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夜晚雪山中夜鸟突然鸣叫了起来,石头冰凉得使在石上的露水快要结成霜了。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流泉在月光的照耀下,仿佛一溪流动的雪。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shuāng)欲结。
结:凝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这首小诗,必须反复吟味,才会觉得意趣深长。
这首诗描绘了山间夜晚的山泉美景,表现了山的寂静和生机。整首诗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写。
这幅幽静的山泉夜景,在诗人笔下充满了活力,一石一水,生气勃勃,情趣盎然。“山白鸟忽鸣”,应是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化出,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把山岭照得白皑皑,而月光照进鸟巢,使鸟儿惊诧,鸣叫起来。清静的山丘传来鸟叫,更显幽美。次句既所所感,也点明秋天的时令。霜天月夜,石块单是看都有冰冷的感觉,而且仿佛秋霜都要冷得凝结了,暗地里还是照应一个“白”字。最后二句,写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净化了,顿时变成一溪白雪。诗人笔下的山、鸟、石、泉,在优美的月色下,融成一幅绝色的图画:幽静,清冷,空明,爽洁。正是这是白色的基调,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气氛。
诗题为《夜泉》,主要写的却是对月色中的山水景物的感觉。“山白”是山在月光沐浴下呈现的色调。一声鸟鸣划破寂静,反而更衬托出寂静,正像王籍所描绘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山白而鸟忽鸣,不管两者有无联系,总让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没写月,但诗人已向我们暗示了月光,下面的景色都由此而生。
“石冷霜欲结”,表现出视觉引起的对触觉的联想。清幽的月色洒在石头上泛起一片冷光,青白青白的像是要凝作霜花。这一句写得非常虚,由月色在石上的反光产生冷的感觉,同时又由冷和白色幻化出霜的想像,作者在此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人置身于朗月的清辉中,山看上去是白的,石也泛着冷光像要结霜,而石下的泉水呢,被月华映照,银光闪烁,简直像是一片雪。古人写夜泉的诗句很多,因为是在夜里,一般都用听觉来表现它,写它的淙淙流声。而本诗的作者却独从视觉来表现它,不能不说是别出心裁的艺术创造。雪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暗应上文的“冷”、“霜”,承接十分自然,作者的心思绵密由此可见。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自己虽死,浩然正气回归太空,但一颗耿耿丹心耿耿丹心照耀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这一生还未来得及报效国家,死后也要留下忠魂来弥补。
参考资料:
1、 邓建烈 .初中文言文精译精讲精练.六年级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初中文言文精译精讲 六年级 ,2006年07月 :102页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浩气:正气。正大刚直的精神。 还:这里是回归的意思。 太虚:太空。丹心:红心,忠诚的心。 千古:长远的年代,千万年。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生平:一辈子,一生。 报国:报效国家。忠魂:忠于国家的灵魂,忠于国家的心灵、精神。 魂:作者的原意是指死后的魂灵,这是古人的看法。
参考资料:
1、 邓建烈 .初中文言文精译精讲精练.六年级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初中文言文精译精讲 六年级 ,2006年07月 :102页 .杨继盛,明代爱国将领,曾任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杨继盛坚决主张抗击北方鞑靼的入侵,反对妥协误国。先是上疏朝廷,弹劾大将军仇鸾误国,后又上疏弹劾奸相严嵩,造毒刑,被杀害,死时年仅四十岁。
杨继盛舍身取义的高尚精神和气节,感动了京城百姓,深得民心,在押解他去会审的途中,观看的百姓充满了街道,以致道路阻塞不能通行,人们不仅齐声叹息,而且为之流下了热泪。他死了以后,他的朋友王世贞、王遴冒死备下棺材装殓了他, 京城百姓流着泪交相传诵他的弹劾严嵩疏和就义诗。杨继盛死后七年,严嵩罢官;后十年,严嵩削籍为民,抄没家产,严世藩伏诛;后十一年,明穆宗即位,为杨继盛平反,谥忠愍。所以杨继盛又被称为“杨忠愍”。
这首诗便是他临刑前作,前二句说自己虽然死了,但浩气仍留天地之间,光耀千古,后两句感慨自己壮志未酬身先死,不禁万分遗憾,但死后若有忠魂在,一定还要补报国家,以偿夙愿。整首诗寥寥二十字,一片忠贞报国之心,凛然可睹,千载以下读之,也省事为之感动。
诗人在诗中表示,自己报国之心不但至死不变,即使死后也不会改变。诗的大意说:自己虽死,浩然正气回归太空,还存留在天地之间,一颗耿耿丹心,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这一辈子还没有来得及报效国家,死后也要留作忠魂来弥补。
这首诗是杨继盛临刑前所作,原诗没有题目,诗题是后人代拟的。作者为揭发奸相严嵩被处死,诗中表现了忠心报国,至死不变的决心。全诗一气呵成,如吐肝胆,如露心胸,如闻忠诚之灵魂在呼喊,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1、 周小立.民族魂 -历代爱国诗词选析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12 :第366页 杨继盛 就义诗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亡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夫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淑静,就是我的大姐。一年后,生下我,又过一年,生了一男一女双胞胎。夭折一人,另一个满周岁时也死了。又过一年多,生下有尚,怀孕足有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生淑顺,过一年,又生下有功。生有功后,母亲身体比喂养其他孩子时健壮。然而,经常皱着眉头向婢女们讲:“我生这么多孩子,真吃够苦头了!”有位老婆婆端来一杯水,泡着两只田螺,说:“喝下这水就不会老怀孕了。”母亲举起杯来一饮而尽,却从此就不能讲话了。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溘然长逝。儿女还小,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真是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先母画遗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着有光画,鼻子下面,照淑静姐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先母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代代住在吴家桥,离县城东南三十里地。从千墩浦往南,对着桥头直到港湾以东一带,住户聚集,全是周姓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先母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忙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说怪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果品,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一起进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我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在学堂留宿。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我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母亲死后,外祖母也去世了。周家不幸得了急性传染病,舅母死了,四姨嫁给顾家,也死了。全家相继死去三十口人,只有外祖父和二舅幸免于难。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我进入官学。在十六年上,有光娶妻,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有了一个小女儿。每当抱起幼女,思母之情,愈加强烈。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去母亲的人,天哪,这有多么令人痛心啊!
参考资料:
1、 杨方主编;胡颖,吴群英副主编;徐公芳,李标晶总主编.中外人文经典: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07:第213-214页2、 章明寿著.古代散文类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1:第70页3、 田南池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明代散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15-117页 先妣(bǐ)周孺(r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yú)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shāng)一人,期(jī)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rèn)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pín)蹙(cù)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yù)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shuò)矣。”孺人举之尽,喑(yīn)不能言。
先妣:先母。孺人: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封孺人,后成为古人对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弘治: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来归:嫁来。逾年:过了一年。生女、子:生一男一女双胞胎。殇一人:生时死了一个。期:满一年。不育者:无法抚养。妊:怀孕。乳:养育。加健:加倍强健。颦蹙:皱眉头。老妪:老妇人。妊不数矣:不会经常怀孕。举之尽:端起来喝完了。喑:哑。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qǐn)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xiào)母也。
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卒:死。寝:睡着。延画工画:请来画工(为死去的母亲)画象。肖:像。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xǔ)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讳:封建时代称死去的尊长名字为讳。太学生:太学的学生。太学为全国最高学府,在明代就是国子监。直桥:对着桥头。并:依傍。资雄:有钱。姁姁:言语温和亲切。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lú),灯火荧(yíng)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wèi)。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lěi)累暴(pù)阶下。室靡(mǐ)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rèn)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tóng)奴有恩,虽至棰(chuí)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zòng)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zhé)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jǔ)龉(yǔ),乃喜。
之:到。木棉:棉花。缉纑: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荧荧:闪动的样子。夜分:半夜。问遗:馈赠。不谋夕:本意指贫家吃了早饭没晚饭。这里是形容作者母亲的勤劳俭约。累累:繁多的样子。暴:同“曝”,晒。靡:无。攀衣:拉着衣角行走。乳抱:抱在怀中喂奶。纫缀不辍:缝缝补补。洒然:整洁的样子。遇僮奴有恩:对待奴仆很讲情义。棰楚:杖打,一种用木杖鞭打的古代刑罚。不忍有后言:不肯在背后说埋怨的话。致:送给。率人人得食:都能人人吃到。从兄:堂兄。辄留:请假不去上学。恋恋:依依不舍。中夜觉寝:半夜睡醒。龃龉:牙齿上下不整齐,指不顺畅。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kē)。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羊狗之痾:疾病,羊癜风。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许聘:定下的亲事。学官弟子:即秀才,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学官是各级地疗教官的统称,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负责管教在学的生员。有妇:结婚。追惟:追念。
参考资料:
1、 杨方主编;胡颖,吴群英副主编;徐公芳,李标晶总主编.中外人文经典: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07:第213-214页2、 章明寿著.古代散文类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11:第70页3、 田南池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明代散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15-117页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这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到“以二子肖母也”,叙母亲生卒年月、致病原因及去世当时的情境。作者母亲生于明弘治元年,死于正德八年,算来仅得年二十六岁,那是非常年轻,还未能充分享受人生的年龄。一可伤也。她十六岁出嫁,七年间生七胎,其中夭折两人。文中用近乎流水账的记叙诉说出母亲生活的沉重和酸辛。虽然这里表情的话仅数句:“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日:‘吾为多子苦!”’然只此数句也够了,因为事实比语言本身更有力。二可伤也。为了免除没完没了的多育之苦,母亲接受了老妪所献的民间避孕偏方,饮尽盛二螺的杯水,不意落下暗哑的后遗症,不过三年便去世了。应当指出,这里作者未直接叙写母亲死前悲苦心情。因为当时他的长姊还不到十岁,他更小一岁,无从记忆,不宜虚构:却记载了失母的孩了们不大省事的情状:“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死在儿女待哺的盛年之际,三可伤也。“伤哉”二字,分量极其沉重。
于此,作者又记下当时事,即家人延请画工描绘遗容,却以作者与火姊共作模特儿 “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这最平常的叙事中包含的深厚微妙的感情,对具有重视亲缘关系的文化传统的读者,至今仍是心有灵犀,不难体会的。“二子肖母”此文无字处有着极复杂的情味,妙在笔墨省净。
第二部分从“孺人讳桂”到“无一字龃龆,乃喜”,也是全文的主要部分。叙述母亲娘家境况门风、母亲的德性及生平事略。叙述外祖家风等于交代母亲德行的根源,乃题中应有之义。周氏是昆山县的一个大家族,聚居在县城东南三十里的吴家桥,从千墩浦往南至桥,沿小港以东一带,便是其居住范围。外祖是国子监监生,又是地方上有钱的人。但崇尚俭朴,与本家关系和睦 “与人妁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后文还补叙了他对子女的慈爱(母亲嫁后“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从这样一个温暖实际的小康之家长成的母亲具有勤劳、俭朴、宽厚、聪慧、识理种种品性,也就不足为怪了。以下便通过具体事略表彰母亲的上述德行。
文中描述母亲回吴家桥娘家,则纺木棉:到县城婆家,则搓麻线。虽然并无盐米短缺之忧,却忙碌得像吃了早饭没晚饭的样子。可见她是勤劳成性的。又说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她也吩咐婢女团起来,一排排晾在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可见其俭朴。尽管拖累很多,“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却“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可见其善于持家。再说她待僮仆的好处,虽不免有责罚,却不忍在背后出恶语怨言。娘家每年送来尝鲜的“鱼蟹饼饵”,大都与家人共享,故“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由此可见母亲的厚道。
最后忆及母亲对作为长子的作者所施的教育:有光七岁时与从兄有嘉入学,遇到雨天,有嘉便不上学了;有光自己也不想上,但母亲却不允许。可见她对子女决不一味溺爱,俨有孟母之风。每每半夜母子睡醒,母亲便“促有光暗诵《孝经》”,倘能熟读到十分流利,“无一字龃龉”,便很高兴。可见母亲教子很严。这部分通过一系列家庭琐事的追忆,凸现了一个能干、慈爱而有见识的母亲的形象。正由于作者是通过亲闻亲见的琐事描写加以反映,所以决无空洞浮夸的感觉,而使人觉得非常真实可信。
第三部分从“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叙述母亲死后两家人事变迁,引出沉痛的思念。其中一段叙母亲及外祖母相继亡故后,外家遭遇的不幸。由于一场瘟疫,夺去了舅母、四姨等三十人性命,唯外祖父与二舅幸存下来。这种自然灾祸,与母亲的死似乎无关,又似乎隐约有一种“祸不单行”的神秘关系。作者只记事实,言下却有无穷感慨。
以下一段则叙母亲死后十一年,有光人学,且与大姊各完婚嫁。作者这里特别说明,大姊的归宿为“孺人所许聘者”,有光所娶也是“孺人所聘者”。盖旧时儿女婚事概由父母之命,这在母亲死前一一已有安排。这种念念不忘的口吻,涵味仍是深厚复杂的。文中写道,“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一些印象较深的往事记忆犹新,但更多的往事却已记不分明,令作者黯然神伤,故末句伤痛之语便觉水到渠成。
文中所表达的既有对母亲特有的短暂、辛苦而不无光华的一生的诚挚的纪念,又有人伦中最普遍最深切的一种感情。即对母爱的歌颂与依恋。作者力求客观叙事,绝去粉饰。尤其突出的一点,便是尽量地减去了直接的、主观的抒情。该文用第三人称叙事,除“伤哉”、“天乎痛哉”两短语,几乎全篇是不动声色地叙事。然而由于所叙皆作者印象最深、涵味极厚的生活细节,款款叙来,自足动人。如文中记儿女或牵衣或乳抱,母亲却劳作不息,那形象是极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
特别是首尾两部分,最质木无文,却最见功力。最有特色,情性横溢,潜台词极多。文章不仅文字简练,而且富于含蕴。例如写母亲之死,诸儿不知悲痛,仅随人而泣,令人感到双重的可悲。又记画工以遗孤为模特儿画遗容,仅说“二子肖母”,令人反思母亲当时如何撇得下如此小儿女,越觉其以浅语表深哀.催人泪下。作者用了即事寓情的手法,满足于款款叙事,赋予了全文以不动声色而感人至深的特殊风采。
纵观全篇,并没有过多作者强烈而直接的感情抒发,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对生活细节进行描述,却将自己厚重的感情融于字里行间,融于这些看似简单平凡的事件。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平凡淡然的背后却是隐藏着作者对亡母的深深的怀念与对亡母逝世的沉痛之感以及亡母高尚美好的品德。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587-1589页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拂拭去残碑上的尘土,当年石刻的宋高宗信托岳飞时的诏书还可依稀辨读,令人感慨万分地是,皇帝当初对岳飞是何等的器重,后来又为什么那样的残酷,难道是功高震主就身当该死,可惜事过境迁高宗依托岳飞的诏书难赎惨杀岳飞的罪恶,最令人感到可恨可悲而又极为无理的是,秦桧等人一手制造的杀害岳飞的风波亭冤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宋朝的皇帝啊!难道你就不想疆土在逐日散失,难道你就不思念徽钦被俘而去的奇耻大辱,然而徽宗钦宗真正返回之后,赵构的帝位又怎能相属,千年万代的人们啊再不要说不该南渡偏安一隅,当时的赵构啊自己就怕把中原收复,可笑地是区区一个秦桧又有多少能耐,只是他迎合了赵构的心意而已。
参考资料:
1、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447页拂拭残碑(bēi),敕(chì)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yǐ)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shú)。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敕飞字:敕,帝王下给臣子的诏命;飞,指南宋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难赎,指难以挽回损亡。
岂不念,疆圻(qí)蹙(cù);岂不念,徽(huī)钦(qīn)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huì)亦何能,逢其欲。
疆圻蹙:疆域缩少,指金人南侵,南宋的版图已远小于北宋。徽钦辱:1125年(宣和七年),金兵南侵,直逼宋都汴京,宋徽宗赵佶见事不可为,急忙传位给宋钦宗赵桓。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攻破汴京,掳徽宗、钦宗二帝北还,北宋由此灭亡。南渡:徽、钦宗二帝被掳后,赵构以康王入继大统,是为高宗。他不知耻,不念父兄,自汴梁(开封)迁都临安(杭州)以图偏安,史称南渡。桧:指秦桧。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南京市)人。1115年(政和五年)进士。1127年,随徽、钦二帝至金,四年后,金将他放还。高宗任以礼部尚书。绍兴年间为相,深受宠信,力主议和,杀害岳飞,镇压大批主战派。为人阴险狡诈,在位十九年,罪恶累累,恶贯满盈。逢:迎合。欲:愿望,需要。
参考资料:
1、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447页词的上片直接点题,夹叙夹议,主要通过史实,引发人们对岳飞蒙冤受屈产生愤慨。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起首从叙事起,引出以下直至终篇的慷慨。残碑的发掘出土,以铁的事实证明高宗当年褒奖岳飞千真万确。这便是“倚飞何重”的证据,可后来为什么又把岳飞残酷地杀害了呢?
“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词人举古来不合理之事相对照,以见岳飞之冤。
“最无辜、堪恨又堪悲,风波狱。”末二句归结到“后来何酷”的事实。上阕略叙事实,深致感叹,于感叹中连发三层疑议,层层紧逼,引起无限激愤,自然导入下片对事理的分析。
下片剖析岳飞被杀的原因。
“岂不念,封疆蹙;岂不念,徽钦辱。”岂不念国家的疆界在敌人侵略下日渐缩小,岂不念徽钦二帝被俘的耻辱。这本不成问题的,作为问题提出来,正在于它出于寻常事理之外,那只能是别有用心了。
“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实乃一针见血之论。鞭辟入里,不仅辛辣地诛挞了宋高宗丑恶的内心世界,也是数千年帝王争位夺权史中黑暗内幕的大曝光,读后令人拍案击节。“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二句揭出高宗必杀岳飞的原因。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帝位,可以置徼钦二帝死活于不顾。岳飞一贯主张抗金,恢复中原,且到朱仙镇大捷,中原恢复有望,再发展下去,势必直接危及高宗帝位。岳飞被杀害,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结尾二句归到岳飞悲剧的产生,乃出于君相的罪恶默契。暴露了高宗的卑鄙自私的龌龊心理,岳飞之冤狱也可以大白于天下了。
此词纯以议论着笔,可当作一篇精彩的史论来读。全词以敕碑引发,渐次深入,既对岳飞的遭遇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又对宋高宗不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残害忠良进行毫不留情地挞伐,语言犀利。此词犹如一篇宣判词,揭示了虚伪自私的宋高宗的真面目。它痛快淋漓,极具史胆史识,可谓咏史词的杰作。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08月:第149页2、 毕桂发.毛泽东评点历代名家词赏析第一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05月:第948页3、 刘杨忠.豪放词选:凤凰出版社,2012年4月:第3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