和争论。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曾以“‘笺麻素绢排数箱’之句,村气可掬”为由,认定此诗非李白所作。与苏轼同时代的书法家朱长文则认为“此诗本藏真(怀素)自作,驾名太白者”。清人王琦“以一少年上人而故贬王逸少、张伯英以推奖之,大失毁誉之实。至张旭与太白既同酒中八仙之游,而作诗称诩有‘胸藏风云世莫知’之句,忽一旦而訾其‘老死不足数’,太白决不没分别至此。断为伪作,信不疑矣。”其实这些多为推测之语,尚不足断定此诗非李白所作。现代学者郭沫若先生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李白与其他诗人每每有率直之句,这是不成其为理由的”。肯定了李白的诗作。

  从这首诗的题材形式比较,此诗以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形式写成。李白以诗歌著称于世,作诗近千首。一生最擅长以乐府歌行旧题作诗,而且以乐府旧题写诗成就最高。他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浓厚的民歌气息。具体表现为语言的直率自然。此诗以乐府歌行旧题体裁形式写成,恰巧与李白擅长相符。而诗中的“笺麻素绢排数厢”句,正体现了他率真的一面。对苏轼的“村气可掬”是一个很好的回应

  从这首诗的风格及表现手法比较,此诗豪迈,格调飘逸,想象丰富,音节错综,语言奔放,在民歌体中融入了齐梁体的某些表现手法,而以李白自身独具的俊逸之气将它们统一在一起,典型地表现了诗人“清水出芙蓉”的特色,符合李白的诗风特征。李白作诗喜用夸张之句,此诗中“须臾扫尽数千张”、“一行数字大如斗”与李白其它著名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首诗的创作状态分析,此诗是在一种醉态中写成。诗中“墨池飞出天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正是诗人醉态狂幻气质的表露。小小的墨池在诗人的醉眼里被幻化成苍茫的天海,书家狂书疾书的情景,似乎连中山兔都要杀完了。这种狂幻式的语言描写,与李白一生好酒、嗜酒、常在醉态之中“斗酒诗百篇”的状态有关。因此,这首诗的创作状况和李白大量写有酒的诗歌风格极其一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舟中晓望

: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扬帆起航,远望东南方向,高山水乡还很遥远。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卦象显吉,宜于远航。那就高兴地趁好日子乘风破浪前进吧。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若要问我现在要去哪里?我要到天台山观赏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朝霞映红的天际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挂席:挂帆,扬帆。水国:犹水乡。遥:遥远。

(zhú)(lú)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舳舻:指首尾衔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接:靠近,挨上。风潮:狂风怒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今何适:现在到哪儿去。访,造访,参观。

坐看霞(xiá)色晓,疑是赤城标。
霞色:云霞的颜色。赤城: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孟浩然诗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皮日休评价),故诗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首《舟中晓望》,就记录着他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实地登览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乐于表现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旅途况味。

  船在拂晓时扬帆出发,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挂席东南望”,开篇就揭出“望”字,可见情切。诗人大约又一次领略了“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况且天刚破晓。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诗句中。

  既然如此,只好暂时忍耐些,抓紧赶路吧。第二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

  到此自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联于是转出一问一答来。这其实是诗人自问自答:“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遥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无多少诗味。然而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而诗的意味就在无字处,在诗人出语时的神情风采之中。

  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当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省净,表现朴质,没有用一个精美的字面,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坐看”照应“望”字,但表情有细微的差异。一般说,“望”比较着意,而且不一定能“见”,有张望寻求的意味。而“看”则比较随意,与“见”字常常相联,“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可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只是诗人那么猜想罢了。如果说首句由“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然而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未尝不出于内容的要求。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7-8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

:
桃蹊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桃蹊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让人惆怅啊,桃树下落花成路不能观赏,很多的红色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到地上。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听说城垣西边千树万树梨花开得像白雪遍地,想与您一同去醉中赏花,意下如何?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 张清华.韩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

桃蹊(qī)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刘师命:名字事迹未详。桃蹊:桃树下踩成的路。蹊,小路。惆怅:忧郁不前。过:相访。此指前往观赏。红艳:以花色代花瓣。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闻道:听说。郭:城垣。千树雪:梨花色洁白似雪。此指梨花盛开貌。将:偕同。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 张清华.韩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
桃蹊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
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

  《闻梨花发赠刘师命》这首诗先写惜花,再写友情,以惜花托友情。可与韩愈写于几乎同时的另一首诗《梨花下赠刘师命》互相参看。

  前两句“桃蹊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写桃花凋落,铺满了树下的路,因此不能观赏,充满了遗憾。“惆怅”写出了因花落满地而不忍践踏的忧郁。后两句说:“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闻知城西梨花盛开,欲相偕前往花下同醉。桃落梨开,以第三句梨花盛开,转出结句,笃情全出。桃花红梨花白,争奇斗艳;朋友远道而来,千载难逢,不能不一醉方休。诗中梨花是本体,雪是喻体,诗人将梨花比作积雪,写出梨花盛开时的洁白、繁盛之貌,其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春天千树梨花怒放的美丽景象。

  诗中次句“红艳纷纷落地多”以“红艳”花色代花瓣,构想奇妙。全诗景美情真,飘逸洒脱,是韩诗短章中的佳制。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 张清华.韩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楼望水

: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鸟儿歌颂着花的到来,轻烟萦绕在柳边,别去了这地的风景,不禁想起了年少的往前。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还要上那高楼眺望着江水绵绵,故乡里哪个地方会迎来一只归船?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下句用了“抛却”,这则点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这同时也衬托出诗人的愁,点明诗人的遭遇,是不堪看呀。后二句,应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看到这里,我们就全明了,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乡而不得归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