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虎窟山寺诗

:

尘中喧虑积,物外众情捐。兹地信爽垲,墟垄暧阡绵。

蔼蔼车徒迈,飘飘旌眊悬。细松斜绕径,峻领半藏天。

古树无枝叶,荒郊多野烟。分花出黄鸟,挂石下清泉。

蓊郁均双树,清虚类八禅。栖神紫台上,纵意白云边。

徒然嗟小药,何由齐大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萧纲

萧纲

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200篇诗文

猜你喜欢

之零陵郡次新亭

: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岸边的树木隐隐绰绰地飘浮,天的尽头一缕孤烟袅袅升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江水蓝天浑然一体上下相合,缥缈云烟朦胧远树上下相似。

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江水浩浩汤汤难以穷尽其源,扬帆的小舟飘到哪里才停止?

参考资料:

1、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78页2、 颜邦逸.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85-87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干:江岸。干:水边。天末:天边。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烟树:云烟笼罩的树。

(cāng)流未可源,高帆(fān)去何已。
沧流:青色的水流。未可源:看不到它的源头。

参考资料:

1、 沈文凡.汉魏六朝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78页2、 颜邦逸.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85-87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
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
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江干远树浮”二句,粗笔勾画江天远望的视觉印象,顺便点题。开篇就是“远树”、“天际”,使诗人那极日远眺、思深虑远的意态跃然纸上。远处的树木随着江岸一起在水面上飘浮,这是一种艺术变形,是由舟中远望时动摇不定的视觉印象与若浮若现的身世之感交融而产生的创造性想象。远烟孤起,是一个经过强化的画面。远烟,本来并不惹人注目,诗人不仅表现了它的存在,而且强调了它那孤独的升起,显然,这是孤身羁旅之情的外射。

  “江天自如合”二句,如果说前两句勾出了一幅初步的素描稿,那么这两句就是深入刻画的景象,表现着印象与感受的更深一个层次。看吧,江天一色,空明浑涵,远树如烟,虚实一体。诗人在物与己的对比关照中,强烈意识到天地的雄浑壮观和大自然的自在与和谐。

  “沧流未可源”二句,是画面绘事的最后一笔。诗句主要抒写去程邈远,难以预期,宦海浮沉,吉凶莫测的忧虑。其中不乏失落感和虚无感。与此同时,诗句也赞叹了大自然的无限壮阔,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灵魂深处积极高扬成分的折光。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寓情,写得情景交融,诗意盎然。诗人强调主观印象、独特感受。按照由景入情,由实入虚的脉络展开意境,两句一转,层次井然。诗歌的笔调疏淡,语言清丽。

  范云诗向有“轻便宛转,如流风回雪”(钟嵘《诗品》)之誉,此诗当之无愧。口语化的诗句,和谐的声韵,巧妙的对仗,读来有如流风回雪,轻便宛转。诗有凄婉之意,但因眼界高远,用笔遒劲,基本情调还是悲壮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67-4682、 颜邦逸.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年:85-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雪

: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看不见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挂满白色的雪花。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参考资料:

1、 同步学程高中新课程 语文 (必修五)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明天出版社,2008.9,第50页2、 刘文忠等选注,汉魏六朝诗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第283页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xì)

(yíng)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是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凝阶:凝结于台阶。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杨柳春:指杨柳发出绿叶。桂枝白:指桂树开花。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零泪:落泪。道:诉说。

参考资料:

1、 同步学程高中新课程 语文 (必修五)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明天出版社,2008.9,第50页2、 刘文忠等选注,汉魏六朝诗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第283页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雪,诗人名为咏雪,实为伤怀。作品中所写的雪,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作者立于帘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

  “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萦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朦“如雾”。“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

  “不见”二句用反衬法过渡,“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白”字从色彩上暗合“雪”。“不见”、“徒见”对比鲜明,突出了雪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其实,这两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还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这一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关键。

  “零泪”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触发诗人“相思”、“零泪”的是何物,诗中没明确讲。然而从前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

参考资料:

1、 盛庆斌编著,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汉魏六朝诗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1,第27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从登香炉峯诗

: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
徒收杞梓饶,曾凫羽人宅。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含啸对雾岑,延萝倚峰壁。
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
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
当时的文学之士,视屈原、宋玉的诗文创作为宗法,刘义庆都督六州诸军事有如鲁侯之保有凫、绎二山。

徒收杞梓饶,曾非羽人宅。
楚地徒然人才众多,却不比此山是神人仙人所居之地。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
阳光使庐山云雾光彩润耀,我随从临川王义庆进山亦沾其光芒。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登上山峰,亲历列御寇御风之途,穷尽大禹足迹所至。

含啸对雾岑,延萝倚峰壁。
对着云雾缭绕的山峦吹着清越的口哨,女萝攀附峰崖的绝壁上。

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摇烟之树葱茏上指晴空,负天之石犹似远跨而来。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满承霜雪的山涯见石不见土,黄碣色岩石的深涧下,可以探测到泉水的源头。

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
深深的潭水星汉倒映,钟乳石洞中之水似与碧海相通。

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
山谷中寓居着乘坐鸿鹄的仙人,山岩上栖止着服食了金丹的人。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山中有许多特殊奇怪的珍贵之物和许多奇人仙人。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仙人的音容笑貌虽潜隐不可见,但其精魄却绵古长遁却不死。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
草木萧萧发出悲哀之响,远观景物惊心动魄。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
虽然我没有高超的献赋之才,但也要恭敬奉上这简陋之言以记此从登庐山香炉峰之事。

参考资料:

1、 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185页2、 费振刚.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386页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fú)(yì)
香炉峰:庐山南部名峰。因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酷似香烟缭绕,故而得名。荆梦:即楚梦,用宋玉《高唐赋》记楚王游云梦事。登歌:升堂奏歌。凫绎:二山名,在兖州邹县(今属山东)。因刘义庆时为江州刺史都督南兖州、徐等六州诸军事,故引以喻庐山诸峰。

徒收杞(qǐ)(zǐ)饶,曾非羽人宅。
徒:空白。收:接纳,聚集。杞梓(:楚产二种好木,喻优秀人才。饶:丰饶。曾非羽人宅:不如香炉峰这仙人之境地可贵。羽人:神话中的飞仙。

罗景蔼云扃(jiōng),沾光扈(hù)龙策。
罗:列。景:日光。蔼:云气升腾。云扃:犹云扉。扈龙策:随从临川王游山。扈:随从。龙策:贵人腰间佩带物。这里代指临川王。策:马鞭。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列涂:列子御风所经之途。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道家。《庄子·逍遥游》中说他御风而行,轻妙之极。乘:登。穷:寻求到尽头。禹迹:大禹治水足迹所至之地。传说中大禹治水曾经过庐山。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奉舜命治水,采取疏导的办法,取得成功。后成为舜的继承人。

含啸对雾岑(cén),延萝倚峰壁。
啸:摄口吹出声音,古人有擅长此技者,《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 岑:小而高的山。雾岑:云雾缭绕的山峦。延:及,援。萝:女萝。倚:靠着。

青冥(míng)摇烟树,穹(qióng)跨负天石。
冥:昏暗。青冥:青色的天空。穹:高耸。跨:渡。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灭:灭绝。土膏:土地中的膏泽,即土地的肥力。灭土膏:这里指只见石不见土。泉脉:指泉水由来。

旋渊抱星汉,乳窦(dòu)通海碧。
旋渊:回旋流动的深潭。抱:围抱。星汉:银河。抱星汉:指倒映出天空星辰。乳窦:石乳洞穴。海碧:即碧海。相传在扶桑之东,“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海内十洲记》)

谷馆驾鸿人,岩栖(qī)(jǔ)丹客。
谷馆:山谷中寓居着。鸿:鸿鹄,高飞之鸟。驾鸿人:乘坐鸿鹄的仙人。岩栖:山岩上栖止着。栖:止息。咀:含味,这里指服食。丹:金丹,仙丹。服食金丹据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殊物:异物。珍怪:贵重而少见的物品。仙籍:成仙得道。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dùn)精魄。
高世:盛世。伏:藏匿,隐伏。音华:音声。绵古:远古。遁:潜隐。精魄:魂魄。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dí)
萧瑟:一作“萧散”,萧洒闲散。哀听:哀音,动人听闻的声音。参差:高低远近。觌:见。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bó)
惭:惭愧。献赋:作赋献于皇帝,或以颂扬,或以讽谏。古时以遇事能作赋进献为有才华的表现。奉:进献。毫帛:毛笔绢帛。

参考资料:

1、 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185页2、 费振刚.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386页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
徒收杞梓饶,曾非羽人宅。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含啸对雾岑,延萝倚峰壁。
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
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

  开头四句借鲁侯保有凫绎两山起兴,称美庐山。当时刘义庆以江州刺史都督南兖州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义庆招揽文士,作者称其为辞宗,意思中不无知遇之感。这里说“美凫绎”,不过是借凫绎起兴,作者称美的是庐山。“徒收”二句说鲁侯虽有凫绎二山,其地又人才众多。但却不是仙人所居。言外之意是庐山才是可记可咏的羽人之宅。而从“曾非羽人宅”之‘‘非”字,不难看到诗人追慕羽人的思想倾向。

  接着“罗景”四句是叙事,始写登香炉峰。“罗景”句是说山中云雾时起,常把日影遮住。“沾光”句点题面“从登’’二字。“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踪’’二句用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夸张地写出了作者一行脚步的迅捷,简直大有飘飘欲仙之态。从“穷”字可见他们的游兴之浓。

  “含啸对雾岑”以下八句是全诗中的写景部分,诗人精细地描绘了庐山的奇险景物。若隐若现的雾中峰峦,激起了诗人的奇情妙趣。“含啸”借以抒发诗人飘飘然有凌云之志的思想情绪。“延萝”句的“倚”字很形象地描绘了树木贴山生长的景象。“青冥”二句分写树和石。目力极远之处是一片青蒙蒙的境界,而远树若烟,融入一片青冥之中。这原是一幅淡而远的图画,但用一个“摇”字,将静境化为动境。下句描写巨石的峥嵘气象。山石高插云天,故称“负天石”。重岩叠巘,若远跨而来,故曰“穹跨”。同上句一样,诗人以独特的审美眼光,把静态的山石写成似有生命,从而充分表现出庐山峰峦的奔腾气势。“霜崖”二句分写石崖和深涧。霜崖不一定指崖上有霜,不妨可解为石壁光秃无土,灰白如霜。闻人倓释“旋渊”句说:“水在山之巅则高,故云抱星汉。”湍急的旋流倒映着云天河汉,而“抱”字,出人意表地写出了水天合一之景。可见鲍照诗研炼之工。‘‘乳窦”句更多地表现出想象成分。岩洞中倒挂的石钟乳,千奇百怪,不知其所以来,常令人遐想无穷。诗人想象它们与碧海相通。以上八句,诗人以瑰丽夸张的诗笔,描绘了庐山的雾岑、延萝、青冥、巨石、霜崖、金涧、旋渊、乳窦,勾勒出庐山的奇险风光。

  从“谷馆驾鸿人”至结尾,主要表现诗人对于神仙的向往。“谷馆”二句说,幽谷之中和峰岩之上,栖居着驾鸿往来、饮丹修炼的仙人。“殊物”句紧承上,“驾鸿人”和“咀丹客”,便是“珍怪”的一部分。“奇心”句亦指仙人。他们的踪迹虽潜隐不见,但魂魄却能绵延万古而不死。这里,明显表现出诗人艳羡神仙。接下“萧瑟”二句荡开笔墨,抒写诗人在大自然面前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刚才曾激起诗人退想、并为其精心描绘的庐山奇景,定然给诗人一种且哀且惊的感受。“哀听”和“惊觌”,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诗人的哀伤。作者始登香炉峰时,“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真是兴致勃勃。最终却“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乐景成哀,似乎无端生出许多伤感。诗人心理突然变化的原因就在于诗人感叹不能名隐仙籍。在诗人意识中,庐山亘古如斯,驾鸿人和咀丹客在此长遁精魄,然而我却不能跻身羽人之列,与庐山共存,这是无可奈何的大恨事。这一叹恨袭上心头,睹景皆生哀情。结尾二句,从遐想和悲哀中返跌回从游香炉峰的现实。作者自谦没有汉代辞人的才能,而作此诗。这里用汉代辞人日夕献赋之事,在文义上正与开头“辞宗”遥相呼应。

  钟嵘《诗品》评鲍照诗“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和“贵尚巧似”。这首诗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正如钟嵘所说,善于精细地描绘景物形状,显得具体逼真。如“罗景蔼云扃”、“延萝倚峰壁”、“青冥摇烟树”、“旋渊抱星汉”一类诗句,无不真切地刻划出景物的形状,显示出鲍照描写景物的独特才能。

  鲍照才气旺健,故遣词造句每出新意,且骨力遒劲。这首诗给读者的突出印象是刚健新奇,丝毫没有平熟软媚之态。像“青冥摇烟树之“摇”字,“旋渊抱星汉”之“抱”字,“参差远惊觌’’之“远”字,用字生异,句法独造。陆时雍说:“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诗镜总论》)丁福保说:“鲍照于去陈言之法尤严,只一熟字不用。又其真境,沈响惊奇,无平缓实弱钝懈之笔,杜、韩常师其句格,如‘霞石触峰起’、 ‘穹跨负天石’,句法峭秀,杜公所拟也。”(《八代诗菁华绿笺注》)这些评语,很适合《从登香炉峰》诗的特色。

  鲍照写景诗虽以雄健、峭秀取胜,但往往失之厚涩,缺少自然之美。此篇也有这种缺点。如“穹跨负天石”一句虽说峭拔,但总觉雕琢过甚。他如“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等句,用字既异,又兼对偶,便显得既涩又厚。沈德潜《古诗源》评鲍照:“五言古雕琢与谢灵运相似,自然处不及。”指出了鲍照写景诗不及大谢之处。

  此诗状物精细,骨力雄健,句法峭拔。以布局而言,入题、叙事,状物、抒情等部分层次清晰,文义吻合无间。但终因受山水诗发展的时代影响,显得雕琢有余而少自然之致,幽深涩厚而乏跌宕风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第82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萤诗

: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夏末秋初时腐草一起化为萤火虫,现在却在夜空中轻轻飘荡。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
飞舞在空中就像陨落的星星,拂树而过的萤火虫,仿佛是树间开放的花朵。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屏风被那神奇的火光照亮,门帘上也似乎缀上了一颗颗夜明珠。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如果您拾取我这发光的小虫,那我毫不吝惜自己的微躯。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将:和、与、古代传说夏末秋初时分,腐草化为萤,所以本句云“本将秋草并”。并:一起。

腾空类星陨(yǔn),拂树若生花。
星陨:天星坠落。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lìn)此生轻。
不吝:指不吝惜。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

  《咏萤》是梁简文帝萧纲的咏物诗之一,此诗通过“类星陨”、“若生花”、“疑神火”、“似夜珠”一连四个比喻,把萤火虫的异常光彩鲜明地表现出来,并以此托物寓意,采用拟人手法,表示只要遇到知音,便要不惜一切,奉献出微薄的力量。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写的是萤火的产生与出现。古代传说夏末秋初时腐草化为萤,故云“本将秋草并”。如今它出现在夜空,在晚风中悠悠地飘荡、“今与夕风轻”的“轻”字用得恰当,它既是形容风,又是形容萤火。读者闭眼一想,便似乎感到初秋微风的吹拂;又似看到暗夜中点点萤火,是那么轻盈可喜。残暑已经消退,清新的秋夜令人多么适意!

  接着的四句描绘萤火的形象。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生花”,二句写萤火在庭院中飞舞,说它如星星陨落,已让人感到有趣,不过这意象前人已经用过,如潘岳的《萤火赋》说“彗似移星之流云”。“拂树若生花”则叫人感到诗人想象之丰富。当然,潘岳也曾形容道“熠熠若丹蕊之初葩”。说萤火像初开的红色花朵,但那还只是静态的比喻。萧纲这儿用了“拂”字、“生”字,便富于动态。树丛本是黑黝黝的一片,忽而这里那里闪现出光亮,似乎花儿在顷刻间绽放。“拂”字表明那光亮不是静止的,而是轻盈地流动着;那“花”也就乍明乍灭,这里谢了那里又开了,宛如节日的焰火。多么奇异的景象!多么天真的意趣!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二句写萤火飞入了室内。诗人换了一种写法:不说萤火如何如何,只说它在一片漆黑中看见了屏风被神气的火光照亮,门帘仿佛缀上了颗颗夜明的宝珠。因为闪闪烁烁,不点自亮,所以说是“神火”。诗人那种孩子般的惊喜,流露于诗句之间。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轻。”诗人设想萤火虫是很愿意被喜爱它的人所收拾的。它说:倘若您愿意拾取我这发光的小虫,那我毫不吝惜自己的微躯。以这种拟人的写法结尾,更给全诗增添了几分妙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萤火诗

: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挨上人身,疑惑它怎么不热,接触草堆,惊讶它不能使之冒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来到灯下显得暗淡无光,飞到雨中它反而又燃烧起来。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然:同“燃”。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火”字,多角度再现萤火虫的形象特征,四句诗,就是萤火形象的四次“造型”:“着人疑不热”,从人的感觉写。萤火虫明明有火光一闪一闪,可附在人体,人会惊奇──有火怎么不放热,突出了其放光而不发热的特点。“集草讶无烟”,从其栖息处所写。萤火从腐草中产卵繁殖,故古人误以为萤乃腐草所化。《礼记?月令》云:“腐草为萤”。古代不少咏萤诗也沿用了这种说法。如沈旋说萤火是“火中变腐草”,刘禹锡也说“陈根腐叶秋萤光”。这种说法自然没有多少科学根据,但其喜欢草堆中栖息却是事实。草堆上明明有点点火光,草都不燃起来,无烟无焰。第二句诗,既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萤火虫发出萤光、不热不燃的特点,又使读者知道了萤的一些生活习性。“到来灯下暗”,写出了火光的微弱,作者从对比的角度写,以灯光的相对明亮,突出萤火虫的微弱特点,用了比较衬托的手法。“翻往雨中然”,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画面:一般的火,风一吹、雨一浇,便熄其光焰。而萤火呢,它的萤光并不受天气环境的左右,在雨中,仍能翩然起舞、星光闪烁……诗人就是这样,怀着对萤火虫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其进行细致入微、多侧面的观察,从而将其形态的多姿多彩、形象的各种造型推到了读者面前,使读者也顿生怜爱之情。

  用铺陈的手法,再现了萤火的形态之美,表现了一个皇帝闲暇时的专心致志、细致入微,由于多侧面描绘,形象完整,也给读者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而且其对写作对象细细观察的写作态度,用墨如泼、多方勾勒的写作技术,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萧绎居位显赫,养尊处优,自然无需“忧谗畏讥”,对自然的观察描绘虽能穷形尽相,但要他涌出多少感慨、掘出多深寓意,这很难做到,所以他笔下的萤火虽很有美感,但充其量是供人欣赏玩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