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妪诗

:

皂陂垂肩井。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辛德源

(?—601)陇西狄道人,字孝基。辛子馥子。沉静好学,博览群书,少即有名。曾仕北齐。入北周,为宣纳上士。及文帝受禅,久不得志。隐于林虑山。著《幽居赋》以寄情。与卢思道友善,时相往来,为人所奏,谪令从军,年余还。后参与修国史。撰《集注春秋三传》、扬子《法言》注等。转蜀王杨秀咨议参军,卒于官。有集。 11篇诗文

猜你喜欢

莫愁乐·闻欢下扬州

: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听闻郎君要东下扬州,小女子相送到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两人伸手抱腰看,只见江水不再向东流。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闻:听闻。听说。欢:喜欢之人,心爱之人。下:顺水行船。东下。扬州: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相送:互相送行。楚山:山名。即荆山。泛指楚山大地。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探手:伸手。探出双手。抱腰:抱着细腰。江水断不流:说江水已不再向东流,希望爱人不要走也。断,绝断。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女子听说情人要出远门,就匆匆赶来相送。首二句交代了送别的过程。句中的“欢”,是江南女子对情人的昵称。“扬州”是指南朝首都首都建业(今南京),商业极其繁荣,单单秦淮河就有“小市百余,大市十余所”。商人估客凭籍长江水利,往来其间,“贡使商旅,方舟百计”,故而六朝西曲颇多表现商妇贾客生涯,特别是女子之离愁别恨。诗首句特意点出“下扬州”三字,恐怕正是为了暗示这一背景。诗首句特意点出“下扬州”三字,恐怕正是为了暗示这一背景。她送啊送啊,不辞路远,一直送到了“楚山头”。楚山,泛指楚地之山。《莫愁乐》产生的竟陵(今属湖北),正属古楚地。在山头分手,利于目送征鸿,见得女子聪颖情深;但从全诗看,也是为了配合诗境,为末句的写景先垫写一笔。。她送啊送啊,不辞路远,一直送到了“楚山头”。楚山,泛指楚地之山。《莫愁乐》产生的竟陵(今属湖北),正属古楚地。在山头分手,利于目送征鸿,见得女子聪颖情深;但从全诗看,也是为了配合诗境,为末句的写景先垫写一笔。

  第三句描写欲别还难的场面。不难想象,分手之际自有种种情态,这里略去其余,仅选择了女子的一个动作加以刻画。“探手抱腰看”的主语是女子。海誓山盟、千言万语,一路上大概已说过了,分手之际,女子突然伸手将情郎抱住。这一举动急切、娇憨,使人想象到难分难舍的情景。“看”字下得极为传神,她是想把情人的音容笑貌刻印入脑海?抑或要看透情人的心灵深处?要知道,去处是扬州销金窟啊!这不会不使她感到忐忑不安。此句曲折含蓄地表达了她的一往情深却又隐含忧虑的复杂心情。 诗最后一句突然宕开笔墨,转而写景:“江水断不流”。一说,指女子希望江水不流,令“欢”不能乘舟东去。这样理解固然未尝不可,但终觉淡而寡味。这当是特定地点特定人物眼中之景。滔滔江水,不舍昼夜,自然不会暂停,但从山头高处远望,波涛似乎消失,水面平静如镜,不就像凝固了吗?这一景像,在切盼情人不要离去的女子眼中,更是似幻似真,由幻变真。这一句就像电影中一个采用特技的特写镜头,为整个场景平添了一层浪漫的色彩。我们仿佛听见女子遥指江面,娓娓劝说:“你看,江水也不流了,你为什么还要离去呢?”以景作结,耐人寻味,有含而不露、悠悠不尽之妙。 送别的歌辞,自然意在抒情。此首却无一语正面述情,全由动作、景物加以衬托,但读来唯觉感情深、情态真,有情在言外之功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人日思归

: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入春才刚刚七日,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归家的日期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 :第124页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入春才七日:即人日。把春节当成春天开始,故言“入春”。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落:居,落在.....后。思:思归。传说鸿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 :第124页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这是一首思乡诗。

  诗的一开头,即以工整的对仗交代了时令及离家的时日。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笔调平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入春才七日”好像诗人在核对一个事实:今天是正月初七,是新年的第七天。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的满腹心事。

  诗人正在屈指计日,在作者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去很久了,但是仔细一算,诗人只能不禁失望地说:原来入春才七天呀!——表现出作者对时间缓慢的感慨。“离家已两年”一句也说得平平淡淡,好像不带什么感情,但是将“入春才七日”与“离家已两年”连在一起吟诵细品,可以感觉到一股无可奈何的帐惘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诗人在客居生活中过了“春节”,进入了第二年。到了“人日”,入春不过才七天,不能算长。但从旧年到新春,已经跨了两个年头,因而可以说“离家已二年”。“二年”既是客观事实,又是主管感受。将“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个对比,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么样熬过去的呢!这两句平淡质朴的诗句中表现出诗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后二句说春花未萌发之时,思归之念已经发动。传说鸿雁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在后两句中作者借这个传说来抒写自己思归急切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回乡了,即“思发在花前”;可是现在新的一个春天已到来,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飞回北方,诗人却无法归去,所以说“人归落雁后”。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归落在雁后、思生于花前对比。

  诗人清醒地估计到,不可能很快回去,但只愿落在春来即行北归的大雁之后,不肯把时间设想得再晚一些了,由此可见思归之心切。这两句写得极妙。借用春雁北归之说,抒发极想回归之情,自是联想自然贴切;早已计算归期的思想活动,也极为生动感人。寥寥十字,仿佛能使我们看到诗人翘首北望归雁、屈指计算归期的生动形象;使我们感到他不能与雁同归的遗憾,及极欲早归的焦急心情。一片深沉的乡思之情,就这样形象而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五言小诗写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在新春佳节时刻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普遍心理,诗人即景生情,以平实自然、精巧委婉的语言,表达出他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把思归盼归之情融入到九曲柔肠之中,景中寓情,情中带景,情景交融。并运用了对比映衬手法,叙述中有对比,含蓄宛转地表达了作者急切的思归之情,而且作者将“归”与“思”分别放在两个相对照的句子中,与题目遥相呼应,别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徐安崇,秦兆基,刘登阁.古代诗歌精品鉴赏: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02.:第6页2、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54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纪辽东二首

: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
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不远万里跨海渡江,征讨辽东,终于剪除了辽东巨寇,使风云弥漫的战场硝烟归于平静。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此时正应当熔化兵器放养马牛,尽享太平。将士们班师回朝,在京都设宴庆功。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酒席上歌舞欢闹,更显现出军威。战士们开怀畅饮,直到醉了方才归去。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我盛大之国,决不会去辽东白走一遭,空手归来中原,要战就一定会胜利而回!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
我军威浩荡去平定辽东,敌军被俘虏,我们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洛阳宫。
我们凯旋而归,在洛阳宫开宴庆功。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这次战争取得胜利是全军智慧凝聚的结果,庆功宴上,对全军论功行赏,丝毫不吝惜对大家的封赏。

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这次征讨辽东获得大的胜利,别说是尚书省这样高级的官员得到了封赏,就连雍齿那样素来有积怨的人也毫不例外。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
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纪辽东》,隋炀帝所作。隋炀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征讨辽东,即高句丽。《通典》曰:“高句丽自东晋以后,居平壤城,亦曰长安城。随山屈曲,南临水,在辽东南。复有辽东、玄菟等数十城。”大业八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渡过辽水,与高句丽大战于东岸,大败高句丽,进围辽东。王建又有《渡辽水》,也出于此。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昔昔盐

: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丝丝垂柳低垂,轻轻覆盖在金黄色的堤岸上;又是浓浓夏日,蘼芜的叶子又变得异常繁茂浓密。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在荷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碧绿的池塘水溢出池塘外,桃李的花瓣随风飘然而落,撒满树下的路。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思妇长得像采桑的秦罗敷一样美貌,她对丈夫的思念情怀像织锦的窦家妻那样真切。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丈夫已去关山之外,思妇在风月之夜只能独守空闺,忍受寂寞。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她独处闺中,长期收敛值千金的笑容,相思使她经常整日流泪。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她无心打扮,铜镜背面所刻的龙纹被藏在匣中;懒得整理房间,凤形花纹的帷帐没上钩而长垂。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她因思念丈夫神魂不定,夜里睡不着,就像夜鹊见月惊起而神魂不定,也像晨鸡那样早起不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她的屋内,昏暗的窗户上到处悬着一张一张的蜘蛛网;空废的屋梁上剥落着一块一块的燕巢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丈夫征戍行踪不定,前年还在代州北部,而今又到了辽水西边。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一经出征,从此便再无消息,何时才能听到丈夫归来的马蹄声?

参考资料:

1、 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218-220

垂柳覆金堤(dī),蘼(mí)(wú)叶复齐。
金堤:即堤岸。堤之土黄而坚固,故用“金”修饰。蘼芜:香草名,其叶风干后可做香料。复:又。

水溢芙蓉沼(zhǎo),花飞桃李蹊(xī)
沼:池塘。桃李蹊:桃李树下的路。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dòu)家妻。
秦氏女:指秦罗敷。窦家妻:指窦滔之妻苏蕙。窦滔为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被谪戍流沙,其妻苏蕙织锦为回文诗寄赠。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荡子:在外乡漫游的人,即游子。风月:风月之夜。

恒敛(liǎn)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恒:常。敛:收敛。千金笑:一笑值千金。双玉:指双目流泪。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wéi)低。
盘龙:铜镜背面所刻的龙纹。随镜隐:是说镜子因为不用而藏在匣中。盘龙随镜隐:思妇无心打扮,用不着镜子。彩凤:锦帐上的花纹是凤形。逐帷低:是说帷帐不上钩而长垂。思妇懒得整理房间,故帷帐老是垂挂着。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飞魂”句:意谓夜里睡不着,就像夜鹊见月惊起而神魂不定。飞魂,一作“惊魂”。同夜鹊,形容像夜鹊那样神魂不定。汉末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倦寝忆晨鸡:像晨鸡那样早起不睡。倦寝,睡觉倦怠,即睡不着。

暗牖(yǒu)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牖:窗户。空梁:空屋的房梁。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代: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辽:辽水,在今辽宁省境内,即辽河。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那能:奈何这样。惜马蹄:爱惜马蹄,指不回来。东汉苏伯玉妻《盘中诗》:“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

参考资料:

1、 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218-220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这是一首闺怨诗。前四句写春末夏初的景物,引出思妇。这里写了垂柳、蘼芜、芙蓉和飞花四种各自独立的景物,以折杨柳送别、采芙蓉求欢等民俗事象来暗示思妇的心态,以悬念征夫的情感将四个貌似各不相干的画面融成一体。这开头四句具有“状溢目前”而“情在词外”的隐秀之美。

  接着四句用旧事喻思妇守空闺,意象变换如峰回路转,从暗喻转为明写。“采桑”句承汉乐府《陌上桑》之意表示思妇的美好;“织锦”句借苏蕙织锦之典表示思妇的相思。“荡子”点明相思的对象,“关山”标明相思的遥远;“风月”句使诗题彰明更显著。“风月守空闺”,仅五字就勾勒出一个思妇独守空房,无心观赏大自然的风月美景,颇有“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情致。

  再用八句写思妇的悲苦情状,妙在用景物的衬托,把思妇的思念之切活画了出来。其中“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两句,则将思妇的内心完全形象化了,自然界的“夜鹊”和“晨鸡”用来比喻昼夜的更替,她的心就像这两句诗里的意象,感受到时世的沧桑嬗变。“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是当时传诵的名句。牖暗,梁空,蛛网悬挂,燕泥落下,在工整的对偶和确切、形象的语言运用中,把门庭冷落的情况以及思妇极端凄凉悲苦的心情完全表现出来。传说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薛道衡将要被处死时,隋炀帝问他:“更能作‘空梁落燕泥’语否?”由于隋炀帝忌薛的诗才而特别提出这句诗,因而使之传为名句。这两句诗可用来形容人去楼空、好景不常这类景况。

  以上多为近距离的意象,而最后四句多为远距离的意象。“代北”与“辽西”都是远离思妇的边塞,这是从空间上写其“远”“;前年”与“今岁”表明思妇与征人离别之久,这是从时间上写其“远”。正因为他们相距远,所以思妇回首往日而心境悲凉,展望来日,她与那征人团聚的希望虽然在寂寞中燃烧,但也在寂寞中破灭:“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结末二句埋怨丈夫久戍于外而不归,以问句作结,内心的埋怨之情表露无遗。

  正是在这种由暗而明、由外而内、由近而远的意象转换之中,显示出此诗的特色:铺排中有起伏,工稳中有流动,轻靡中有超逸,绮丽中有清俊。尤其是“暗牖”二句,足以表明薛道衡学习南朝诗歌细致深微的艺术风格上尚能登堂入室。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464-146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挽舟者歌

: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我的哥哥去东征高句丽,已经在青山下活活饿死。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我今日为皇帝龙舟拉纤,被困在这千里长的隋堤。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现如今普天下正闹饥荒,一路上已没有多少粮米。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望前方还有长长的路程,如何能平安地返回故里?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荒沙中的寒骨令人哀叹,幽魂野鬼在荒草中悲泣。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家中的妻子在日夜哀伤,高堂二老不见儿的影子。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怎能遇到一位侠义之人,怜悯这不知姓名的尸体。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引领这个孤魂返回故乡,背负这白骨回到家中去。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84页2、 吕树坤.著名古典小说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29-30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征辽东:辽东:郡、国名。战国燕置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大凌河以东。西晋改为国。十六国后燕末地入高句丽。隋大业七年至十年(611-614),炀帝三次东征高句丽。青山:在今辽宁义县东北。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suí)(dī)道。
挽龙舟:在岸上牵引帝王所乘的船。隋堤: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谓之隋堤。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方:正当。路粮:途中所需粮米。些:少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安:如何、怎么。

寒骨枕(zhěn)荒沙,幽(yōu)魂泣烟草。
枕:横躺。一作“惋”。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悲损:因悲伤而瘦损。老:长辈,老父、老母。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义男儿:仗义的男子汉。无主尸:设想自己死后,尸体无人料理。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负:背,担负。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84页2、 吕树坤.著名古典小说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29-30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开首四句,即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自己亲历的事实,控诉了隋炀帝发动战争和三下江都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隋炀帝在大业八、九、十三年曾三次东征高丽,仅大业八年一次,就分十二路发兵一百一十三万余人,战死者不下三十万。接着,就以“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来说明这种灾难简直是接二连三。“龙舟”,隋炀帝南下江都时特制的一种大船,据《通鉴·隋纪》载,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共四层,上有正殿、内殿、朝堂及许多其他房屋。儿子被征去打仗饿死途中的余痛未消,自己又被征来拉纤,这已经够痛苦了,更痛苦的是也被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困境。

  “方今”以下四句,即具体叙述自己所处的困境:当今普天下的收成都不好,路上的口粮简直没有一点点(“些小”),这一去路程有三千里,路遥无粮性命怎能保,恐怕是要死在路上了。“方今天下饥”一句,似轻实重,看似在解释“路粮无些小”的原因,实则已将普天之下民不聊生的境况概括反映了出来。看来,不仅是歌者陷入了“路粮无些小”,“此身安可保”的困境,大多数纤夫、普天下的百姓,怕也都要为无粮而丧命了。

  “寒骨”以下四句,是歌者想像自己死后的情景:我的尸骨将被抛撒在荒郊野外,任凭风吹日晒;游荡异乡的孤魂,将在烟雾荒草间哭泣。家中的妻子,将因悲伤而哭坏身体;父母双亲将因盼我归去而望穿双眼。这是何等凄惨的画面。这虽是歌者设想死后的情景,但却是十分真实的。无论远征军士也罢,无论远行民夫也好,该有多少人暴死荒郊,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儿子饿死青山、全家悲痛欲绝的情景,他都是亲历了的。因此,对自己死后的情景也就描绘逼真。

  “安得”第四句,是诉说自己惟一的希望。歌者已自料必死,且尸陈异乡,因此,他只希望能有个义气男儿,将他这无人认领的尸体焚烧,把他的骸骨运回乡里,把他的亡灵引渡回家。这歌者竞不作活着归来之想,而把能将骨骸运回作为惟一的希望,其情也可哀,其境也可知。这是他对“义男儿”的希望,同时也是对逼迫他陷入死亡境地的统治者的控诉。若无隋炀帝的重赋繁役,他何以必死。把人逼到将尸骨运回便算幸运,这是一个何等黑暗残暴的社会。

  这是一首直接表达人民悲痛和愤恨的民歌。它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控诉了隋炀帝给人民造成的灾难,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语言质朴凝重,情感真切动人。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552-155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