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絷书情通简知己
一命沦骄饵,三缄慎祸胎。不言劳倚伏,忽此遘邅回。
骢马刑章峻,苍鹰狱吏猜。绝缣非易辨,疑璧果难裁。
揆画惭周道,端忧滞夏台。生涯一灭裂,岐路几裴徊。
青陆春芳动,黄沙旅思催。圆扉长寂寂,疏网尚恢恢。
入阱先摇尾,迷津正曝腮。覆盆徒望日,蛰户未经雷。
霜歇兰犹败,风多木屡摧。地幽蚕室闭,门静雀罗开。
自悯秦冤痛,谁怜楚奏哀。汉阳穷鸟客,梁甫卧龙才。
有气还冲斗,无时会凿坏。莫言韩长孺,长作不然灰。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我的家临近九江边,来来往往都在九江附近。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你和我同是长干人,从小不相识真是很遗憾。
家临(lín)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临:靠近。九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生小:自小,从小时候起。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诗歌在语言上平白如话。从字面上看一览无余,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江上偶遇的对话。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共同认同的美好的情感——深深的眷念家乡的感情让它获得了流传至今的生命力。
在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一个舟行女子只因听到乡音,觉得可能是同乡,便全然不顾忌封建礼教的拘束而停舟相问,可见其心情的急切。而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她盼望见到同乡的喜出望外的心情。这是因为乡音让她感到亲切,乡音让她产生要见到家乡亲人的冲动。这一切都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男子的答话是“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话虽是出自男子之口,却是对俩人共同的飘泊生涯的叹息,是长年流落在外的无奈。这叹息也是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诗人捕捉住一个生活场景,用白描手法抒写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既含蓄又生动,饶有生活趣味。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大江分为九个支流,淼淼的样子简直成了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撑船人乘着水势行船,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我借这好时机漫游五湖,在水上漂泊经过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观潮感到枚乘《七发》的壮观,凭吊屈原痛苦沉江。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高高的魏阙常挂心怀,金马门待诏我不能遗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河水解冻时已往回飞翔。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大江分九流,淼(miǎo)漫成水乡。
明海:即指彭蠡湖,唐人往往称湖为海。流:一作“派”。淼漫:一作“淼淼”。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利涉:船的代称。至:又作“逗”、“经”、“过”。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五湖:泛指湖南、湖北一带的湖泊。一说太湖。经:又作“过”。三湘:漓湘、潇湘、蒸湘(或沅湘、潇湘、蒸湘)。泛指湖南一带。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涛:一作“潮”。枚发:枚乘《七发》曾写“广陵观涛”一段。沉湘:屈原所沉汨罗江为湘江的支流,所以说“沉湘”。
魏阙(què)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魏阙:宫门外阙悬法之所,因一代帝王所居。恒在:指常在。金门:金马门的省称。金马门是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
遥怜上林雁(yàn),冰泮(pàn)也回翔。
上林雁:上林是宫苑名。冰泮:冰融,解冻。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自浔阳泛舟经明海》是作者在漫游浔阳之际写的山水行旅诗。这首诗清淡自然,写作者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经过,表现出了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此诗以景入手,穿插用典,如:“枚发,屈痛。 魏阙心,金门诏,上林雁”,写出其行旅中见到的壮美景致,同时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置身在野无发报效国家的复杂心情。这与“其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其咏诗,其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因之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还未仕。”之时有同感。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7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95-196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1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mǎng)莽黄入天。
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行:诗歌的一种体裁。封大夫(dà fū):即封常清,唐朝将领,蒲州猗氏人,以军功擢安西副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后又升任北庭都护,持节安西节度使。西征:一般认为是出征播仙。走马川行雪海边:一作“走马沧海边”。雪海:在天山主峰与伊塞克湖之间。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匈奴:借指达奚部族。金山:指天山主峰。汉家: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汉家大将:指封常清,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xí)砚水凝。
五花:即五花马。连钱:一种宝马名。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草檄: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虏(lǔ)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zhù)献捷。
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车师:为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东北。蘅塘退士本作“军师”。伫:久立,此处作等待解。献捷:献上贺捷诗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67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95-196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1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05-606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路上的积水减少,沙滩露出,霜降天空之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趴在栏杆远望,道路有深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想来江山之外,看尽烟云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朝中事情多半无能为力,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我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在清凉风中,谁说那是仕宦者的彩色冠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拴在槽上的马受束缚,蜷曲无法伸直,不自由的笼中鸟想念远行。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年底临近傍晚(年将老),日夜白白地彷徨。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事物可贵之处是合其情性,身心劳累的原因是喜好追求功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内心自省:挂冠辞官是正确做法,追溯往事叹何时公平。
潦(lǎo)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潦:雨水大。路上的流水,积水:潦水。lào,古同“涝”,雨水过多,水淹。沙衍:水中有沙者曰沙衍。天宇:指上下四方整个空间。
伏槛(jiàn)一长眺(tiào),津途多远情。
伏: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槛:读音为jiàn,栏干,栏板。眺:远望。津:指渡口。途:道路。津涂:道路。远情:犹深情。”
思来江(jiāng)山外,望尽烟云生
江山: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烟云:烟霭云雾,也比喻变化消失的事物。
滔(tāo)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滔滔:比喻言行或其他事物连续不断,形容大水奔流貌:白浪滔滔。役役:劳苦不息貌。有所求而不止曰役役。
我来飒衰鬓(bìn),孰(shú)云飘华缨(yīng)。
飒:风声,清凉的样子。又衰飒。衰鬓:年老而疏白的鬓发。多指暮年。孰:谁。云:说。华缨:彩色的冠缨。古代仕宦者的冠带。
枥(lì)马苦踡(quán)跼(jú),笼禽念遐征。
枥马:拴在马槽上的马。多喻受束缚,不自由者。踡跼:蜷曲或弯曲不伸的样子。笼禽:笼子中的鸟。比喻不自由之身。遐征:远行;远游。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bīng)营(yíng)。
岁阴:岁暮,年底。向:1. 对着,朝着。2. 近,临。晼晚:1.太阳偏西,日将暮。2. 年将老;老年时期。3. 指时令晚。日夕:近黄昏时;傍晚。又日夜之意。空:徒然,平白地。屏营:也作“屏盈”,彷徨。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得性:谓合其情性。由:原因,缘由。近名:好名;追求名誉。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内顾:回头看。内心自省。觉: 醒悟。今是: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追叹:谓追溯往事而感叹。何时平:什么时候太平;怎样承平。何时:表示疑问。平:安定。时平:时世承平。
辞官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回味的经历。诗人此时写的诗,其名称中有“秋”、“晚”等凄凉的词语,诗的前两句也有积水和霜降等寒凉的意象。这些为诗定下了忧伤的调子。
第三、四句,诗人提到“津途多远情”,其含义有二:一是作者马上就回到家,对家乡有思念盼望之情;二是回望过去经历,有些不舍,留下深情。第五六句,作者借景物描写,隐喻为官的经历:“江山之外,看尽烟云”。第七、八句,描写很多的事情诗人都无力解决,慨叹一生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第九、十句,写诗人在凉风中,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扬,有人称赞张九龄做了贵官,而张九龄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是被拴在槽上受束缚的马,无法行动,又像笼中的鸟,没有自由却向往远游行,而此时年纪老了,个人却只剩下莫名的彷徨。
末四句,诗人认为,做人做事一定要依据事物本来的情性,身心十分劳累的原因是追求功名。诗人醒悟以往的经历,有很多做错的事,又肯定了辞官的做法。诗人当前关心的是何时天下太平。从诗句中可以见到:诗人仍然关心天下大事。
诗人能从秀丽山川中看到更深邃的精神内涵,抛却了赤裸裸的实用性、功利性的目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参考资料:
1、 孙宏亮.李白《静夜思》考证. 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床前明月光,疑(yí)是地上霜(shuāng)。
疑:好像。床:今传五种说法。一指井台。二指井栏。三“床“即窗”的通假字。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头:抬头。
参考资料:
1、 孙宏亮.李白《静夜思》考证. 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49-250 .2、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33-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