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多

:
两条红粉泪,多少香闺意。强攀桃李枝,敛闺眉¤
陌上莺啼蝶舞,柳花飞。柳花飞,愿得郎心,
忆家还早归。
自从南浦别,闺见丁香结。近来情转深,忆鸳衾¤
几度将书托烟雁,泪盈襟。泪盈襟,礼月求天,
愿君知我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牛峤

牛峤,字松卿(约公元890年前后在世),一字延峰,陇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士及第。历官拾遗,补尚书郎,后人又称“牛给事”。以词著名,词格类温庭筠。原有歌诗集三卷,今存词三十三首,(见《花间集》)诗六首。 25篇诗文

猜你喜欢

幽涧泉

: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
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
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
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乃缉商缀羽,潺湲成音。
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
幽涧泉,鸣深林。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拿起白玉拨子,拂动琴弦,我开始弹奏心爱的素琴。

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
清澈的山泉缓缓流入山涧,清幽而深远,像是满载着绵绵不断的淡淡忧愁。我弹琴的技术娴熟,弹琴的手法高超,琴弦在我的拨弄下闪动出美妙的音符,纯净而美妙。

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
琴声中诉不尽我的千古哀愁,我的琴声似乎承载了我太多的凄怨。幽涧边的松树高耸入云,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诉不尽我心中凄苦的寂寞。

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
一只愁猿吊影危处在山涧中,发出凄惨的哀鸣。它的鸣叫声回荡在山谷丛林中更加凄厉哀绝,久久不散。

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座中听琴的过客,有哀时失志的,听到琴声感慨万千,泪湿沾襟。

乃缉商缀羽,潺湲成音。
琴曲接近尾声,我缓缓拨动琴弦,结束了此曲。

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
我只是借琴声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真不知道古今以来与我有同样情怀的人竟是如此之多。

幽涧泉,鸣深林。
琴声如幽涧中潺潺流淌的泉水,在深林中鸣荡不已。高山流水,知音难寻。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幽涧(jiàn)(qiǎo)兮流泉深,善手明徽(huī)高张清。
愀:忧愁的样子。善手:高手,这里指弹琴的高手。明徽:徽,指琴节,这里代指琴。古代用金玉、水晶等宝物装饰以显示琴的明亮晶莹。高张:弹琴的手法。古代有诗:“高张生绝弦,声急由调起。”

心寂历似千古,松飕(sōu)(liú)兮万寻。
寂历:寂寞。寻:八尺为一寻。

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

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lín)浪以沾襟(jīn)
淋浪:泪流不止的样子。

乃缉(jī)商缀羽,潺(chán)(yuán)成音。
缉商缀羽:指奏乐。商、羽都是五声之一。

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
写:通“泻”,流出。这里指发出声音。

幽涧泉,鸣深林。

拂彼白石,弹吾素琴。
幽涧愀兮流泉深,善手明徽高张清。
心寂历似千古,松飕飗兮万寻。
中见愁猿吊影而危处兮,叫秋木而长吟。
客有哀时失职而听者,泪淋浪以沾襟。
乃缉商缀羽,潺湲成音。
吾但写声发情于妙指,殊不知此曲之古今。
幽涧泉,鸣深林。
  《幽涧泉》,乐府旧题,属于《琴曲歌辞》。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了自己的苦闷之情,他的抑郁苦闷之情无处可倾诉,只能借幽咽的琴声来传达。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晚书山家·其二

: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59-860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xī)(chì)如家禽。
鸂鶒:一种水鸟,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前村鸯垄桑柘(zhè)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桑柘:桑木与柘木。深:茂盛。

蚕娘洗茧前溪渌(lù),牧童吹笛和衣浴。
蚕娘:农家养蚕女。渌:水清而深的样子。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59-860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从“山家”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扩大到周围的大环境。前三句写自然景色。“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邓光礼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63-136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少室雪晴送王宁

: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少室山峰三十六,其中几峰更特别;一峰晴朗阳光照,一峰皑皑铺白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隔城遥望半山上,处处青松连青松。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余辉斜照景色美,妙不可言趣无穷;白云几缕有还无,山光变化难形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王宁与我兴致高,赏玩幽境忘启程;北风呼啸声凄厉,吹在身上透骨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浮桥依依惜别时,紧勒辔头马不行;不忍离别频回首,含情眺望南山岭。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45-472、 [唐]李颀著.李颀集校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9:101-102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王宁:生卒事迹不详。几峰别:谓众峰中有几峰更为奇异。别:格外不同。见:同“现”。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é)峨千万重。
隔城半山:指为城所隔,只能见到半山。隔城:有城郭阻隔。峨峨:盛多貌。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过景:落日余辉。不可道:妙不可言。难为容:难以形容其状。

行人与我玩幽(yōu)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行人:指王宁。幽境:清幽的胜境。切切:象声词,形容声音轻细、凄切、急促。

惜别浮桥驻(zhù)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45-472、 [唐]李颀著.李颀集校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9:101-102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开头两句,勾勒出少室山山峰众多,晴雪不同的总的景象。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形态各异,有“九顶莲花砦”,有“旗、鼓、剑、印、钟”五峰,还有被誉为嵩山八景之一的“少室晴雪”。但是诗人不是写少室山峰各种奇异的形态,而是写少室诸峰雪后的奇姿丽容,雪后的少室众峰并不完全相同,有一些山峰和其他山峰有明显的区别。“一峰晴见一峰雪”,雪后初晴,少室诸峰,有的因冬日晴暖,阳光照射而积雪溶化,现出了青翠秀美的本来面貌,也有的山峰因阳光不足,依然被白雪覆盖,在日光映照下,红装素裹,更加绮丽多姿。诗人写雪后少室众峰,能从大处着笔,写出众峰同中之异,别具特色。

  第三,四句是对第二句的展开,以“半山青松”写晴峰,以“素色峨峨”应雪峰,一个“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在色彩上青白相间,非常素美。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如果说头两句,诗人好象从高处俯瞰少室诸峰的雪景,那么这两句诗则换了一个角度,从城中遥望少室诸峰。从城内望山,因为有城郭阻隔视线,只能见到山的上一半,这半山峰上布满了青松,在一片银白的世界里,更显得苍翠挺拔,刚毅顽强;而周围的山峦,重重叠叠,尽被白雪染成素色,青峰白雪,翠玉交辉,更增添了少室山的妩媚。

  第五、六句写晴。雪后初晴,天空湛蓝,落日斜照,几缕欲尽未尽的白云缠于山腰,浮予松上,青、红、蓝、白四色辉映,白云、斜晖,青松、雪峰动静相衬。同时,半山青松,松上自云,云上雪峰,雪映落霞,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诗题中“少室雪晴”四个字到此写足,下面写题目的最后三个字。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前四句写少室诸峰雪后初晴的静态之美,这两句则是写少室诸峰雪后初晴的动态之美。落日余辉,斜照山峰,那夕阳的红光给少室诸峰一座一座地着色,使少室诸峰不断地变换着色彩,一时说不清它的奇妙、绚丽;山顶上飘浮着片片白云,山峰在云雾缭绕中瞬息万变,生动活泼,婀娜多姿。诗人既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少室诸峰的绝妙奇景,又恰到好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第七、八句写送别双方为妙不可言,难以形容的美景所吸引,故而留连景致,忘了启程,致使北风吹来,才感到寒冷,才注意到时间不早。这两句从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最后两句写他们在夕阳西下,不得不别时,仍然依依不舍,驻马浮桥之上,眺望南山之景。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雪后初晴的少室山,虽然幽静秀美,引人玩赏,但是送别友人,心情抑郁,北风切切,寒气逼人,诗人心中一时涌起无限惆怅之情。这两句是全诗的一个转折。少室诸峰,雪后初晴,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本来应该和友人同赏佳景,但又不得不分别。诗人与王宁浮桥上依依惜别,王宁渐渐走远了,诗人还伫立在桥上,举头试望友人王宁在南岭中的身影。“试望”,恰切地表现出诗人望不到了还在望,希望能多看几眼好友身影的惜别心情。《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是写送别时伫立远望行人渐去身影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首写景送别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写雪后初晴的少室山绮丽多姿,分外妖娆;后四句写送别王宁,依依惜别,无限深情。诗题揭示了全诗内容:有少室山,有雪,有晴,有送,有朋友王宁,各个镜头就围绕“送"的行动展开。诗人写少室的雪景清新别致,侧重于山峰晴雪景象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以及送别双方的行动,画出了一幅诗味浓醇、山峰秀丽银装素裹的晴雪图,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45-472、 麻守中,张军主编.历代旅游诗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31-3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山泉沟壑绕着我的茅舍,云霞掩映帷幕般的薜荔。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新雨过后青竹更是苍翠,夕阳挥中山色增添秀美。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悠闲的白鹭早早就栖息,秋日的花朵迟迟不凋谢。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家僮清扫着松萝的小径,早与故人相约盼他到来。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29页

泉壑(hè)带茅茨(cí),云霞生薜(bì)帷。
泉壑:这里指山水。茅茨:原指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薜帷:生长似帷帐的薜荔。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怜:可爱。新雨:刚下过的雨。山:即谷口。

闲鹭栖(qī)常早,秋花落更迟。
迟:晚。

家僮(tóng)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家僮:即家童,旧时对私家奴仆的统称。萝径:长满绿萝的小路。昨:先前。

参考资料:

1、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29页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从诗题中不难看出这是一首邀请朋友赴约的诗歌,诗人着力刻画他的书斋的清幽雅致,意在表达对杨补阙的盛情,期待他能如期来访,而这些主要是通过对书斋周围景物的准确、细腻的描绘来实现的。

  首联中“茅茨”为“茅屋”之意,在这里指的是诗人简朴的书斋。“薜帷”指“薜荔的墙帷”。应理解为墙上长满了薜荔,显示了居所的自然状态。句中用得最妙的是“带”字,应为动词“像带子一样环绕”,与第二句中的“生”相对应,能充分的引发读者的想象:山泉沟壑萦绕着诗人的小屋,浮云彩霞似从小院中升腾而起。此联为全诗的起笔,远观书斋,山环水绕,云蒸霞蔚,如赏人间仙境。

  颔联与颈联写书斋周围的景物,“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是此诗是最出彩的句子,二者为倒装句,先突出了竹林山色令人怜爱,而后又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指出它们令人怜爱的原因是雨后新绿、夕阳渲染,如此遣词造句,不仅让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而且让它们具有了极强的色彩感,使读者很有质感地感受到竹林高山的清秀壮丽。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写了这里的鸟与花。白鹭早早的休息,只因一个“闲”字,充分说明了这里的幽静:鸟儿少有人打扰,便可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秋花迟迟不肯落下,只能说明这里的环境适宜它们生长,便可久驻枝头。写鸟、花意在突出书斋环境的清幽雅致、清新宜居。

  尾联写诗人早已让家人把那缀满绿萝的小径打扫干净,原因是昨天与杨补阙的约定。一如“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之妙。诗人在上文极力地推崇书斋的环境,意在引出这个约定,希望朋友能如约而至。

  此诗用字精准,形式工整,手法独到,写景唯美,表意含蓄,值得后人品读。

参考资料:

1、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06年10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平乐·洛阳愁绝

: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当我辞别洛阳的时候,春暮的景色更使我伤心欲绝,杨花柳絮飘舞着如漫天飞雪。远行的人天天折走柳枝,桥下的流水时时都在呜咽,唱不完送别的悲歌。

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上马时朋友争劝送别的酒。我最怕那南浦的莺啼,声声都是断肠的歌喉。燕赵儿郎也伤愁,挥不尽千行泪,又回头。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9-2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9-81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4-66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zì)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洛阳:最早为东周都城,此后后汉、西晋、北魏、隋等朝均建都于此。唐时为东都。恣攀折:任意攀折。恣,一作“争”。

上马争劝离觞(shāng),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离觞:饯别之酒。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平原年少:泛指贵族子弟,这里指远行的人。平原,古地名,战国时赵邑,即今山东省平原县。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9-2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9-81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4-66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
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上阕写桥上送别。“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一开头就点出了这次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正值阳春天气,洛阳城里柳絮纷飞,如同雪花飘飘。这时有人要远行,朋友们都聚集在桥上为他送别。“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按照古人风俗,送别要折杨柳以相赠,用来表示依依不舍之情。因为经这桥上远行的人络绎不断,来这桥上送行的人成群结队,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杨柳枝,整天都有人执手呜咽。送别的哭声和桥下的流水声发生共鸣,那声音真是撼人心肺。这里不是直写离愁,而是侧面烘托离愁的气氛。

  下阕具体描绘离别的场面以及别后的心情。“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声飞断肠。”行人上马就要起程了,这时朋友们争着劝饮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挥手告别。江淹《别赋》有句“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浦是地名,在福建,这里借指送别之处。一旦离开洛阳,又是那样的牵肠挂肚。忽然听到莺啼婉啭,好似声声劝人留下,实在不忍离去。换头二句所写情景,愁绝可见。“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平原年少,出自“我本平原儿,少年事远行”。平原作为燕赵之地,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交友至深,故离愁使人格外伤感。结尾二句先以“愁杀”二字与首句的“愁绝”呼应,点出情怀,再以“回首挥泪千行”六个字将依依离情与主人公的无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来,一种难舍难分之情态跃然纸上。

  一般送别之作多写得凄凄切切。温庭筠这首词虽然格调也不高,但并无儿女之态,脂粉之气。大家公认温庭筠词“大半托词房帷,极其婉雅”,这首词却是个例外,别具一种阳刚之美。

参考资料:

1、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79-81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4-6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