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在一个夜色沉沉的清秋晚上.只听见暗处的蟋蟀在屋檐前落花的地方鸣叫。夜深靠近帘幕就感到一股凉意忽然透出,室内香炉里散发出来的香烟,轻盈地缭绕在屏风的一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心里不免怨那些归来的鸿雁,它们的睛意犹如秋云那样单薄,不肯传递书信。书信难寄,把自己的心事都交给寂寞吧.那就忘记了从前的约会。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第1277页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6页清夜沉沉,暗蛩(qióng)啼处檐花落。乍凉帘幕,香绕屏(píng)山角。
呈:奉献给。洛滨,即富柔直,字委申,北宋宰相富弼之孙。靖康初年赐进士出身。高宗建炎四年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后因坚持抗金为秦桧所忌,不久便被罢职。晚年游览于山水之间,与苏迟、叶梦得、张元干等一块游玩吟唱。公元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去世。筠溪,即李弥逊,字似之,自号筠溪翁。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南渡后以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后因反对秦桧议和,不久被落职。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与张元干、富柔直等吟唱游玩。公元1153年(绍兴二十三年)去世。暗蛩:在暗处藏身的蟋蟀。蛩,蟋蟀。檐花落:屋檐上的水流下来,在灯光的照映下就像银花一般。香:蕙香,此指由香炉里冒出的香烟气。。屏山:屏风。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鸿:大雁。书:信。尽交:即尽教、听任之意。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第1277页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6页上片着重写景,寓情于景;下片着重抒情,曲折地表达出仕途的险恶与中原未复怅惘情绪。起二句刻画出一幅幽静的秋夜景色,而“啼”字和“落”字,又显示出静中有动,动中见静的意趣激发了同篇的活力。一个美好的深秋之夜,雨檐滴水,蟋蟀鸣叫,仿人读来历历在目,如闻其声。这种宁静的境界与梁代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同工异曲之妙。词中这二句是化用杜甫《醉时歌》:“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的诗句。清王嗣奭《杜肊》解“檐花落”云:“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非常接近于事实。
“乍凉”二句承上,从户外幽静之境转而到室内境况。秋雨连绵,靠近帘幕就感到寒气逼人,屋内香炉里散发着轻盈的烟缕,袅袅直上,萦绕在屏风的上端。词人由远及近,刻画生动,具体入微,把听觉、感觉、视觉组合在一起,增强了词人的立体感,这样也就着力渲染秋夜清冷的气氛和孤独寂静的境界。
下片抒情,词人倾吐了蕴藏在心灵深处的难以直言的思绪。“堪恨”二句,以“归鸿”作比喻,说明心事难寄。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但这里是写征鸿的情意如那秋云一样淡溥,不肯传书,所以显得可恨。这与李清照《念奴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的意境相接近,而一“恨”字,感情色彩更为强烈。“秋云薄”是用杜甫《秋霁》:“天际秋云薄,从西万里风”的诗句。朱敦儒在《西江月》中写到:“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因此,词人在这里埋怨征鸿情薄,蕴含着复杂的人情世态的深层用意。
“书难托”三句,从上句“堪恨”而来,正因于“征鸿”不传书信,而金兵占领中原,所以难以寄言,因此又谁能理解,作者的万千心事呢?词人在《兰陵王》词中说:“塞鸿难托,谁问潜宽旧带眼。”在这令人恼而又相思的岁月里,既无法寄声传语,那就让忘掉过去的一切,任凭自己的寂寞无聊吧以此来打发岁月。
这首小令寥寥四十一字,但写得概括,凝练、疏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觉使人动情,全词缘情设景,笔力委婉曲折,抒发了词人对中原不能收回的愁恨之情,更显得意境沉郁深厚。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1-1282页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每次都觉得西斋的风景是最幽静的,会让我不知道自己身居古代诸侯的官位。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手执一樽美酒,临风赏月,没有俗事烦心,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纯静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古籍,这种美好的感觉疑似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
每觉西斋(zhāi)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潮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一尊:一杯。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shù)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香炉:香炉峰。
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干。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干。
在夜里酒醒了无梦境,周围一片清静,起来因忧愁而倚靠栏杆。夜深天寒,晶莹的露珠不断滴落,冰冷的秋雨落到荷塘的芙蓉花上,就像清泪未曾干过。
佳人别后音尘悄,瘦尽难拚。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想起与佳人一别之后,彼此音信全无,虽然身体不断地消瘦下去,但还是难以放弃思念。夜已更深,高悬的明月不知不觉地已经移过红楼十二间了。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56-158夜来酒醒清无梦,愁倚阑(lán)干。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干。
阑干:即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芙蓉:荷花的别名。
佳人别后音尘悄,瘦尽难拚(pàn)。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音尘:音信,消息。难拚:犹难舍。无端: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56-158这首词抒发的是多情才子月夜相思的别情愁绪。起首二句点出时间是在深夜,隐含的背景是在酒醉之后,交代的事情是“清无梦”和“愁倚阑干”。用“清”字描写夜深人静酒醒之后神志的极端清晰和周围环境的极端宁静,见出词人当时索寞无聊的意绪。“无梦”二字,十分准确地描绘出酒醒之后神经依旧麻木思绪却骤然清醒之后,脑海里出现短暂的思维空白时的惶恐、无聊和失落。
接下来两句写倚阑干时所见。“雨打”一句,化用唐代白居易《长恨歌》诗意:“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而抒情色彩更浓。这两句写景,实际上饱含着作者的主观色彩。
过片交代愁因:与佳人一别之后,彼此音讯全无,而一片痴情,却日甚一日,纵然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瘦损不堪,也毫无衰竭之势。“瘦尽难拚”,可见出其愁情的深挚。
最后两句,又转回写愁倚阑干所见。陷入沉思之中的词人,丝毫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地,夜已更深了,明月已经移过红楼十二间了。透过其“愁倚”时间之久,精神之集中,折射出其相思之深挚。“无端”二字,露出怨意,看似怨月,实则是词人内心无绪、愁怨难排时的痴语。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56-158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三更时分,夜雨点洒在梧桐树叶上,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好梦中惊醒,梦中场景再也找寻不到。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的微凉知道秋天已经来到,更是听到寒蛩不停地叫着,似乎在催促妇人快纺布。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梦中来时的路是那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我似乎还沉醉在江亭的歌舞之中。酒杯面前一定有询问你的人,是为了诉说离别之后的心绪。
参考资料:
1、 石声淮.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76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184-11853、 邓绍基.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苏轼:大连出版社,1998:245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mì)处。夜凉枕簟(diàn)已知秋,更听寒蛩(qióng)促机杼(zhù)。
木兰花令: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名四句三仄韵。造口:又名皂口,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处,滨赣江。子由:作者弟弟苏辙之字。才叔:不详。三更:夜半十一时至翌晨一时,言夜深。无觅处:无地有可探寻。簟:竹席。蛩:蟋蟀,又名促织。促:催促。机杼:织布机与梭子,这里代指织布。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历历:清楚明白。尊:通“樽”,酒杯。问君人:知心人问你。心与绪:心思、心事。
参考资料:
1、 石声淮.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76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184-11853、 邓绍基.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苏轼:大连出版社,1998:245这首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寓情于景,于物有情;如夜凉知秋,如寒蛩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然而,仍不免有“惊魂未定”,“岂谓天幸,得存此生”的余悸潜于词中。
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词是从“梧桐叶上三更雨”写起的。他巧妙地点化运用了唐代温庭筠《更漏子》词来抒发其贬怨离情的。词是这样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无独有偶。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场秋雨,惊破了东坡的梦魂。温说:“不道离情正苦”,作者说:“惊破梦魂无觅处”。除了“离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都无处觅,“穷达”成幻影。
“夜凉枕覃已知秋,更听寒蛰促机抒。”名写秋凉,实写人凉。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秋夜本来含有凉意,睡在竹床上更觉冰凉,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来了,人世间的寒秋到来了。然而,此时作者又产生了泰然心态,听到了一种特别亲切和谐的声音:“更听寒蛋促机杼。”东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处境苍凉。在此窘况下,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竟然如寒蛰那样催促着农妇早起织布。这是东坡爱民的可爱的品格。
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在上半夜人睡时,“梦中历历来时路”。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人江西。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到达虔州,还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享受。宴会虽小,可雄风不减当年。
“江亭醉歌舞”,“尊前”又遇知己人。“别来”不寻常,人人必有“心与绪”。三句不离行,仍是和友人话兄弟情、未竟业。最后一语,与上片最后一语照应,如出一辙,实为作者出世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时至暮年,作者仍壮心不已,诚为可贵。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184-1185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早晨迎客,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只可惜傍晚的时候下了一些雨,客人喝了酒,很快就醉去了。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只可惜醉酒的友人没能领会到下雨之时的西湖美景。如果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美丽风景,那么,你应该敬守护西湖的“水仙王”一杯。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朝(zhāo)曦(xī)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朝曦:早晨的阳光。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苏轼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二版):78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
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