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巴硖

:

客从巴水渡,传尔溯行舟。是日风波霁,高唐雨半收。

青山满蜀道,绿水向荆州。不作书相问,谁能慰别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邕

李邕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称李括州,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石壕吏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大声呼喝是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是多么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参考资料:

1、 王玮.杜甫诗全集详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18-120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2-1733、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11-1124、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01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夜捉人。
暮:傍晚。投:投宿。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逾:越过;翻过。走:跑,这里指逃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呼:诉说,叫喊。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啼:哭啼。苦:凄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防守,这里指服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新:刚刚。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存:活着,生存着。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惟:只,仅。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完裙:完整的衣服。“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妪:老妇人。妪:年老的女人。衰:弱。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如:好像,仿佛。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明:天亮之后。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独:唯独、只有。

参考资料:

1、 王玮.杜甫诗全集详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18-120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72-1733、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11-1124、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01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483-486 .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3、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义公在大禹寺中参禅修静,禅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窗外见一座孤峰峭拔耸立,台阶前道道山谷纵横幽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雨刚停夕阳便散发出光彩,庭院里满处都是青翠绿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洁净,才知义公一尘不染的心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62、 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513、 王启兴.千家诗新注: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2004、 许海山.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56

义公习禅(chán)寂,结宇依空林。
禅寂:即梵文禅那的音义合译,亦简称“禅”。为佛教基本修证之法,即寂静思虑之意。寂:一作“处”。结宇:建舍。宇,屋檐,代指房屋,这里指禅房。一作“构”。空林:空寂的山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hè)深。
众:一作“群”。壑:沟壑。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雨足:雨脚,指像线一样一串串密密连接的雨点。空翠:明净的翠绿色。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莲花:为佛家语,佛教以莲花为最洁,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亦指《莲花经》。不染心:心地不为尘念所染。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62、 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513、 王启兴.千家诗新注: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2004、 许海山.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56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此词创作具体时间不详。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

  “禅寂”是佛家语,佛教徒坐禅入定,思惟寂静,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诘经》)。义公为了“习禅寂”,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依空林”点出禅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转向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前景。

  禅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开门正望见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台阶前便与一片深深的山谷相连。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会有一种断绝尘想的意绪,神往物外的志趣。而当雨过天晴之际,夕阳徐下时分,天宇方沐,山峦清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此刻,几缕未尽的雨丝拂来,一派空翠的水气飘落,禅房庭上,和润阴凉,人立其间,更见出风姿情采,方能体味义公的高超眼界和绝俗襟怀。

  描写至此,禅房山水环境的美妙,义公眼界襟怀的清高,都已到好处。然而实际上,中间二联只是描写赞美山水,无一字赞人。因此,诗人再用一笔点破,说明写景是写人,赞景以赞人。不过诗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语。“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青莲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谓菩萨“目如广大青莲花”(《法华妙音品》)。这两句的含意是说,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来修筑禅房,可见他具有佛眼般清净的眼界,方知他怀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这就点破了写景的用意,结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作为一首题赞诗,诗人深情赞美了一位虔诚的和尚,也有以寄托诗人自己的隐逸情怀。作为一首山水诗,诗人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写出了一帧诗意浓厚的山林晚晴图。空林一屋,远峰近壑,晚霞披洒,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风光闲适,别有一种生意,引人入胜,诗作至今仍为精品。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9-9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从南山截段竹筒做成觱篥,这种乐器本来是出自龟兹。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流传到汉地曲调变得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奏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座旁的听者个个感慨叹息,思乡的游客人人悲伤落泪。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世人只晓听曲不懂得欣赏,乐人就像独行于暴风之中。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又像风吹枯桑老柏沙沙响,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又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忽然变作渔阳掺低沉悲壮,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

南山截竹为觱(bì)(lì),此乐本自龟(qīu)(cí)出。
觱篥: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乐器,似唢呐,以竹为主,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汉代由西域传入,今已失传。龟兹:古西域城国名,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一带。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曲转奇:曲调变得更加新奇、精妙。凉州:在今甘肃一带。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傍:靠近、临近,意同“邻”。远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biāo)风中自来往。
解:助动词,能、会。飙:暴风,这里用如形容词。自:用在谓语前,表示事实本来如此,或虽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可译为“本来,自然”。

枯桑老柏寒飕(sōu)(liú),九雏(chú)鸣凤乱啾啾。
飕飗:拟声词,风声。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lài)百泉相与秋。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天然音响。百泉:百道流泉之声音。相与:共同、一起。陶渊明《移居二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渔阳掺:渔阳一带的民间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黄云:日暮之云。李白《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萧条:寂寥、冷落。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上林:即上林苑,古宫苑名,有两处:一为秦都咸阳时置,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一为东汉时置,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新:清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岁夜:除夕。声:动词,听。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李颀最著名的诗有三类,一是送别诗,二是边塞诗,三是音乐诗。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一首写琴(《琴歌》),以动静二字为主,全从背景着笔;一首写胡笳(《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以两宾托出一主,正写胡笳;这一首写觱篥,以赏音为全诗筋脊,正面着墨。三首诗的机轴,极容易相同,诗人却写得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妙。这首诗的转韵尤为巧妙,全诗共十八句,根据诗情的发展,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意境,相得益彰。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此时却不是这个季节。“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这首诗与作者另外两首写音乐的诗(《琴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转韵频繁以外,主要的还是在末两句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琴歌》中诗人只是淡淡地指出了别人的云山千里,奉使清淮,自己并未动情;《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中诗人也只是劝房给事脱略功名,并未触及自己。这一首却不同了。时间是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不能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排遣这愁绪,只有“美酒一杯声一曲”,正是“对此茫茫,不觉百感交集”之际,无可奈何之一法。这一意境是前二首中所没有的,诗人只用十四个字在最后略略一提,随即放下,其用意之隐,用笔之含茹,也是前两首中所没有的。

  后来李商隐曾有“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也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取材与用字,都和李颀这两句相同。但同一惘惘不堪之情,李颀以高华的字面,挺健的句法暗表;李商隐则以舒徐的态度,感慨的口气微吟;晏殊则以委婉的情致,摇曳的风调细说。风格不同,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可见李颀沾泽之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词·其一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2、 萧瑞峰 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173、 葛杰.绝句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3-644、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寂寥:悲叹萧条。春朝: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xiāo)
排云:指排开云层。排:推,有冲破的意思。碧霄:青天。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22-232、 萧瑞峰 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173、 葛杰.绝句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63-644、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1、 萧瑞峰 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6-17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7-18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55-7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闻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南园地上堆满飘落的柳絮,忽然听得一阵清明时节的急雨骤然而来。急雨过后夕阳斜挂天边,飘落泥中的杏花仍带着芳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被雨惊醒的女子容颜显出几分匀和秀美,起身将那枕后的屏山轻掩,窗外已是日暮苍茫的黄昏时分,无聊地靠在门楣上望着那黄昏风景。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9-50

南园满地堆轻絮(xù),愁闻一霎(shà)清明雨。雨后闻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píng)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liáo)独倚门。
屏山:如屏之山,指屏风;床头小屏,亦名枕屏、枕障。无憀:即无聊。憀:通“聊”。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9-50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刘熙载在《艺概》中称温庭筠词“精妙绝伦,然类不出乎绮怨。”这首《菩萨蛮》写的就是一个独处闺中的女子春昼睡起后的生活情态。上阕纯写时节景物,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下阕描写在这种环境薰染下女主人公的百无聊赖的心情。

  上阕纯写时节景物。

  作者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而于其略露人情。“愁闻一霎清明雨”一句是上阕的关键,说“闻”即有人在,而且是“愁闻”,更透露出人情。前后三句的景物,都是“愁闻”的人感受到的。从下阕首句看,其人闻雨是在床榻上,并是被雨惊醒的,闻雨而愁,是下意识的惜春之情的流露。首句先从景物表明时节。柳絮飞于春暮时。“轻絮”前用一“堆”字形容花絮落积之厚,在杨柳树多的地方即有这种景象。次句明言节候。“一霎”的雨是阵雨,下面两句即是阵雨后的景象。

  “雨后”二句写暮春阵雨后的光景:雨余气清,斜阳照射,落花犹香,一切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总的给人以凄艳的感觉。“却”字为倒转之意,雨与阳光乃是相反的气象,而“雨后”即出现“斜阳”,故用一“却”字表示感觉的特异,亦有助于对整个境象的新鲜之感。雨停下来了,天空中出现斜阳,只见那零落的杏花,依旧散着芳香。但落花之香给予人的并不是美的享受,而是心灵上的刺激,只能加重伤春情绪。

  下阕描写主人公的情态,在这种环境薰染下的百无聊赖的心情。

  “无言”二句为午睡初起的表情。“无言”二字可见主人公冷寂的心情,也可看出她是独处香闺的。“匀睡脸”则是由冷寂心情产生的懒散容态,只是略匀面脂而未着意梳妆。

  “枕上”句是对睡处的回顾,只淡淡地把屏、枕物象略提一下,暗露主人公从起身后离开屏枕时感到的空虚心情,也是产生“无言”句那种表情的环境气氛,因为在这样的处境中,人自然地要懒洋洋的了。“屏山”是床畔的掩蔽物,即屏风。这里只提“枕上屏山掩”,因起身后枕上空虚,最是关情。

  末二句以主人公之黄昏无聊,觉光景人情,一片黯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黄昏时候人世间有多少浪漫故事发生。她也是人,也有爱情婚姻的要求,她的那颗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便无聊地起身依门张望。至于是望谁,能否达到目的,词中没有说,留下了悬念。此词上阕所布设的时节景物,如堆絮、落花、愁雨、斜阳,与下阕描写人的活动如无言匀脸、无聊倚门,情境同此索寞,互为表里,可见匠心。

  李白著名诗篇《玉阶怨》,也是写富女秋怨的。两者结合读,更能体会个中滋味。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9-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