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郑溧阳

: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古朴的琴上本没有琴弦,滤洒就用头上的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清风暂来时卧在北窗下,称自己就是恬静闲适的羲皇时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什么时候我到溧阳一游,会一会你这位平生交好的友人。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20-121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96-397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陶令:即陶潜。他曾任彭泽县令,故称。五柳:陶潜在住宅旁种有五株柳树,因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素琴本无弦,漉(lù)酒用葛(gé)巾。
素琴:不加漆饰的琴。漉酒:滤洒。葛巾:用葛布制成的头巾。这里写陶潜嗜酒忘情。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xī)皇人。
羲皇人:伏羲氏时人。古人认为羲皇时代其民皆恬静闲适,故隐逸之十多以之自称。

何时到栗(lì)里,一见平生亲。
栗里:即溧阳,地名,在今江苏西南边,与南京接壤。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20-121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96-397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运用叙铺手法,描绘出一幅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的景致。“日日醉”、“不知”,流露出陶潜每日醉洒,忘情世事,连亲手植的五株柳树已吐新绿的情形都不知道的情趣。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引用“葛巾漉酒”典故,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宋书·陶潜传》记载说,陶潜自备无弦素琴一张,微醺时就抚弄寄意,来访者无论身份,都摆酒迎接,如果陶氏本人不胜酒力,先于客醉,就对其言“我醉欲眠,卿可去”。为了表达自己通达不拘的隐士之风,陶潜还特意不用器皿滤酒,直接以头上所戴葛巾,“葛巾漉酒”自此也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雅士会饮赋诗时喜用的典故。陶潜嗜酒率真超脱,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陶渊明的饮酒是别有寄托,“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二),饮酒不为求善饮之名,而且是求醉以忘忧,借酒以销愁。酒能给人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快感,使人陶然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的羁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这与隐士的心境恰好吻合。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写陶潜北窗高卧,醒而醉、醉而醒,竟有羲皇上人之感,侧面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暗寓出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紧扣主题,似是客套之话,却又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拉近了朋友之间的距离。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诗人对友人郑晏的关爱之情,突显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全诗八句四十字,廖廖数句就刻画出诗人以东晋陶潜喻郑晏,通过描述陶潜醉酒自遁,崇尚太古的生活情趣,表达了李白对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20-1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时回春。
古朴的琴上本没有琴弦,过漉酒就用头上的葛巾。
清风暂来时卧在北窗下,称自己就是恬静闲适的羲皇时人。
什么时候我到溧阳一游,会一会你这位平生交好的友人

注释
陶令:即陶潜。他曾任彭泽县令,故称。据《晋书·陶潜传》:陶潜性嗜酒,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氏,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陶潜在住宅旁种有五株柳树,因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素琴:不加漆饰的琴。据《宋书·陶潜传》载,陶潜不通音律,却备有素琴一张,无弦,每当饮酒适意,便取琴抚弄,以寄托其怡然自得之情。
漉(lù)酒:滤洒。
葛(gé)巾:用葛布制成的头巾。据《宋书·陶潜传》载,郡守访陶潜,逢其酒熟,郡守取陶潜头上的葛巾滤酒,用华又载在他的头上。陶潜亦不以为意。这里写陶潜嗜酒忘情。
羲(xī)皇人:伏羲氏时人。古人认为羲皇时代其民皆恬静闲适,故隐逸之十多以之自称。陶潜《与子俨等疏》:“常畜:五六月中,北商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栗(lì)里:即溧阳,地名,在今江苏西南边,与南京接壤。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20-121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96-3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郑溧阳,当即《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序中所说的溧阳县令郑晏。天宝十三载(754)李白漫游江东,作此诗赠溧阳县令郑晏。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20-121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96-3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运用叙铺手法,描绘出一幅陶令天天喝醉酒、不知五柳树何时回春的景致。“日日醉”、“不知”,流露出陶潜每日醉洒,忘情世事,连亲手植的五株柳树已吐新绿的情形都不知道的情趣。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引用“葛巾漉酒”典故,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宋书·陶潜传》记载说,陶潜自备无弦素琴一张,微醺时就抚弄寄意,来访者无论身份,都摆酒迎接,如果陶氏本人不胜酒力,先于客醉,就对其言“我醉欲眠,卿可去”。为了表达自己通达不拘的隐士之风,陶潜还特意不用器皿滤酒,直接以头上所戴葛巾,“葛巾漉酒”自此也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雅士会饮赋诗时喜用的典故。陶潜嗜酒率真超脱,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陶渊明的饮酒是别有寄托,“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二),饮酒不为求善饮之名,而且是求醉以忘忧,借酒以销愁。酒能给人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快感,使人陶然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的羁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这与隐士的心境恰好吻合。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写陶潜北窗高卧,醒而醉、醉而醒,竟有羲皇上人之感,侧面表现出陶潜活谈无为、逸然自得的生活习性,以喻郑晏,暗寓出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紧扣主题,似是客套之话,却又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拉近了朋友之间的距离。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诗人对友人郑晏的关爱之情,突显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全诗八句四十字,廖廖数句就刻画出诗人以东晋陶潜喻郑晏,通过描述陶潜醉酒自遁,崇尚太古的生活情趣,表达了李白对郑晏琴酒自乐、悠然自得的生活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20-1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寄李儋元锡

: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又一年 一作: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又是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春愁让人心中郁郁、孤枕难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3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7-258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0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àn)黯独成眠。
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问讯:探望。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3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7-258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0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又一年 一作: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

  尾联则是说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83-68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构法华寺西亭

: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
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
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
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
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
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
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
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菡萏溢嘉色,筼筜遗清斑。
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
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
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
如同逃窜一样,我被放逐到楚国的最南端,永州的环境极其险恶艰难。

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
一步步登上最高的法华寺,闲散时,我又率性疏放顽劣一番。

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
寺庙的西边下面是陡峭的山崖,高得好似从天上俯窥人寰。

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
反过来,如果处于幽谷之中,榛莽繁茂遮蔽,谁也不能攀缘。

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
我吩咐童仆尽力地砍开杂木野草,横对着断崖把一座小亭修建。

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
山上山下,隔开来有如天壤之别,登上山顶,如飘飘然升上了云间。

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
远方的山头朝着这里靠拢,澄清的潇水抱着东山绕弯。

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夕阳临照着轩窗,渐渐地沉落,归鸟直朝着我们陆续地飞还。

菡萏溢嘉色,筼筜遗清斑。
池塘里的荷花散射出一片鲜艳的色彩,山林间的竹枝留下了湘妃清清的泪斑。

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
精神舒畅,如同除掉了缰绳枷锁,心情安适,因而忘记了愁苦辛酸。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
遭到遗弃和放逐,身心早已憔悴,到今天才开始有些愉悦开颜。

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可惜赏心的时光难以久留,离乡的愁绪总是如藉丝一般连而难断。

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
举头北望,亲人们相隔千里,回视南方,我却杂居在夷蛮。

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
还是放下这些事,不要再提,借着这须臾的悠闲,忘掉忧烦。

(cuàn)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
窜:逃匿。这里形容被放逐的狼狈。极:终极,尽头。山水:指环境。穷:极其。

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
萧散:闲逸。任:任意,率性。疏:疏放,放诞。顽:顽劣,顽皮不顺从。

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huán)
垂:通“陲”,边。斗:通“陡”。欲似:好像。欲,似。

反如在幽谷,榛(zhēn)(yì)不可攀。
反:相反,指与从山上俯视相反,从山下往上看。榛翳:丛生的草木浓密覆掩。

命童恣(zì)披翦(jiǎn),葺(qì)宇横断山。
童:仆。恣:任意,尽力的。披翦:砍削。披,砍伐。翦,同“剪”,削。葺:盖房。宇:屋檐,指亭阁。横:横对着。

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
割:切开,划开。判:分开,差别。清浊:天地。古代认为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

远岫(xiù)(cuán)众顶,澄江抱清湾。
岫:峰峦。攒:聚集,凑拢。顶:峰顶,山头。抱:环绕。

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临:对着。轩:窗。当:对着。

(hàn)(dàn)溢嘉色,筼(yún)(dāng)遗清斑。
菡萏:荷花。溢:流出。嘉:美好。筼筜:一种竹子,茎粗而节长,这儿泛指竹子。遗清斑:留下了清晰的斑痕。指湘妃在竹枝上洒下血泪,化为竹上的斑痕。

神舒屏羁(jī)锁,志适忘幽潺(chán)
屏:除去。志适:心情安适。志,心理活动或思想。适,安宁,舒适。幽潺:忧愁。潺,愁苦,烦恼。

弃逐久枯(kū)(gǎo),迨(dài)今始开颜。
枯槁:憔悴。迨:到。始:才。

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北望间亲爱,南瞻(zhān)杂夷蛮。
间:隔离。夷蛮:古代称少数民族,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这儿泛指南方各种少数民族。

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yú)闲。
置:放下。寄:托,靠,凭借。须臾:片刻。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
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
西垂下斗绝,欲似窥人寰。
反如在幽谷,榛翳不可攀。
命童恣披翦,葺宇横断山。
割如判清浊,飘若升云间。
远岫攒众顶,澄江抱清湾。
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
菡萏溢嘉色,筼筜遗清斑。
神舒屏羁锁,志适忘幽潺。
弃逐久枯槁,迨今始开颜。
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
北望间亲爱,南瞻杂夷蛮。
置之勿复道,且寄须臾闲。

  理解这首诗并不难。首四句,写遭贬后出游而自嘲自慰。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心情苦闷忧愤,感到环境十分艰险。于是常出游以求排遣,要趁着萧散闲逸之时,更加放纵自己的疏顽之性。其实,柳宗元不是真的萧散,而是被剥夺了参与政事的权利。柳宗元也不是真的疏顽,而是保守派打击迫害他的借口托辞。柳宗元强压满腔怒火,故作轻松调侃,自嘲自慰,表明了毫不屈服的内心思想。接着六句,写东山的高峻和构建西亭。柳宗元《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曾提及构建西亭的事:“法华寺居永州,地最高……庑之外有大竹数万,又其外山形下绝。然而薪蒸蓧簜,蒙杂拥蔽,吾意伐而除之,必将有见焉。……余时谪为州司马,官外乎常员,而心得无事。乃取官之禄秩,以为其亭,其高且广,盖方丈者二焉。”可知柳宗元构建西亭,是因为东山高峻,砍伐榛莽杂草之后,可以饱览风物,赏心悦目。一来算是萧散无事时做了一件自己乐意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二来证明自己确实生性疏顽,不思改过,反而变本加厉,孤傲山林,乐山乐水,表现出不屈抗争的勇气和愤激的心情。接下来十二句,写建亭后所见美景和心情的愉悦。写景从高而下,从远而近。在高峻的东山顶上仰天俯地,有上凌云霄,遗世独立之感。远山凑拢,澄江怀抱,胸襟不由开阔博大。夕照临轩,栖鸟飞还,菡萏艳色,斑竹清痕,清丽宁静的自然美景,令他陶醉。这样,由于贬谪而枯槁的精神,到此时方才开颜。当然,这只是暂时的、精神上的屏除和遗忘,所以描写赏心悦目的美景总偏重于幽深寂静的特征,蕴含着诗人心中深藏的挥之不去的忧怨。最后六句,写乡愁别情袭来,强自宽慰。赏心乐事最忌孤寂,何况柳宗元又身处贬谪的现实之中,所以山水之乐只能暂忘心中郁垒,时间稍长,不由得又勾起了深切的乡愁离恨。这种悲哀是由贬谪而来,与忧愤同根而互生,想要回归故里,现实中同样不可能,诗人只得强自宽慰,“置之勿复道”,在须臾的闲适欢乐中,忘得一时算一时。结尾哀婉低沉,怨愤之情长绕不去。

  总之,遭贬而心情压抑——出游以求解脱——陶醉美景而暂悦——勾起乡愁——强自宽解而其实未能,是柳宗元山水诗最常见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手法,而孤愤沉郁是贯穿全诗的感情基调和独特风格。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

: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谢安泛舟于沧海,乘长风独啸而还。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还间。
清闲脱俗之韵致惊动海上,崇高的情怀远出还间。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倾心于探究神奇怪异之事,心境淡泊以闲适来处世。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我来到五松之下,设置酒宴登山历览。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向年老历练的老者征求往古之事,因此命名此山为五松山。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
五松山景致清幽,佳妙之处胜过沃洲山。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风声萧瑟鸣于洞壑,一年四季如沐秋风秋雨。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山上百泉流出音声宏大,听来恰似三峡的巨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剪下细竹扫去天界仙花,我且与高傲的官吏一同游赏。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龙堂精舍如果可以休憩,我打算归入其中精城修行。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古还笔下的安徽胜迹.合肥市:安徽还民出版社,1982年:245页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还民出版社,1997年:754页

安石泛溟(míng)渤,独啸长风还。
安石:晋人谢安字。谢安官至尚书仆射。卒赠太傅,谥文靖。溟渤:大海。啸:摄口发出长而清悦的声音。

逸韵(yùn)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逸韵:高雅的风韵。

灵异可并迹,澹(dàn)然与世闲。
灵异:神异。澹然:恬静,安定。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jī)攀。
跻攀:登攀。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征古:征信往古。遗老:指年老历练的人。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wò)洲。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美沃洲:美过沃洲。即比沃洲还要美。沃洲:即浙江沃洲山。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lì)游。
天花:天上的花卉。傲吏:高傲的官吏。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龙堂:精舍名,在五松山上。精修:精诚修身。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245页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54页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这首诗的开头写谢安泛海:“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谢安,字安石,是东晋政治家。四十才出仕,后来位至宰相。前秦符坚军南侵,江东大震,谢安派谢玄、谢石大破符坚军于淝水。他早年隐居东山(在浙江上虞县西南),曾经和友人一道泛海。李白常以谢安自许,希望能象他那样以过人的才智,做一番济世安民的事业。他写谢安泛海,取他从海上回来的那个场面:“独啸长风还。”抓住独啸和长风这两个典型细节,丝毫不加刻画,只用了五个字,而海上风正急,巨浪翻腾,谢安归来时具有慷慨的豪气的形象,就生动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李白对谢安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的。“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表现谢安的高超的风度和感情,并给予很高的赞扬。《世说新语》(卷三)对谢安的泛海有很生动的记载。“逸韵动海上”,使我们想起这本书中描写谢安在海上遇着风浪的光景:“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按:指谢安)神情方正,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悦,犹去不止。”当海上风起浪涌,谢安表现出来与人迥然不同的超逸豪放的凤度使海船上的人都为之感动。“高情出人间”,李白赞扬谢安的高尚的感情超出于人间之上。也使读者想起《世说新语》的记载:“既风转急,浪涌,诸人皆渲动不坐。公徐然曰:‘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还。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这两句对谢安早年隐居不仕,颇有所感触。“灵异可并迹”,隐喻以谢安之才,如能出仕,就可以取得很高的地位。可是朝廷屡次征召,他都不肯去。“澹然与世闲”,他是那样安静地过着闲散的生活,正如《中兴书》所说:“安先后居会稽,与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共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谈说属文,未尝有处世意也。”李白对谢安辞官不就,澹然隐居的态度,是很赞赏的,他自己就喜爱隐居的生活,他说过:“云游三十年,好闲复爱仙。”(《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

  下面几句写游五松山:“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这是很平淡的叙述。五松山可能原来没有通用的山名,李白才向经历世变的高龄老人征询。从这两句诗看来,五松山不是山的本名,而是李白给他命的名。“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五松山上满山都是松树,显得很清幽。松树特别引人爱赏的是风中的松声。诗人用了四句描写五松山的松声,精工别致。

  “萧飒听洞壑,终年风雨秋。”这是写风较小时的松声。“响入百泉去”,描写风较大时的松声。“听如三峡流”,是写风势很大或很急耐的松声。李白观察松声很细致深入,绘影绘声地显示在各种不同的风中的松声及其形态的特点,并传出它们的神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纪述同游者。傲吏是傲岸,不驯的官吏,指常赞府。李白自己有反权贵、轻王侯的傲岸不屈的性格,常赞府在这方面大概也有相近之处。

  “龙堂若可憩,吾当归精修”,龙堂精舍在五松山,精舍是学舍,集中生徒讲学之所。李白以当回龙堂精舍来精修学业结束全诗。这并非应酬之词,他非常勤奋好学,学识渊博,见到山中精舍很安静,舍外风景清幽,心里不觉兴起回来精修的念头。他年轻时候,曾在家乡的匡山读书,杜甫在怀念他的诗里也曾说:“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为五松山纪游,诗写游山,先写风景,诗中“灵异”二字使五松胜境在诗中兀然而出,秀色可餐;后写心情,“逸韵”、“高情”、两组词让诗人对五松山的喜爱之情从诗行中流溢而出。使此诗在构章建篇上独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铜陵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铜陵文史资料 第4辑 铜都历代诗粹 .铜陵市: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5-7页2、 送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486-48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城北楼

: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08页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pán)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qiāng)笛怨无穷。
羌笛:乐器,出于羌族,因以名之,其曲音调多凄婉。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08页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这首诗虽然充满塞上烟尘,但究其根源,诗人写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忧闷之情,与其他的边塞诗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有所不同。首联写诗人登高所望见的壮丽景色,起句宏伟,而且跳脱,铺就出一绝大之空间。诗的颔联写水流的急,月势的静,两相映衬,衬托出诗人欲动不能,欲静还动的心境。前四句景物特点是写出了塞风光的苍凉雄壮。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高度凝练的概括,见解深刻独到。后四句抒发作者饱尝世途艰辛,前途未卜的心情,起突出主题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0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自从来到州县已过五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别说圣明君主长不任用,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看那人间岁月好似流水,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357页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319页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三度为郎:岑参曾五次为郎:祠部员外郎(礼部)、考功员外郎(吏部)、虞部员外郎(工部)、屯田员外郎(工部)、库部员外郎(兵部)。三为虚数。白头:诗人此时五十四岁。出守:出任地方官,指作嘉州刺史。五经秋:经历了五个秋天,过了五年。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nuó)苍生应未休。
那:奈何的合音,对 ......怎么办。未休:未得安宁。莫言:不必说。其那:怎奈。未休: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空:徒然。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357页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319页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为郎”和“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

  诗的次二句承首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

  第五、六句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

  诗的最后两句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穷苍草转深,闭门日将夕”(同上),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凄凉,实为追悼平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318-32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