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602、 谢克先.白居易《忆江南》三首赏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6.参考资料:
1、 龚克昌 等.白居易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602、 谢克先.白居易《忆江南》三首赏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6.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参考资料:
1、 谢克先.白居易《忆江南》三首赏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6.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6-30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只期达到明道志,不求富贵怕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今久淡忘曾上奏,更笑求仙学道人。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才贬永州司马时,食宿不安心担惊。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先怕横遭世人议,后恐帝王赐死刑。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担心今随岁月去,闲散无事少应承。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畅游山水本所爱,排遣郁闷舒我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幽静石角信步至,远村长乌得空行。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茂林遮断石磴路,穿林突现平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远望但见行人少,时闻田鹳三两声。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风吹竹低远水现,傲霜稻海与山平。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参与人间俗世事,更知小我身世轻。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为农确有真欢乐,居官满篇虚荣心。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朝中不乏栋梁材,但愿为国献忠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我欲弃官归田园,躬耕东皋慰平生。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封事:奏章。升天行:指求仙学道之举。
窜逐宦(huàn)湘浦,摇心剧悬旌(jīng)。
摇心:心忧不宁。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天刑:朝廷的惩罚。天,上天,指朝廷,皇上。
岁月杀忧栗(lì),慵(yōng)疏寡将迎。
将迎:送迎。指人际交往应承。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磴(dèng)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风篁(huáng)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风篁:风吹竹丛。篁,竹丛。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稍:已,既。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丹诚:即赤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gāo)耕。
四支:即四肢。反:通返。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团扇,团扇,宫中的美人病后用它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抱病三年,容颜憔悴,再没有谁同她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管弦,管弦,无情的春草把通往昭阳殿的道路阻断。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65页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团扇:圆形的扇子,古代歌女在演唱时常用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xián)。
管弦:用丝竹做的乐器,如琴、箫、笛。
弦管,弦管,春草昭(zhāo)阳路断。
昭阳:昭阳殿,借指皇帝和宠妃享乐之地。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65页“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以咏扇起兴,同时绘出一幅妍妙的宫中仕女图。“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如明月。”(班婕妤《怨歌行》)美的团扇,是美人的衬托。人的处表美当与健康分不开,但在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审美观却是:西子捧心则更添妍姿。词起首写美人病来,自惭色减,以扇遮面,而纨扇与玉颜掩映,反有“因病致妍”之妙。如此写人,方为传神;如此咏物,方觉生动。倘如说“病态美”于今天的读者已经隔膜,那也无关紧要,因为全词的旨趣并不在此。作者最多不过是借此表明一种“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感慨罢了。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玉颜憔悴”上应“美人病来”,却从咏物及人的外部动态过渡到写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活动,转折中词意便深入一层。从下句的“复”字可会出,“三年”前美人曾有人与同“商量管弦”,以歌笑管领春风,而这一切已一去不复返。可见美人的“病”非常病,乃是命运打击所致,是由承恩到失宠的结果。“玉颜憔悴三年”,其中包含多少痛苦与辛酸。“谁复商量管弦!”将一腔幽怨通过感叹句表出。谁,有谁,也即“没有谁”。冷落三年之久,其为无人顾问,言下自明,语意中状出一种黯然神伤、独自叹息的情态。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点明宫怨之意。“昭阳”,汉殿名,为汉成帝赵昭仪所居,用来指得宠的所在。“昭阳路断”即“君恩”已断,不直言这是因为君王喜新厌旧所致,而托言是春草萋萋遮断通往昭阳之路,含怨于不怨,尤婉曲有味。这从昭阳殿那边隐约传来的歌吹之声,会勾起久已不复有人“商量管弦”的宫人多深的惆怅,是不言面喻的。于是,“团扇”的兴义立见,它暗用了班婕妤著名的《怨歌行》的全部诗意,即以“秋扇见弃”暗示“恩情中道绝”。则所谓“美人病来遮面”亦不仅是自惭形秽而已,其中颇含“且将畴扇共徘徊”(王昌龄《长信秋词》)的感慨,见物我同情。这又是首尾转应了。
本来“弦管”的叠语按律只为上句末二字“管弦”倒文重叠咏叹,不必具实义。此词用来却能化虚为实,使二叠语大有助于意境的深化和词意的丰富。全词这所以能曲尽“转应”之妙,与此大有关系。这样的句子,方称得上“活句”。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65页2、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1-22页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在田间行走,无意中发现村庄中的很多人家空无一人。向路过的村人打听才知道,这些屋子里的人都外出做生意去了。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亩。
官家不向商人征税,偏偏征税于劳役辛苦的农民。在这里居住的人,纷纷做生意谋出路去了,以致这里的土地无人耕种,任由行人往来,变成了道路。
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
这些经商的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采玉,下水求珠。可边疆士卒要吃要穿,这些珠宝如同泥土,无法充饥御寒。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
古来一人耕种,三个人还吃不饱。现在成千上万的人家,竟没有一个人拿着犁锄耕田。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
我们的粮仓已经空虚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们的田园已经完全荒芜。上天不落下粮食,有什么办法去养活众多的老百姓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6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2-383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gǔ)。
比屋:一作“比邻”,相连接的许多人家。借问:请问。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垄(lǒng)亩。
税商:征税于商人。“税”用作动词。侵垅亩:一作“侵垄亩”,侵占了庄稼地。
采玉上山颠(diān),探珠入水府。边兵索(suǒ)衣食,此物同泥土。
山颠:一作“山巅”。水府:神话传说中龙王的住处,这里指水的深处。此物:指上文的珠宝玉器。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chú)犁。
把:持,拿。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jí)藜(lí)。上天不雨粟,何由活烝黎。
蒺藜:长有细刺的野生草本植物。雨粟:落下粟米。“雨”用作动词,落下。烝黎:百姓。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6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82-383姚合在任武功县主簿后曾在农庄闲居一段时期,写了一些反映农村情况的诗,较有社会意义。这首《庄居野行》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首。
《庄居野行》诗歌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重商轻农的风气进行了正本清源,对受侮辱受损害的农民表示了深厚的同情。由于唐朝政府重商轻农,导致农民都弃农经商,造成“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的严重局面,因此作者大力呼吁,希望引起政府的重视。此诗和刘驾的《反贾客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拓宽了唐诗创作的题材。
这首诗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颇具特色。
诗人落笔便直敷诗人“野行”之其事,突现了农村“比屋皆闭户”的萧条荒凉的现实。接着,诗人便挖掘、剖析了农民“闭户”从商的社会原因,说明农民被迫流离失所、漂泊四方的根本症结,在于“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接下去,诗人又展示了农民被迫采玉撷珠的苦辛和边兵敲诈勒索农民的生活画面,并从古今遥迢辽阔的时间领域上对“官家”逼农经商的昏庸举动进行了鞭笞,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形势动荡的忧恨。结尾“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二句的愤怒质问,更寄寓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之情。
赋的表现手法在于体物写志,在记叙性诗歌中用得较多。这首诗几乎通篇用赋,诗人从开头“比屋皆闭户”的社会现状入手,层层展开场景,拓展画面,从“田间”至“比屋”,从“屋中”至“垄亩”,从“山颠”至“水府”,从“古来”到“如今”,从“仓”廪到“田”畴..都达到“随物赋形”的地步,而环境的每一推移,又总带情韵以行,让读者透过“皆”、“尽”、“犹”、“常”等充满感情色彩的时间、程度副词而看到唐末重商轻农的政策给社会带来的不幸后果,虽属平铺直叙,却颇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此外,这首诗语言通俗,对仗工整。如“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等句是。“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等句,则对比鲜明,讽指深入。